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7张PPT)2013年中考社会思品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系列第24课 红军长征和抗日战争(考点33—34)考点33: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历程﹝a﹞考点分析红军长征包括之所以要长征的原因、长征的时间、参加长征的红军有哪几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所以学生对于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意义要清楚地知道,其它有关长征的知识也要了解。考点34:知道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探讨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c﹞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因而学生对于考点34中的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包括日本侵华的和中国人民反抗的重大事件,都应知道;对于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则应深入理解,并能实际应用。1、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和简要经过 ;2、知道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3、知道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史实;4、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意义;5、能够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6、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及其作用。复习目标网络构建知识梳理1、红军长征(1)原因蒋介石先后五次发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损失惨重,仍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2)简要经过(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2)1935年初,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4)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师,长征取得了最后胜利。时间 敌军 反“围剿”指挥者 策略 结果第一次反“围剿” 1930年12月 10万 毛泽东 “撒开两手,诱敌深入” 胜利第二次反“围剿” 1931年4月 20万 毛泽东 “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并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 胜利第三次反“围剿” 1931年6月7月间 30万 毛泽东 避敌主力,打其虚弱 胜利第四次反“围剿” 1932年底 30多个师 周恩来朱 德 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围歼 胜利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10月 100万 王 明 “左”倾冒险主义,城市中心论,向城市全线出击 失败蒋介石先后发动五次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前四次反“围剿”胜利原因是什么?广大红军将士能够坚持毛泽东正确的战略方针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失败?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推行“左”倾路线,使红军失去了打破敌人“围剿”的时机,红军被迫长征。《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渡过湘江从江西瑞金出发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经甘肃到陕北吴起镇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你是怎样理解长征精神的?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的召开1、时间:3、意义:1935年1月2、地点:贵州遵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2. 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1)日本的侵华事变①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的关东军炸毁沈阳附近柳条湖的一段铁路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向中国军队发动攻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不久,日本侵占了东北全境。②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军队拒绝。日军立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这就是七七事变,也叫“卢沟桥事变”。以七七事变为开端,日本向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也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2)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①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日军在城内连续进行了六个星期的野蛮屠杀,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至少有30万中国平民和俘虏被杀害。②731细菌部队。这是一支灭绝人性的部队。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哈尔滨组建了细菌战部队——731部队,用健康活人(主要是中国人)代替动物做试验,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绕恕的罪行。③轰炸我后方城市,“扫荡”我敌后抗日根据地。对重庆、成都、兰州、昆明等我国敌后城市进行轰炸封锁;对占领区的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了“潘家峪惨案”。(3)全民族的抗战①《义勇军进行曲》。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在20世纪30年代被广泛传唱,团结抗日成为全民族的呼声。②一二·九运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而国民党政府仍坚持对内“剿共”、对外一再退让的反动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推动下,各阶层人民纷纷起来,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9日,北平的爱国学生举行反日救国示威游行,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③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了前来“督剿”红军的蒋介石,要求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人士的努力,蒋介石被迫同意联共抗日。国共之间已经进行了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抗日战场。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正式开始。⑤台儿庄保卫战。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阻击敌人,歼敌一万多人,取得了抗战开始以来的重大胜利。(4)抗日战争的胜利①胜利的时间与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之久的宝岛台湾,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②抗战胜利的意义国内: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国人民也付出了重大牺牲。③抗战胜利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行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得到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援助;中国军民的顽强作战。①②③④1931.9.181936.12.121937.7.71945.8.15①九一八事变②西安事变③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④日本宣布投降日日本开始侵华的标志,此后侵占中国东北全境国共之间已经进行了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爆发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史实(论据) 结论:胜利 原因中国抗日战争性质是 (日军罪恶滔天、罄竹难书)正义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 2.细菌战(日本731部队)3.“三光”政策 4.轰炸封锁后方城市 5.……1.他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6.12) 2.他改编自己领导的军队,开赴抗日战场 3.他在敌后开展游击战,牵制大量日军 4.……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起中流砥柱的作用探讨1.加拿大白求恩大夫 2.美国志愿军航空队“飞虎队” 3.……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和援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抗战1.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 2.国民党不容忽视的作用 3.人民群众示威游行、自发抗日 4.海外华侨多方式支援包括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官兵这一重要力量在正面战场上的顽强抵抗大量的儿童被杀害,尸体堆积如山活埋中国无辜百姓一位无辜的妇女,被日军用极其残忍的手法杀害……日军拿着被杀害百姓的头颅累累白骨之下是多少冤魂?罪恶滔天、罄竹难书2003年8月4日,人们还深受其害——齐齐哈尔泄毒事件(日军遗留下的化学武器导致)罪恶滔天、罄竹难书重庆成都兰州昆明罪恶滔天、罄竹难书1936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指示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后,中国共产党中央提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造抗日根据地”的口号,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此后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抗日根据地。日军进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聂荣臻率部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4月,国民政府取得正面战场的首次重大胜利时任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国民党抗日第一名将,为国捐躯张自忠游行学生被捕北京大学示威游行队伍爱国学生运动 1935年12月9日赵一曼周保中赵尚志杨靖宇抗日义勇军文艺宣传<<黄河大合唱>>南洋华侨学生卖花筹款救国纽约侨胞捐赠的救护车加拿大侨胞捐赠的两架飞机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著名的医生。一九三七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他率领医疗队,于一九三八年初来中国,三月底到达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他工作热忱、责任心强,均称模范。由于在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受感染,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二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中国共产党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抗日战场;②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牵制大量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歼灭日军板垣师团1000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百团大战:1940年8月,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国民党(1)蒋介石国民政府①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轻易沦陷。②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抵抗。③1938年春,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取得了台儿庄保卫战的胜利,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抗战开始以来的重大胜利。(2)国民党爱国官兵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9日上午9时,在南京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礼堂举行的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举行的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日本第十方面军司令兼台湾总督安腾利吉在投降书上签字,结束了日本对台湾的50年的殖民统治。1945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斗争中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支持与援助;同时中国人民也付出了重大牺牲,做出了重要贡献。重点一 遵义会议 【解读】 因为遵义会议纠正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在军事上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从而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所以对于遵义会议学生应知道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与地点、主要内容、意义。重点解读【例1】 (2012·南京) 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C.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D.讨论抗战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C点拨 这是考查遵义会议的内容。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是五四运动,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道路的是秋收起义后,讨论抗战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是中共“七大”。而遵义会议的内容之一就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所以选C。1.(2012·聊城) 今年暑假小明准备到贵州参加主题为“革命转折,出奇制胜”的红色旅游,出发前他应该了解的历史大事是 ( )①井冈山会师 ②遵义会议 ③四渡赤水 ④百团大战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B重点训练2.(2011·天津)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是(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B重点二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意义【解读】 从国内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从国际来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国人民也付出了重大牺牲。所以对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意义都要深入理解、积极探讨。重点解读【例2】 材料:(一)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二)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三)我们目前的中心口号,依然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从材料看,中共中央在抗日问题上的方针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共产党从联合人民大众抗日,转变为联合国民党以及一切反日力量一起抗日。原因:随着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的进一步扩大,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2)1936年底,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逼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3)针对西安事变,中共提出了什么主张?有何意义?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意义: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点拨 这一题讲的是共产党在西安事变前后,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从反蒋抗日转变为逼蒋抗日。这说明共产党能以民族利益为重,能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制定政策。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消灭敌人 损失日军 伪军 军民伤亡 经济损失130多万人 118万人 3500万人 5620亿美元3.下表说明 (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 ②中国抗战没有得到国际援助 ③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④中国人民为取得抗战胜利付出了重大牺牲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③④D重点训练4.材料一:“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蒋中正材料二:外侮日深,国家益趋危殆……国民今日皆已深切感觉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之意义……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在存亡危机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必集中整个民族力量,自卫自助,以抵暴敌,挽救危亡。——1937年9月,蒋介石对中共宣言的谈话(1)材料一电文中所说“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什么?材料二中的中华民族到了“存亡危机之秋”,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一、二分别指的是:“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2)材料一这份电令说明蒋介石对日本什么态度?这份电令的后果是什么?态度:蒋介石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执行的是不抵抗政策。后果:在不到半年时间里,东北三省沦亡了。(3)从材料二可知,蒋介石对日本又是什么态度?态度:蒋介石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执行的是坚决抵抗的政策。(4)材料二说明蒋介石对日本态度前后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日本要灭亡中国,中华民族只有团结全民族的力量才有可能赢得抗战胜利。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提示】 这两次事变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因而是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七七事变是日本要侵占整个中国的开始,因而是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正因如此,九一八事变从时间上来说是不在抗日战争时期内的。还有对两次事变国民党蒋介石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九一八事变时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而七七事变时是坚决抵抗的。疑难解析【例3】 (2012·成都) 20世纪中叶,中国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展开了八年艰苦斗争。其中,标志着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开始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点拨 这四次“事变”都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和1932年,因而是日本局部侵略中国,也是中国进行局部抵抗的表现。“七七”事变是日本要全面侵占中国的开始,因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而“八一三”事变则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深入,也是中国全面抗日的深入。所以选C。C1.(2012·成都) 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中唱道“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这里的陕北具体指 ( )A.遵义 B.吴起镇C.会宁 D.瑞金B中考演练2.(2012·湖州) 下列历史材料反映的军队称号,出现在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的有 ( )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B3.(2012·临沂) 1938年1月11日,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在电文中称:“据可靠的目击者直接计算及可信度极高的一些人来函,充分地证明:日军的所作所为使不下30万的中国平民遭杀戮。”这场惨绝人寰的杀戮发生在 ( )A.上海 B.北平C.南京 D.天津C4. 对下列图片的概述不正确的是( )A. 反映了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进攻与破灭B.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中国艰难抗战的序幕C. 中国抗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重要组成部分D. 国际帮助是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因素D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见下表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消灭敌人 损失 人民革命力量发展日军 伪军 军民伤亡 经济损失 军队人数 解放人口 根据地面积扩大130多万 118万人 3500万人 5620亿美元 130多万 1亿多 104万平方千米材料二:新华社东京(2010年)5月28日电:日本厚生劳动省政务官森冈正宏26日在执政的自民党国会议院会议上发表谬论,妄称“甲级战犯在日本国内已经不是罪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是“任意以反和平罪和反人道罪进行单方面审判的”,公然否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结果,为日本二战甲级战犯开脱罪责。(1)中国为什么能够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说出三点即可)(6分)答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和贯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国民党正面战场对敌人的有力打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支援,等等。(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2)选择两个不同角度说明材料一的统计数据说明了什么。(各说出一点即可)(4分)答案: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日军的侵略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日军的侵华历史和罪行铁证如山;战争锻炼了人民,革命力量迅速发展;战则两伤,和则两利,等等。(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3)请你联系材料二,简单谈谈中日两国人民应如何珍惜现在的友好关系,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说出两点即可)(4分)答案:中日两国人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友好的环境,努力维护和平大局,坚决同日本极右势力美化侵华历史、否认侵华罪行的行为作斗争;保持和发展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等等。(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