第十三章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九年级物理全一册(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三章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九年级物理全一册(人教版)

资源简介

第十三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能识别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2)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懂得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世界的事实。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3教学过程:
活动1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物质的内部结构,首先我们用2分钟时间进行一次旅行。这次旅行我们既会进入浩瀚的宇宙,又会进入物质内部,去看看它们内部有什么样的神秘结构。
活动2物质的构成
如果把杯子打碎,碎片还是玻璃。
经过多次分割,甚至碾成粉末,颗粒越分越小,如果不断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呢?
提出问题: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它具有什么特征?
1.分子体积很小,每个分子直径大约是10-10m,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到。
2.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现在大型计算机每秒100亿次,如果人数数的速度也达到每秒100亿次,一个人想要把1立方厘米空气中的分子数完,猜一猜,需要多久?
活动3扩散现象
1、演示实验:甲:打开一瓶香水,让学生说出感受。
提问: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什么?类似的现象,能否从中举一例?
乙:教师做二氧化氮扩散现象。
引导:(1)教师指出上述现象是一种扩散现象;
板书:扩散现象是两种以上的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后,彼此渗透,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
观察:两天、四天、六天硫酸铜溶液与清水之间扩散的实验样本。
介绍:铅片与金片的扩散现象。
提问:扩散现象能否发生不同状态物质之间。
演示:用课件模拟扩散现象以及扩散与温度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扩散现象的理解。
点拨: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常见方法,这种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之为“转换法”。
提问:上述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
板书: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2、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
观察:向一个盛有热水、冷水的两个烧杯中用滴管注入两滴红墨水。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小组回答:说明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3、扩散现象和机械运动这两种运动有什么区别
小组回答:分子运动是微观上的运动,肉眼看不见的,它通过宏观的颜色、气味、味道来间接的反映出来;机械运动是宏观的,整个物体的运动,可以直接或间接测量速度等指标,一般肉眼可以观测到.分子运动是微观的,肉眼无法观测到,但是我们可以用转化法,把分子的热运动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
活动4分子间的作用力
教师提问: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固体、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
(1)点拨:分子不会合散开,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的缘故。
(2)教师演示:分子间有引力的两个铅块,介绍演示方法
实验:取一根弹簧,感受拉和压时作用于手的力。然后教师拿两个乒乓球,中间放一根弹簧,告诉学生用这个模型来比拟两个连着的分子,教师操作,让学生来回答。当弹簧拉长,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弹簧压缩,分子间的距离缩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弹簧不用力时,引力=斥力。
小组回答:
(1)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4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5巩固练习
1.某同学用浅绿色的洗洁精、红墨水、黄色的食用油调制了一杯“彩虹液体”,如图所示,用盖子密封好。过几天,发现不同颜色液体的界面变模糊。液面下降了一点。对上述现象的推测合理的是(  )
A.现象:液体分层;推测:分子之间没有间隙
B.现象:界面变模糊;推测: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C.现象:液面下降;推测:液体分子变小
D.现象:食用油在最上层;推测:食用油分子最小
2.用分子动理论观点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空隙
B.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分子间存在排斥力
C.挂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分子不停地无规则运动
D.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挤压后会粘在一起——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3.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图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在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
A. B. C. D.
4.如图所示,将一段粗熔丝(俗称保险丝)用刀斜着切成两段,使两段粗熔丝的平滑表面紧密接触,然后,把一端悬挂起来,在另一端下面挂一个合适的物体,两段熔丝也不会被拉开,这个现象说明(  )
A.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 B.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D.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5.两只相同的集气瓶中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NO2)气体,用玻璃板隔开后按图示水平放置,抽去玻璃板、保持两瓶口紧贴静置较长时间后,两瓶中气体颜色变得相同。已知瓶中NO2气体的密度比瓶中空气的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现象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B.此现象与“扫地时灰尘飞扬”的成因相同
C.颜色变得相同后,瓶中气体分子停止运动
D.颜色变得相同后,左侧瓶中气体密度变大
6.如图所示是演示气体______现象的实验装置,玻璃板______(选填“上面”或“下面”)的瓶子装二氧化氮气体,另一个瓶子装空气(ρ二氧化氮>ρ空气)。戴口罩可防止病毒侵入,也可过滤PM2.5,空气中弥漫PM2.5______(选填“是”或“不是”)扩散现象。
7.王亚平在“天宫课堂”授课。
(1)如图甲所示,将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抽出后,制作成一个水膜,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她女儿做的纸花,纸花慢慢张开而水膜依然完好,这表明分子之间存在______;
(2)如图乙所示,用注射器向制作好的的水球内注入少量蓝色液体,水球变成一个“蓝宝石”,这表明分子在______。
8.把50cm3的染色酒精倒入装有50cm3的水的试管中,加盖后颠倒几次使其混合,如图所示:
(1)完全倒入并混合后,观察试管中混合液体的体积,你会发现_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
(2)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_______有关,混合液体不能被无限压缩是因为_________;
(3)如把50cm3的水倒入装有50cm3的酒精的试管中,此操作_________(不合理/合理),原因是__________。
9.海鲜粥是北部湾地区的一道家常美食。煮好的粥香气扑鼻,这是什么现象?而且粥的温度越高,香气就越浓,这是为什么?当我们对着热粥表面吹气时,粥就凉得更快,这又是为什么?请你用物理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10.甲、乙两只相同的烧杯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分别盛有质量相等、温度不同的纯净水,其中甲烧杯装有常温下的水,乙烧杯装有80℃的热水,同时向两只烧杯中分别滴入一滴黑色墨水,过一会儿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此现象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B
2.B
3.C
4.D
5.D
6.扩散下面不是
7.引力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8.总体积变小分子间有空隙温度分子间有斥力不合理
6课后反思
巧设问题情境,轻松引入新课
通过设计的一个小活动(让学生辨别三杯看似相同的液体),让学生说出所选择的辨别方法,大多数同学会说靠“闻味”。通过生活中的扩散现象,使学生从宏观角度出发,让学生感知到宏观现象可能与微观世界密切相关,从而过渡到新课内容,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通过推理来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利用轻松的活动引入,使学生自然地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注重学生研究问题方法的培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在探究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关系时,保证热水和凉水的质量相同,滴入的墨水等量,体现了控制变量的思想。由于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微观性,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需要应用转换法,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