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教学目标1.了解契诃夫,了解故事的相关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讽刺意味,使学生理解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3.分析别里科夫典型形象,理解其所具有的讽刺意义。4.鉴赏并学习文中环境描写、对比、反讽等手法。1.作者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hē)夫(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俄国作家,剧作家。1879年进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并开始文学创作。1880年至1884年,发表了300多篇文章,其中包括《变色龙》《外科手术》等。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20世纪世界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代表作有《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草原》《凡卡》《樱桃园》。一、了解背景知识2.写作背景19世纪末,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这篇小说写于1898年,作者写作本文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沙皇政府鹰犬的丑恶本质。3.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契诃夫创造了一种内容丰富深刻、形式短小精湛的一种独特的短篇小说体裁。在这种短篇小说中,作家往往以普通人们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凭借巧妙的艺术手法对生活和人物的心理进行真实而又细致的描绘和概括,从中展示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有强烈的抒情意味,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里的丑恶一面的厌恶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但作家把他对自己笔下的生活和人物的褒贬以及作家内心的痛苦和愉悦之情自然而然地融入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中,让读者自己从不同的人物形象中认知和体会作品的含义。4.解题“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1.明确字音。契诃夫(qì hē) 胆怯(qiè) 憎恶(zēnɡ wù)陶冶(yě) 辖制(xiá) 撮合(cuō)怂恿(sǒnɡ yǒnɡ) 滑稽(jī) 谗言(chán)祈祷(qí dǎo) 讥诮(qiào) 战战兢兢(jīnɡ)2.字形辨认jí(即)使 jì(既)然 胆 qiè(怯) qū(祛)除zāo(糟)粕 cáo(嘈)杂 纯 cuì(粹) cuì(淬)火āi(唉)声叹气 āi(哀)鸿遍野二、检查预习3.解释词语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逾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闷闷不乐: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活。唉声叹气: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心慌意乱:形容内心惊慌,思绪纷乱。六神不安:形容人心绪慌乱,或心神不安宁。1.梳理脉络层次第一部分(1-5段):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二部分(6-37段):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三部分(38-40段):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2.这篇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叙事手法和叙事人称?小说采用了倒叙手法,先写别里科夫的死亡,然后再叙述其故事。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是故事的见证人。三、研究文本【故事情节】3.试分析作者如此安排第二部分的用意。(1)更深入地揭示了别里科夫的愚昧、落后和保守。别里科夫在其恋爱、婚事中也有诸多“套子”,如忌惮漫画、惊恐姑娘骑自行车、不满男教师穿绣花衬衫等。(2)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给读者极为深刻的印象,是小说极为精彩的部分。4.结合别里科夫的服饰、肖像(神态)、语言、主要经历事件等分析其性格特点。(1)服饰: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戴黑眼镜,穿羊毛衫,耳朵眼用棉花堵住,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伞、表、刀装在套子里等。主要体现其封闭的性格特点。(2)神态:六神不安,心慌意乱,无精打采,脸色苍白,垂头丧气,唉声叹气。主要体现其胆小多疑的性格特点。(3)语言:注意别里科夫平时都爱说哪些话。不合“规矩”的事: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合“规矩”的事: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主要体现其怀旧,极力维护旧秩序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4)漫画事件、骑车事件:漫画事件“弄得他难堪极了”,“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骑车事件发生后,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主要体现其惧怕新事物,保守、落后、愚昧的性格特点。(5)争吵事件:从“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至“从此再也没起过床”,这部分文字集中叙述了别里科夫同柯瓦连科争吵的过程,别里科夫曾标榜“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主要体现其虚伪、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的性格特点。5.请概括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别里科夫已成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成了一切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害怕新生事物、反对任何改革的人物的代名词。别里科夫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就在于,他是窒息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专制势力的象征,因此,他使人们感到惧怕和憎恶;他的可悲下场,又是反动腐朽势力灭亡的预兆,因此能激起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推动社会前进。9.“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此句在情节安排上有何作用?“差点”一词有何表达效果?(1)此句承上启下,巧妙地由上文一般性的叙写转入对别里科夫婚事的讲述。别里科夫是一个被套子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的自我封闭的人,这样的人竟然“差点”结了婚,“差点”一词表明了作者的惊讶。(2)“差点”一词在这里已经点明了别里科夫的婚事是以失败结束的。但读者急于要了解的是,别里科夫在这场恋爱中到底经历了多少“不能承受之痛”。小说这样写,能够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6.阅读课文,找出描写社会环境的句子,并简要分析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1)描写社会环境的句子:①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②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环境描写】(2)作用:①营造了一种恐怖、沉闷、紧张的氛围,整个社会被高压笼罩,新生力量还很微弱。②是人物生长的社会土壤,为人物荒唐的言谈举止、心理行动提供了依据。③暗示主题。沉闷、压抑、恐怖的局面并没有因为别里科夫的去世而改变,隐约感到这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言外之意是,只要沙皇专制制度还没有被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中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生活就还是老样子。作者是在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要想让社会有新气象,就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7.“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连用八个“不敢”,运用排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别里科夫对人们的辖制无所不及,强调了别里科夫的思想影响之大、威力之大;凸显全城人对别里科夫的恐惧。8.“跟我并排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显然也是苦事。”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套中人”不光辖制别人,给别人造成痛苦,对自己也是一种折磨,是“苦事”。可见“套子”既“套人”,也“套己”,危害匪浅。【语言】10.“‘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试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作者运用语言、表情细节描写的手法,将别里科夫见到恋爱漫画后极端恐惧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辛辣地讽刺了以他为代表的旧势力的荒谬绝伦和不堪一击。11.“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试赏析这段话的表达效果。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再现了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荒唐可笑的思想和言论,尖锐地讽刺了旧势力对新事物诚惶诚恐的心态。1.什么是讽刺?请结合本文分析,讽刺有哪些特征?讽刺是指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鲁迅先生说:“我想: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讽刺有四个特征:精炼、夸张、艺术和真实。(1)精炼。举几个例子,小说写别里科夫的生活习惯,说:“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上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来。”写别里科夫的心态说:“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他总是心慌意乱,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几个短句、几个动作,一句口头禅,就把别里科夫刻画得形神兼备,如在眼前。【艺术特色】(2)夸张。现实中有谁会“在顶晴朗的天气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呢?而且这个人“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这些人物形象和人物作用都被夸张了,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正是这样的夸张,才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加工,也就是人们说的“艺术的真实”。(3)艺术。鲁迅先生说:“它所写的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结合本文,小说结尾说“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许多多,将来也还不知道会有多少呢 ”由此可见,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在那个代有很多,人们对此司空见惯,但契诃夫把它呈现为艺术形象,就特别动人。(4)真实。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艺术形象“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读完小说我们其实都会明白,所谓“套子”,只是一个象征,别里科夫作为一个扁平人物形象,也只是因循守旧的符号,但这样的人无论是在19世纪的俄国,还是在我们今天的中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作者塑造它,就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倡导大家行动起来,改变生活。最后,鲁迅先生还特别强调,讽刺必须要有情,语言“能穿入隐微”“旨微而语婉”,达到一种“有庄有谐, 轻妙深刻”的效果。从本质上说,讽刺不是大棒,嘲讽之中应饱含着作者的同情,是为了“匡正”而不是挖苦,更不是谴责和谩骂,所以我们读到别里科夫、阿Q这些人的时候,开始的时候觉得很好笑,但读完了你会感到辛酸、同情,并掩卷反思,这就是讽刺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2.你怎么理解幽默?请举例分析。幽默是从一个可笑的视角来讲述真相和痛苦。 比如别里科夫“忠告”柯瓦连科时说“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这段话别里科夫把教师骑车和学生用脑袋走路作类比,在别人听来荒谬可笑,但是别里科夫却说得一本正经、认真严肃。这就暴露了别里科夫极其愚昧守旧的真相,他的言行禁锢了自己,也试图禁锢别人,这样只能给他自己或别人带来痛苦。类似的例子在小说里还有很多,比如别人只是开玩笑画了一幅漫画,就把别里科夫吓得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连说话都嘴唇发抖,急着要去向柯瓦连科澄清,碰了壁后婚姻告吹,一病不起,直到去世,这些情节初看起来都很可笑,背后都是生活在高压之下的人们的真相和痛苦。有人认为别里科夫是旧制度旧思想的牺牲品,是一个值得我们同情的形象;也有人认为别里科夫是沙皇制度的卫道士,应该是我们批判的对象。你如何看待这一文学形象?(观点一)我认可前一种观点。小说中有多处直接描写别里科夫的文字,能直接表现出别里科夫生活在恐惧之中,他整天畏首畏尾、战战兢兢。他不能拥有正常的生活,他和鲁迅小说中的祥林嫂有着某些相似的生活遭遇,他们都是旧制度旧思想的牺牲品。我们应该同情他。(观点二)我认可后一种观点。别里科夫虽然有其可悲的一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用许许多多的“套子”来约束辖制身边的人,使这些正常人很难拥有正常的生活。他代表着沙皇旧制度旧思想,处处辖制别人,是沙皇制度的卫道士,应该受到批判。(观点三)我认为应该综合两种观点来辩证看待别里科夫这一形象。他确实是沙皇制度的牺牲品,身上充满着悲剧性。但他同时又是旧制度的卫道士,影响约束着别人的生活。“套子”既“套己”更“套人”。这样的人物阻碍新生思想,阻碍社会发展,我们可怜他,更要批判他。四、探究疑难【总结】主旨:在作者的笔下,别里科夫已不再是作为单个的人,而是“这类人”,是作为知识界和社会上的一种典型,是旧制度、旧程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人们害怕他,其实是被那黑暗污浊的政治空气压得喘不过气来。作品通过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密探机构沙皇专制制度。通过别里科夫,作者描绘出一幅当时丑陋的社会生活画卷。写法:1.手法:夸张、对比2.语言:幽默、讽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