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制)物理八年级下 第六章 第二节 弹力 弹簧测力计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鲁科版(五四制)物理八年级下 第六章 第二节 弹力 弹簧测力计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二节 弹力 弹簧测力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弹力。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会测量力的大小。
二、教学难点
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的形变产生的,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量与外力的大小有关。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视频:亚运会刘灵玲蹦床夺冠
【教学活动】
一、弹力
活动一:探究物体的形变
1、用力拉压弹簧、气球、塑料尺、拉橡皮筋,观察有什么变化?
2、用力挤压橡皮泥、掰弯铁丝,观察有什么变化?
要求:观察物体有什么变化?体会一下手有什么感觉?
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自身的感受
归纳总结一:
1、当物体发生形变后,不受力时又回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这种
形变称弹性形变
2、当物体放生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这种
形变称塑性形变
归纳总结二:1、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一定会
产生弹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发生弹性形变;(2)物体互相接触。
3、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
举例生活中在哪儿应用到了弹力?
活动二: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压直尺,观察直尺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如果用力过大会怎么
样?
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弹簧,观察弹簧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如果用力过大会怎么
样?
归纳总结三:
1、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不能恢复到原状。
2、物体所受外力越大,弹性形变也越大。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
1.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
活动三:观察弹簧测力计
活动要求: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3)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线的特点
(4)阅读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弹簧测力计:
原理:弹簧受到压力或拉力而发生形变,在一定范围内,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就越大。
构造:弹簧、指针、挂钩、刻度盘、吊环。
3.观察并使用弹簧测力计
思考:根据物体的形变与外力的大小的对应关系,能否制造一个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出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知道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学生用思考、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认识弹簧测力计,知道其用途、原理、结构。
观察弹簧测力计,说出弹簧测力计由弹簧、秤钩、指针、刻度盘组成。
让学生说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能否超过其量程?如果指针不指零应该怎么办?
分组实验:按照课本中安排的实验步骤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感受力的大小,记录好数据,交流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1)要先轻轻拉挂钩几次,以避免测量时指针被刻度盘卡住;
(2)被测的力要施加在挂钩上,被测力的方向要沿弹簧的轴线方向,以防摩擦或其他阻碍;
(3)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允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4)当指针相对于刻度盘静止时方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必须和刻度盘垂直。
小结:
(1)观察:量程与分度值。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弹簧是否灵活。
(3)测量:a.不能超过量程;
b .弹簧伸长方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弹簧一要靠在刻度板上;
c.沿力的方向静止或匀速拉测力计。
(4)读数:数值+单位。
4.分组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活动四: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1)用弹簧测力计提起桌面上的钩码要用多大的力?
(2)手提挂钩,物体挂在吊环上再次提起这个钩码,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一样吗?为什么?
5.学生总结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6.多媒体展示其他形式的测力计。
本节课知识总结
课堂练习
从物理走向生活:自制测力计
1.6个小组用弹簧自制弹簧测力计
2.2个小组用橡皮筋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课后思考: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测力计刻度均匀,橡皮筋为什么刻度不均匀?
【板书设计】
弹力 弹簧测力计
一、弹力
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塑性形变和弹性形变
2、弹力:物体在受力发生形变时,要恢复原状,就会对和它接触的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叫做弹力。
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等都是弹力。
3、结论: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
二、弹簧测力计及其使用
【教学反思】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力的相关知识,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弹力的基本认识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随处可见,弹力的应用也很多,因此能很自然地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入弹力的教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抽象的物理要领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