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1 讲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学习目标1.能从元素组成(宏观)和构成微粒(微观)的角度分析认识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意识和能力。2.熟知溶液、浊液、胶体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会鉴别胶体和溶液。3.熟知酸、碱、盐的性质,会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其反应类型。4.认识同类物质具有相似性,学会分析研究物质性质与相互转化的方法,促进“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知识清单知识点 1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1.物质的元素组成(1)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单质都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2)金刚石、石墨和 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的性质不同。(3)同素异形体是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4)CO和 CO2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以不同的方式组成的化合物,它们都属于非金属氧化物。2.树状分类法指出上图中序号所示物质的分类依据:①按是否由同种物质组成;②按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③按元素性质;④按是否含有碳元素;⑤按化合物性质。3.交叉分类法4.氧化物的分类(1)氧化物的分类方法(2)各类氧化物之间的关系经典例题例 1.某气体经过检验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气体是( )A.一种单质B.一种化合物C.单质与化合物的混合物D.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例 2.国家质检部门检出人们端午节包粽子的“返青粽叶”多以胆矾(化学式为 CuSO4·5H2O)为添加剂,长期食用有害健康,请问胆矾是一种( )A.氧化物 B.盐 C.碱 D.酸例 3.根据某种共性,可将 CO2、SO2归为一类氧化物,下列物质中与它们属于同一类的是( )A.CaCO3 B.P2O5 C.CuO D.KMnO4知识点 2 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的概念与组成(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2)组成:分散系中被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3)常见分散系及其组成分散系 分散质 分散剂烟 微小尘埃(固) 空气(气)雾 微小水滴(液) 空气(气)碘酒 碘(固) 酒精(液)食盐水 食盐(固) 水(液)有色玻璃 金属氧化物(固) 玻璃(固)2.分散系的分类及其依据(1)按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不同,共有 9种分散系。(2)当分散剂是水或者其他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三类:①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 1 nm的分散系是溶液;②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 100 nm的分散系是浊液;③分散质粒子直径在 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3.胶体的制备和性质(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①制备实验:在小烧杯中加入 40 mL 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慢慢滴入 5~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2)胶体的性质概念: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①丁达尔效应 射光侧面可观察到光亮的“通路”原因: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产生散射应用:可用于鉴别溶液和胶体概念:在一定条件下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加入酸、碱和盐等②聚沉 条件 加热或搅拌加含有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应用:胶体净水原理、黄河三角洲的形成等概念: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带电胶体微粒发生定向移动③电泳原因:胶体微粒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能较强地吸附带有某种电荷的离子而形成带电微粒应用:电泳电镀、电泳除尘等溶液、胶体、浊液三类分散系的比较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较多分子集合体或大 大量分子集合体(固分散质粒子种类 分子、离子分子 体小颗粒或小液滴)分散质粒子直径 d<1 nm 1 nm100 nm不均一、不透明、外部特征 均一、透明、稳定 均一、透明、较稳定不稳定分散质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鉴别方法 无丁达尔效应 有丁达尔效应 静置分层碘酒、蔗糖溶液、 豆浆、云、雾、烟、淀 泥浆、油水混合物、实例盐酸、酒精溶液 粉溶液、蛋白质溶液 氢氧化铁的悬浊液经典例题例 1.(2020·全国课时练习)Fe(OH)3胶体虽然是由 FeCl3溶液制得,但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FeCl3溶液、Fe(OH)3胶体共同具备的性质是 ( )。A.都呈透明的红褐色B.分散质颗粒直径相同C.都比较稳定,密封保存一段时间都不会产生沉淀D.当有光线透过时,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例 2.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 1.3×10-9 m)恢复了磁性。“钴酞菁”分子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及植物体内的叶绿素非常相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其分子直径比氯离子小B.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悬浊液C.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具有丁达尔效应D.“钴酞菁”分子不能透过滤纸例 3.回答下列问题:(1)“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及军事科学中。所谓“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微粒直径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填字母)。A.能全部透过半透膜B.能全部透过滤纸C.具有丁达尔效应D.所得物质一定是悬浊液(2)把淀粉溶液溶于沸水中,制成淀粉胶体,鉴别淀粉溶液和淀粉胶体可以利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 3 酸、碱、盐的性质1. 酸、碱、盐的化学通性(1)酸的化学通性+酸碱指示剂,如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活泼金属―→盐+氢气酸+碱性氧化物―→盐+水+碱→盐+水+盐―→新酸+新盐(2)碱的化学通性+酸碱指示剂,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碱+酸性氧化物―→盐+水+酸―→盐+水+盐―→新碱+新盐(3)盐的化学通性+酸―→新盐+新酸盐 +碱―→新盐+新碱+盐―→新盐+新盐经典例题例 1.下列四组实验中,不能体现酸的通性的是( )例 2 -.碱溶液中都含有 OH ,因此不同的碱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质。下列关于 Ba(OH)2性质的描述中不属于碱的共同性质的是( )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B.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水C.能与 Na2SO4溶液反应生成 BaSO4沉淀D.能与 CO2反应生成水例 3.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类推正确的是( )A.某些金属与酸反应有气体产生,则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一定是金属B.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C.单质一定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D.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知识点 4 物质的转化1. 单质到盐的转化O2 H2O 酸或酸性氧化物部分金属单质――→碱性氧化物――→碱 ――→ 盐O2 H2O 碱或碱性氧化物部分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酸 ――→ 盐2.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经典例题例 1.一同学设计了两种由 CuO→Cu 的实验方案:稀 H2SO4 CuO方案一:Zn――→H2――→Cu;稀 H2SO4 Zn方案二:CuO――→CuSO4――→Cu。大家认为方案二优于方案一,理由是:①节约能源;②Cu 产率高;③产品纯净;④操作安全。其中,评价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例 2.(2020·全国课时练习)铜器久置于空气中会和空气中的H2O、CO2、O2作用产生“绿锈”,该“绿锈”俗称“铜绿”,又称“孔雀石”[化学式为Cu2 OH 2 CO3],“铜绿”能跟酸反应生成铜盐、CO2和H2O。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反应实现了“铜→铜绿→……→铜”的转化。铜 铜绿 CuCl2 Cu(OH)2 CuO Cu(1)从三种不同分类标准回答,“铜绿”属于哪类物质?__________。(2)请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3)上述转化过程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__(填序号)。(4)写出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闯关1.(2018·陕西高一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B.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C.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D.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2.(2020·全国课时练习)下列关于非金属氧化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是酸性氧化物 B.都能与水反应生成酸C.都只含两种元素 D.都是气体(常温常压下)3.(2020·霍邱县第二中学开学考试)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①根据酸分子中所含氢原子的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③根据能否产生丁达尔现象可将分散系分为胶体、溶液和浊液④SiO2能与 NaOH溶液反应生成 Na2SiO3和 H2O,故 SiO2是酸性氧化物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4.(2019·晋江市季延中学测试)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A KOH HNO3 CaCO3 CaO SO2B NaOH HCl NaHSO4 Na2O COC Cu2(OH)2CO3 CH3COOH CaF2 CO SO2D Na2CO3 H2SO4 NaOH SO2 CO25.(2020·全国课时练习)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稀豆浆、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B.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是能否产生丁达尔现象C.AgI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在电场中定向移动D.明矾溶于水形成的氢氧化铝胶体可用于水的消毒、杀菌6.(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气溶胶属于胶体的一种。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依据丁达尔效应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B.胶体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丁达尔效应C.雾是气溶胶,在阳光下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D.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做布朗运动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FeCl3溶液、Fe(OH)3胶体与 Fe(OH)3沉淀的本质区别是有没有丁达尔效应B.根据分散系的稳定性大小将混合物分为胶体、溶液和浊液C.将几滴汽油加入装有 10 mL水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形成胶体D.胶体、分散系、混合物概念间的从属关系可用下图表示8.近年来,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污染,如机动车、燃煤、工业等排放的尾气,使灰霾天气逐渐增多。灰霾粒子比较小,平均直径大约在 1 000~2 000 nm左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灰霾是一种分散系B.灰霾能发生丁达尔效应C.灰霾形成的是非常稳定的体系D.戴口罩不能阻止吸入灰霾粒子9.某同学要在奥运五连环中填入物质,使相连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你认为“五连环”中有空缺的一环应填入的物质是 ( )A.硫酸镁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氧化钙10.既能跟稀硫酸反应又能跟熟石灰反应的物质是( )A.硫酸铜 B.碳酸钠C.氢氧化钠 D.碳酸钙11.无色溶液X是下列四种物质中的一种。将其分成等量的三份,向其中分别加入少量AgNO3溶液、CuO固体、NaOH溶液,产生的现象如下表。则物质 X是下列选项中的( )AgNO3溶液 CuO固体 NaOH溶液现象 白色沉淀 溶解,溶液变蓝 无明显现象A.NaCl溶液 B.Ca(OH)2溶液C.稀硝酸 D.稀盐酸12.下列物质在给定条件下的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CO 盐酸A.Fe3O4――→Fe――→FeCl3高温△ OB.H2O2――→H2――2→H2O点燃CO 盐酸C.CaCl 22溶液――→CaCO3――→CO2Fe OD.CuSO4溶液――→Cu――2→CuO加热自我挑战1.将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分类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银、二氧化硫、硫酸、烧碱、食盐B.碘酒、冰、硫酸氢钠、烧碱、碳酸钙C.氢气、干冰、硝酸、烧碱、硝酸钾D.铜、氧化铜、醋酸、石灰水、碳酸氢钠2.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X、Z烧杯中分散质相同B.利用过滤的方法,可将 Z中固体与液体分离C.Y中产生的气体为 CO2D.Z中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3.已知 X和 Y能发生如下反应:X+Y===水+盐,下列有关物质 X和 Y所属种类的判断中一定不正确的是( )A.X为酸、Y为碱B.X为碱性氧化物、Y为酸C.X为盐、Y为碱D.X为碱性氧化物、Y为酸性氧化物4.下列各组物质之间可以按下图所示关系直接转化的是( )物质 A → 物质 B → 物质 C → 物质 AA.Fe→Fe2O3→FeSO4→FeB.CO→CO2→H2CO3→COC.NaOH→NaCl→Na2CO3→NaOHD.HCl→CuCl2→BaCl2→HCl5.(多选)(2020·全国课时练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氢氧化铁胶体可用作净水剂B.用可溶性的铝盐和铁盐处理水中的悬浮物C.制备 Fe(OH)3胶体,可以将 NaOH浓溶液滴加到饱和 FeCl3溶液中D.沸水中滴加适量饱和 FeCl3溶液,形成带电的胶体,导电能力增强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以四氯化碳和金属钠为原料,在 700 ℃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立刻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A.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B.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C.四氯化碳是一种化合物D.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7.(2018·金华高一检测)用白磷还原法可制得一种金的分散系,该分散系在临床诊断及药物检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其操作步骤如下:①取 20%白磷的乙醚溶液 0.5 mL,加蒸馏水 60 mL。-②先滴加 1%氯化金水溶液 0.75 mL,再滴加 0.1 mol·L 1的碳酸钾 0.6 mL,振荡变成棕红色。③加热煮沸至溶液变成透明红色。④分离提纯,除去无机溶质。所得分散系中,金颗粒直径为 5~12 nm。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分散系属于________,其分散质是________。(2)用一束强光照射该分散系,从侧面可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所得红色溶液________(填“能”或“不能”)继续加热。Δ8.(2020·全国课时练习)已知制备胶体的反应原理为: 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制备 Fe(OH)3胶体的实验Ⅰ、甲同学直接加热饱和 FeCl3溶液;Ⅱ、乙同学向 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 FeCl3饱和溶液;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Ⅲ、丙同学和乙同学一样,但是溶液出现红褐色后忘记停止,继续加热较长时间。试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胶体制备是否成功,可利用胶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操作方法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Fe(OH)3胶体是不是电解质:__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3)丁同学检查实验结果发现___________(填甲、乙或丙)的烧杯底部有沉淀。(4)丁同学利用所制得的 Fe(OH)3胶体进行下列实验:①取部分胶体将其装入 U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 Fe(OH)3胶体的胶粒带___________电荷。②取部分胶体向其中逐滴滴加硫酸溶液,开始产生红褐色沉淀,这是因为_________;继续滴加,沉淀减少最终消失,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③欲除去 Fe(OH)3胶体中混有的 NaCl溶液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___。课堂小结第 1 讲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学习目标1.能从元素组成(宏观)和构成微粒(微观)的角度分析认识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意识和能力。2.熟知溶液、浊液、胶体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会鉴别胶体和溶液。3.熟知酸、碱、盐的性质,会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其反应类型。4.认识同类物质具有相似性,学会分析研究物质性质与相互转化的方法,促进“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知识清单知识点 1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1.物质的元素组成(1)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单质都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2)金刚石、石墨和 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的性质不同。(3)同素异形体是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4)CO 和 CO2 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以不同的方式组成的化合物,它们都属于非金属氧化物。2.树状分类法指出上图中序号所示物质的分类依据:①按是否由同种物质组成;②按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③按元素性质;④按是否含有碳元素;⑤按化合物性质。3.交叉分类法4.氧化物的分类(1)氧化物的分类方法(2)各类氧化物之间的关系经典例题例 1.某气体经过检验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气体是( )A.一种单质B.一种化合物C.单质与化合物的混合物D.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答案 D例 2.国家质检部门检出人们端午节包粽子的“返青粽叶”多以胆矾(化学式为 CuSO4·5H2O)为添加剂,长期食用有害健康,请问胆矾是一种( )A.氧化物 B.盐 C.碱 D.酸答案 B例 3.根据某种共性,可将 CO2、SO2 归为一类氧化物,下列物质中与它们属于同一类的是( )A.CaCO3 B.P2O5 C.CuO D.KMnO4答案 B知识点 2 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的概念与组成(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2)组成:分散系中被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3)常见分散系及其组成分散系 分散质 分散剂烟 微小尘埃(固) 空气(气)雾 微小水滴(液) 空气(气)碘酒 碘(固) 酒精(液)食盐水 食盐(固) 水(液)有色玻璃 金属氧化物(固) 玻璃(固)2.分散系的分类及其依据(1)按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不同,共有 9 种分散系。(2)当分散剂是水或者其他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三类:①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 1 nm 的分散系是溶液;②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 100 nm 的分散系是浊液;③分散质粒子直径在 1~100 nm 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3.胶体的制备和性质(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①制备实验:在小烧杯中加入 40 mL 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慢慢滴入 5~6 滴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2)胶体的性质概念: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①丁达尔效应 射光侧面可观察到光亮的“通路”原因: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产生散射应用:可用于鉴别溶液和胶体概念:在一定条件下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加入酸、碱和盐等②聚沉 条件 加热或搅拌加含有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应用:胶体净水原理、黄河三角洲的形成等概念: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带电胶体微粒发生定向移动③电泳原因:胶体微粒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能较强地吸附带有某种电荷的离子而形成带电微粒应用:电泳电镀、电泳除尘等溶液、胶体、浊液三类分散系的比较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较多分子集合体或大 大量分子集合体(固分散质粒子种类 分子、离子分子 体小颗粒或小液滴)分散质粒子直径 d<1 nm 1 nm100 nm不均一、不透明、外部特征 均一、透明、稳定 均一、透明、较稳定不稳定分散质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鉴别方法 无丁达尔效应 有丁达尔效应 静置分层碘酒、蔗糖溶液、 豆浆、云、雾、烟、淀 泥浆、油水混合物、实例盐酸、酒精溶液 粉溶液、蛋白质溶液 氢氧化铁的悬浊液经典例题例 1.(2020·全国课时练习)Fe(OH)3胶体虽然是由 FeCl3 溶液制得,但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FeCl3 溶液、Fe(OH)3胶体共同具备的性质是 ( )。A.都呈透明的红褐色B.分散质颗粒直径相同C.都比较稳定,密封保存一段时间都不会产生沉淀D.当有光线透过时,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答案 C解析:A.因 FeCl3 溶液与 Fe(OH)3胶体的颜色分别为棕黄色、红褐色,故 A 错误;B.Fe(OH)3胶体的分散质颗粒直径在 1-100nm 之间,FeCl3 溶液的分散质颗粒直径小于 1nm,分散质颗粒直径不相同,故 B 错误;C.胶体具有介稳性,放置不会产生沉淀,溶液是稳定的,故 C 正确;D.只有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所以 Fe(OH)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 FeCl3溶液不具备,故 D 错误。例 2.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 1.3×10-9 m)恢复了磁性。“钴酞菁”分子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及植物体内的叶绿素非常相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其分子直径比氯离子小B.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悬浊液C.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具有丁达尔效应D.“钴酞菁”分子不能透过滤纸答案 C解析:A.“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 1.3nm),Cl-半径小于 1nm,故 A 错误;B.“钴酞菁”分子(直径为 1.3nm)介于 1~100nm 之间,分散于水中形成胶体,故 B 错误;C.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是胶体,胶体都具有丁达尔效应,故 C 正确;D.“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 1.3nm)介于 1~100nm 之间,能透过滤纸等性质,故 D 错误.例 3.回答下列问题:(1)“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及军事科学中。所谓“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微粒直径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填字母)。A.能全部透过半透膜B.能全部透过滤纸C.具有丁达尔效应D.所得物质一定是悬浊液(2)把淀粉溶液溶于沸水中,制成淀粉胶体,鉴别淀粉溶液和淀粉胶体可以利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BC (2)用可见光照射后观察是否有丁达尔效应,若有则是胶体解析:(1)分散系中分散质的直径在 1nm~100nm 之间的属于胶体分散系,由“纳米技术”是指粒子直径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分散质的直径在 1nm~100nm 之间,则该混合物属于胶体,所以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胶体的性质A.胶体的分散质微粒较大,不能通过半透膜,故 A 错误;B.胶体和溶液都能通过滤纸,故 B 正确;C.胶体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 C 正确;D.胶体不是悬浊液,故 D 错误。(2)溶液和胶体的区别是: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没有,因此可以用一束可见光分别照射两种无色液体,从侧面可以看到有一条光亮通路的为淀粉胶体。知识点 3 酸、碱、盐的性质1. 酸、碱、盐的化学通性(1)酸的化学通性+酸碱指示剂,如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活泼金属―→盐+氢气酸+碱性氧化物―→盐+水+碱→盐+水+盐―→新酸+新盐(2)碱的化学通性+酸碱指示剂,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碱+酸性氧化物―→盐+水+酸―→盐+水+盐―→新碱+新盐(3)盐的化学通性+酸―→新盐+新酸盐 +碱―→新盐+新碱+盐―→新盐+新盐经典例题例 1.下列四组实验中,不能体现酸的通性的是( )答案 C例 2.碱溶液中都含有 OH-,因此不同的碱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质。下列关于 Ba(OH)2 性质的描述中不属于碱的共同性质的是( )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B.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水C.能与 Na2SO4溶液反应生成 BaSO4 沉淀D.能与 CO2反应生成水答案 C例 3.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类推正确的是( )A.某些金属与酸反应有气体产生,则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一定是金属B.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C.单质一定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D.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答案 D解析:A.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也可能是碳酸盐,故 A 错误;B.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但不属于中和反应,故 B 错误;C.臭氧和氧气混合属于混合物,故 C 错误D.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故 D 正确。知识点 4 物质的转化1. 单质到盐的转化O2 H2O 酸或酸性氧化物部分金属单质――→碱性氧化物――→碱 ――→ 盐O――2H→ ――2O 碱或碱性氧化物部分非金属单质 酸性氧化物 →酸 ――→ 盐2.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经典例题例 1.一同学设计了两种由 CuO→Cu 的实验方案:稀 H2SO4 CuO方案一:Zn――→H2――→Cu;稀 H SO Zn方案二:CuO――2 →4CuSO4――→Cu。大家认为方案二优于方案一,理由是:①节约能源;②Cu 产率高;③产品纯净;④操作安全。其中,评价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答案 B解析:方案一中发生 Zn+H2SO4═ZnSO4+H2↑、H2+CuO Cu+H2O,反应需加热,且H2 还原 CuO 时需先通 H2 排出空气,否则易爆炸,反应结束后还需通入 H2 至生成的 Cu 冷却,否则 Cu 又易被氧化,而方案二消耗原料少,操作安全,产率高,则方案二优于方案一,理由是:①节约能源、②Cu 产率高、④操作安全,故选:B。例 2.(2020·全国课时练习)铜器久置于空气中会和空气中的H2O 、CO2、O2 作用产生“绿锈”,该“绿锈”俗称“铜绿”,又称“孔雀石”[化学式为Cu2 OH 2 CO3],“铜绿”能跟酸反应生成铜盐、CO2 和H2O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反应实现了“铜→铜绿→……→铜”的转化。铜 铜绿 CuCl2 Cu(OH)2 CuO Cu(1)从三种不同分类标准回答,“铜绿”属于哪类物质?__________。(2)请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3)上述转化过程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__(填序号)。(4)写出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铜盐、碳酸盐、碱式盐、含氧酸盐(任选三个即可)(2)Cu2 OH 2 CO3 +4HCl2CuCl2 +CO2 +3H2O(3)①(4)CuO+H2 Cu+H2O 置换反应解析:(1)铜绿是Cu2 OH 2 CO3,根据盐的分类,它可以是铜盐、碳酸盐、碱式盐、含氧酸盐等;(2)由题给信息可知,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Cu ;2 OH 2 CO3 4HCl 2CuCl2 CO2 3H2O(3)反应①是化合反应。(4)由题给信息,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是CuO H 2 Cu H O ,属于置换反应。2课堂闯关1.(2018·陕西高一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B.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C.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D.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答案 D解析:A.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 H2SO4 为酸、NaOH 为碱、Na2SO4 为盐,故 A 错误;B.纯净物不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也可以是同种原子构成,如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故B 错误;C.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同素异形体形成的混合物 O2、O3 是一种元素组成为混合物,故 C 错误;D.一种物质组成的为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故 D 正确。2.(2020·全国课时练习)下列关于非金属氧化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是酸性氧化物 B.都能与水反应生成酸C.都只含两种元素 D.都是气体(常温常压下)答案 C解析:A.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 CO、NO 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故 A 错误;B. CO 和 NO 都不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故 B 错误;C.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 C 正确;D. H2O H O属于非金属氧化物,但常温常压下, 2 为液态,故 D 错误。3.(2020·霍邱县第二中学开学考试)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①根据酸分子中所含氢原子的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③根据能否产生丁达尔现象可将分散系分为胶体、溶液和浊液④SiO2 能与 NaOH 溶液反应生成 Na2SiO3 和 H2O,故 SiO2是酸性氧化物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 B解析:①根据酸分子中电离产生氢离子的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①错误;②所有的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②正确;③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胶体、溶液和浊液,③错误;④SiO2 能与 NaOH 溶液反应生成 Na2SiO3 和 H2O,所以 SiO2是酸性氧化物,④正确;综上所述可知说法正确的是②④,故合理选项是 B。4.(2019·晋江市季延中学测试)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A KOH HNO3 CaCO3 CaO SO2B NaOH HCl NaHSO4 Na2O COC Cu2(OH)2CO3 CH3COOH CaF2 CO SO2D Na2CO3 H2SO4 NaOH SO2 CO2答案 A解析:A、KOH 为碱;HNO3 为酸;CaCO3 为盐;CaO 为碱性氧化物;SO2 为酸性氧化物,故 A 正确;B、CO 为不成盐氧化物,不是酸性氧化物,故 B 错误;C、Cu2(OH)2CO3 是盐,不是碱;CO 是不成盐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故 C 错误;D、Na2CO3 是盐不是碱;SO2 是酸性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故 D 错误。5.(2020·全国课时练习)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稀豆浆、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B.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是能否产生丁达尔现象C.AgI 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在电场中定向移动D.明矾溶于水形成的氢氧化铝胶体可用于水的消毒、杀菌答案 C解析:A. 氯化铁溶液不属于胶体而属于溶液,故 A 错误;B. 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不同,故 B 错误;C. AgI 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因带电荷而在电场中向某一电极定向移动,故 C 正确;D. 氢氧化铝胶体可用于净水,但不能用于消毒、杀菌,故 D 错误;故选 C。6.(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气溶胶属于胶体的一种。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依据丁达尔效应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B.胶体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丁达尔效应C.雾是气溶胶,在阳光下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D.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做布朗运动答案 C解析:A.不同分散系是以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来划分的,故 A 错误;B.胶体的本质特征是其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 100nm之间,故 B 错误;C.雾是一种气溶胶,属于胶体,因此在阳光下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故 C 正确;D.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也是无规律的,故 D 错误。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FeCl3溶液、Fe(OH)3胶体与 Fe(OH)3沉淀的本质区别是有没有丁达尔效应B.根据分散系的稳定性大小将混合物分为胶体、溶液和浊液C.将几滴汽油加入装有 10 mL 水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形成胶体D.胶体、分散系、混合物概念间的从属关系可用下图表示答案 D解析: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不同,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 1﹣100nm 的为胶体,故 A 错误;B.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类,把分散系划分为:溶液(小于 1nm)、胶体(1nm~100nm)、浊液(大于 100nm),故 B 错误;C.汽油难溶于水,将几滴汽油加入装有 10mL 水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形成浊液,故 C 错误;D.胶体属于分散系,而分散系都是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则属于混合物,故 D 正确。8.近年来,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污染,如机动车、燃煤、工业等排放的尾气,使灰霾天气逐渐增多。灰霾粒子比较小,平均直径大约在 1 000~2 000 nm 左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灰霾是一种分散系B.灰霾能发生丁达尔效应C.灰霾形成的是非常稳定的体系D.戴口罩不能阻止吸入灰霾粒子答案 A解析:A、灰霾空气和固体颗粒形成的混合物,是一种分散系,故 A 正确;B、灰霾粒子比较小,平均直径大约在 1000~2000nm 左右,不是胶体,没有丁达尔现象应,故 B 错误;C、灰霾粒子平均直径大约在 1000~2000nm 左右,比胶体粒子大,属于不稳定体系,故 C错误;D、口罩能过滤掉灰霾粒子,所以戴口罩能阻止呼入灰霾粒子,故 D 错误。9.某同学要在奥运五连环中填入物质,使相连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你认为“五连环”中有空缺的一环应填入的物质是 ( )A.硫酸镁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氧化钙答案 C解析:由信息可知,相连环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环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Fe+2HCl=FeCl2 +H2 ,HCl+NaOH=NaCl+H 2O ,二氧化碳为酸性氧化物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二氧化碳高温下和碳反应生成一氧高温化碳,CO2 +2NaOH=Na 2CO3+H2O ,CO +C = 2CO,2稀硫酸和碳不反应,氧气和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氧气与 Fe 反应,氧化钙和碳不反应,“五连环”中有空缺的一环应填入的物质为 CO2。故选 C。10.既能跟稀硫酸反应又能跟熟石灰反应的物质是( )A.硫酸铜 B.碳酸钠C.氢氧化钠 D.碳酸钙答案 B解析:A.硫酸铜与稀硫酸不反应,不符合题目要求,故 A 不选;B.依据分析可知碳酸钠跟稀硫酸和熟石灰都能反应,故 B 选;C.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不反应,不符合题目要求,故 C 不选;D.碳酸钙与氢氧化钙不反应,不符合题目要求,故 D 不选。11.无色溶液X是下列四种物质中的一种。将其分成等量的三份,向其中分别加入少量AgNO3溶液、CuO 固体、NaOH 溶液,产生的现象如下表。则物质 X 是下列选项中的( )AgNO3溶液 CuO 固体 NaOH 溶液现象 白色沉淀 溶解,溶液变蓝 无明显现象A.NaCl 溶液 B.Ca(OH)2溶液C.稀硝酸 D.稀盐酸答案 D解析:能使 CuO 固体溶解的物质为酸,稀硝酸、稀盐酸均可,可排除选项 AB,且 X 能与AgNO3 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只有 D 中稀盐酸符合,排除选项 C。12.下列物质在给定条件下的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CO 盐酸A.Fe3O4――→Fe――→FeCl3高温△ OB 2.H2O2――→H2――→H2O点燃CO 盐酸C.CaCl2溶液 ――→2 CaCO3――→CO2Fe OD.CuSO4溶液 ――→Cu――2→CuO加热答案 D解析:A. 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是氯化亚铁,不是氯化铁,不能一步实现,A 错误;B. 过氧化氢分解生成的是氧气和水,不能生成氢气,B 错误;C. 由于盐酸的酸性大于碳酸,所以氯化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不能生成碳酸钙沉淀,C错误;D. 铁比铜活泼,故铁可以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铜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D 正确。自我挑战1.将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分类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银、二氧化硫、硫酸、烧碱、食盐B.碘酒、冰、硫酸氢钠、烧碱、碳酸钙C.氢气、干冰、硝酸、烧碱、硝酸钾D.铜、氧化铜、醋酸、石灰水、碳酸氢钠答案 C解析:A.加碘食盐是 NaCl 和碘酸钾的混合物,不是盐,故 A 错误;B.碘酒是混合物,不是单质;硫酸氢钠是酸式盐,不是酸,故 B 错误;C.氢气是单质;干冰即固态的二氧化碳,是氧化物;硝酸是酸;烧碱即 NaOH,是碱;硝酸钾是盐,故 C 正确;D.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是混合物,不是碱,故 D 错误。2.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X、Z 烧杯中分散质相同B.利用过滤的方法,可将 Z 中固体与液体分离C.Y 中产生的气体为 CO2D.Z 中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答案 A解析:氯化铁为强酸弱碱盐,水解生成氢化氧化铁和氯化氢,氯化氢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促进氯化铁的水解,得到氢氧化铁胶体,X 为氯化铁溶液,Y 中氯化氢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Z 中上层为氢氧化铁胶体,下层为碳酸钙固体。A.X 为氯化铁溶液,Z 依据题意可知为氢氧化铁胶体,二者分散质不同,故 A 错误;B.固体不能通过滤纸,胶体可以透过滤纸,所以利用过滤的方法,可将 Z 中固体与液体分离,故 B 正确;C.Y 中氯化氢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故 C 正确;D.Z 中液体为氢氧化铁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 D 正确。3.已知 X 和 Y 能发生如下反应:X+Y===水+盐,下列有关物质 X 和 Y 所属种类的判断中一定不正确的是( )A.X 为酸、Y 为碱B.X 为碱性氧化物、Y 为酸C.X 为盐、Y 为碱D.X 为碱性氧化物、Y 为酸性氧化物答案 D解析:A.X 和 Y 可能为酸和碱反应,如盐酸与 NaOH 反应,故 A 不选;B.可能为碱性氧化物和酸反应,如 MgO 与盐酸反应,故 B 不选;C.可能为酸式盐和碱(如 NaHCO3+NaOH═Na2CO3+H2O)反应,故 C 不选;D.不可能是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二者反应只生成盐,无水生成),故 D 选。4.下列各组物质之间可以按下图所示关系直接转化的是( )物质 A → 物质 B → 物质 C → 物质 AA.Fe→Fe2O3→FeSO4→FeB.CO→CO2→H2CO3→COC.NaOH→NaCl→Na2CO3→NaOHD.HCl→CuCl2→BaCl2→HCl答案 D解析:A.Fe 和 O2 加热条件下生成 Fe2O3,Fe2O3 不能直接转化为 FeSO4,FeSO4 和 Mg 反应生成 Fe,故 A 不选;B.CO 和 O2 加热条件下生成 CO2,CO2 溶于水生成 H2CO3,H2CO3 不能直接转化为 CO,故 B 不选;C.NaOH 和盐酸反应生成 NaCl,NaCl 不能一步转化为 Na2CO3,Na2CO3 可以和 Ca(OH)2 反应生成 NaOH,故 C 不选;D.HCl 溶液可以和 CuO 反应生成 CuCl2,CuCl2 和 Ba(OH)2 反应生成 BaCl2,BaCl2 可以和 H2SO4 反应生成 HCl,故 D 选。5.(多选)(2020·全国课时练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氢氧化铁胶体可用作净水剂B.用可溶性的铝盐和铁盐处理水中的悬浮物C.制备 Fe(OH)3胶体,可以将 NaOH 浓溶液滴加到饱和 FeCl3 溶液中D.沸水中滴加适量饱和 FeCl3溶液,形成带电的胶体,导电能力增强答案 CD解析:A.氢氧化铁胶体具有吸附性,可用来净水,故 A 正确;B.可溶性铝盐和铁盐在水中能形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铁胶体,其可吸附水中的悬浮物,能净水,故 B 正确;C.NaOH 浓溶液滴加到饱和 FeCl3溶液中得到的是 Fe(OH)3 沉淀,故 C 错误;D.胶体呈电中性,不带电,带电的是胶体的分散质微粒,故 D 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CD。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以四氯化碳和金属钠为原料,在 700 ℃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立刻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A.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B.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C.四氯化碳是一种化合物D.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答案 A解析:A、金刚石属于非金属单质,故 A 错误;B、化学反应前后遵循元素守恒的思想,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故 B 正确;C、CCl4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属于化合物,故 C 正确;D、CCl4 和金属钠为原料,在 700℃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的过程是钠单质置换出碳单质的过程,属于置换反应,故 D 正确。7.(2018·金华高一检测)用白磷还原法可制得一种金的分散系,该分散系在临床诊断及药物检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其操作步骤如下:①取 20%白磷的乙醚溶液 0.5 mL,加蒸馏水 60 mL。②先滴加 1% -氯化金水溶液 0.75 mL,再滴加 0.1 mol·L 1 的碳酸钾 0.6 mL,振荡变成棕红色。③加热煮沸至溶液变成透明红色。④分离提纯,除去无机溶质。所得分散系中,金颗粒直径为 5~12 nm。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分散系属于________,其分散质是________。(2)用一束强光照射该分散系,从侧面可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所得红色溶液________(填“能”或“不能”)继续加热。答案 (1)胶体;金颗粒 (2)分散系中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 (3)不能解析:(1)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 1~100nm 之间的分散系为胶体,该分散系中,金颗粒直径为 5~12nm,故该分散系为胶体;被分散的物质为分散质,该分散系中的分散质为金颗粒;(2)当光照射胶体时,会在胶体内部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即丁达尔效应;(3)继续加热会导致胶体的聚沉,得到沉淀,而不再是胶体,故不能再继续加热。Δ8.(2020·全国课时练习)已知制备胶体的反应原理为: 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制备 Fe(OH)3 胶体的实验Ⅰ、甲同学直接加热饱和 FeCl3溶液;Ⅱ、乙同学向 25 mL 沸水中逐滴加入 FeCl3饱和溶液;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Ⅲ、丙同学和乙同学一样,但是溶液出现红褐色后忘记停止,继续加热较长时间。试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胶体制备是否成功,可利用胶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操作方法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Fe(OH)3 胶体是不是电解质:__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3)丁同学检查实验结果发现___________(填甲、乙或丙)的烧杯底部有沉淀。(4)丁同学利用所制得的 Fe(OH)3 胶体进行下列实验:①取部分胶体将其装入 U 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 Fe(OH)3 胶体的胶粒带___________电荷。②取部分胶体向其中逐滴滴加硫酸溶液,开始产生红褐色沉淀,这是因为_________;继续滴加,沉淀减少最终消失,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③欲除去 Fe(OH)3胶体中混有的 NaCl 溶液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___。答案(1)丁达尔效应 用一束光通过胶体,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2)不是(3)甲、丙(4)①正 ②加电解质,胶体聚沉 2Fe(OH)3+3H2SO4=Fe2(SO4)3+6H2O ③渗析解析:(1)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判断胶体制备是否成功,可利用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其中操作方法及现象是用一束光通过胶体,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2) 电解质是纯净物,Fe(OH)3胶体是混合物,所以 Fe(OH)3胶体不是电解质;(3)直接加热饱和 FeCl3溶液,三价铁会水解生成红褐色沉淀;胶体持续加热发生聚沉,所以甲、丙的烧杯底部有沉淀;(4)①取部分胶体将其装入 U 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氢氧化铁胶体离子移向阴极,表明 Fe(OH)3胶体的胶粒带正电荷;②取部分胶体向其中逐滴滴加硫酸溶液,开始产生红褐色沉淀,这是因为加电解质,胶体聚沉;继续滴加,氢氧化铁与过量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沉淀减少最终消失,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2Fe(OH)3+3H2SO4=Fe2(SO4)3+6H2O;③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能透过半透膜,用渗析法除去 Fe(OH)3胶体中混有的 NaCl溶液。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原卷版).pdf 1.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解析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