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六年级下册课外常考文言文知识与训练文言文常考题型词语解释人称代词及常考多义字第一人称:吾、余、予、某、鄙人第二人称:汝、子、君、若、尔第三人称:之、其、伊而:①表承接关系,翻译为“然后”; ②表转折关系,翻译为“但是”;③表递进关系,翻译为“而且”; ④表示并列关系,翻译为“和”者:①作助词,表示“……的人”“……的事物”。②作语气词,在判断句中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之:①表示“的”; ②作动词,表示“去”;③作代词,表示“他/她/它”; ④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用译。其:①表示第三人称“他/她/它”; ②人称物主代词“他/她/它(的)”;③其中;常考实词(建议积累):安:怎么; 罢:①放弃;②结束、停止;比:①比较;②等到; 尝:①曾经;②品尝;旦:早晨 度:①估计;②衡量;(duó)顷/俄顷:一会儿 方:正在固:①本来;②坚固; 故:①旧的;②过去;③因此;④原因;顾:①顾虑;②(回头)看; 过:①经过;②拜访;③错误;患:①担心;②忧患; 或:①有的;②有的人;③或许;疾:①快速;②疾病;③怨恨; 及:①等到;②到了……;③比;即:立刻、马上、就; 亟:马上、赶紧遽:就、马上 俱:一起举:①举荐;②全部;③抬高; 皆/咸:都偶:正巧、偶然 且:将要趋/走:跑、疾行 使:派遣适:①这时;②往、去; 遂/乃:于是延:伸长 谒/诣:拜访益:更加 易:①容易;②改变;因:于是 愈:①更加;②痊愈;誉:①称赞;②荣誉 鬻:卖值:适逢、刚好遇到 折:弯曲常考通假字:不:通“否” 反:通“返” 直:通“值”少:通“稍” 女:通“汝” 止:通“只”那:通“哪” 被:通“披” 见:通“现”文:通“纹” 知:通“智” 邪:通“耶”属:通“嘱” 有:通“又” 惠:通“慧”坐:通“座” 说:通“悦”句子翻译(1)对:即对译法。对应直译,逐字落实。指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要求字字落实。如: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可译为:“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2) 删:即删削法。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如发语词、助词、部分连词等,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可删去不译。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3)换:即替换法。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如:“岁征民间”(《促织》)的“岁”要替换成“年或每年”。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卑鄙”属于感 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德恶劣。译句中以今义当古义,应改用古义。)翻译口诀: 有省略,补本意,加括号,表增益。 人地名,不翻译,人身称谓,依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人物评价常见问法: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XX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注意审题,明确是否需要写依据。启示/道理常见问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从这个故事获得什么样的启发?小试牛刀(一)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引婴投江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日:“此其父善游!”[注释]①过:经过。②方:正。③引:拉着。④故:缘故。⑤善:擅长、善于1.“有过于江上者”看到了一件什么事?用“ ”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2.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字“啼”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哭哭啼啼 B.啼哭 C.虎啸猿啼 D.啼笑皆非3.这个人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4.关于这则寓言,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领的获得既要靠自己,也要靠先天的遗传。B.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或事物所处的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因人而异。C.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二)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孟母诫子(5分)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日:“何为中止?”对日:“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注释]①诵:背诵。②缀然:突然中止的样子。③喧:遗忘。④引:拿来。1. 这个小古文蕴含的道理是( )。(1分)A.母亲要教育孩子。 B.教育孩子要用暴力。C.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不能半途而废。2.解释加点的字。(2分)其母方织( ) 以此诚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三)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画地为庐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日:“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注释]①若:好像。②奇爱:十分喜欢。③以:把。④欲:想,希望。⑤乃:于是。⑥知:明白。1.对“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何晏于是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自己从方框中跳了出来。B.何晏于是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自己坐在里面。C.何晏于是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让魏武帝站在里面。2.为什么魏武帝十分喜欢何晏 (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B.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C.魏武知之,即遣还外。3.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何晏的什么特点 ( )A.横行霸道 B.当机立断 C.聪明机智4.如果你是何晏,面对魏武帝的盛情,你会如何拒绝 (四)读下面的小古文,完成练习。望梅止渴魏武①行役②,失汲道③,三军④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⑤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⑥此得及⑦前源⑧。——选自《世说新语·假谲》【注释】①魏武:即曹操。 ②行役:带有任务而外出跋涉,这里指带部队行军。 ③汲道:取水的途径。 ④三军:全军。 ⑤饶:多,丰富。 ⑥乘:利用。 ⑦及:到。 ⑧源:水源。1.“士卒闻之”中“闻”的意思是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觉得曹操的方法好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与“望梅止渴”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画蛇添足 B.画饼充饥 C.望眼欲穿 D.叶公好龙(五)读下面的小古文,完成练习。对牛弹琴公明仪为①牛弹清角之操②,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③之声,孤犊④之鸣,即掉⑤尾奋耳,蹀躞⑥而听。——《牟子理惑论》【注释】①为:给。 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 ③蚊虻(méng):一种危害牲畜的虫类。 ④孤犊:寻找母牛的小牛。 ⑤掉:摇摆。 ⑥蹀躞(dié xiè):小步走。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1)伏食如故:____________(2)即掉尾奋耳: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公明仪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成功吸引了牛的注意。(用原文回答)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强化训练(一)阅读完成练习。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注释】逮:到,此指照射过来。佣作:雇佣。(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____________ 遂成大学:_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下面的题目。人有亡斧者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其动作、态度皆无似窃斧者也。解释加点词的含义。①人有亡斧者:_________________②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___________________(2)句子翻译。①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动作、态度皆无似窃斧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分析这则寓言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言文阅读朱古民善谑,一日在汤生斋中,汤曰:“汝素多知术,假如今坐室中,能诱我出户外立乎 ”朱曰:“户外风寒,汝必不肯出;倘汝先立户外,我则以室中受用诱汝,汝必从矣.”汤信之,便出户外立,谓朱曰:“汝安诱我入户哉!”朱拍手笑曰:“我已诱汝出户矣.”解释字词。(4分)朱古民善谑 谓朱曰以室中受用诱汝 汝安诱我入户哉翻译下列句子。(4分)汝素多知术,假如今坐室中,能诱我出户外立乎 请说说朱古民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文言文阅读。(10分)蜀之鄙有二僧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鄙:边远的地方。解释下列字词。①贫者语于富者曰 ②吾欲之南海③子何恃而往 ④西蜀之去南海翻译下列句子。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读了这短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五)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张苍梧是张凭之祖,尝语凭父曰:“我不如汝。”凭父未解所以,苍梧曰:“汝有佳儿。”凭时年数岁,敛手曰:“阿翁,讵宜以子戏父 ”注释|①祖:祖父. ②敛手:拱手。③讵宜:怎么可以。1、请写出划线字的意思。(1)尝语凭父曰 (2)我不如汝:(3)凭父未解所以 (4)以子戏父2、根据木文内容,下面四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张凭是张苍梧的儿子。B、张苍梧真的觉得自己比不上儿子。C、张苍梧在言语中表达了对张凭的称赞。D、张凭最后的表现很没有礼貌。参考答案(一)1.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C 3.此其父善游!4.A(二)1.C 2.正在。告诫。 3.从此以后,孟子不再遗忘。(三)1.B 2.A 3.C4,示例:我会对魏武帝说:“君子不强人所难,感谢您的厚爱,但我志不在此,请您让我回家。”(四)1.听 2.前面有一大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3.示例:好。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克服了士兵们干渴的困难,振奋了军心。 4.B【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面有一大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五)1.(1)趴着。 (2)竖直。 2.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曲调不悦它的耳。3.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 4.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都是不可取的。【译文】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给牛弹奏高雅的曲子,牛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曲调不悦它的耳。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虫和小牛寻找母牛哞哞的声音。牛立刻摆动尾巴竖起耳朵,走来走去地听了起来。课后强化训练答案(1)报酬; 于是;匡衡于是凿穿墙壁让光透过来,把书照着灯光来读。凿壁偷光;勤奋用功地学习。(二)①丢失; ②不久;①那个人的行为动作、姿态表情没有一处不像是偷斧子的人。②他的行为动作、姿态表情都不像是偷斧头的人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主观臆断,因为自己的猜想就下结论。(三)开玩笑; 对……说; 用; 怎么你向来足智多谋,如果现在我坐在屋内,你能引诱我出去屋外站着吗?朱古民是一个聪明,懂得逆向思考的人。(四)①对……说;②到;③凭借、依靠;④距离;①我这几年来想着买船南下,依然不能实现。②人们在立志向方面,难道还比不上蜀地边境的僧人吗?3.启示:人要有志向,一旦立下志向要付诸行动。(五)(1)曾经; (2)比不上; (3)明白、理解;(4)戏弄、开玩笑;2、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