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第九章 简单机械 功第六节 机械效率★整体设计说明★本课由实验引出问题,通过比较前后两次做功不同问题,让学生体会“有用功”和“总功”的含义,从而顺利引出“机械效率”,这样处理把物理概念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特点。再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并加强对机械效率的理解。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包括“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机械效率;实验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三大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功”和“功的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以及“机械效率”这两大内容又是“实验测定斜面机械效率”的基础,因此本节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是功的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机械效率的学习也为学生在后面学习热机效率和电机效率打下伏笔,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教材乃至整个初中物理教材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二、学情分析从知识与技能方面分析,学生在前面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功的计算及功的原理为本节做了很好的铺垫。从心理发展阶段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初级发展阶段,教学设计主要从学生已学知识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进行研究。当然,由于学生层次有区别,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有的放矢,尽可能的照顾绝大多数同学,个别课后再点拨,力求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感受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2)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利用公式通过实验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2.过程和方法(1)通过参与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2)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四、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机械效率。2、难点: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五、教法学法1、教法:讲授法、分组实验法、讨论法2、学法:观察比较法、讨论法、理解记忆法等六、教学用具滑轮、弹簧测力计、斜面、木块、刻度尺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前调查 前天扫描二维码完成相关练习。 通过课前练习检查学生对功的计算和功的原理的掌握情况。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弹簧测力计将200g的钩码提升10cm; 利用动滑轮将这个钩码提升10cm; 分别计算这两次做的功。 观察实验,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这两个过程中做的功。 由实验结果的不同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注意到实现同样的目的却做了不同的功,可以顺利过渡到定义。精讲精炼 获取新知 结合前面的实验结果推进新课,讲解三个核心概念: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进一步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概念检测:水桶打水时以及打捞水桶时的有用功。 想想议议:从三种方法中选出做最少功的运沙方式。 理解概念,勾画重点,做好笔记。 开动脑筋,回答问题。 分组讨论计算选择不同方式运沙子所做的功。 让学生开动脑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检测对概念的理解,为后面机械效率做铺垫。推进新课 突出重点 分组实验 突破难点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根据学生的展示,引导得出机械效率概念。 讲解例题并提出问题讨论。 问题1:机械效率的单位是什么? 问题2:机械效率的范围是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倾斜程度的关系。 分享实验,得到结论。 结合实验讨论提高效率的方法。 10、随堂练习。 1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理解概念,勾画重点,做好笔记。 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得出结论。 独立自主完成课堂练习。 总结自己本节课学到的内容。 通过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是机械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理解机械效率在数值上的特点。 培养动手能力,团队合作和科学探究精神。 检测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思维拓展 升华情感 将机械效率概念扩充到一般的效率概念。通过下面的反问: 除了机械做工有效率问题外,干别的事情有效率吗?用铅笔写字,能保证笔芯全部被利用完吗?一节课40分钟,能否都用到学习上呢? 学生思考问题,情感得到升华。 概念的迁移,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横向拓展,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把物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作业 配套练习八、板书设计一、定义: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二、机械效率三、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1、实验原理:2、结论: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 η越高。四、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九、教学反思《9.6机械效率》教学反思本节课是鲁教版五四学制第九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功和功的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机械做功问题。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我的反思如下:1、为了了解学生前面的基础,我设计了五道题,在前一天通过问卷星发放试卷二维码,掌握学生对功、功的计算和功的原理的理解,总体情况如下(1-5题):发现学生在第二题(见附件1)完成的情况较差点,说明对功的原理掌握相对较差,为此我在讲机械效率前重现机械做功的过程,巩固旧的知识,也让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三个概念的理解,让接下来的机械效率做准备。2、在掌握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这三个定义后,通过设置问题:工人师傅运沙子做功的三个方案,选择最佳方案,一是巩固新知识,二是在有用功相同的情况下,选择总功(或者额外功)少的方案。这样可以顺利的过渡到机械效率,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3、为了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采取了两个方法,先通过一个例子,应用机械效率η=W有/W总先求起重机的效率,再分小组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从而知道斜面的机械效率还跟倾斜程度有关,在此过程中主要是为了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效的突破本节课的难点。4、课堂的小结,由于时间关系,只让一个同学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这位同学处于班级平均水平,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完成情况。5、由于在时间上的把握稍有欠缺,导致时间不够,课堂实验只能匆忙展示一组,也无法当堂完成课堂的练习,只能当做课后的一个练习,课堂的反馈滞后了一些,最后引导学生同样要重视生活的做事效率这一个环节也没有完成,还是比较遗憾的。通过这一节课,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还是有不少欠缺的地方,在后续中要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效率,提高教学效果。附件1:课前练习1.生活处处有物理,在下列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A.扛着米袋慢慢沿楼梯上楼B.用力推木箱没推动C.大扫除时提着水桶进教室D.举着杠铃原地不动2.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简单机械( )A.一定缩短力作用的距离B.一定改变力作用的方向C.一定不能省功D.一定省力3.用20N的水平推力推着重力为80N的物体沿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物体运动了4m,则在此过程中( )A.重力一定做功320JB.推力一定做功80JC.物体一定受了20N的摩擦力D.物体一定受了60N的摩擦力4.教室里,同学们正在调换座位,下列选项所描述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一定做功的是( )A.甲同学抱着一叠课本原地不动B.乙同学推着一张空课桌在教室地面上前进C.丙同学提着一只书包从教室前排走到后排D.丁同学推一张堆满课本的课桌,却没能把它推动5.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生活中经常用到它,小媛和小秋分别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法,将同样的物体拉到斜面顶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方法可以省力,但不能省功B.甲方法可以省力,也能省功C.乙方法不可以省力,但能省功D.乙方法可以省力,也能省功附件2:练习1.下列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越省力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B.做功越少的机械,机械效率越低C.做功越慢的机械,机械效率越低D.总功相同,有用功越大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2.下列几种方法中,可以提高机械效率的是( )A.有用功一定,增大额外功B.额外功一定,增大有用功C.有用功一定,增大总功D.总功一定,增大额外功3.如图所示,将一个重10N的物体用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7.5N匀速拉到斜面的顶端,物体沿斜面移动的距离s为5m,上升的高度h为3m,则人对物体做的有用功是 J,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在高度相同时,斜面越长越 (选填“省力”或“费力”)。4.如图所示的斜面提升物体可以省力,用平行于斜面的拉力,将重为5N的物体从斜面底端匀速拉上斜面,物体移动的距离为1m,上升的高度为0.2m.已知斜面的机械效率为50%,则拉力大小为 N.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 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