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1课时 浮力 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使学生感知浮力的存在,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3、通过阅读教材与观看视频结合起来,使学生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4、使学生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他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能力等。2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难点是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案及控制变量法的具体应用。3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浮力通过两个小实验对比,使学生认识浮力实验一: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其重力,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接着用手托住物体。实验二: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其重力,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接着将物体放到液体中,再读出示数。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二中测力计示数减小。启发学生:实验二中测力计示数为什么减小?对比实验一,测力计示数减小的原因又是什么?边画图边对实验二进行受力分析,得出F浮=G物-F示活动2【活动】浮力产生原因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浮力,现在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现象?并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并解释现象。进一步结合大屏幕图片并和同学们一起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组织学生实验:取一只透明的塑料矿泉水瓶,其瓶口直径稍小于乒乓球的直径,去掉瓶底,将瓶口向下,把乒乓球放入塑料瓶内,使其正好盖住瓶口。先请学生猜测:如果往瓶内注水,乒乓球会浮起吗?把瓶盖盖上又会有什么实验现象呢?观察到乒乓球被水压在瓶底而不上浮,诧异不已,议论纷纷。然后将塑料瓶口浸入烧杯的水中,使乒乓球下面有水,学生会看到乒乓球上浮,又若有所悟。这样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感性认识,为理论分析浮力的产生原因提供了事实论证。教师再请学生通过学到的浮力产生的原因来解释实验现象,更加深了对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并板书:1浮力产生的原因2压差法测浮力3适用条件:规则柱体活动3【活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图片展示:播放人走向深水时感觉浮力变大、木块上浮、石块下沉的图片。教师演示:模拟人走向深水时浮力变大的情况;鸡蛋在盐水中浮起来。学生猜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1:浮力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讨论并实验:要控制什么量?如何控制?改变什么量?结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深度无关。探究2:浮力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讨论并实验:要控制什么量?如何控制?改变什么量?结论: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探究3:浮力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讨论并实验:要控制什么量?如何控制?改变什么量?结论:当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探究4:浮力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讨论并实验:要控制什么量?如何控制?改变什么量?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无关。4课堂小结师鼓励学生总结: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对本节知识和学生们的表现进行总结,鼓励大家继续努力。反馈题用课件展示5巩固练习1.如图所示,石块A重20N,木块B重20N,石块C重5N,石块A和木块B均处于静止状态。甲图中,绳对石块A的拉力为8N,则石块A受到的浮力是 ______N;乙图中,绳对木块B的拉力为25N,则木块B受到的浮力为 ______N;丙图中,木块B受到的浮力是 ______N。2.用针将重为3N的正方体小木块按入水中浸没(如图),此木块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10N,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15N,则木块受到浮力的方向是______的,大小为______N。3.有一个物体在空气中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示数为,当把它放在液体里时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少了,则该物体在液体里受到的浮力是______N。4.画出悬浮在水中的小球所受浮力的示意图5.小明探究“浮力大小与深度的关系”,探究过程及有关数据如图所示;(1)物体(圆柱体)所受的重力是______ N;(2)物体受到的最大浮力是______ N;(3)图乙中正确反映弹簧测力计示数F和物体下表面在水中的深度h关系的图像是______;(物体未接触容器底)(4)图甲的弹簧测力计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一个大西瓜的重力。6.如图所示是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若干操作,请你依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比较图①②③,说明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______液体的体积有关;(2)在图③与图④中保持了物体排开液体的______不变,得到的结论是浮力大小与液体的______有关。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______。请再举一个应用这种研究方法的实验:______ 。参考答案:1. 12 45 252. 竖直向上 53.4.5. 4 0.8 D 不能6. 浸入 体积 密度 控制变量法 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合理即可)6课后反思1.在设计实验时,尽可能由一个探究实验得出多个结论。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还引导学生分析各因素间的关系。训练了学生的推理能力。2.本节课的创新实验,仪器的创新——巴克球的使用。取代了不易购买的橡皮泥(市售的超轻粘土凝固后部分能溶于水,带来实验误差),而且便于塑形,便于固定到弹簧测力计上。3.操作装置的创新(定滑轮的使用),将ρ物<ρ水的情况,也用实验探究出来了。完善了实验探究条件,为学生清晰认识浮力影响因素打下来坚实的基础。4.学生可能无法提出10种猜想与假设,教师要启发学生得出尽可能多的猜想与假设。在充分猜想与假设的基础上合理有序设计实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