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五年级下学期科学第2单元《空气》复习(课时知识点 目标检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五年级下学期科学第2单元《空气》复习(课时知识点 目标检测)

资源简介

第二 单元《空气》复习
6.《空气的成分》 9.《燃烧》
7.《氧气》 10.《灭火与逃生》
8.《二氧化碳》 11.《让空气更清新》
《空气的成分》
一、重难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中有哪些成分。
2.知道空气中有大量的氮气,了解氮气的用途。
二、知识要点:
1.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一部分气体支持燃烧,另一部分气体不支持燃烧。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0.03%)、水蒸气(0.03%)等。
2.(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
3.氮气的用途:(1).用于医疗手术,用作制冷剂。(2).用于保护食品。(3).用于制造氮肥。(4).在灯泡中填充氮气,使灯泡经久耐用。
4.研究空气成分实验:
把蜡烛放进装有水的水槽中,点燃蜡烛:再用带有刻度的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
1.蜡烛能够在倒扣的玻璃杯内燃烧,是因为空气中有支持燃烧的气体,它是氧气 。
2.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被玻璃杯扣住的蜡烛会熄灭 ,是因为蜡烛燃烧耗尽了玻璃杯内的氧气。
3.蜡烛熄灭后,小明发现玻璃杯内的水位上升了,是因为蜡烛燃烧消耗了玻璃杯内的氧气,杯内气体所占据的空间变小了,水槽中的水自然就会进入杯内。根据所学知识,玻璃杯内剩下的气体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支持燃烧。
三、目标检测:
(一)我是小法官。
1.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
2.氮气可以用于制造氮肥。()
3.人类的活动和动物的生存需要空气,植物的生长不需要空气。()
4.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都是支持燃烧的气体。()
5.液氮可在医疗手术中用作制冷剂。()
(二)、我来选一选。
1.扣在杯子中的蜡烛熄灭了,这是因为杯子中的( )。
A.空气没了 B.氧气没了 C.氮气没了
2.为了经久耐用,在灯泡中可填充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3.将打开包装的饼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会发现饼干变软了,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
4.将下列气体按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稀有气体 ②氧气 ③水蒸气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5.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固定不变的
B.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一定是氧气
C.空气中有大量的氮气,氮气的用途十分广泛
7.《氧气》
一、重难点:
1.通过实验,知道氧气有哪些特点。
2.了解氧气的用途。
3.知道吸入的氧气越多并不是对健康越有利。
二、知识要点:
1.氧气的特点: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2.氧气的用途:1、供潜水员呼吸。2.医疗吸氧。3.火箭助燃。4。焊接助燃。
2.氧气本身不燃烧,但能助燃。氧气与有机物或其他易氧化物质混合,容易引发爆炸。氧气如果与油脂接触,会发生反应,产生热量。热量蓄积到一定程度会引发自燃。
3.氧气钢瓶如遇日光下暴晒、高温环境中存放或搬运时受到撞击等情况,会使钢瓶内壁所受压力增大,可能导致钢瓶爆裂。在存放氧气瓶的地方通常会“禁止撞击”“禁止烟火”“易燃易爆”等标识。
4.有些人由于机体适应了高海拔地区的低氧环境,进入氧气含量相对高的地区会产生一系列不适应症状,如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等。这种现象被称为醉氧。
正常人如果吸入高浓度氧气的时间过长,会出现氧中毒,可能造成全身组织伤害。
5.实验探究:研究氧气特点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氧气的特点。
实验材料:装有氧气的集气瓶、木条、火柴等。
实验方法:
1.观察氧气的颜色。
2.边移动盖在集气瓶上的玻璃片边用手轻轻扇动瓶口的气体,闻一闻氧气的气味。
3.移开玻璃片,露出缝隙,插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氧气没有颜色。
2.氧气没有气味。
3带火星的木条被插入集气瓶后,很快燃烧。
实验结论: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三、目标检测:
(一)我是小法官。
1.氧气本身不燃烧,但能助燃。( )
2.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来到平原地区不会有不良反应。( )
3.液氧一般加压储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
4.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是否有氧气存在。( )
5.吸入的氧气越多对人的健康越有利。( )
(二)、我来选一选。
1.“人离不开空气”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空气中的 (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2.醉氧的症状不包括 ( )。
A.疲倦 B.无力 C.极度兴奋
3.下列不属于氧气的作用的是 ( )。
A.提高冶炼钢铁的效率 B.供人和其他动物呼吸
C.填充在灭火器中,用以灭火
4.我们在金鱼缸里种植水生植物,主要是为了 ( )。
A.给金鱼提供食物 B.给金鱼提供氧气 C.美化金鱼缸
5.氧气与有机物或其他易氧化物质混合后,容易 ( )。
A.凝固 B.液化 C.引发爆炸
6.下列不属于氧气的用途的是 ( )。
A.气焊 B.做燃料 C.医疗急救
8.《二氧化碳》
一、重难点:
1.知道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2.知道二氧化碳的特点。
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4.了解二氧化碳在使用或储存二氧化碳时应注意什么。
二、知识要点:
1.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比同体积的空气重。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二氧化碳的用途:
(1)制作碳酸饮料 (2)北京冬奥场馆用二氧化碳作制冷剂
(3)提高作物产量 (4)作为灭火剂 (5)制造舞台烟雾
3.使用或储存二氧化碳时应注意:
(1).皮肤不能直接接触千冰。
(2).运送二氧化碳储罐时要远离热源。
(3).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接触干冰时,要注意佩戴厚棉手套或其他遮蔽物,否则会被冻伤
(4)汽车、船舱等较密封的地方不能使用干冰,因为二氧化碳会挤走氧气,导致人窒息甚至死亡。
(5)二氧化碳储罐如受夏季高温、热源或火源等影响,内壁所受压力会增大,可能会引发爆炸。
三、目标检测:
(一)我是小法官。
1.夏天,为了使人感到凉爽,可在密封的汽车里使用干冰。( )
2.通常在封闭时间较长的地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大。( )
3.人们可以利用二氧化碳来制作碳酸饮料。( )
4.人们利用二氧化碳比同体积的空气重的特点,制作了二氧化碳灭火器.( )
5.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所以运送二氧化碳储罐时,不必远离热源。( )
三、(二)、我来选一选。、
1.因为碳酸饮料里含有一定量的( ),所以打开饮料瓶瓶盖后会冒气泡。
A. 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2.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大量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火柴熄灭,这说明该气体( )。
A.不支持燃烧 B.能支持燃烧 C.比同体积的空气重
3.把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盛有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的集气瓶里,摇晃后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这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4.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无色、无味的气体
B.比同体积的空气轻
C.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5.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制造舞台烟雾 B.提高作物产量 C.供给人呼吸
四、连线题
将下列气体与其相应的用途用线连起来。
a.用作灯泡填充气
1.二氧化碳 b. 用作灭火剂
c.充入食品包装袋内用于保护食品
2.氧气 d.用作火箭的助燃剂
3.氮气 e. 供潜水员呼吸
五、二氧化碳的制取: 1.取一只玻璃杯,放入3匙小苏打。
2.沿杯壁小心倒入一些白醋。
3.待泡沫开始下降时盖上玻璃片。
六、实验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二氧化碳的特点。
实验材料: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蜡烛、火柴、澄清的石灰水等。
实验方法:
1.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边移动玻璃片边用手轻轻扇动瓶口的气体,闻一闻二氧化碳的气味。
2.烧杯内一侧放入两支高低不同正在燃烧的蜡烛,沿烧杯另一侧把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观察现象。
3.把适量澄清的石灰水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烧杯中,振荡烧杯中的石灰水,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二氧化碳没有颜色,没有气味。
(2).倒入二氧化碳后,烧杯中燃烧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3).振荡后,烧杯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比同体积的空气重。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燃烧》
重难点:
了解物体燃烧时产生的现象。
知道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
知道预防和处理烧伤、烫伤的方法。
知识要点
燃烧的现象:发光、放热、冒烟......
燃点:某种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作这种物质的燃点。
3.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达到可燃物的燃 点。
4.预防和处理烧烫伤的方法:
倒开水时要小心。(2)迅速将受伤部位用流动的冷水冲洗或浸泡在冷水中。(3)应急处理后应尽快到附近的医院治疗。(4)如果轻微可以涂抹烫伤膏。
实验探究:
实验目的:研究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砖块、木条、纸条。
方法一:
1.用坩埚钳夹住砖块,放在酒精灯火焰上让其燃烧,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砖块不能燃烧。
3.结论:燃烧的物体必须是可燃物。
方法二:
1.两只手各拿一个夹子,分别夹住木条、长纸条,同时放到酒精灯火焰上,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纸条遇到火焰便燃烧起来,木条放在火焰上,过一会后才燃烧起来。
3.结论:纸条很快被点燃,木条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被点燃。
方法三:
1.点燃酒精灯,用灯帽盖住火焰,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灯帽盖住前,酒精灯在燃烧。用灯帽盖住火焰,再取下灯帽,火焰熄灭了。
3.实验结论:燃烧需要空气(氧气)。
结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目标检测:
(一)我是小法官。
()1.不同物质的燃点不同,有的物质没有燃点。
()2.发生烧伤或烫伤时,可迅速将受伤部位用流动的冷水冲洗
()3.盖上灯帽后,酒精灯熄灭了,这是由于隔绝了氧气。
()4.物体燃烧时会产生发光、发热的现象。
()5.放置在空气中的汽油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不是可燃物。
()6.将煤块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得更剧烈、更充分。
()7.所有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火焰都是蓝色的。
(二)我来选一选。
1.下列属于可燃物的是( )。
A.砖块 B.天然气 C.玻璃
2.一个小小的烟头可能会引起一场火灾,烟头在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 )。
A.提供可燃物 B.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燃点 C.提供氧气
3.下列同学的做法中,能够预防或避免烧伤、烫伤的是( )。
A.小红倒开水的时候非常小心
B.小芳家中常备治烫伤的药膏
C.小明经常偷偷玩打火机
4.如图所示,“纸火锅”是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
A.汤料隔绝了氧气,使“纸火锅”不能燃烧。
B.“纸火锅”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C.“纸火锅”中的汤料不断从纸锅上吸热,温度达不到“纸火锅”的燃点。
5.烧火做饭时,通常把木柴架空后燃烧,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B.方便添加木柴
C.降低木柴的燃点
《灭火与逃生》
重难点:
掌握灭火的方法、及灭火的原理。
知道怎眼使用灭火器。
掌握火灾逃生技能。
知识要点。
灭火的方法:(1).隔离可燃物。 (2) .隔绝氧气。 (3).降温到该物质的燃点以下。
使用灭火器步骤:
提起灭火器。(2)拔下保险销。(3)用力压下手柄。(4)对准火源根部扫射。
使用灭火器注意事项:
(1).该灭火器主要是依靠二氧化碳将燃烧物与周围空气隔绝,从而造成燃烧物缺氧熄灭而起到灭火作用,因此不宜在室外大风时使用。
(2).在室外使用时,应选择从上风方向喷射。
(3).在狭小的密闭房间使用后,使用者及所有人员都必须迅速撤离以防室息。
(4).灭油类火时,喷筒不能距离油面太近,以免把油液吹散,导致火灾扩大。
4.火灾逃生的方法:(1).首先要保证自身安全。(2).发生火灾时,不能乘坐电梯。(3).穿过浓烟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使身体贴近地面。(4).还可以披上湿被褥。
注意:室内发生火灾时,浓烟温度较高,会先充满屋顶,再逐渐向地面下移,直至充满整个空间。因此,逃生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压低身体,以减少浓烟的伤害。
5.用“纸火锅”烧水,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是因为“纸火锅”中的水不断从纸锅上吸热,温度达不到“纸火锅”的燃点。
目标检测
(一)我是小法官。
( )1.发生火灾时,首先要保证自身安全。
( )2.发生火灾时,可以乘坐电梯逃生。
( )3.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隔绝了空气中的氧气。
( )4.刮大风时,不宜在室外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 )5.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油类火时,喷筒距离油面越近越好。
( )6.遇到火灾要赶紧拨打119火警电话。
( )7.用嘴能够将蜡烛吹灭,是因为吹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 )8.“釜底抽薪”蕴含的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
(二)我会选。
1.灭火器里通常充入的气体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2.发生火灾时,浓烟温度较高,会先充满( )。
A.地面 B.屋顶 C.墙角
3.灭火毯由纤维状隔热耐火材料制成。在起火初期,将灭火毯直接覆盖火源,可在短时间内灭火。用灭火毯灭火的原理主要是( )。
A.隔绝氧气 B.隔离可燃物 C.把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燃点以下
4.在做用“纸锅”烧水的实验中,水沸腾了而“纸锅”没有燃烧,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纸的散热性很好 B.纸的燃点高于火焰的温度
C.水吸热沸腾,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燃点
5.将点燃的火柴头朝上直立起来,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处于火焰的下方,温度达不到其燃点
B.火柴梗不是可燃物
C.火柴梗接触的氧气少
6.下列灭火方法中,错误的是( )。
A.洒在实验桌上的酒精发生燃烧时,用湿抹布盖灭
B.炒菜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C.炒菜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时,用水浇灭
三、村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题目。
某日凌晨,某大厦发生火灾,大火持续了近12个小时。事故造成3人死亡,另有多人因吸入有毒物质被送往医院治疗。据初步调查了解到,造成火灾的主要原因是工人擅离职守,使工作中的无烟煤炉引燃棉被,而使十楼起火。
1.无烟煤炉在引发这场火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 )。
A.提供氧气 B.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燃点 C.提供可燃物
2.若被围困于火灾现场,你会采取的合理逃生措施是( )。
A.从十楼跳下逃生 B.坐电梯迅速逃生
C.披上湿被褥,沿逃生通道,尽量压低身体逃生
《让空气更清新》
重难点。
知道我们为什么需要清新的空气。
调查我们周围的空气污染情况。
知道为了让空气更清新,人们采取的措施。
知识要点。
为了让空气更清新,人们才去的措施:(1).工厂里安装废气净化系统。(2).秸秆再利用。(3).骑自行车绿色出行。(4).植树造林。(5)尽量减少乘坐公交车出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公民应当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大气环境保护义务。
三、目标检测。
(一)、我是小法官。
1.清新的空气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利。( )
2.小亮在小区附近调查发现,绿化带植物叶子上有很多灰尘,说明绿化带周围空气受到了污染。( )
3.汽车尾气的排放会加重空气污染。( )
4.农田里的秸秆可以利用焚烧的方法处理。( )
(二)、我会选。
1.空气污染主要会引起( )疾病。
A.消化器官 B.呼吸器官 C.神经系统
2.下列措施能够让空气更清新的是( )。
A.工厂安装废气净化系统 B.燃煤取暖 C.垃圾焚烧处理
3.下列现象不能说明空气已经受到污染的是( )。
A.酸雨 B.雾霾 C.阴天
4.下列不属于雾霾天气带来的危害的是( )。
A.影响人的心情 B.引发人的呼吸道疾病 C.使植物停止生长
5.下列属于空气污染的是( )。
A.燃烧化石燃料时排放的浓烟
B.做饭时冒出的大量“白气”
C,洗衣服时把污水倒进河里
6.下列做法不能够使空气更清新的是( )。
A.乘坐私家车外出
B.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C.骑自行车去户外玩耍
附目标检测答案:
第二单元 《空气》
6.《空气的成分》
ー、1. √ 2. √ 3.× 4.× 5.√
二、1.B 2.B 3.A 4.C 5.C
三、1.支持 氧气2.熄灭 蜡烛燃烧消耗完了玻璃杯内的氧气
3.上升 不能
7.《氧气》
一、1.√ 2.× 3.√ 4.√
二、1.B 2.C 3.C 4.B 5.C 6.B
8.《二氧化碳》
一、1.× 2.√ 3. √ 4.× 5.×
二、1.C 2.A 3.C 4.B 5.C
三、 1--b 2--d e 3--ac
《燃烧》
一、1.√ 2.√ 3.√ 4.√ 5.× 6.√ 7.×
二、1.B 2.B 3.A 4.C 5.A
10.《灭火与逃生》
一、1.√ 2.× 3.× 4.√ 5.× 6.√ 7.× 8.√
二、1.B 2.B 3.A 4.C 5.A 6.C
三、1.B 2.C
11. 《让空气更清新》
一、1.√ 2.√ 3.√ 4.×
二、1.B 2.A 3.C 4.C 5.A 6.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