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1课 历史上的政权更替与中国近代的落伍要点梳理一、列出秦朝到清朝王朝更替的时序1.秦朝(前221前207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起一个疆域辽阔、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秦朝,定都成阳。2.汉朝(西汉和东汉) (1)西汉(前202公元9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文景时期,统治者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期,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2)东汉(25~220年) 公元25年,西汉的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在他统治时期,减轻赋役负担,任用清廉官吏。社会安定,经济好转, 史称这一时期为“光武中兴”。3.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时期(220~280年) 208年,曹操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决战,曹操大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东汉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 (2)西晋(266~316年)、东晋(317~420年) (3)南北朝(420~589年) 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废除鲜卑族的旧俗,主动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4.隋朝(581~618年)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随后结束了长达四百多年的民族纷争、南北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南北统一。5.唐朝(618~907年) (1)唐朝建立: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反隋,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 (2)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学家称为“贞观之治”。 (3)开元盛世:贞观时期开创的帝国新政,经过武则天时期的发展,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6.五代十国(907~960年)7.宋朝 (1)北宋(960~1127年) 960年,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了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不久,北宋重新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这一时期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农耕与游牧文化在相互征战与议和中碰撞、融合。政权名称 辽西夏金少数民族契丹族 党项族女真族所在区域 内蒙古、 辽宁一带宁夏地区 东北地区与北宋的关系 澶渊之盟议和金灭辽,再灭宋 (2)南宋(1127~1276年) 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同年,北宋皇族赵构称帝,后在南方的临安定都,史称南宋。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蒙古国,l3世纪中叶,蒙古军队灭西夏和金。8.元朝(1271~1368年) 1271年,忽必烈建立了元朝,1272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6年,元灭南宋,不久中国再度统一起来。9.明朝(1368~1644年) 1368年,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建立明朝,推翻了元朝的统治。1644年明朝也在一场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中倾覆。10.清朝(1636~1911年)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称大汗,国号“后金”。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清代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疆域基础。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地纷纷响应,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这次革命称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l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覆亡。二、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理解其影响1.背景: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长期混乱,公元5世纪,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目的:废除鲜卑族的旧俗,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3.内容:①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等其他民族语言,统一使用汉语;②官员和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等。4.影响: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鲜卑族人学习和吸收中原汉族地区先进的文化;③大大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三、说明元朝和清朝对国家统一的贡献1.元朝对国家统一的贡献 (1)1276年元灭南宋,不久中国再度统一起来。 (2)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实现有效的统治,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3)元政府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4)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交通畅通,既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又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清朝的建立对国家统一的贡献 措 施 意 义处理民族事务对少数民族采用怀柔政策,以德服人。清朝皇帝经常接见蒙古王公、西藏政教首领及其他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利用联姻、宴饮、围猎等手段,联络感情,实现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这些措施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加强对西藏的治理清初确立了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18世纪前期,清政府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治理西藏。l792年,清政府还规定确定达赖、班禅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西藏和中央政府关系更加密切加强对西北的治理乾隆帝亲自接见从伏尔加河下游回归的蒙古土尔扈特部;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两级管理体制;17世纪末到l8世纪中期,清军粉碎了蒙古草原西部准噶尔贵族的分裂势力,还平定了天山南路回部贵族的叛乱西南少数民族明朝初年用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官的办法进行管理。清朝雍正时,开始大规模推行派遣官员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直接管理,中央派遣的官员经常轮换.流动,称为流官,这一办法称为“改土归流”统一台湾1683年清军入台,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实现台湾与大陆的统一保卫边疆抗击沙俄入侵,清军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l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四、比较鸦片战争前欧美和中国的政治经济概况。分析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1.鸦片战争前欧美和中国的政治经济概况项目 明清时期的中国 同期的欧美政治中国专制皇权高度加强,政治腐败;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到来,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频繁的交流会引起统治的不稳,因此闭关自守,愚昧无知又盲目自大从17世纪开始,英、法、美等主要欧美国家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到19世纪前期,这些资本主义国家正处在蓬勃上升阶段经济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但农业仍是中国经济的主体,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男耕女织仍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到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工业国。美、法、德等国工业革命相继发生,经济迅速发展。率先发展起来的欧美各国,为了占领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加快了殖民侵略的步伐2.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 (1)经济基础: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力水平低下。 (2)政治制度:封建君主制度的专制统治黑暗腐败。 (3)思想文化:统治者狂妄自大,愚昧无知;文化专制,科技落后。 (4)对外政策:闭关自守。 (5)综合国力:中国国力日趋衰落。 (6)国际方面:欧美列强通过工业革命,国力日渐强盛。3.清朝实行闭关自守(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①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到来,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频繁的交流引起统治的不稳定。 ②统治者自认为天朝物产丰盈,且目光短浅,不属与外国互通有无。 (2)措施:把四个通商口岸减少为广州一处。 (3)影响 ①在当时对西方殖民者的人侵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但也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伍,遭受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逐步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4)启示 ①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例题解析【例l】(2012·浙江嘉兴)嘉兴有一座石桥——长虹桥。它高大宏伟,自明朝起,静卧运河之上。运河悠悠扬扬穿过嘉禾大地,润泽众生,留下十里繁华。这座桥见证了 ( ) ①运河促进当地城乡经济发展 ②隋炀帝乘龙舟沿运河下江南 ③唐朝嘉禾粮食由此运往长安 ④运河依然起着水路运输作用 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朝代顺序的记忆,解答本题可以用排除法。题干提到这座桥是明朝时期建造的,隋朝和唐朝都在明朝以前,可排除②③。【答案】D【例2】(2012·浙江温州)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逐渐融合是促进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以下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有 ( ) ①北魏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加快北方民族的融合 ②唐太宗完善了科举制,为社会发展选拔更多人才 ③契丹政权吸收中原先进农耕文明,减轻人民负担 ④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海外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难度中等。名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解本题抓住关键信息“少数名族与汉族”。科举制度在唐太宗时期得到完善,与名族融合没有关系,故排除②;郑和下西洋属于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也与名族融合没有关系,故排除④;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契丹人建立的政权都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名族融合以及历史发展,故①③正确。【答案】B【例3】(2012·浙江杭州)元灭南宋后不久,中国再度完成统一。下列史实发生在元代的有 ( ) ①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 ②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③西藏成为正式的行政区 ④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分析】本题考查与元朝相关的历史知识,是组合式选择题。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最终完成,①不正确。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这个历史事件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④错误。②③都是发生于元代的史实,正确。【答案】D【例4】某班学生学习了“屈辱的岁月”后,老师组织了以“近代中国为什么会落伍”为题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要求分组搜集英国与中国在鸦片战争前社会状况的史料,并加以分析比较。 (1)A组同学根据对有关史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当时清朝政治制度比英国落后。请你帮助说一说理由。 (2)B组同学主要研究当时两国的对外政策。有关史料显示:①英国建立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②嘉庆皇帝宣称:“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请你帮助概括当时英国与清朝所奉行的对外政策。(3)C组同学搜集到下列两类史料:①l9世纪上半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②当时的中国还是“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方式。上述史料反映了当时英国和中国分别处于文明发展的什么阶段?【分析】本题为主题探究型试题,题目主要围绕“近代中国为什么会落伍”这一主题,以搜集史料为切入口,构建情境,层层设问。非常符合历史与社会探究的原则——论从史出,着重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答案】(1)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或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而清政府则加强了君主专制(专制皇权)制度。(2)英国侵略(殖民)扩张政策;清朝是闭关锁国政策。(3)当时英国进人了工业文明阶段,而清朝仍然处于农耕文明阶段。考点24:列出秦朝到清朝王朝更替的时序强化训练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据此回答第1~2题。1.中国第一个疆域辽阔、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的建立者是 (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2.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课题是 ( ) A.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3.成吉思汗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下列属于他的历史功绩的是 ( ) A.建立元朝 B.统一蒙古 C.修筑长城 D.开发江南4.下列属于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统治时期相同的做法的是 ( ) A.都采取了统一思想的措施 B.都在北方大修长城 C.都采用科举制选拔人才 D.都实行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5.下列都是结束分裂完成国家统一的朝代,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A.隋朝元朝西晋秦朝 B.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C.西晋秦朝隋朝元朝 D.秦朝隋朝西晋元朝6.下列能大致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 C.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 D.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8.下列有关中国古代主要朝代兴替的表述正确的有 ( ) ①战国→秦 ②秦→汉 ③元→宋 ④隋→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9.宋元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灿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图中政权①的建立者是谁?建立政权②的是哪个民族?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材料二: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新民族,它的名称是什么? 材料四:美国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恩格斯说:“现在已经毫无凝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4)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请列出隋火药以外的其他两项重大发明。考点25: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理解其影响10.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下列选项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 ) A.北民大量南迁 B.孝文帝改革 C.张骞通西域 D.江南的开发11.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 ) 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12.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的内容不包括 ( ) A.改穿汉族服装 B.改用汉姓,学说汉语 C.提倡与汉族通婚 D.重用汉族知识分子13.北魏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联姻 ( ) A.笼络汉族地主 B.稳定鲜卑社会 C.巩固北魏统治 D.学习汉族文化14.移风易俗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15.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B.南方人民大量北迁 C.北方地区经济发达 D.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16.“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 ) A.迁都洛阳 B.实行官吏俸禄制 C.颁布均田令 D.讲汉语17.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 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考点26:说明元朝和清朝对国家统一的贡献18.黄岩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史料记载,l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在对国家领土测绘过程中,黄岩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l279年我国处在 (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19.民间有“明修长城清修庙”的说法,这反映了清朝一些统治者实行了颇具远见卓识的民族政策,对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安抚。以下内容与此不符的是( ) A.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 B.康熙帝册封班禅 C.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清政府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20.为加强对西南民族地区的管理,清朝政府大力推行的措施是 ( ) A.实施改土归流 B.设立驻藏大臣 C.确立册封制度 D.出兵平定叛乱21.奠定今天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版图的朝代是 (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22.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世祖忽必烈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建立了 ( ) A.分封制 B.行省制 C.郡县制 D.军机处23.电影《东归英雄》讲述了清朝时期,我国一支少数民族在他们杰出首领的领导下,不远万里,历经千险回归祖国的故事。这支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是( ) A.渥巴锡 B.郑成功 C.戚继光 D.左宗棠24.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表,这组大事集中说明了这一时期 ( ) A.经济发展重心南移 B.盛世局面下危机四伏 C.抗击外国侵略战绩卓著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1)上图反映的是我国哪一朝代的疆域?宣政院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乐乐从网上获知:清朝时对藏传佛教领袖转世灵童的产生已形成历史定制。 (2)西藏最早成为我国的行政区是在哪个朝代?这 一“历史定制”指的是哪一制度? 考点27:比较鸦片战争前欧美和中国的政治经济概况,分析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26.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文字狱 D.闭关锁国27.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经济主体是 ( ) A.商品经济充分发展 B.男耕女织的农耕自然经济 C.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D.手工业比较繁荣28.下列有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闭关政策是指严格禁止对外贸易 ②闭关政策的实施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的目的 ③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④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下图漫画反映的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 A.经济基础薄弱 B.对内集权专制 C.对外闭关锁国 D.频遭列强入侵30.新航路开辟时,正值中国明朝时期,新航路的开辟使西方殖民者开始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其中侵占了我国领土的有 ( ) ①西班牙 ②葡萄牙 ③荷兰 ④英国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31.在近代世博会上,中国登台“唱主角”的丝绸、茶叶、景泰蓝等农耕文明的经典之作,在蒸汽机、电灯、电话机等工业文明的杰作面前,犹如“明日黄花”。造成这一差距的政治体制原因在于 ( ) A.自然经济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B.专制皇权严密控制着人们的思想 C.盲目自大的心态使国家闭关自守 D.商品经济大大促进了商业的发达32.当西方各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华文明却日渐落伍。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有 ( ) ①专制皇权达到高峰 ②农业依然是经济的主体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表。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表 时间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1世纪~400年401~1000年 1001~1500年 明清时期 19世纪中国所占比例 50% 62% 71% 58% 30%以下 0.4% 材料二:中国高铁技术世界领先,每百千米能耗是大客车的50%,飞机的18%;高铁建设大量采用“以桥代路”,如京沪高铁全长l318千米,桥梁总长度占全线的80%,节约用地3000多公顷。中国科技有过辉煌的历史。请列举古代中国除四大发明外的两项科技成果。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所占比例迅速下降,请分析原因。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科技事业进入崭新的春天。请概括材料二体现的我国发展高速铁路的意义。(4)科技实力决定国家命运。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谁不重视科技,谁就要被淘汰。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参考答案第11课 历史上的政权更替与中国近代的落伍A 2.D 3.B 4.D 5.B 6.C 7.C 8.C 9.(1)赵匡胤。女真。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完成统一。 (2)南方战乱较少,中原人(北方人)大量南迁;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民族融合。回族。 (4)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10.B ll.A l2.D l3.C l4.D l5.A l6.D 17.(1)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官员通婚。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如答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鲜卑族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等也可) 18.C l9.C 20.A 21.D 22.B 23.A 24.D 25.(1)元朝。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2)元朝。金瓶掣签制。 26.C 27.B 28.B 29.C 30.D 31.B 32.13 33.(1)筒车;曲辕犁;秧马;黄道婆的棉纺织技术。(其他符合题意亦可)(2)国内:专制皇权高度加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盲目自大,科技落后。国际:西方国家进行了工业革命,科技突飞猛进。 (3)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土地等自然资源。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