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二轮复习专题七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二轮复习专题七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素材

资源简介

专题七: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
民族关系
(一)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1)秦朝:
公元前221年,嬴政定都咸阳,建立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①北方: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反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联系: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
②南方: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便利了南北水运交通。
(2)汉朝:
①汉武帝时开始大举反击匈奴。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人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②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交往。张骞出使西城后,为丝绸之路形成奠定基础。
③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时期
(1)东汉末以来,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内迁。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交融。
(2) 西晋后期以来,在八王之乱导致的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促进了民族融合。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3)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a.迁都洛阳b.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通婚)。作用: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4)北方地区民族交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
(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北方各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2)唐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唐对其他少数民族: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朝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城的天山南北地区。
(四)宋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时期
(1)民族政权并立:江(契丹族)、宋(汉族)、西夏(党项族)、金(女真族)元(蒙古族) .与北宋并立的政权:辽、西夏、金;与南宋并立的政权:金、西夏、元。
(2)各民族政权之间关系:①辽与北宋战后议和: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战后议和,②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金灭辽,金灭北宋,③南宋与金的和观岳飞抗金,郾城大战:宋金和议,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和金。
(3)元朝统一全国: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定都北京。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元朝的版图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
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 一步巩固和发展时期
(1)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南)①清初顺治帝用封和康熙帝册封班禅。雍正帝时(1727年)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③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④设立金瓶掣签制度。
(2)加强对新疆的管情: (西北) ①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三次率军亲征,打败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边疆地区。②乾隆帝时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加强对东北的管辖:康熙帝时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1689 年中仪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城包括库页岛在内,都是中国的领土。
(4)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东南) ①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②1684年,清朝设白湾府,隶属福建省。③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六)新中国成立后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①提出时间;筹建新中国时。②实施地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③历程: 1949 年《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城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颁布实施。④实施: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⑤意义: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原因: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效果: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20 世纪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的联系和管辖:
1.对新疆地区的联系和管辖:
(1)汉朝,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地区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
(2)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在西北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3)清朝:①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②乾隆帝时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③清朝设置伊犁将军。
(4)新中国建立后: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对西藏地区的联系和管辖:
(1)唐朝: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著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元朝:在西藏当地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3)清朝:①清初顺治帝册封达赖和康照帝册封班禅。②雍正帝时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③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④设立金瓶掣签制度。
(4) 新中国成立后:
a.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b. “-五”计划期间,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c. 建立了西藏自治区。今天西藏已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
3. 对台湾地区的联系和管轴: (参见专题二)
★不和谐音符:近年来西藏达赖集团企图分裂西藏,给西藏地区带来灾难,受到人民的唾弃。“东突” 势力为分裂新疆,在中国境内外制造多起恐怖事件。
问: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些分裂行为?中国政府应如何应对?
(1)这些分裂行为,完全背离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其妄图分裂祖国的阴谋是不会得逞的。我们中学生应坚定维护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
(2)中国政府应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我国政府严厉打击恐怖主义,以维护我国以及周边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二、外交关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注重与他国的友好往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实行过不同的对外政策。
(一)西汉:
(1)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38 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2)丝绸之路的开通:张骞通西域后,逐渐形成一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①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②历史影响:对汉代: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对今天(联系一带-路)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当今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仍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沿线城市旅游事业和考古工作的开展。③汉武帝时还大力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
(二)唐朝:
(1)与日本交往:(中日)
鉴真东渡:隋唐时期,中日双方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任务是高僧鉴真。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
(2)与天竺交往:(中印)
玄奘西行: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中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唐太来时,玄奘西行天竺(今印度半岛)求取佛经,回到长安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
(三)明朝:
明代对外关系两件大事: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暴力冲突:戚继光抗倭。
1.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7下西洋。①目的: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也为了加强海外贸易,明成祖时派郑和出使西洋。(条件: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②经过: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③意义: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 戚继光抗倭:①概况:明朝中期因力减弱,中国沿海倭患严重。戚继光组建“成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②意义:成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四)清朝:
1.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683 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 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2. 闭关锁国政策:(1)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②清政府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③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根本目的: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表现: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留广州-地为通商口岸,只准广州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4)影响:①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②消极:清政府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启示:历史的经验证明,保守、封闭、与世隔绝,必然导致落后、愚昧:只有开放、交流才能使国家不断发展和进步。
(五)近代: (详见专题三)
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发动儿场侵华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交是屈辱的外交(如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等)。
(六)新中国成立后:
1. 新中国成立后,宣布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建国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 1953 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切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和组合总理吴努共同倡导。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的外交努力,为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
(4)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①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②方针: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作用: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70年代外交成就: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意义: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胜利。
(2)中美关系正常化。①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②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意义: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1979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日建交: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接着,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期。
4.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外交:
(1)外交策略: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外交布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成功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运用)②中国举办首届“一带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要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亚信峰会等国际会议。
(3)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全方位外交,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启示:
开放与兴闭关锁国。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导致国家落后。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强盛。
对于外面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