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2课时 滑轮 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会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2.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会组装定滑轮和动滑轮。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2教学重难点重点: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探究难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分析3教学过程:活动1情境导入1、课堂引入一段有关滑轮的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2、自主预习,完成导学案认真阅读课本P81-82内容后,结合图1,完成下列问题:①定滑轮和动滑轮: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轴可以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叫。②两种滑轮的特点:定滑轮的特点:使用定滑轮省力,但改变动力的方向。(能或不能)动滑轮的特点:使用动滑轮省力,但改变动力的方向。(能或不能)③你见过图2中的各种滑轮吗?它们分别属于什么滑轮?活动2定滑轮实验探究定滑轮特点1.如图组装定滑轮,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处于平衡状态,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看看这个示数与钩码的重力有何关系?2.改变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读取测力计的示数,再看看这个示数与钩码的重力的关系?3.改变钩码个数,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再看看这个示数与钩码的重力关系?填写表格数据,归纳: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距离,但可改变动力的方向.活动3动滑轮1.如图组装动滑轮,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处于平衡状态,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看看这个示数与钩码和动滑轮的总重有何关系?2.改变测力计的拉力方向,读取测力计的示数,比较这个示数与钩码和动滑轮总重的关系?3.改变钩码个数,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再看看这个示数与钩码和动滑轮总重的关系?填写实验数据分析归纳: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但不改变动力的方向,而且费距离。活动4滑轮组想想: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能否得到这样一种机械,它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呢?使用滑轮组,它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呢?滑轮组: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组合。想想做做:使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有几种绕线方法,它们的特点有哪些。从一下几个方面分析:1.绳子的起点2.拉力的方向3.拉力的大小4.移动的距离操作演示分析得出: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和重物用几段绳子承担,拉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5巩固练习1.为了搬运一个很重的机器进入车间,某工人设计了下列四种方案机器下方的小圆圈表示并排放置的圆形钢管的横截面,其中最省力的方案是( )A. B.C.D.2.工人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运送砂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滑轮组中的定滑轮只能改变力的方向B.图中动滑轮相当于一个费力杠杆C.绳子自由端下拉1 m,桶上升2 mD.质量为65 kg的工人利用该滑轮组能提起150 kg的砂石3.在使用滑轮时,______的滑轮叫动滑轮。动滑轮实质上是动力臂是阻力臂______的杠杆,所以使用它可以省______力,但不能改变______。4.在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时做了如图所示实验,货物重50N,若不计轮重、绳重和摩擦,将货物匀速向上拉动1m,则图甲中拉力F=______,绳自由端s下降______m;则图乙中拉力F=______,绳自由端s上升______ m。5.如图所示,物体重为600N,拉绳所需的力为60N,物体匀速向右移动了10m,若不计滑轮重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则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______N,拉绳的力做功是______J。6.如图所示,旗杆顶部安装着一个______(选填“定”或“动”)滑轮,若五星红旗的总重为2N,不计摩擦,当五星红旗匀速上升时,旗手对绳的拉力的大小为______N。7.如图所示,物体A重5N,放在水平桌面上,通过绳子和滑轮连接重为4N的物体B,此时物体A恰能向右匀速直线运动。则A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N,若在物体A上加一个水平向左的拉力F,使物体A沿桌面水平向左匀速直线运动,则所加拉力的大小为_____N(不计绳子、滑轮的质量以及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8.如图所示,重为100牛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以0.2米/秒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若绳子自由端所受拉力F为10牛,(不计绳与滑轮的摩擦),求:(1)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的大小;(2)绳子自由端在10秒内移动的距离。参考答案:1.C2.A3. 轴随物体一起移动 2倍 一半 力的方向4. 50N 1m 25N 2m5. 120 12006. 定 27. 2 48.(1)20N;(2)4m6课后反思这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资源,把课上课下的时间都充分利用上,利用微课手段,可以实现学生分层教学。课上练习过程中充分利用的软件,实现了及时交互,教师可以瞬间掌握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节省了时间,实现了高效课堂。这样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做更多的实验。在这节课中,一共设计了两个分组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合作的意识,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但是多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的确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便利,但对设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每位学生不能配齐IPAD,是这节课在完成上有了局限性,在短时间内并不能普及。那么这节课的形式在多长时间后才能大范围使用是制约这节课的一个关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