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精品教学示范课(优质视频实录+配套教学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精品教学示范课(优质视频实录+配套教学课件)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曹刿论战
作家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发生战争的原
因是齐襄公时,政
令无常,他的弟弟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
分别逃到莒国和鲁
国避难。
背景简介
公元前686年冬,齐襄公被堂弟公孙无知杀死,无知自立为君。几个月后,齐臣雍廪又杀死了公孙无知,这样,齐国的君位便空置了起来。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掌握下列红色字词的读音:
(1) 曹刿( )
(2) 又何间( )焉
(3) 肉食者鄙( )
(4) 弗( )敢加也
(5) 小惠未徧 ( )
(6)小信未孚( )
(7) 公与之乘( )
(8) 战于长勺( )
(9) 下视其辙( )
(10)登轼( )而望
(11)彼竭( )我盈( )
(12)望其旗靡( )(13)夫( )战 (14)牺牲玉帛 ( )
guì
jiàn

f ú
biàn

chéng
sháo
zhé
shì
jié
yíng



词语归纳
1、通假字 小惠未徧
2、一词多义 故 公问其故
故克之
3、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
2)又何间焉
原因
所以
徧通“遍”,遍及,普遍。
古义:军队 今义:老师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
古义: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
今义:卑鄙
古义:指猪、牛羊等古代祭品。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身;为某种目的舍弃权利或利益等
古义:虚报 今义:增多
古义:实情 今义:诚信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3)肉食者鄙
4)牺牲玉帛
5)弗敢加也
6)必以信
7)小大之狱
8)虽不能察
9)忠之属也
10)再而衰
4、词类活用
1)神弗 福也
2)公将鼓之
古义:即使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今义:忠诚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赐福,名词活用为动词
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为动词
实词积累
1、十年春,齐师
伐我。
2、肉食者鄙。
3、又何间焉?
4、小惠未徧 。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伐:攻打
鄙:鄙陋,在文中
指目光短浅。
间:参与
徧通“遍”,遍及,普遍。
牺牲:指猪、牛
羊等古代祭品。
加:虚报。
信:实情
6、小信未孚,神弗
福也。
7、小大之狱,虽不
能察,必以情。
8、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
9、既克,公问其故
福:赐福,保佑
狱:案件。
虽:即使;
可以:可以凭借
克:战胜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作:振作。
再:第二次。
测:估计。
伏:埋伏
探究性学习(一)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①齐师伐我,公将战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3.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探究性学习(二)
1、在战争中,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择反击与追击的时机的?
1)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1、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探究性学习(三)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曹刿和鲁庄公在指挥作战时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曹刿在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果断、谨慎、仔细,表现其卓越的指挥才能。
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鲁莽无知,再次表现了“肉食者鄙。”
3、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⑴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⑵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长勺利于反击,鲁军以逸待劳。
⑶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人和。
文中讲了哪些具体的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齐鲁长勺之战
1、齐师伐我
2、公将战
3、曹刿请见
4、曹刿入见
5、曹刿论战前准备:战略——取信于民
6、曹刿指挥作战:战术
一鼓作气
敌退我追
7、曹刿总结胜利原因
详写
略写
前面四件事为什么略写?后面三件事为什么详写?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政治远见
论战前准备
请见——肉食者鄙 何以战——取信于民
分析人物形象——曹刿
军事才能
从战指挥
齐人三鼓——反击
下视登轼——遂逐
军事才能
彼竭我盈——敌疲我打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论战胜原因
远 谋
战前
战中
战后
取信于民
捕捉时机
分析胜因
找出文中关键词
曹刿:
鲁庄公:

有远谋
战前: 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战时: 未可可矣 把握反攻时机
未可 可矣 把握追击时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 实地调查,抓住时机
战后:细说胜利原委 对胜利成竹在胸
战前: 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 上,没有看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战时: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不做调查,急躁冒进
战后:对胜利原因茫然无知
对比
分析人物形象
我眼中的鲁庄公
一、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
刿得以参与论战;
二、鲁庄公面对曹刿的批评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三、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 ,深入实际。
四、鲁庄公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