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 单元练习七年级人文地理下册一、单项选择题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延迟退休的具体改革方案,这是为了应对A.人口总量大 B.人口老龄化 C.人口素质偏低 D.人口分布不均2.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2)“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生产水平提高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3.下列行为我们倡导的是A.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B.向河道中排放大量工业污水C.生活中大量使用洗涤剂 D.一水多用,推广节水器具4.如图,分析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①青壮年比例降低,劳动力减少②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保障体系压力较大③人口出生率降低,出现负增长④人口总数量急剧减少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5.如图漫画反映了我国某项国情基本特征,你认为正确的是A.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B.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少C.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D.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6.如下图漫画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是( )A.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B.放缓经济发展速度C.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D.坚信人类治理能力7.如下图是“亚欧大陆地区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示意图”,产生这种变的原因是( )A.气温的差异 B.降水的差异 C.经济的差异 D.宗教信仰的差异8.近年来,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日趋活跃,我国相继举办了“俄罗斯年”、“中国国际交响音乐年”、“中国国际歌舞剧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等一系列大型活动,让世界文化进入中国,同时,“中国文化美国行”、“巴黎—中国文化周” 等活动也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材料反映了( )①扩大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利于继承传统文化②有利于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中③有利于促进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共同发展④有利于文化在继承和实践中不断加以创新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9.2021年,全国新开工改造3.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出近700万户居民的新生活。本轮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重点在支持增加停车位、加装电梯、扩大绿化,发展养老、保洁等社区服务,完成从“有得住”到“住得好”的转变。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A.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缩小群众居住条件差异,实现同步富裕B.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C.说明了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面完成兴国大业D.说明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10.下图为汉谟拉比法典,结合所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浮雕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②石柱上的文字为腓尼基字母文字③法典体现了公正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公平公正相一致④石柱上的条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11.“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居日久,将又成一粤省澳门矣。”这句话最能反映出( )A.清政府看到外商到中国来很高兴 B.宁波外商云集,十分繁荣C.清政府希望外商居住在澳门 D.清政府对外商来华心存恐惧和担忧12.2021年3月5日至11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A.十三 B.十四 C.十五 D.十六二、非选择题13.解决好人口问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单独二胎”政策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基本状况图(1)观察图1,说说我国出台“单独二胎”政策的客观依据。材料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8930人,高中文化程度14032人。文盲率4.08%,流动人口增长81.03%。我国人口素质依然不高,流动人口在增加……要解决我国人口问题,需要提高人口素质(2)结合材料二,运用人口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措施的认识。材料三: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3)联系材料三,从人口对资源、环境、发展的影响角度,分析中央改革人口政策的正确性。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材料二 长江三角洲以全国2.2%的陆地面积,创造了全国22.1%的国内生产总值。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有我国的“鱼米之乡”之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区域。材料三 东北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示意图。(1)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自然条件是。(至少一个)(2)比较东北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完成下表。地区 耕地类型 人们主食 传统运输 传统民居东北地区 A 面食 C D“长三角” 地区 水田为主 B 水路为主 屋顶坡度较大(3)国家有计划地将“北大仓”变成“北大荒”,以保护湿地。保护湿地的措施有A.退林还耕 B.扩大耕地面积C.大力发展家具制造业 D.建立自然保护区(4)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与东北地区相比它最大的自然优势是什么。如果把东部沿海地区比作“弓”,把长江比作“箭”,长江三角洲就位于箭头的位置。试分析作为“箭”的长江,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提供了哪些优越的条件?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日本曾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两次中断和干扰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第一次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开始迈向现代化的门槛,日本通过挑衅的战争打断中国现代化的尝试。日本的军事冒险取得了成功,中国丢失了土地,赔尽了国库里的白银(两万万两)……第二次是1927年到1937年这段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日本陆军部深恐中国发展起来重新强盛,于是尽一切机会挑衅中国……——摘自《中国崛起策》(1)根据材料,中国第一次现代化的尝试开始于哪一运动?其口号是什么?(2)1894年日本发动的哪一战争活生生地扼杀了上述运动?(3)为打断中国的第二次现代化,日本再次挑衅中国,先后发动了哪两次事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北京天安门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下面是“七一”讲话摘录,请你参与探究学习。【庄严宣告】“在这里,我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________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人民至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金句品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很多精彩的话语使人备受鼓舞,让我们一起来品读。金句摘录 对实现中国梦的启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①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②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③【殷切期望】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请将上述材料中的横线内容补充完整。(2)上述材料说明我们应坚持怎样的发展思想?(3)请将上述表格的内容补充完整。(4)“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新时代的青少年应如何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参考答案:1.B2.(1)C(2)A3.D4.A5.B6.C7.A8.C9.B10.D11.D12.B13.(1)我国存在人口结构性矛盾,呈现老龄化趋势。(2)提高人口素质是积极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措施,我国人口素质较低,给自然、社会和经济都带来沉重压力,给失业人口再就业增加了难度。解决人口问题还需要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解决好人口流动等问题。(3)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人口数量、结构的变化,会引起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变化。中央改革人口政策,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减轻资源、环境的压力,启动单独二胎政策,调整人口结构,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4.(1)东北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旱地为主;米饭;陆路为主;屋顶坡度较小(3)D(4)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长江为其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便利的水路交通条件等15.(1)洋务运动;“自强”、“求富”。(2)甲午中日战争(3)九一八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16.(1)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3)①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③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4)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立志成才。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④把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民族自信,做自信中国人。⑤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等。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