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历史上不同地区文化交流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历史上不同地区文化交流

资源简介

主题二 我们传承的文明
第7课 历史上不同地区文化交流
要点梳理
一、了解丝绸之路与隋朝大运河的概况
1.丝绸之路
(1)含义:张骞通西域以后,各国商人、使者东来西往,通过河西走廊,开通了一条从长安向西,往中亚、西亚,直达欧洲的交通大道。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2)重要城市:敦煌是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城市,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它控制着东来西往的商旅,成为汉族和西域各族进行贸易的中心。
(3)重要性
①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除了丝绸,中国的陶瓷、铁器、漆器等商品也通过这条道路运送到西方。而西方商人则利用这条道路把毛皮、香料、药材、珠宝等物品运到中国。
②伴随着贸易的往来,丝绸之路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汉代的城市街头,就能看到古罗马魔术艺人的表演。唐代朝廷上下非常流行的马球游戏,就是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③丝绸之路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隋朝大运河
(1)目的:隋统一后,为了沟通南北方经济联系,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开通了大运河。
(2)开凿概况
①一个中心:洛阳。
②两个端点:东南到余杭(今杭州),东北到涿郡(今北京)。
③三百万民工:隋炀帝为开凿大运河征发了三百万民工。
④分为四段:从北到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⑤沟通了五大水系:从北到南依次为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⑥时间:历时六年。
(3)影响
①积极影响:大运河的开通,解决了我国的南北水路交通问题,加强了政治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使沿线的城镇迅速繁荣起来,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②消极影响:开凿运河给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
隋炀帝利用大运河,多次到江南巡游,从而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成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二、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概况及作用
1.郑和下西洋
目的
(1)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
(2)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时间
1405~1433年间,明成祖派郑和率领船队七次远航西洋
路线
从刘家港出发,出长江口,驶经东海、南海,绕过印度半岛进入印度洋,经满刺加(中转站)最远航行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起点是刘家港,终点是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对外
贸易
(1)郑和远航带去的中国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铁器等货物行销各国
(2)载回了东南亚地区的香料、染料、药物及大量供皇室享用的珍珠、玛瑙、象牙等奢侈品
意义
(1)郑和下西洋比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早半个多世纪,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2)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文化交流,有助于增加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
2.新航路开辟概况
新航路
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或从欧洲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东方的海上航线叫新航路
原因
(1)欧洲人对东方财富的欲望,特别是《马可·波罗行记》中关于东方遍地黄金的描述广为流传后,更激起了人们对东方的向往(主观原因)
(2)15世纪时,东西方传统的商路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客观原因)
条件
(1)能制造适合远航的大船
(2)人们逐渐相信地圆学说
(3)中国的罗盘针已传人欧洲并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
(4)葡萄牙和西班牙位于大西洋沿岸,两国都有一些具有丰富航海知识和先进航海技术的航海家,因而在海上探险方面走在了最前面
过程
人物
支持国
时间
航线
迪亚士
葡萄牙
1487年
沿非洲西海岸南航,到达非洲西南端好望角
哥伦布
西班牙
1492年
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发现新大陆
达·伽马
葡萄牙
149~1498年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开辟了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麦哲伦
西班牙
151~1522年
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影响
积极
影响
(1)为各个大陆之间人们的迁徙提供了方便,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民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
(2)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动植物品种的传播,使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营养结构发生了改变,生活条件大大改观。在亚洲、欧洲等世界很多地区,来自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成为当地常见的农作物;同时,马、牛、羊以及橄榄、葡萄等也从欧洲传入美洲
(3)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在世界范围内日益频繁起来,如亚、非、美洲的人民可以学习欧洲的科技成果,很多欧洲的学者着迷于中国的儒学伦理和印度宗教,不少人非常推崇古老的中国文化等
消极
影响
(1)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秘鲁等地掠夺大量财富,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使古老的印第安文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2)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非洲损失的精壮人口在1亿人以上
(3)通过各种手段,在美洲、非洲和亚洲大陆的很多地方建立了殖民地,其中英国建立起号称“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3.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的比较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时间
1405年至l433年
15世纪到16世纪
目的
弘扬国威(政治)
获取商业利益(经济)
规模
先后七次,规模大
主要四次,规模较小
作用
开辟了中华民族从海上走向世界的新纪元,加强了明朝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和友好往来,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文化交流,有助于增加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但也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使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为各个大陆人们之间的迁徙提供了方便,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给拉美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造成了亚、非、拉美长期的落后与贫穷
共同点
(1)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2)都具有征服自然的决心和勇气,不畏艰险,勇于冒险和探险的精神;(3)都基于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航海经验和海洋知识等;(4)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三、了解汉唐盛世文化的概况,列举宋元农牧文化交融的事例
1.汉唐盛世文化
(1)汉唐盛世文化出现的原因:社会经济的繁荣;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统治者关注文化;科举制度的完善,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以及前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2)汉唐盛世文化的概况
领域
人物
贡献
史学
司马迁(西汉)
撰写《史记》。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三千年的主要史事。《史记》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宗教
佛教
玄奘(唐朝)
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为求取佛教精义,到达天竺,
即今印度半岛。他带回多部佛学经典,进行佛经的
翻译。还将西行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古代印度等国家历史的重要资料
鉴真(唐朝)
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东渡日本,除了传播佛教外,
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知识与技术介绍到日本


/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尊老子为教主,宣扬通过
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道教经典
是《道德经》
文学
李白(唐朝)
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杜甫(唐朝)
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书法
王羲之(东晋)
集汉魏书法艺术之大成,被后人誉为“书圣”。他的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代表作有《兰亭集序》《七月都下贴》等
颜真卿(唐朝)
创立了气势雄浑、形状敦厚的“颜体”。其代表作有《多宝塔碑》等
绘画
顾恺之(东晋)
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有《女史箴图》等
阎立本(唐朝)
擅长人物故事画。代表作有《历代帝王图》《步辇
图》等


/
龙门石窟(最大的是卢舍那佛像)
2.宋元农牧文化的交融
(1)政治上:契丹族(辽)、党项族(西夏)、女真族(金)、蒙古族(元)等游牧民族仿效中原汉族的政治制度、典章制度和科举制度。
(2)经济上:游牧民族仿效汉族赋役制度,从事农业生产。
(3)文化上:契丹、西夏文字都是参照汉字创造的,在字形、结构上都跟汉字很相似。
例题解析
【例l】(2012·浙江衢州)唐朝时,衢州人要到洛阳去经商,走水路先后经过的是 ( )
A.钱塘江——邗沟——江南河一一通济渠
B.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
C.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D.钱塘江——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运河的分段,从南到北依次为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题目中要求的是从衢州到洛阳的水路。因而答案是D项。
【答案】D
【例2】(2012·浙江绍兴)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法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这一发现最有助于我们研究以下选项中的 ( )
A.礼乐文明的确立 B.科举制度的沿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农牧文化的交融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辽代契丹族是游牧民族,宋朝属于农业文明,在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了宋朝汉族营造法式的仿木结构,而且上面的浮雕风格深受宋朝画界影响,反应了农牧文化的交融。
【例3】(2012·广东汕头)一百年前“泰坦尼克号”首航从欧洲出发,横跨大西洋,计划到达美洲,最早开辟这条航路的航海家是 ( )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航路的开辟过程中航海家所到之处的了解
【答案】B
【例4】(2012·浙江杭州)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而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与创新更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汉唐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盛世文化,简述这一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并列举文化昌盛的史实两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唐盛世文化的有关知识。
【答案】原因:从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繁荣、各族人民努力、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民族融合、科举制度完善等角度来叙述即可。事例:《史记》成为史书编写的典范;唐诗是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佛教、道教广为传播;成为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强化训练
考点l4:了解丝绸之路与隋朝大运河的概况
1.欧洲人最早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是在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2.古诗有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西汉张骞不畏雄关险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正确路线是 ( )
A.长安一河西走廊一今新疆境内一安息一大秦
B.长安一河西走廊一安息一今新疆境内一大秦
C.洛阳一安息一河西走廊一今新疆境内一大秦
D.洛阳一河西走廊一今新疆境内一安息一大秦
3.图中的哪一条路线是丝绸之路的大致路径 ( )
A.甲 B.乙
C.丙 D.丁
4.下令开凿大运河的皇帝是 ( )
A.汉武帝 B.光武帝
C.唐太宗 D.隋炀帝
5.“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一首描写隋朝大运河的诗,大运河的中心是 ( )
A.江都 B.涿郡
C.余杭 D.洛阳
6.唐朝一位余杭(今杭州)商人,要到洛阳去经商,如果走运河水路,他不必经过 ( )
A.江南河 B.邗沟
C.通济渠 D.永济渠
7.唐朝诗人皮日休赞颂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作用是 ( )
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强了民族融合
8.文化的传播、沟通、交流,是人类文明绵延不绝、不断进步的重要条件。观察下图,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为开通丝绸之路和大运河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2)丝绸之路开辟于_______(朝代),它是古代连接________洲和_______洲的陆上要道,它东起_______,途经重要城市敦煌,西至_______。西汉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是_______(地区)。
(3)写出大运河两端城市今天的名称:A涿郡_______,B余杭_______。写出运河四段的名 称:C_______,D_______,E_______,F_______。
(4)比较隋朝大运河租丝绸之路,你认为在传播文明方面它们有什么不同。
21世纪教育网
考点l5: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概况及作用
9.14~16世纪,欧洲的思想领域和商业交通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人们称为“人被发现”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其中“世界被发现”是指 ( )
A.法国大革命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新航路的开辟
10.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原因是 ( )
A.印证地圆学说 B.渴求得到黄金
C.宣扬本国国威 D.追求海上冒险
11.小红在预习《新航路开辟》一课时,做了如下笔记,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主要国家:葡萄牙、西班牙
B.客观条件:指南针的应用等
C.重大事件:哥伦布完成环球航行
D.积极影响:世界开始走向整体等
12.西班牙巴塞罗那哥伦布广场中央矗立着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的雕像。哥伦布赢得世人尊重和纪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
A.他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B.他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C.他开辟了通往非洲的新航路
D.他实现了环球航行
13.有史学家认为: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洋探险时才开始。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
A.推动了欧洲思想文化的发展
B.逐渐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C.推动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
D.导致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4.15、16世纪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与郑和下西洋相比,不同点是 ( )
A.得到统治者支持 B.使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C.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D.到达非洲东海岸
15.公元1405年,郑和这个名字开始载入史册。人们之所以怀念郑和,是因为他曾 ( )
A.英勇抗金,忠君爱国
B.抗击倭寇,维护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定
C.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英勇抗元,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16.郑和七下西洋中航程最远的那次航行经过的大洋、海峡和大洲组合中,正确的是 ( )
A.印度洋一马六甲海峡一太平洋一南亚一东亚
B.太平洋一马六甲海峡一印度洋一南亚一西亚、东非
C.太平洋一马六甲海峡一印度洋一南亚
D.太平洋一马六甲海峡一印度洋一南亚一东非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1年底,中国第一部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隆重推出,收视率节节攀升,今年又在全国多家电视台重播。一道独特而醒目的海洋文化景观,激起国人对相关历史的追溯。
(1)1405年,郑和率领百余艘船只,载着2万多人和大量物资下西洋。这向人们昭示了什么?他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21世纪教育网
(2)“使人类活动的舞台逐渐由大陆扩大到海洋,相对隔绝的欧、亚、非、美洲开始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是对世界近代史上哪一重大事件的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哪个国家首先开启了蒸汽轮船航行的历史?
(3)清政府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海上活动,这带来了哪些危害?
考点l6:了解汉唐盛世文化的概况。列举宋元农牧文化交融的事例
18.戴佳同学在图书馆看到一本没有封面的古代史书,目录如下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本史书应是 ( )
A.《论语》 B.《史记》
C.《齐民要术》 D.《资治通鉴》
19.唐代有一位诗人,其诗风雄奇飘逸,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和奇特的想象,人们称他为“诗仙”。该诗人是 (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20.某班举办“中国古代文化使者”的图文展览。“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的语句与下列哪一人物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
A.鉴真 B.玄奘
C.郑和 D.马可·波罗
21.假如你是一位唐朝人,你的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是 ( )
A.阅读《史记》
B.欣赏王羲之的书法
C.到艺术宝库莫高窟旅游
D.冬天时穿棉袄
22.唐诗内容丰富,从各个角度和侧面反映现实生活。造成这一特点最主要的社会原因是 ( )
A.封建经济繁荣
B.科举制度的实行
C.庶族地主登上政治舞台
D.南北文化的交流
23.宋元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下列史实能反映这一时代景象的有 ( )
①鉴真六次东渡,传播佛教文化
②辽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
③创立科举制度,重视人才选拔
④黄道婆传授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4.下列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①北魏鲜卑族人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马球游戏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③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经精义
④辽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统治汉人
A.中外交往 B.民族团结21世纪教育网
C.国家统一 D.文化交融21世纪教育网
25.汉朝和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两个朝代。在这两个时期,经济发展,政治比较稳定,文化繁荣,疆域不断扩大。之后的宋元时期,农牧文化逐渐融合,繁荣的城市商业、多彩的文学艺术、极盛的传统科技、频繁的中外交流,都是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汉朝和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两个朝代。请你填写汉唐盛世文化的有关内容。
文化
典型代表
历史地位或特点
史学
司马迁《①》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诗歌
李白

书法

书圣
绘画

擅长人物画
雕塑
卢舍那像
⑤中最大的像
宗教
道教
产生于东汉末年,尊老子为教
主,以《⑥》为经典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⑥________
请你写出唐朝与日本、天竺交往中最有影响的两位使者的名字,并分析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1世纪教育网
(3)为什么在宋元时期,农牧文化逐渐融合?
参考答案
第7课 历史上不同地区文化交流
1.B 2.A 3.B 4.D 5.D 6.D 7.C 8.(1)张骞;隋炀帝。 (2)西汉 亚 欧长安 罗马 河西走廊 (3)北京 杭州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4)丝绸之路是陆路传播,京杭大运河是水路传播;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京杭大运河促进了国内南北方文明交流等。
9.D l0.B ll.C l2.A l3.B l4.C l5.C l6.B 17.(1)昭示:航海规模大,是航海壮举;明朝国力强盛等。地方: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2)事件:新航路的开辟。国家:美国。 (3)与世隔绝,严重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科技;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 18.B l9.A
20.A 21.D 22.A 23.D 24.D 25.(1)①史记 ②“诗仙”③王羲之④顾恺之⑤龙门石窟⑥道德经(2)与日本:鉴真;与天竺:玄奘。相同点:都致力于佛教传播,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不同点:玄奘是唐太宗时期高僧,到达天竺(今印度半岛)求取佛经,将印度佛教文化以及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介绍到中国;鉴真是唐玄宗时期高僧,将中国的佛教、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文化传到日本。 (3)契丹、党项、女真族南下的过程中,遭中原军民反抗,被迫放弃野蛮落后的做法,吸收中原农耕文明;而中原居民也吸收了游牧文化。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