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段落的删除与位置的调整-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规律大揭秘系列之记叙文阅读(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段落的删除与位置的调整-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规律大揭秘系列之记叙文阅读(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题十二 段落删除与位置的调整
一、常见问法
1.第×段文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2.文中××几个段落能否颠倒?为什么?
二、答题技巧
1.段落能否删去:
(1)①不能。②理由:该段在结构上与上下文的关系是××,在内容上与上下文有着××的联系。③所以不能删去。(视具体情况也可加上“如果删去,则××”)
(2)①能。②理由:文章内容写的是××,本段内容写的是××,与文章内容联系不大(无关)/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情感)是××,而本段体现的是××;③去掉后行文更简洁,内容更集中/本段内容表达的主题与文章主题思想(情感)无关(相悖);④所以可以/应该删去。
2.××几个段落能否颠倒?
(1)不能颠倒。①因为这些段落是采用××(顺叙、倒叙、插叙)的记叙顺序。②再答该记叙顺序在文中的作用。
(2)不能颠倒。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②这些段落与上下文的总起句或概括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③这些段落是顺承或递进关系,环环相扣。
三、典型例题
【典例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美丽的谎言
①一天,我所在的医院来了一位患脑瘤的病人,她在丈夫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走近病床,他们显然是农村来的,一股乡下泥土的芬芳。
②他们家好像不太富裕,妻子一直在说着,我这病就是癌,不要治了。两个孩子还需要念书,又得许多的钱。
③丈夫劝慰她,别让人家笑话咱,有病哪能不治?再说了,我已经给二叔家说好了,他们支援我们一笔钱,无利息贷款,包你能将病治好,至于钱慢慢还,放心吧。
④可她总是一脸无奈,有好几次,她偷偷地跑出去张望,丈夫回来时总会向大家解释:她是在向家的方向张望,她想孩子们。
⑤那天傍晚,我忽然见丈夫拿着个小巧玲珑的手机进来,他站在门口大声说着话:儿子吗?你妈没事的,功课做得怎样啦?家里的猪别忘了喂呀,对妹妹说声,不要担心,好好复习,马上就要考试啦!
⑥他高兴地跑到妻子面前,对她说道,二叔刚才过来了,我没让他进来,他特意给我丢下一款手机,我以后每天晚上都会向家里打个电话,你就别担心家里了。
⑦妻子摆摆手说,又要花钱,那手机费不得交呀?男人笑笑,对妻子说,沟通无限嘛,电视里都说啦!
⑧妻子要进手术室了,护士过来给她注射麻醉药,她趁着清醒时大声地对丈夫说,我如果下不了手术台,丧事就不要大办了。如果有合适的,你就找一个,别耽搁了自己,只是别让后娘苦了两个孩子……丈夫泪如泉涌,我紧紧握住他的手,和他一起等结果。
⑨她出来了,万幸的是,脑瘤是良性的。
⑩她一天天好起来,丈夫依然每天傍晚站在门口大声地打电话,妻子则温顺地坐在床头听着,有时还会补充两句。
那天,由于将手机落在家里,我急着回个电话,就对他说,大哥,能借你手机用用吗?他无奈地把我拉出病房,然后从怀里掏出手机给我看,我一看,懵了,居然是个手机模具。他赶紧解释,小兄弟,我害怕孩他妈担心,所以在夜市上买了个假的,我每天晚上故意放高声音,其实是为了让她安心,你千万不要将这事儿告诉她。
我的眼眶红了。这是我听到的世界上最美丽的谎言——它没有风花雪月的缠绵悱恻,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缱绻,但它是如此质朴真切,沉淀出这世上最深沉的爱,入骨入髓。
(作者:古保祥)
题目:文章开头两段似乎与“谎言”无关,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能删除,这两段交待了妻子患脑瘤入住医院和他们家境不好的情况,为下文丈夫不得已编织美丽的谎言和“我”见证他们深沉的爱作铺垫。
或:不能删除,第一段写妻子患脑瘤入住医院,是展开情节的基础;第二段交待他们家境不好的情况,为下文丈夫不得已编织美丽的谎言作铺垫(埋下伏笔)。
【典例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是吴宓教授
①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很快,讲义写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列出参考书、著作、出版社、出版年代等。学生上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
②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
③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反复诵读。
④当他任教东南大学时,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梁实秋曾旁听他的课,回校后半是羡慕半是嫉妒地抱怨:内容丰富,井井有条,学校未能罗致,“宁非憾事哉”。
⑤他就像是一座钟。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一次,有个青年教师不小心把上课用的教科书丢了,吴宓要求他上课前必须找到。当晚,宿舍熄灯睡觉,吴先生前来敲门,高声问: “教科书找到没有?”这名不耐烦的教师只好骗他:“找到了,吴先生,请放心吧。”这才过关。
⑥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钟书、曹禺、吕叔湘……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
⑦比起教学上的严谨,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
⑧类似的故事口耳相传,让古板的吴教授在后人记忆里鲜活起来。在他曾任教的清华大学学生BBS上,一个女学生曾略带艳羡地提到,当年在清华课堂上,看见有女生站着听课,吴先生总是会跑出去替她们找来凳子坐。又有人追忆起吴先生点名,点到“金丽珠”这个名字,情不自禁地说:“这个名字多美。”全班大笑。
⑨这位教授经济并不宽裕,他身上的长衫年岁太久,磨损得布纽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换。但他却很舍得请学生吃饭。每次在小馆子里坐下,他都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估量口袋里的钱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
⑩学生李延先最难以忘怀的,是与老师“月下湖畔、吟咏啸傲”的往事。而钱钟书也把老师课堂上的风采学了几分。正如学者江弱水所言,除了老师这个身份,怎么来描画吴宓其实都不到位。从东南大学到西南师院,数也数不清的讲堂上,作为“老师”的吴宓“划过了动荡不已的时代,也划过了他的一生”。
可惜,到这一生要结束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当老师了。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陕西老家①,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我还可以讲课。”
没有人记得他的教授身份,除了他自己。据说,弥留之际,他不停地喊着:“我是吴宓教授。”
(有删改)
【注】彼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吴宓成为大罪人,受尽苦难。病重有残疾,只得回家养病。
题目:文中第④⑥⑩段都写到学生对吴宓的回忆或评价,你认为是否多余?请简述理由。(4分)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对文章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文中第④⑥⑩段都写到学生对吴宓的回忆或评价,这些补充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并从侧面衬托出吴宓先生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等特点;也写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给学生的印象)之深,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参考答案】不多余。(1分)用这些后来成为知名学者的学生的回忆或评价,从侧面衬托(1分)出吴宓先生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等特点;(1分)也写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给学生的印象)之深。(1分)
【典例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摸叶子
施立松
①船的螺旋桨,有三个叶片,渔民就称螺旋桨为叶子。摸叶子,是指水性好耐寒苦的人清理缠在叶片上的杂物。
②因为哥,直到现在一听到“摸叶子”三个字,我就条件反射似的打哆嗦,手指上、膝盖里好像有无数针尖在扎,心中有一股子寒气嗞嗞而出。
③我第一次见到哥摸叶子,是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冬日傍晚,厚密的雪粒在海岛凛冽的风中,变成锋利的飞刀,割得脸庞生疼。哥接我放学回家后,正在家中帮我按摩着长冻疮的脚趾,突然听到有人喊他的名字,哥边帮我擦脚,边应和着。那人推了门,也不进来,只站在门口喊:“‘五马’返航了,叶子坏了,让你去摸叶子。”“五马”是条渔船,从温州五马街购来的,是本岛上的第一艘机帆船,爹是这艘船的第一任船老大。哥应了声“好”,转身上楼拿起父亲的旧棉袄,跟着那人去了。我喊了声“哥”,他回转身,摸摸我的头,说:“乖,等会儿买牛粪饼给你吃。”牛粪饼是一种芝麻甜饼,形状像一层层牛粪,极好吃,以前爹每次打鱼回来,都会从码头的代销店里买给我吃。爹去世早,娘身患重病,我又年幼,养家的重担全都落到哥稚嫩的肩上。
④娘收工回来,听说哥又去摸叶子了,叹了一声:“作孽哟,这大冷的下雪天!”娘顾不上吃饭,忙着切生姜,喊我烧火,很快,姜汤煮好了,盛在搪瓷杯里,娘用毛巾把它层层包好,又摘下头上的围巾紧紧裹上,匆匆出门。“我也要去!”我冲到门口拉住娘的衣襟,怯怯地喊。娘看着我,欲言又止,顿了顿,说:“走吧。”
⑤天暗下来,风更急了,呼呼的风声,带着响哨,雪更密了,没头没脑地打在脸上,疼极了。娘一手拢着我,一手搂着那个包得严实的口杯,顶着寒风往码头去。
⑥码头上,只有几个补渔网的人,看到我们,不待娘问,便指了指离岸不远的一艘渔船。不远处,一只小舢板向我们摇过来。小舢板刚靠上岸,娘就麻利地跳了上去,然后,回身把哆哆嗦嗦的我扶上船。
⑦舢板靠上渔船后尾,娘趴在小舢板上,大声喊道:“程啊,上来喝口姜汤吧!”喊了好一会儿,水面漾开一圈圈涟漪,哥的头冒出来,嘴里衔着一把白晃晃的尖刀,脸冻成青紫色,嘴唇灰白。哥游过来,靠在船边,把刀子递给娘,就着娘的手,喝了一口姜汤,冲我笑了一笑。娘柔声说:“再喝点,娒伢(闽南语,小宝贝的意思)。”娘的眼里闪烁着泪花,声音也哽咽了。我看着整个身体还在海水里泡着的哥,心里像堵了块石头,慌慌的,想哭,却不敢哭出来。哥对娘说:“没事,就好了,不用等我,这么冷,带妹妹先回去吧。”说着,接过刀子,游回刚才冒头的地方,消失在海面上,海面只剩下一个个起伏不定的波浪,像狰狞的兽,一圈圈打着转,仿佛在吞噬猎物。娘搂着我,紧紧地,生怕我丢了似的,眼睛紧盯着哥消失的海面,嘴里不停地轻唤着“娒伢娒伢”。摇舢板的大爷坐在船尾吸着旱烟,嘴里嘟囔着:“造孽哟,造孽哟!”哥冒了几次头,又几次消失,一分一秒都变得极其难熬,我的眼睛酸涩得不行了,终于,哥又从水下冒出来,双手僵硬地划着水,缓慢地向我们游来。娘放开我,扑到船边,尽可能地把手伸向哥,哥把手搭在娘的手上,娘拼尽全力把完全脱力的哥拉上舢板。渔船上的人把哥的衣裳扔过来,娘拣出爹的旧棉袄,披在哥的身上,又解开自己的棉衣,把浑身发抖的哥搂进怀里,示意我把姜汤端给哥喝。姜汤送到哥唇边,哥唇齿打战,眼睛闪动了一下,想向我笑,却又无力地合上。哥好像连喝姜汤的力气都没有了,姜汤含在口中,老半天吞不下去。好久好久,哥才喝完了姜汤,我端着瓷杯的手冻麻了,杯子咣当一声掉在船板上。我用双手包住哥的手,送到唇边,使劲地哈气,哥的手冰得像冰棍,让人本能地想弹开,却又本能地想紧紧地包住,想把自己身体里的热都传给他。
⑧摇舢板的大爷把我们送回岸边,补渔网的人跑过来帮忙把哥拉上岸,大爷对娘说:“艮嫂,别让孩子做这个了,太受罪了,小小年纪,落下病可不是玩的。”娘已说不出话来,点点头,又点点头,泪,流了下来。
⑨因为娘不同意哥去做这么危险的活,哥每次都偷偷地去,每次弄得一身青紫、疲惫不堪地回家,娘就边哭骂哥不听话,边把他紧紧地抱在怀里,默默流泪,让我烧姜汤,拿火盆子,为哥搓手脚,直到哥面色回暖不再浑身打哆嗦。
⑩就靠着哥的“不听话”,家里的日子才过得下去,娘的病才有钱治,不再咳得惊天动地,我也才能坐在书桌前,没有跟那些贫困家庭的女孩一样,早早去打工,早早就嫁人。哥在本该任性撒娇的年纪,历经生死考验,修炼出超乎年纪的淡然坚毅。哥身上伤痕累累,还有许多看不见的暗伤,他小小年纪,就患了极严重的风湿病,每到阴天下雨,就痛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摸叶子痛了哥的身,更痛了娘的心……
(选自《读者》,原文有删改)
题目:纵观全文,第②段能否移到最后一段?请从结构和内容方面的简要分析。(4分)
【解题指导】第②段写“我”听到“摸叶子”后的反应,而这反应恰恰是后文写到的看到哥哥“摸叶子”这事才产生的反应。所以放到最后一段是顺理成章的。但提到第②段形成倒叙,却能起到震撼人心,吸引读者的效果。
【参考答案】示例一:第②段不能移到最后一段。第②段在结构上使倒叙手法更加自然,避免平铺直叙;在内容上则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思考“我”一听到“摸叶子”就寒气直冒的原因,吸引读者阅读;自然引出本文叙述描写的主要人物——哥。
示例二:第②段能移到最后一段。第②段在结构上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在内容上则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我”一听到“摸叶子”就寒气直冒的原因,表达出我对哥的感激之情。
(共4分,大意正确即可)
四、对点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江南的春天
陈荣力
①持续的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
②其实,人们对每个春天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记得第一次强烈感到春天扑面而来的,是四十余年前的那个三月。往日,对江南乡村的景致我多是熟视无睹。而那天早上,当我一踏上穿越田野的土路时,一阵沸腾般的蛙鸣声如波涛一般向我卷来。
③咯咯咯,咕咕咕,咯咯咕,咯咕咯咕……正是仲春稻秧鹅黄半绿的时机,那沸腾般的蛙鸣,几乎来自每一寸水田、每一截沟渠、每一滩泥洼。清晨的阳光照在秧苗上,连着那铺天盖地的蛙鸣,整个田野都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绒绒起伏。几只勤劳的白鹭时而驻足时而低翔,在嫩绿的浅处投下几点不规则的倒影。 ③阳光、蛙鸣、白鹭、绿毯……春天第一次在我十八岁的生命里烙下华美的印记。而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蓬勃、溢满生机和活力。声音——春天的声音,也成为我真切认知春天的第一个关键词。
④又一次为春天所感动和震撼的是几年后的一个下午,我骑车到一个农场送货。那天当我吃力地将车蹬上海塘,歇息时不经意抬起头,刹那间,我被深深地震慑和惊呆了。但见海塘外几万亩的油菜花如金黄的海洋向天的尽头无穷连绵,没有树木,没有建筑,甚至看不见一只飞鸟,田畴之上、天地之间,有的只是这一片广袤得连天接云、浓烈得让人窒息的金黄。面对这惊世骇俗、主宰整个世界的金黄,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心脏剧跳,甚至都不会呼吸。
⑤如果说,色彩作为我感知江南春天的第二个关键词,让我对江南春天的瑰丽和雄奇,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外,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气象、物候的驱使,加上人类耕耘、种植的劳作,两者的和谐互动、美美与共,才构筑成春天瑰丽雄奇的画图,而且更让这幅画图永葆天人合一的生机和蓬勃。
⑥春天是丰富多彩、缤纷烂漫的代名词。这样的丰富多彩和缤纷烂漫,既是自然界万紫千红、美不胜收等具象春天的摄录和写真,也包括人与人之间感动信任、关爱互助等抽象春天的乐享与滋润。
⑦三年前,映山红开满山岗的季节,我到浙东山区的一所小学看望“结对”几年的一位女孩。内向和不善言辞是那里孩子常有的特征,而和我“结对”的那位女孩也不例外。那天当我与女孩的老师交谈后正要与女孩告别时,刚才还站在身边的女孩忽然不见了。老师让同学寻找未果,我只得向老师告别怏怏离开。不料我刚走到校门口,女孩气喘吁吁地从后面追了上来。“叔叔”,她一边叫,一边递上一捧开得正旺的映山红。“我刚到学校后面山上采来的,送给叔叔。”刹那间,我的眼眶有点潮湿。一路上我特别小心地捧着那捧映山红,因为我知道我捧着的其实就是一个春天。
⑧此刻,久违的太阳正洒下一地金光,小鸟在快乐地啁啾,紫薇已绽起了浅浅的嫩芽。虽然持续的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但我相信你已看见江南的春天了。就像每个春天都各不相同一样,说不定你看到的这个江南的春天,还是最美的呢!
题目:文章第⑥段不能删,请你具体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塞外的春天
梁容
①说到长城外边,古代的诗人们,常常想作永久的荒凉。“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疑不到天涯”、“三春那得桃杏花”,好像塞外是常冬常寒,除了飞沙飘雪以外,什么都没有。其实塞外自有动人的春天,也绮丽,也温馨,使人热辣辣,软绵绵,所看到听到的充满了生命的愉快欢欣。
②首先报道春消息的是“啦啦”的白乌鸦,跟“嘎嘎”的长颈雁。它们回来了,也就是说真要“大地回春”了。到了“惊蛰”,蛰伏的昆虫们可并不惊动,只是沙滩可以看见惊鸿,树上新飞来了鸣鸠,陪衬上旧有的百灵、沙鸡……天上地上,声音色泽都起了新的变化。简单的复杂了,素朴的绚烂了。
③“春分河自烂”,冷冰冰静悄悄的黄河,长眠了四个月,忽然塌陷龟裂,接着流起凌来,大块的像山,小块的像床,有长条,有方块,你撞我,我挤你,筑成了冰坝,拦高了春水,大渠小渠,黄水汤汤,有金色鲤鱼在跳跃。当家家尝到开河鱼的鲜味儿的时候,宏哗咆哮的黄河流凌完了,平滑如镜,皮筏子、平底船都等着下河了。
④清明确是天清日朗,可是走遍原野,也看不见一点嫩绿苹芽。春雨贵如油,那是华北的话,要是在塞外,清明时节雨纷纷,简直是百年不遇的事。碰到阴天,也说不定还是飘几片白雪。杏花要到谷雨节才能看到,天气太干了吧,薄薄的花瓣,小小的花朵,像憔悴多病的荚人。从谷雨到立夏,世界可要剧变了。娇艳是榆叶梅,芬芳是丁香,高雅是真珠穗,泼辣是马兰苹,海棠夭桃,应有尽有,葡萄藤萝,到处都成架。如果您立在归绥城头上看去,真是烟云雾树,家家锦绣,百花烂漫,万紫千红。轻浮的柳絮,精制的扬花,滥造的榆钱,随着风,飘来飘去,自由地成堆成垛。踏上去,有的软绵绵,有的沙沙响,可算是十分春色,布满了人间。
⑤要想看看塞外的嬉春图,那么,黄昏的平沙落雁,清晨的乳鸠争巢,当然很有意思。不过最有情趣的还是艳阳天芳草地里看牧场。时间最好在太阳刚刚西斜的当儿,成百成千的牛羊驼马,都吃得饱欣欣地,胖油油地,各有各的美丽,各有各的精神。您看吧,有的比肩晒太阳,有的卧着说家常,有的双双在散步,有的成对儿比特角;有的追,有的跑,有的抱,有的跳;有三角的趣剧,有四角的笑料,有勇武的正生,有滑稽的丑角。胜利的拉开嗓子唱歌,失败的夹着尾巴逃走。形形色色,画不出也写不出。这儿的爱情广场,没有金钱、地位、门第的问题,各自凭了先天的毛色,当下的健康,平常的人缘,一时的机智,决定成功跟失败,大体上看,是“天地皆春,百兽率舞”。
⑥我看过幽燕的上林春色,我看过江南的草长莺飞,这些都不能使我忘情于塞外的渠口春涨,绕郭柳烟。我参与过陕坝的“手栽杨柳三千树”,我抚摸过归绥的“春风十万散榆钱”。六七年来,却是越走越远,越走越向南,哪里是天上,哪里是人间?哪里是中原,哪里是九边?我怕听嘎嘎的雁声,因为它还是海阅天空,有去有还。我愿藉春风寄语,我想请海水传言,看饱了繁花似锦,听够了软语如绵;最好是青春结伴,最快是人在春先,我希望再踏草原,我希望飞度阴山,看天青日白,万家胜欢,埋骨在黄河湾处,大青山前。
题目:将③④两段的位置顺序调整一下好不好?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池塘
贾平凹
①那时候,我很幼小,正是天真烂漫的孩子,父亲在一次运动中死了,母亲却撇下我,出门走了别家。孤零零的我,就被祖母接到了乡下的老家。祖母已经年迈,眼花得不能挑针,终日忙着为人洗衣,小棒槌就在捶布石上咣当咣当地捶打。我先是守在一旁,那声响太是单调,再不能忍,就一个人到门前的池塘寻乐去了。
②池塘里有着生命,也有着颜色,那红莲,那白鹅,那绿荷……它们生活它们的,各有各的乐趣。我却不能下水去,只是看那露水,在荷叶上滚成碎珠,又滚成大颗,末了,阳光下一丝一缕地净了,那鱼群,散开一片,又聚起一堆,倏然全然逝去,只有一个空白了。它们认不得我,我却牢牢记住了他们,摇着岸边的一株梧桐,落一片叶儿到他们身边,我觉得那便便是我了,在他们之中了,千声万声地唤他们是朋友呢。
③到了冬天,这是我很悲伤的事,塘里结了冰,白花花的,我的朋友再不见了。我沿池塘沿儿去找,却只有几根枯苇,在风里飘着芦絮,捉到一朵了,托在手心,倏忽却又飞了,又去捉回,又再飞去……祖母知道我的烦恼,一边捶着棒槌,一边抹泪,村里人却都说我是怪孩子,在寻找什么呢?
④时间一天天过去,池塘里起了风,冰一块块融了。终有一天,我正看着,就在那远远地方,似乎有了一个嫩黄黄的卷儿。蓦地,在好多地方,也都有了那样的卷儿。那是什么呢?
⑤我一直守了半晌,卷儿终未展开。祖母说:“啊,荷叶要出来了!”我听了,却悲伤了起来,想池水这么绿,绿得发了墨,却染不了荷叶的嫩黄,它是患了什么病吗?一个冬天里是在水里病着吗?我只知道草儿从石板下长上来,是这般颜色,这般委屈,这水也有石板一样的压迫吗?
⑥但它终于慢慢舒展开了,一个圆圆的、平和的模样,平浮在水面就不动了。三日、五日,那圆就多起来,先头的呈现出深绿,新生的还是浅绿,排列得似铺成的石板路。池塘里开始热闹,我的朋友又都出现,融融地,又该是一个乐园了。没想到这晚,起了风雨,哗哗啦啦喧嚣了一夜,天未亮,雨还未驻,我便急忙去塘边。
⑦果然池水比往日满了,荷叶狼籍着,有的已破碎,有的浸沉水里,我不禁呜呜啼哭起来了。就在这时候,有一声尖叫,是那么地凄楚,我抬头看去,是一只什么鸟儿,肥胖胖的,羽毛并未丰满,却一缕一缕湿贴在身上,正站在一片荷叶上呜叫。那荷叶负不起它的重量,慢慢沉下水去,它惊恐着,扑闪着翅膀,又飞跳上另一片荷叶,那荷叶动荡不安,它几乎要跌倒了,就又跳上一片荷叶,但立即就沉下水去,没了它的腹部,它一声惊叫,溅起一团水花,又落在另一片荷叶上,斜了身子,酥酥地抖动……我不觉可怜起来了,它是从树上的巢里不慎掉下来的呢?还是贪玩好奇,忘了妈妈的叮嘱,来欣赏这大千世界呢?可怜的小鸟!这个世界怎么容得你去?这风儿雨儿,使你如何受得了呢?我纵然在岸上万般儿同情,又如何救得你啊?!
题目:有人认为删掉文章第①段,从第②段描写池塘直接入篇,文章的结构照样完整,你赞同这个意见吗?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点演练参考答案
(一)因为文章第⑥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上文写春天的丰富多彩、缤纷烂漫,又引出下文对人与人之间的感动信任、关爱互助的叙述描写。(意对即可)
(二)不好。这两段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先写塞外春天黄河解冻的场景,再写塞外春花烂漫的情景,符合自然规律,也显得条理清晰。
(三)不赞同。因为文章第①段叙述了“我”的家庭境况,凸显了“我”孤单、悲凉的心境,为下文对池塘的描写蓄势,欲扬先抑,突出了下文池塘带给“我”的欢乐和安慰。
(
1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