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七下第三章:《机械运动》培优训练1.如图所示,“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说的是( )。A.云向西飘移,就等于月亮向东运动B.月亮向东运动,就等于云向西飘移C.以大地为参照物时,云向西飘可说成月亮向东运动D.以向西飘移的云做参照物时,月亮就向东运动2.如图所示,在B处有一观察者,在他和山崖CD间有一爆破点A。当A处发生爆炸时,观察者看到爆炸闪光后经过1.5s听到了第一次爆炸声,又过了2s后听到了第二次爆炸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则( )。A.B、D间距离为850mB.A、B间距离为255mC.B、D距离为1190mD.A、D间距离为680m3.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B.卡车和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C.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D.“天宫二号”与“神舟十号”对接成功时,两者是相对静止的4.如图所示,据此判断甲、乙两船的运动情况( )。A.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可能静止B.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C.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D.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可能向左运动5.汽车在公路上以10m/s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驾驶员发现前方路口的红灯亮起,经0.5s的反应时间后,开始踩刹车,汽车车速υ随时间t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0.5s的反应时间内,车子前进了10mB.从开始刹车到停止,车子滑行距离为5mC.从开始刹车后1s,车速为5m/sD.从红灯亮起到汽车完全静止,车子共前进了15m6.一皮带传动装置如图所示,大轮上a点的速度和小轮上b点的速度相比,结果是( )。A.υa>υb B.υa<υbC.υa=υb D.两轮的速度大小由两轮的半径比例决定8.龟和兔在路程为s。的一段平直赛道上进行赛跑竞技比赛,它们赛跑的路程一时间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完成s。赛段的比赛中,龟和兔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完成s。赛段的比赛中,龟比兔先到达比赛的终点C.在完成s。赛段的比赛中,兔总是比龟跑得快D.在完成s。赛段的比赛中,兔比龟的平均速度大9.一辆三轮车上载着一块平面镜,镜面向后且竖直放置,当这辆三轮车以1m/s的速度从小民身旁匀速驶过时,小民立即跑到三轮车的后面去观看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若小民相对地面是静止的,则小民在镜中的像相对于小民运动的速度为( )。A.1m/s B.2m/s C.0m/s D.4m/s10.下列四幅图是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s)或速度(υ)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能表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甲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乙和丁11.“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网球从左向右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短 B.甲、乙两球运动的时间基本相同C.甲球的运动速度基本保持不变 D.乙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小12.下列情况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小鸟在空中飞行 B.河水流动 C.水凝固成冰 D.雨滴下落13.两列火车如图所示,西子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静止B.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也向东行驶C.若西子号静止,则和谐号可能向西行驶D.若两车都向西行驶,则西子号行驶得较慢14.河中有一漂浮物,甲船在漂浮物上游100m处,乙船在漂浮物下游100m处,若两船同时以对河岸相同的速度去打捞,则( )。A.甲船先到 B.乙船先到 C.两船同时到 D.无法判断谁先到15.一辆小汽车做变速直线运动,它前一半路程的速度υ1=2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υ2=4m/s,则这辆小汽车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A.3m/s B.4m/s C.6m/s D.2.67m/s16.某商场的自动扶梯在0.5min内,可以把站在扶梯上的顾客送到二楼。如果扶梯不动,人走上去需要1.5min,那么当人沿着开动的自动扶梯走上去,需要的时间为( )。A.2min B.1min C.0.375min D.0.5min17.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水平公路上行驶,在这条公路上任意取如图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记录下来。据此可判断:全程来看小汽车在做 (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前3s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m/s。18.如下表所示为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体育考试男生1000m耐力跑评分标准(局部)。2013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体育考试男生1000m耐力跑评分标准(局部)时间 3 40" 3 50" 4 00" 4 06" 4 12" 4 18" ......成绩/分 10 9 8 7 6 5 ......小明参加考试时,前500m的平均速度为6m/s,后500m的平均速度为4m/s。(1)通过计算说明小明在本次考试中1000m耐力跑所取得的单项成绩是几分。(2)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19.在一静水湖的南北两岸,有两只船同时相向开出,各自以一定的速度垂直于湖岸匀速驶向对岸。两船在离北岸800m处迎面相会,相会后继续驶向对岸。靠岸后立即返航,两船又在离南岸600m处迎面相会。若不计两船的靠岸时间,求湖宽。19.某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值钟来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如图所示为他们在测量过程中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请根据图示完成下表:小车由甲至乙 小车由乙至丙 小车由甲至丙路程s/cm 26时间t/s 4平均速度υ/(cm/s) 15(2)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 。20.如图所示,某物体(可看成一个点)从坐标原点O开始以3cm/s的速度沿x轴正方向匀速运动2s,然后以4cm/s的速度沿y轴正方向运动2s到P点(图中未标出)。若物体直接从O点沿直线匀速运动到P点,所用时间也为2s,求物体沿OP方向的运动速度。(提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a、b和斜边c满足a2+b2=c2)21.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乘火车去参加车模比赛。在行驶的火车上,小明想:“人顺着和逆着火车的行驶方向以相同的速度从车厢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所用的时间相等吗?”小明和同学们讨论后,决定用随身携带的赛车进行实验探究,并设计出如下两种实验方案:方案一:如图甲所示,在车厢前后选取A、B两处,让两辆赛车同时开始做从A到B和从B到A的匀速直线运动,观察赛车是否同时到达各自的终点。改变A、B两处距离重复上述实验两次(在实验过程中火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方案二:如图乙所示,在车厢前后选取A、B两处,让一辆赛车做从A到B的匀速直线运动,利用电子手表的停表功能测出赛车从A到B的运动时间;然后让该赛车以相等的速度做从B到A的匀速直线运动,测出运动时间。比较两次时间的长短。改变A、B两处距离重复上述实验两次(在实验过程中火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1)针对方案一,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不可取,请说明原因(写出一条即可)。 。(2)针对方案二,请你设计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22.如图所示,在一条长直水渠旁有一块草地,图中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所代表的距离为6m,小张同学运动的最大速度是6m/s。请在图中标出小张同学从草地A处出发(他从A处出发,选择恰当的路径),到水渠取水后最终到达P点的最短时间为 s(精确到0.1s)。23.场地自行车赛的赛道是圆形的,该圆形赛道的半径为r,甲、乙两运动员沿赛道骑自行车的速度为υ1和υ2,且υ1>υ2,两运动员在同一起点开始沿相同方向骑自行车,求两人第一次相遇的时间(用题中字母表示结果)。24.小明在探究“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的像的高度和像距的关系”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用发光二极管做成的物体、有小孔的方纸板、用半透明塑料膜做成的屏、量程为0~30cm的直尺,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甲所示。(1)该实验应该在较 (填“亮”或“暗”)的环境下进行。(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在图乙中画出像高与像距的关系图像。实验次序 1 2 3 4 5 6物距u/cm 相同物高h1/cm 相同像距υ/cm 4.0 8.0 12.0 16.0 20.0 24.0像高h2/cm 2.0 4.0 6.0 8.0 9.9 12.0(3)根据图像,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25.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 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2)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 (填“照相机”或“投影仪”);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3)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场景下,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丙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 (填“近视”或“远视”)眼镜。26.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甲、乙木板上分别铺有毛巾和棉布,丙木板上不铺任何材料,让小车从相同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观察现象。试回答下列问题:(1)科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本实验中,影响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的因素,除了阻力外,还有 ,该因素可以采用小车从相同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的方法来控制。(2)实验可得出“阻力越小,运动速度减小得越慢”的结论,支持该结论的证据是 。27.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猜想】小雨猜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速度大小有关。【过程】小叶认为小雨的猜想不对,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如图甲所示,用弹簧测力计以速度υ1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水平木板滑动,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1。②如图乙所示,在木块上加放砝码,以速度υ1重做上述实验,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2。③如图丙所示,改变拉动速度,以速度υ2重做上述实验,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3。发现:F1<F2=F3。说明: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与速度大小 。这就证明小雨的猜想是 的。【程序】提出问题--- ---实验反驳---得出结论。【作图】画出图甲中木块在水平方向上所受力的示意图。【问题讨论】把一个钢笔帽竖放在静止的木块上,突然向右拉动木块,发现钢笔帽 (填“向右”或“向左”)倾倒,这说明物体具有惯性。28.一个物体的物重与自身质量的比g,在同一个地点一般来说是定值。科学家们经过精确测量发现,不同地点g值的大小有差异(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表一地点 g值的大小 地球纬度 地点 g值的大小 地球纬度赤道 9.780 0° 北京 9.801 39°56 广州 9.788 23°06 纽约 9.803 40°40 武汉 9.794 30°33 莫斯科 9.816 55°49 上海 9.794 31°12 北极 9.832 90°表二地点 纬度海南文昌 19°1 西昌 28°2 太原 38°5 (1)认真分析数据,你认为g值大小与地球纬度的关系可能是 。(2)张华的质量是50kg,他在北京的体重是 。(要求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3)从理论上说,在地球的不同地点举行运动会,对铅球等项目的成绩是有影响的。仅地点不同,其余所有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在表一中所列的各地点中,铅球运动员成绩最好的地点应该是 。(4)g值的大小对火箭的发射能力有着较大影响。考虑到g值对发射能力的影响,你认为“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在表二所列各地点中的 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最好,理由是 。29.我们知道,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长度就越大。但是,用同样大小的力去拉两只不同的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这说明弹簧有软、硬之分,容易被拉伸的弹簧比较软,反之则比较硬。弹簧的软硬用它的刚性系数来表示,刚性系数越大,弹簧越硬。为了研究弹簧的刚性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有关实验探究,获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S为制造弹簧的金属丝的横截面积,n为弹簧的匝数,r为弹簧的半径,A为弹簧的刚性系数):材料 S/㎡ n r/m A/(N/m)铜 3×10-6 100 1×10-2 90钢 3×10-6 100 1×10-2 180铜 9×10-6 100 1×10-2 360钢 3×10-6 200 1×10-2 90铜 6×10-6 100 2×10-2 45(1)A=k (填字母表达式),其中k与制造弹簧的材料有关,材料不同,k值一般不同。上述实验中k钢= (填上数值和单位)。(2)用粗细相同的铜丝做成半径相同但匝数不同的弹簧,则弹簧的刚性系数和匝数的关系可以用图像中的图线 表示。(3)如果用粗细相同的铜丝和钢丝做成匝数和半径相同的弹簧,都用10N的力拉伸时,用 做成的弹簧变得更长。(4)用横截面积为9×10-6㎡的钢丝制成一个60匝、刚性系数为100N/m的弹簧,则该弹簧的半径为 m。30.晓彤和同学们在进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他们所用的器材除了一些相关的测量仪器外,还有形状相同的长方体泡沫块和铁块、适当大小的海绵块,如图所示。(1)实验中同学们选择海绵块作为实验器材的主要原因是 。实验中,压力的作用效果是通过 来体现的。(2)同学们先将泡沫块平放、侧放、竖放在海绵块上进行实验,发现实验现象不明显,原因是 。(3)晓彤利用铁块进行实验,记录的实验现象如表一所示,得出的结论是 。表一 表二平放 侧放 竖放铁块 较浅 较深 最深长方体铁块的质量m/kg 2长方体的长a/m 0.16长方体的宽b/m 0.08长方体的厚c/m 0.04(4)他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计算,得出了更进一步的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与其受力面积的比值越大。请你根据晓彤记录的实验现象(表一)及他测量的数据(表二),通过计算证明晓彤的结论是正确的。(g取10N/kg,要求写出证明过程)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七下第三章:《机械运动》培优训练1.如图所示,“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说的是(▲)。A.云向西飘移,就等于月亮向东运动B.月亮向东运动,就等于云向西飘移C.以大地为参照物时,云向西飘可说成月亮向东运动D.以向西飘移的云做参照物时,月亮就向东运动【答案】D【解析】先找出这句话中的两个物体分别是什么,然后再确定研究对象是哪个,参照物是哪个。【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哪个物体是参照物,哪个物体是研究对象的分析能力,是一道好题。【详解】“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中提到了两个物体,分别是“云”和“月亮”。由这句话可知,描述的对象是月亮,月亮在向东运动,而参照物就是云.所以月亮是以云为参照物,在向东运动,故选 D。2.如图所示,在B处有一观察者,在他和山崖CD间有一爆破点A。当A处发生爆炸时,观察者看到爆炸闪光后经过1.5s听到了第一次爆炸声,又过了2s后听到了第二次爆炸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则(▲)。A.B、D间距离为850mB.A、B间距离为255mC.B、D距离为1190mD.A、D间距离为680m【答案】A【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光的传播时间忽略不计,根据S=Vt,求出各个时间段内声音传播的路程得出各点间的距离。【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有关声音传播路程的计算,需要注意的是光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大的,传播时间忽略不计。【详解】AB之间的距离就是声音1.5s传播的距离,SAB=Vt1=340m/s×1.5s=510m;声从发声到我们听到第二次爆炸声,声音传播的路程是AD加上DB,声音传播的时间是1.5s加上2s,AD间的距离,SAD==340m;BD间的距离,SBD=SAB+SAD=510m+340m=850m。故选A。3.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B.卡车和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C.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D.“天宫二号”与“神舟十号”对接成功时,两者是相对静止的【答案】D【解析】题目中各选项的参照物和被研究物体已给出,所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分析】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要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详解】A、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以加油机为参照物,受油机相对于加油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本选项错;B、卡车和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时,以卡车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相对于卡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本选项错;C、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以其中一辆赛车为参照物,另一个赛车相对于所选为参照物的赛车位置发生着改变,所以它们是相对运动的。故本选项错;D、“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成功时,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八号”相对于“天宫一号”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本选正确。故选D。4.如图所示,据此判断甲、乙两船的运动情况(▲)。A.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可能静止B.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C.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D.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可能向左运动【答案】C【解析】图中岸上的旗杆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旗向左飘,说明此时风向左吹。甲船上旗帜向左,有三种可能:一是甲船不动,风把旗帜吹向左;二是甲船向右运动,风相对于旗帜向左,把旗帜吹向左;三是乙船向左运动但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此时风仍能把旗帜吹向左;对于乙船来讲情况相对简单,风向左刮,要使乙船的旗帜向右飘,只有使乙船向左运动。【分析】运动和静是相对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题目,要仔细揣摩才能作答。【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乙船一定向左运动,甲船可能静止,也可能向右运动或向左运动但速度小于风速,故选C。另外也可以用排除法:若船静止,船上的旗帜随风飘动与岸上的旗帜状态相同,所以甲船可能静止,故B、D不符合题意;同样,若乙船静止则乙船上的旗帜也会与岸上的旗帜相同,所以A不符合题意;故选C。5.汽车在公路上以10m/s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驾驶员发现前方路口的红灯亮起,经0.5s的反应时间后,开始踩刹车,汽车车速υ随时间t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0.5s的反应时间内,车子前进了10mB.从开始刹车到停止,车子滑行距离为5mC.从开始刹车后1s,车速为5m/sD.从红灯亮起到汽车完全静止,车子共前进了15m【答案】B【解析】已知车子的速度和前进的时间,根据公式S=Vt可求前进的路程;从图象上可以看出车子滑行的时间,车子速度最后变为0,从而可以求出滑行的平均速度,进一步求出车子滑行的距离;反映距离与滑行距离之和就是车子前进的总距离。【分析】本题考查距离和速度的计算,关键是会分析图象,能从图象上找出有用的数据,还告诉我们一定要安全驾驶。【详解】在0.5s的反应时间内,车子前进了S=Vt=10m/s×0.5s=5m;故A错误;从开始刹车到停止,车子滑行速度为=5m/s;滑行距离S滑=5m/s×1s=5m;故B正确;车子滑行时间为1s,从开始刹车后1s,车速为0,故C错误;从灯号转为红灯起到汽车完全静止,车子共前进5m+5m=10m.故D错误;故选B。6.一皮带传动装置如图所示,大轮上a点的速度和小轮上b点的速度相比,结果是(▲)。A.υa>υb B.υa<υbC.υa=υb D.两轮的速度大小由两轮的半径比例决定【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如图所示,如果传动时,皮带与轮之间不打滑,则大轮上的点a与小轮上的点b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即点a与点b间保持相对静止,所以点a与点b的速度大小相等,故选C。7.一列火车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车内一乘客以2m/s的速度从车头方向走向车尾方向。若乘客走了24s,则在这段时间内人相对于地面走的距离为(▲)。A.48m B.240m C.288m D.192m【答案】D【解析】火车向前开动,人向后方走动,相对于地面来说,人的速度为车和人的速度之差,根据公式v= 求出相对于地面来说人走的距离。【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明确人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是车和人的速度之差是解决此题的关键。【详解】相对于地面来说人的运动速度v=v车-v人=10m/s-2m/s=8m/s,∵v= ∴在这段时间内人相对于地面走的距离:s=vt=8m/s×24s=192m.故选D。8.龟和兔在路程为s。的一段平直赛道上进行赛跑竞技比赛,它们赛跑的路程一时间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完成s。赛段的比赛中,龟和兔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完成s。赛段的比赛中,龟比兔先到达比赛的终点C.在完成s。赛段的比赛中,兔总是比龟跑得快D.在完成s。赛段的比赛中,兔比龟的平均速度大【答案】D【解析】由位移图象直接比较兔子和乌龟出发的时刻与位置.根据位移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分析兔子和乌龟的运动情况。当两个动物的位移相等时,说明到达同一位置.根据v=比较速度大小。【分析】本题是位移图象问题,关键要理解图线的斜率等于速度,纵坐标实质表示物体的位置。【详解】A、由图读出,兔乌龟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兔子先做匀速直线运动,在t2-t3时间内静止不动,t3时刻以后又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兔子跑完全程用的时间是t4,t4乌龟跑完全程用时间t5,兔子先到达终点.故B错误;C、兔子在t2-t3时间内静止不动,乌龟比兔子跑的快.故C错误;D、根据v=可判断在完成S0赛段的比赛中,兔比龟的平均速度大,故D正确;故选D。9.一辆三轮车上载着一块平面镜,镜面向后且竖直放置,当这辆三轮车以1m/s的速度从小民身旁匀速驶过时,小民立即跑到三轮车的后面去观看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若小民相对地面是静止的,则小民在镜中的像相对于小民运动的速度为(▲)。A.1m/s B.2m/s C.0m/s D.4m/s【答案】B【解析】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像大小相等。【分析】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物体离平面镜越远,感觉变小,其原因是视角变大的缘故。【详解】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物像向平面镜靠近或远离的速度是相同的。以镜面为参照物,人若以1m/秒的速度远离平面镜,则像也以1m/秒的速度远离镜面,所以像相对于人的运动速度是2m/s。故答案为:B。10.下列四幅图是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s)或速度(υ)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能表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甲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乙和丁【答案】C【解析】物体做匀速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速度大小不变。【分析】本题考查物体做匀速运动时的路程和时间的图象以及速度与时间的图象,关键知道物体做匀速运动时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详解】甲、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加,路程不变,说明物体保持静止;乙、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路程也在变大,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做匀速运动;丙、表述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保持不变,物体做匀速运动;丁、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越来越大,物体做加速运动;∴符合题意的是乙和丙,故选C。11.“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网球从左向右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短 B.甲、乙两球运动的时间基本相同C.甲球的运动速度基本保持不变 D.乙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小【答案】C【解析】(1)首先知道“频闪摄影”时,摄影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2)物体的运动路线是直的,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物体进行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路线是直的,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同,物体进行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分析】正确读取频闪照片上反映的物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照片上两个小点之间的间隙越大,说明速度越快,间隙越小,说明速度越慢。【详解】A与B、虽然甲、乙两球运动开始位置相同,在后面出现在同一位置,这只表示它们通过了相同的路程,但甲是摄影5次,乙是摄影3次,所以时间不同,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长;故A、B选项错误;C、如图甲,甲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甲球进行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选项正确;D、图乙,乙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且在相同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越来越长,即速度是越来越大;故D选项错误,故选C。12.下列情况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小鸟在空中飞行 B.河水流动 C.水凝固成冰 D.雨滴下落【答案】C【解析】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做机械运动,就看它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机械运动的掌握和了解,比较简单。【详解】A、小鸟在空中飞行,小鸟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所以小鸟飞行属于机械运动; B、河水流动,水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所以河水流动属于机械运动; C、水凝固成冰,水的位置并没有发生变化,水发生的是物态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 D、雨滴下落,雨滴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所以雨滴下落属于机械运动.故选 C。13.两列火车如图所示,西子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静止B.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也向东行驶C.若西子号静止,则和谐号可能向西行驶D.若两车都向西行驶,则西子号行驶得较慢【答案】B【解析】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分析】参照物的选择,作为参照物的物体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运动的,如果选定为参照物,就假定为不动的物体。【详解】A、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和谐号静止,则西子号上的乘客应该看到和谐号向西行驶,故A错误;B、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和谐号也向东行驶且速度更快时,西子号上的乘客可以看到和谐号向东行驶,故B正确;C、若西子号静止,和谐号向西行驶,则西子号上的乘客应该看到和谐号向西行驶,但题目中“西子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故C错误;D、若两车都向西行驶且西子号较慢,则西子号上的乘客应该看到和谐号向西行驶,不可能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故D错误,故选B。14.河中有一漂浮物,甲船在漂浮物上游100m处,乙船在漂浮物下游100m处,若两船同时以对河岸相同的速度去打捞,则(▲)。A.甲船先到 B.乙船先到 C.两船同时到 D.无法判断谁先到【答案】C【解析】此题要注意到河水是流动的,故甲船、乙船、漂浮物都会顺流而下。【分析】本题要注意河水是流动的,如果不考虑这点,也能得出两船同时到达的结论,但其考虑过程却是错误的。【详解】两船以相同速度去打捞,以两船速度均为v船、河水流速为v水来比较,可知:(1)甲船离漂浮物100米,当甲船顺流而下时,漂浮物也顺流而下,故甲船相对漂浮物的速度为v船,追上漂浮物的时间为t甲=。(2)乙船逆流而上,故船速实际为v船-v水;同时漂浮物要顺流而下,故乙船相对漂浮物的速度为v船,追上漂浮物的时间为t乙=由上可知两船是同时到达,故选C。15.一辆小汽车做变速直线运动,它前一半路程的速度υ1=2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υ2=4m/s,则这辆小汽车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A.3m/s B.4m/s C.6m/s D.2.67m/s【答案】D【解析】设总路程为s,算出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1,后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2,则总时间为t=t1+t2,用公式v=算出平均速度。【分析】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应用,物体的平均速度等于物体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不等于速度的平均。【详解】设总路程为s,则前、后一半路程均为, 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1=,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t2=, 物体全程时间t=t1+t2,全程平均速度:v==≈2.67m/s。故选D。16.某商场的自动扶梯在0.5min内,可以把站在扶梯上的顾客送到二楼。如果扶梯不动,人走上去需要1.5min,那么当人沿着开动的自动扶梯走上去,需要的时间为(▲)。A.2min B.1min C.0.375min D.0.5min【答案】C【解析】自动扶梯是在上升的,而人沿运动的扶梯走上去,以地面为参照物,人相对于地面的速度就是扶梯速度加上人行走的速度。【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弄清隐含的条件就是扶梯的长度不变(路程不变),以及相对于地面来说人沿自动扶梯的速度实际上就是速度相加。【详解】设扶梯长为s,则自动扶梯的速度υ1=,人上楼的速度v2=,∴由 v=,人沿着开动的自动扶梯走上去,需要的时间t==22.5s=0.375min,故选C。17.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水平公路上行驶,在这条公路上任意取如图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记录下来。据此可判断:全程来看小汽车在做 ▲ (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前3s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 m/s。【答案】匀速直线;20【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里程碑之间的距离已知,通过里程碑的时间也知道;再根据公式v=判定速度是否相同,当速度相同时,说明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否则不是。根据v=即可求得速度的大小。【分析】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和判断汽车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判断依据就是看通过相同的路程,时间是否相同,时间相同说明速度相同,说明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详解】第1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1==20m/s;第2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2==20m/s;第3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3==20m/s;第4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4==20m/s;第5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5==20m/s;由于各段的速度相等,故该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故答案为:匀速直线;2018.如下表所示为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体育考试男生1000m耐力跑评分标准(局部)。2013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体育考试男生1000m耐力跑评分标准(局部)时间 3 40" 3 50" 4 00" 4 06" 4 12" 4 18" ......成绩/分 10 9 8 7 6 5 ......小明参加考试时,前500m的平均速度为6m/s,后500m的平均速度为4m/s。(1)通过计算说明小明在本次考试中1000m耐力跑所取得的单项成绩是几分。(2)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答案】(1)小明参加考试时跑1000m所用的总时间t总=t1+t2=≈208s≈328"。对照评分标准可知,小明在本次参试中1000m耐力跑所取得的单项成绩是10分。(2)小明参加考试时的总路程为1000m,总时间t总=208s,则平均速度≈4.8m/s。【解析】【分析】【详解】略19.在一静水湖的南北两岸,有两只船同时相向开出,各自以一定的速度垂直于湖岸匀速驶向对岸。两船在离北岸800m处迎面相会,相会后继续驶向对岸。靠岸后立即返航,两船又在离南岸600m处迎面相会。若不计两船的靠岸时间,求湖宽。【答案】湖宽为1800米【解析】解法一:两船从出发到到相遇,行驶的时间相等,分别列出第一次相遇、第二次相遇的时间相等关系式,解方程得到湖宽s;解法二:根据路程之比等于速度之比,列出比例关系式,求出湖宽s。【分析】本题的联系点是两船运动的时间始终相等,用到比例式: 。【详解】解法一:湖宽为s米,从北岸出发的船行驶速度为v1,从南岸出发的船行驶速度为v2,两船第一次相会,行驶时间相等,依据题意有 ①两船第二次相会,行驶时间也相等,依据题意有 ②联立①式和②式,解得:s=1800m。 答:湖宽为1800米。解法二:根据题意可知,两船第一次相会时,两船通过的路程之和为湖宽s,此时从北岸出发的船通过的路程为800米.两船第二次相会时,两船通过的路程之和是3s,从北岸出发的船通过的路程为(s+600)米.根据路程之比等于速度之比,则有 解得:s=1800米故答案为:湖宽为1800米。19.某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值钟来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如图所示为他们在测量过程中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请根据图示完成下表:小车由甲至乙 小车由乙至丙 小车由甲至丙路程s/cm 26时间t/s 4平均速度υ/(cm/s) 15(2)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 ▲ 。【答案】(1)如下表所示小车由甲至乙 小车由乙至丙 小车由甲至丙路程s/cm 64 90时间t/s 2 6平均速度υ/(cm/s) 13 16(2)不是,因为小车前段路程运动速度慢,后段路程运动速度快 ,所以小车全程做的不是匀速运动【解析】(1)根据图示刻度尺求出小车的路程,根据图示钟表求出小车的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然后将数据填入表中。(2)如果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物体做加速运动,如果物体速度越来越小,物体做减速运动。【分析】本题考查了测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由图示求出小车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熟练应用平均速度,即可正确解题。【详解】(1)由图示可知,小车的路程:s乙丙=70cm-6cm=64cm,s甲丙=96cm-6cm=90cm;小车的运动时间t甲乙=6s-4s=2s,t甲丙=10s-4s=6s;小车的平均速度v甲乙==13cm/s,v乙丙===16cm/s;如下表所示小车由甲至乙 小车由乙至丙 小车由甲至丙路程s/cm 64 90时间t/s 2 6平均速度υ/(cm/s) 13 16(2)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因为小车前段路程运动速度慢,后段路程运动速度快 ,所以小车全程做的不是匀速运动。20.如图所示,某物体(可看成一个点)从坐标原点O开始以3cm/s的速度沿x轴正方向匀速运动2s,然后以4cm/s的速度沿y轴正方向运动2s到P点(图中未标出)。若物体直接从O点沿直线匀速运动到P点,所用时间也为2s,求物体沿OP方向的运动速度。(提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a、b和斜边c满足a2+b2=c2)【答案】5cm/s【解析】沿x轴正方向,知道速度大小和运动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运动的距离OA;同理可求在y轴正方向上运动的距离AP;利用直角三角形边的关系求OP的大小,又知道从O到P运动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从O到P的运动速度大小。【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v=的掌握和运用,计算时为了方便,可以用这一套单位:s-cm、v-cm/s、t-s。【详解】如图,在x轴正方向上, ∵v=, ∴sOA=v1t=3cm/s×2s=6cm;在y轴正方向上, ∵v=, ∴sAP=v2t=4cm/s×2s=8cm;在直角三角形OAP中:∵OP2=OA2+AP2, ∴OP==10cm,从O直接到P的速度: v3==5cm/s。故答案为:5cm/s。21.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乘火车去参加车模比赛。在行驶的火车上,小明想:“人顺着和逆着火车的行驶方向以相同的速度从车厢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所用的时间相等吗?”小明和同学们讨论后,决定用随身携带的赛车进行实验探究,并设计出如下两种实验方案:方案一:如图甲所示,在车厢前后选取A、B两处,让两辆赛车同时开始做从A到B和从B到A的匀速直线运动,观察赛车是否同时到达各自的终点。改变A、B两处距离重复上述实验两次(在实验过程中火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方案二:如图乙所示,在车厢前后选取A、B两处,让一辆赛车做从A到B的匀速直线运动,利用电子手表的停表功能测出赛车从A到B的运动时间;然后让该赛车以相等的速度做从B到A的匀速直线运动,测出运动时间。比较两次时间的长短。改变A、B两处距离重复上述实验两次(在实验过程中火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1)针对方案一,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不可取,请说明原因(写出一条即可)。 ▲ 。(2)针对方案二,请你设计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答案】(1)因为实验前没有明确两辆赛车的速度大小,实验过程中也不能保证两车的运动速度相同,所以比较它们能否同时到达各自的终点就没有意义了。(2)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设计如下:实验序号 A、B间距离/m A到B的时间/s B到A的时间/s123【解析】(1)实验方案是否可取,从能否达到实验目的,能否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是否存在明显的设计缺陷等方面考虑;(2)由方案二知,实验需要记录的物理量由两点之间的距离,由A到B的时间和由B到A的时间;为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至少做三次实验.表格设计应体现以上内容。【分析】实验过程要体现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实验数据记录的表格设计,只要方便数据记录,方便发现规律,简单直观,都是可取的。【详解】(1)因为实验前没有明确两辆赛车的速度大小,实验过程中也不能保证两车的运动速度相同,所以比较它们能否同时到达各自的终点就没有意义了。(2)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设计如下:实验序号 A、B间距离/m A到B的时间/s B到A的时间/s12322.如图所示,在一条长直水渠旁有一块草地,图中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所代表的距离为6m,小张同学运动的最大速度是6m/s。请在图中标出小张同学从草地A处出发(他从A处出发,选择恰当的路径),到水渠取水后最终到达P点的最短时间为 ▲ s(精确到0.1s)。【答案】 10.0【解析】(1)过A点作出A点关于水渠的对称点A′,设线段AA′与水渠的交点D,连接PA′与水渠交与点B,在B点取水,路程最小,由数学知识求出路程;(2)已知取水的最小路程,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到达P点的最小时间。【分析】1、找出在何处取水,使取水点与A、P间距离之和最小,是本题的难点,也是本题的解题关键,找出符合条件的点后,由数学知识求出路程,然后再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时间。2、找出路程最短的作图方法类似于作反射光路图,A相当于点光源,水渠相当于平面镜,点光源A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过P点,作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这两种作图方法是相同的,做题时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详解】(1)根据分析找出路程最近的取水点,如图所示,沿ABP的路径取水,路程最小,由数学知识可知最小路程s=AB+BP==≈60.24m;(2)到水渠取水后最终到达P点的最短时间t=≈10.0s;故答案为:10.0。23.场地自行车赛的赛道是圆形的,该圆形赛道的半径为r,甲、乙两运动员沿赛道骑自行车的速度为υ1和υ2,且υ1>υ2,两运动员在同一起点开始沿相同方向骑自行车,求两人第一次相遇的时间(用题中字母表示结果)。【答案】【解析】本题属相遇问题和追击问题.等量关系为:相遇:骑车快的速度×时间+骑车慢的速度×时间=跑道周长。追及:骑车快的速度×时间-骑车慢的速度×时间=跑道周长。【分析】在环形跑道上,若两人同时同地出发到第一次相遇,反向时,两人路程之和为一圈路程,同向时快者与慢者路程之差为一圈路程.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再求解。【详解】两人速度不同,因为V1>V2,两人再次相遇时,甲走的路程正好是乙走的路程加上圆形跑道的周长;所以S甲=S乙+2πR;整理可得:V1t=V2t+2πR;所以相遇的时间为t=,故答案为:。24.小明在探究“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的像的高度和像距的关系”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用发光二极管做成的物体、有小孔的方纸板、用半透明塑料膜做成的屏、量程为0~30cm的直尺,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甲所示。(1)该实验应该在较 ▲ (填“亮”或“暗”)的环境下进行。(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在图乙中画出像高与像距的关系图像。实验次序 1 2 3 4 5 6物距u/cm 相同物高h1/cm 相同像距υ/cm 4.0 8.0 12.0 16.0 20.0 24.0像高h2/cm 2.0 4.0 6.0 8.0 9.9 12.0(3)根据图像,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 。【答案】(1)暗;(2)(3)在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和像距成正比【解析】(1)在较暗的环境中物体的像更清晰,所以该实验应该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2)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连线即可得出像高h2与像距v的关系图像。(3)根据实验数据可知,物距和物高一定,当像距越大时,像高越高,且像高与像距成正比,所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当物距和物高一定时,像距越大,像越高。【分析】【详解】略25.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 ▲ 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 。(2)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 ▲ (填“照相机”或“投影仪”);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 ▲ (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3)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场景下,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丙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 ▲ (填“近视”或“远视”)眼镜。【答案】(1)8.0;同一高度;(2)照相机;能;(3)远视【解析】(1)通过图所示的现象,结合凸透镜焦点的定义即可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实验前要调节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3)这里的水透镜就相当于人眼的晶状体。形成“远视眼”,是因为从水凸透镜内抽出一部分水后,使透镜更凸度变小。远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远视矫正方法,需配戴凸透镜。【分析】本题首先确定凸透镜的焦距,然后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进行判断,掌握凸透镜的成像的几种情况是重点。此题不仅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还考查了对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的掌握。【详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8.0cm。实验前应先调节光具座上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如图,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因为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与蜡烛的位置对调,则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光屏上能接到像是实像。当从水凸透镜内抽出一部分水后。使透镜凸起程度变小,会聚能力较弱,将像成在光屏的后面,为了使像正好呈在光屏上,应使光线提前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光屏前移,所以应在水凸透镜前放置一块凸透镜。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远视眼镜。故答案为:(1)8.0;同一高度;(2)照相机;能;(3)远视。26.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甲、乙木板上分别铺有毛巾和棉布,丙木板上不铺任何材料,让小车从相同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观察现象。试回答下列问题:(1)科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本实验中,影响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的因素,除了阻力外,还有 ▲ ,该因素可以采用小车从相同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的方法来控制。(2)实验可得出“阻力越小,运动速度减小得越慢”的结论,支持该结论的证据是 ▲ 。【答案】(1)小车到达水平面的初速度;(2)小车在丙木板上运动的距离最远【解析】(1)在实验中,通过让小车从相同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的方法来控制其到达水平面的初速度。(2)水平面越光滑,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得越慢,据此判断。【分析】本实验中,既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同时还用到了科学推理法,从而得到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最终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详解】(1)在实验中,影响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的因素,除了阻力外,还有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通过让小车从相同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的方法来控制小车到达水平面的速度相同。(2)由实验现象可知,小车在毛巾表面运动的距离最近,在丙木板表面运动的距离最远,据此可得出“阻力越小,运动速度减小得越慢”的结论。故答案为:(1)小车到达水平面的初速度;(2)小车在丙木板上运动的距离最远。27.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猜想】小雨猜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速度大小有关。【过程】小叶认为小雨的猜想不对,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如图甲所示,用弹簧测力计以速度υ1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水平木板滑动,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1。②如图乙所示,在木块上加放砝码,以速度υ1重做上述实验,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2。③如图丙所示,改变拉动速度,以速度υ2重做上述实验,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3。发现:F1<F2=F3。说明: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与速度大小 ▲ 。这就证明小雨的猜想是 ▲ 的。【程序】提出问题--- ▲ ---实验反驳---得出结论。【作图】画出图甲中木块在水平方向上所受力的示意图。【问题讨论】把一个钢笔帽竖放在静止的木块上,突然向右拉动木块,发现钢笔帽 ▲ (填“向右”或“向左”)倾倒,这说明物体具有惯性。【答案】【过程】无关;错误;【程序】猜想假设;【作图】【问题讨论】向左【解析】【分析】【详解】略28.一个物体的物重与自身质量的比g,在同一个地点一般来说是定值。科学家们经过精确测量发现,不同地点g值的大小有差异(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表一地点 g值的大小 地球纬度 地点 g值的大小 地球纬度赤道 9.780 0° 北京 9.801 39°56 广州 9.788 23°06 纽约 9.803 40°40 武汉 9.794 30°33 莫斯科 9.816 55°49 上海 9.794 31°12 北极 9.832 90°表二地点 纬度海南文昌 19°1 西昌 28°2 太原 38°5 (1)认真分析数据,你认为g值大小与地球纬度的关系可能是 ▲ 。(2)张华的质量是50kg,他在北京的体重是 ▲ 。(要求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3)从理论上说,在地球的不同地点举行运动会,对铅球等项目的成绩是有影响的。仅地点不同,其余所有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在表一中所列的各地点中,铅球运动员成绩最好的地点应该是 ▲ 。(4)g值的大小对火箭的发射能力有着较大影响。考虑到g值对发射能力的影响,你认为“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在表二所列各地点中的 ▲ 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最好,理由是 ▲ 。【答案】(1)地球纬度越高,g值越大;(2)他在北京的体重是490.05N;(3)赤道;(4)海南文昌,海南文昌纬度低,g值小【解析】(1)通过地球纬度分析g值与地球纬度的关系。(2)已知质量,从表中找出北京的g值,根据公式G=mg求出他在北京的体重。(3)铅球运动员成绩最好的地点应该是g值最小的;从表中可以找出g值最小的地点。(4)嫦娥二号、三号的发射地点应该是g值较小的地点,也就是维度较低的地点,从表二中可以找出。【分析】本题考查了重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由数据发现g值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与地球的纬度有关,纬度越高,g值越大;还与高度有关,高度越高,g值越小。【详解】(1)分析数据中“地球纬度”中数据发现:g值与地球纬度的关系是:纬度越高,g值越大。故答案为:地球纬度越高,g值越大;(2)他在北京的体重是G=mg=50kg×9.801N/kg=490.05N。答:他在北京的体重是490.05N;(3)铅球运动员成绩最好的地点应该是g值最小的,从表中可以找出g值最小的地点是赤道。故答案为:赤道;(4)从表二中可以找出维度较低的地点是海南文昌;因为海南文昌纬度低,g值小。故答案为:海南文昌,海南文昌纬度低,g值小;故答案为:(1)地球纬度越高,g值越大;(2)他在北京的体重是490.05N;(3)赤道;(4)海南文昌,海南文昌纬度低,g值小。29.我们知道,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长度就越大。但是,用同样大小的力去拉两只不同的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这说明弹簧有软、硬之分,容易被拉伸的弹簧比较软,反之则比较硬。弹簧的软硬用它的刚性系数来表示,刚性系数越大,弹簧越硬。为了研究弹簧的刚性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有关实验探究,获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S为制造弹簧的金属丝的横截面积,n为弹簧的匝数,r为弹簧的半径,A为弹簧的刚性系数):材料 S/㎡ n r/m A/(N/m)铜 3×10-6 100 1×10-2 90钢 3×10-6 100 1×10-2 180铜 9×10-6 100 1×10-2 360钢 3×10-6 200 1×10-2 90铜 6×10-6 100 2×10-2 45(1)A=k ▲ (填字母表达式),其中k与制造弹簧的材料有关,材料不同,k值一般不同。上述实验中k钢= ▲ (填上数值和单位)。(2)用粗细相同的铜丝做成半径相同但匝数不同的弹簧,则弹簧的刚性系数和匝数的关系可以用图像中的图线 ▲ 表示。(3)如果用粗细相同的铜丝和钢丝做成匝数和半径相同的弹簧,都用10N的力拉伸时,用 ▲ 做成的弹簧变得更长。(4)用横截面积为9×10-6㎡的钢丝制成一个60匝、刚性系数为100N/m的弹簧,则该弹簧的半径为 ▲ m。【答案】(1);2×109N/m2;(2)b;(3)铜;(4)3×10-2【解析】(1)实验中主要有四个变量,分别为材料、横截面积、弹簧匝数和弹簧的半径,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别比较第2、4行数据,3、5行数据,4、6行数据,可分析出横截面积、弹簧匝数和弹簧的半径与A的关系,最终归纳出表达式,再利用表达式可计算出钢的k值,这种方法叫做等价变换法;(2)通过刚性系数的表达式,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弹簧的匝数越多,其刚性系数越小,因此,b是符合题意的;(3)通过表格可以看出铜与钢谁的刚性系数更大,再根据相同条件下,刚性系数越大的弹簧越难被拉伸这一规律可做出判断;(4)利用归纳得出的公式,将数据代入进行计算可得出弹簧的半径。【分析】此题属于信息给予题,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实验数据自己进行归纳总结.本实验中的变量比较多,在分析数据时,必须在保证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依次分析其中的一个变量与刚性系数之间的关系,最终综合成公式的形式;有了刚性系数的公式,剩余的问题基本要从公式入手进行分析和计算。【详解】(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比较第2、4行数据可得,横截面积S之比的平方,等于刚性系数A之比;比较第3、5行数据可得,弹簧的匝数n扩大一倍,刚性系数A减小一半;比较第4、6行数据可得,弹簧的半径r之比的立方,等于刚性系数A之比。综合以上分析可得,A=k·;选择第3行数据代入公式A=k·得,180N/m=k·,解得k=2×109N/m2;将数据变在公式,这种方法叫做等价变换法。观察图象可知,a为成正比图象,b是A随弹簧匝数n的增加而减小,故图象b与研究的数据结果相符;(3)比较表格第2、3行中的刚性系数A可知,钢的刚性系数大于铜的刚性系数,因此,在相同条件下,铜做成的弹簧会更容易被拉长;(4)由刚性系数的公式变形得,r=,代入数据解得,r=3×10-2m;故答案为:(1);2×109N/m2;(2)b;(3)铜;(4)3×10-2。30.晓彤和同学们在进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他们所用的器材除了一些相关的测量仪器外,还有形状相同的长方体泡沫块和铁块、适当大小的海绵块,如图所示。(1)实验中同学们选择海绵块作为实验器材的主要原因是 ▲ 。实验中,压力的作用效果是通过 ▲ 来体现的。(2)同学们先将泡沫块平放、侧放、竖放在海绵块上进行实验,发现实验现象不明显,原因是 ▲ 。(3)晓彤利用铁块进行实验,记录的实验现象如表一所示,得出的结论是 ▲ 。表一 表二平放 侧放 竖放铁块 较浅 较深 最深长方体铁块的质量m/kg 2长方体的长a/m 0.16长方体的宽b/m 0.08长方体的厚c/m 0.04(4)他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计算,得出了更进一步的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与其受力面积的比值越大。请你根据晓彤记录的实验现象(表一)及他测量的数据(表二),通过计算证明晓彤的结论是正确的。(g取10N/kg,要求写出证明过程)【答案】(1)海绵容易发生形变;海绵的形变程度;(2)泡沫块的压力太小;(3)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4)计算和证明过程同上【解析】(1)在实验中,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海绵的形变来反映,所以利用了海绵易形变的特点;(2)只有压力较大时,形变的效果才会明显,所以为了实验效果,应保持一定的压力;(3)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是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据此得出结论;(4)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并进行比较【分析】在本题的解答中,明确选择海绵的意义,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会运用数据进行相关计算,正确运用控制变量法,是解答的关键【详解】(1)海绵(较软)易发生(弹性)形变,便于观察(和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所以我们选择海绵来进行实验;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是通过海绵的形变大小反映出来的(2)由题意可知,泡沫块的重力很小,对海绵产生压力的作用效果不明显,所以不易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3)由表一中的实验数据可得: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4)由表二得:平放时:p1==1562.5pa。侧放时:p2==3125pa。竖放时:p3==6250pa。 所以,p1<p2<p3。结合表一的现象可知:铁块平放、侧放、竖放时,压力作用效果越来越明显,所以晓彤的结论正确。故答案为:(1)海绵容易发生形变;海绵的形变程度;(2)泡沫块的压力太小;(3)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4)计算和证明过程同上。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下第三章:《机械运动》培优训练(原卷版).doc 七下第三章:《机械运动》培优训练(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