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 压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的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2. 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气球、一头削尖的铅笔、四角小桌、海绵教材分析:教学过程:通过第七章“力”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压力而言,它使物体产生形变的作用效果,不及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物体所受压力受力面积有关。为了描述压力作用的效果,在物理学中引入了压强这个物理量。压强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进一步描述,它会成为后续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等知识的基础,更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本节由“压强”的内容为主,只要学生对压强的概念理解到位,就能顺利解决减小压强或增大压强的问题。压强概念的形成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解决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感知压力作用的效果、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学会用比值定义法引入压强的概念,并能用压强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学情分析: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物理实验探究”形成了一定的自主探究意识,并养成一定的探究能力,所以本节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我学习,突破本节重难点。引入课题教师播放辽宁抚顺冰面救人的新闻,以此引入新课。新课教学找学生上台,画出三幅图片的压力示意图,得出重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实验提出问题:两个手指的受力有什么不同?(由此引出压力)压力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提出问题: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观察两个手指的凹陷有什么不同?两根手指受到的压力相等的,但压力的效果相同吗?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带领学生分析并设计实验)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做出假设: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设计并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理解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具体说:在压力相同时,改变压力作用面积,看物体形变多少。在压力作用面积相同时,改变压力大小,看物体形变多少。 我们把压力作用面积叫做受力面积。 提供的器材有:小桌、海绵、砝码。PPT展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得到实验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压力大小 有关。受力面积 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力 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强从刚才的分析可知,如果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明显程度,怎么办?那要是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怎么办?在前面的学习中有没有能借鉴的方法。(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非常好。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比值可以定量的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公式:单位:帕斯卡,简称帕,记作Pa。(讲解)物理意义: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压强越大,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解决引入实验。课堂练习(1)例题讲解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 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 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强调做题格式)(2)巩固练习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进而形成压强的概念。板书设计第九章 压强第一节 压强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二、压强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公式: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压强越大,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2.压强的单位: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