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学案-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学案-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括、写出感性具体的含义及局限性;概括、写出思维抽象的含义、方法;
2.评述感性具体与思维抽象之间的关系;
3.写出思维具体的含义,概括实现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方法;
4.概括从感性具体到抽象思维,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思维过程,记住其意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精神:明确感性具体与思维抽象之间的关系。
2、公共参与:积极思维、科学思维,实现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升华。
【学习重难点】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途径
【学习内容】
学习活动一:基础知识巩固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1.感性具体
(1)感性具体的含义: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 和 在头脑中的反映。
(2)感性具体的局限性: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2.思维抽象
(1)思维抽象的含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 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 的思维活动。
(2)思维抽象的环节
①分离是思维抽象的 环节。 ② 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③ 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④ 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3)思维抽象的局限性: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1.思维具体的含义: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 和 的认识。
2.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上升环节
(1)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 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
(2)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 逐步走向 的桥梁。
3.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目的在于把握客观对象的整体及其发展规律。这种方法是以感性具体为起点,经过抽象的中间环节,又回复到思维中的具体。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即时训练1】易错易混知识点判断
1.感性具体是对事物局部的认识,它仅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 ( )
2.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 )
3.简略化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 )
4.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起点。 ( )
5.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个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 ( )
学习活动二:课堂探究
议题一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我们初到一所学校,看到它的教室、宿舍、食堂、操场、花草树木,接触一些同学和老师,了解这所学校的规模以及周围环境,于是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这所学校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
(1)你对所在学校的初次印象是什么
(2)你对所在学校现在的看法又是怎样的
议题二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庖丁初学解牛时,只对牛的外部特征有直观的认识,不知道该从何处下刀。经过反复实践之后,他逐步知道了牛的内部结构,认识从感性具体深入到思维抽象,达到了“庖丁解牛,目无全牛”的阶段。但这还不是纯熟的阶段。又经过不断实践之后,庖丁弄清楚了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时呈现在他面前的牛,又成为一头完整的牛,但不是最初的“只见其表不知其里”的牛,而是一头“既知其表又知其里,且知道其表里关系”的牛。这时,庖丁才能纯熟地解牛。
试从认识深化过程的维度,说说“庖丁解牛”对你的启发。
【即时训练2】
1.面对五颜六色的苹果、柑橘、香蕉、菠萝……,我们却说“水果”,甚至说“植物的果实”;看到“水果”一词,我们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了苹果、柑橘、香蕉、菠萝……这说明(  )
A.感性具体要高于思维抽象 B.感性具体是思维抽象的前提
C.思维抽象是思维具体的指导 D.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相互联系
2.吴锋同学学习很用功,可在历次考试中得分总是不高,在老师的帮助下,他找到了原因:审题不准确。在以后的练习和测试中,吴锋重抓审题关。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吴锋的成绩有了起色。吴锋重抓审题关,属于思维抽象环节中的(  )
A.分离 B.提纯 C.简略化 D.理想化
3.马克思曾说:“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所说的“第一条道路”是指(  )
A.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B.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C.完整的认识过程 D.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
【网络构建】
【我的困惑】
【课下练习】
1.思维发展的过程是以感性具体为起点的。下列对感性具体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感性具体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深刻把握 B.感性具体是对事物某种共性的本质的认识
C.感性具体是对事物的外部形象的整体认识
D.感性具体是对事物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的认识
2.在数学中,我们抽取对象的空间形式,而撇开对象的性质、内容等其余方面来进行研究,就会得到“形”的概念;抽取对象的数量关系,而撇开其质的方面进行研究,就会得出“数”的概念。这里运用的思维方法是(  )                  
A.抽象 B.分析 C.综合 D.动态思维
3.“自由落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几何学中,‘点’没有大小,‘线’没有宽度,‘面’没有厚度”。这表明(  )
A.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 B.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C.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 D.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4.对玫瑰和百合花,有的人认为是爱情和幸福的象征;有的人认为是治疗疾病的良方(玫瑰具有祛斑、养颜、消炎等药用价值;百合花具有润肺,清火,安神,治疗咳嗽、眩晕、夜寐不安和湿疹等功效);还有的人认为玫瑰和百合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是吉祥之花。对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A.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 B.实践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也就不同
C.理想化环节有利于人们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D.抽象,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
5.党员干部只有努力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各项方针政策,在思想上重视提高认识、掌握政策的实质,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服务好群众。提高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是因为(  )
①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认识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②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
③思维抽象的认识只是一种对事物的直观的整体表象的认识
④思维抽象是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  )
①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 ②应该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复杂、最高级的概念
③能以“胚芽”的形式,包含着整个世界的一切矛盾
④包含其中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并成为认识发展的环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的理论依据在于(  )
A.思维抽象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B.思维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C.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D.思维抽象能对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进行概括或规定
8.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人们通过感官感知到的认识对象总是具体的。感性具体的认识是( )  
①一种直观的局部表象 ②通过抽象思维形成的认识
③人们通过感官感知到的认识 ④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思维发展阶段上看,其中“热闹”与“门道”分别是指(  
A.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B.思维抽象 感性具体
C.事物的现象 事物的本质 D.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或思维具体
10.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从科学思维的角度看,这段话说明了 (  )
A.要坚持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B.认识要由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
C.认识要由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 D.认识应遵循客观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11.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是同一思维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感性具体与思维具体的区别在于(  )
①感性具体能由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思维具体需要人的抽象思维去把握
②感性具体是对事物外部形象的认识;思维具体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③感性具体以整体形象的形式反映客观对象;思维具体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客观对象
④感性具体是人脑对事物外在现象的整体反映,是综合性的感性认识;思维具体是人脑对事物内在方面(要素、属性和关系)的特定反映,是分离性的理性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一位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认识事物所经历的“是山”“不是山”“只是山”的过程表明(深度解析)
①要透过现象直觉事物的本质 ②思维抽象要上升到思维具体
③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④正确认识总是在与错误认识的斗争中发展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3.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自由落体运动受到空气阻力因素的干扰,人们直观看到的现象是重物比轻物先落地,因此亚里士多德作出了重物比轻物先落地的结论。人们也因此没有认识清楚落体运动的规律。在伽利略时代,人们还无法用物质手段创设真空环境来从事落体试验,伽利略就依靠思维抽象,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从而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认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相同的,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在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的发现中是如何进行思维抽象的。
【选做】14.在古代,人们一直将雷电神化,误认为是天神发怒。直至近代,随着富兰克林、法拉第等人的积极探索,做了大量的实验,揭示了电的本质,人们才认识到积云所带的电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穿过空气放电,使两种电荷发生中和并产生火花。这便是雷电现象。
上述对雷电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阶段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即时训练1】
1. 提示:感性具体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
2. 提示:思维抽象是对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的本质和规律或某种共性的反映,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不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3. 提示: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4. 提示: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5.√ 
议题一(1)我们对学校的初次印象首先就是看到它的教室、宿舍、食堂、操场、花草树木,接触一些同学和老师,了解这所学校的规模以及它的周围环境。这是我们通过感官感知到的具体的认识对象。这种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
(2)现在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对学校的一切了解得更深了,知道了某个教师的授课风格、学校各处室的功能,深切体会到这所学校的校风、校纪,更能体会到这所学校的灵魂所在。我们不再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开始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开始认识和把握一个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我们的认识就向前发展,这是运用思维抽象能够把握到的。
议题二庖丁初学解牛时,对牛的外部特征有直观的认识,这是一个感性具体的阶段。经过反复实践之后,他逐步知道了牛的内部结构,认识从感性具体深入到思维抽象,又经过不断实践之后,庖丁弄清楚了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时呈现在他面前的牛,又成为一头完整的牛,而且是一头“既知其表又知其里,且知道其表里关系”的牛,这个阶段,庖丁已经从思维抽象上升为思维具体,认识再次走向深化。
【即时训练2】1-3DAA
1.C A、B、D三项的说法都是针对思维抽象而言的,不符合题意;C项是对感性具体的正确认识,入选。
2.A 抽象指人的思维从事物整体中提取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或者从事物个性中抽取其共性的活动。题中分别抽取对象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得出“形”和“数”的概念体现了抽象的思维方法,A项符合题意;B、C、D项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3.D “自由落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几何学中,‘点’没有大小,‘线’没有宽度,‘面’没有厚度”等在自然状态中并不存在,但在思维中可以设想存在这些状态,即理想化,有利于人们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因此,A、B、C项与题意不符,D项符合题意。
4.B 对玫瑰和百合花,不同主体的抽象定义不同,这是由于人们的需要不同,对玫瑰花和百合花的认识也就不同,B项符合题意,应入选;A、C、D项表述都正确,但与题意均不符,应排除。
5.A 本题考查思维抽象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的原因。①②为正确的表述;对事物的直观的整体表象的认识属于感性具体的认识,排除③;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思维抽象是理性认识,排除④。
6.B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上升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①④符合题意。②错误,应该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③错误,它能以“胚芽”的形式,包含着研究对象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矛盾,而不是整个世界的一切矛盾。故选B项。
7.D A说法错误,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B说法错误,思维抽象的东西未必都是正确的;C说法错误,思维具体是对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D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
8.D ①说法错误,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②不属于感性具体,而属于思维抽象。③④符合题意。D项入选。
9.D “热闹”表明看到的是事物的外部表象,属于感性具体的认识;“门道”可以是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属于思维抽象的范畴),也可以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与规律的认识(属于思维具体的范畴)。因此,D项正确。A、B两项的顺序错误。C项与题干指向“从思维发展阶段上看”不符。故本题选D项。
10.B 材料中“能”与“不能”、“用”与“不用”、“近”与“远”分别是真相与假象;“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说明仅仅认识事物的现象不可靠,还必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即由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本身观点都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不选。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应清楚科学的思维抽象要通过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环节实现。其次,要通过解读材料,找出与这四个环节对应的信息,两者结合一一加以分析。
11.A ③表述错误,思维具体以完整结论或理论体系的形式反映客观对象;思维抽象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客观对象。④表述错误,思维具体是人脑对事物各方面联系的完整再现,是整体的理性认识;思维抽象是人脑对事物内在方面(要素、属性和关系)的特定反映,是分离性的理性认识。①②是正确的表述。A项入选。
12.B “见山是山”得到的是感性具体的认识,“见山不是山”得到的是思维抽象的认识,“见山只是山”得到的是思维具体的认识,这体现了认识的上升过程,②③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事物的本质无法通过直觉获得,需要借助抽象思维来把握,故排除;④本身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选B。
13.①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在这一发现中,撇开了化学现象、生物现象以及其他形式的物理现象,把落体运动这一特定的物理现象从现象总体中抽出来。
②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在这一发现中,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进行了提纯
③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一般说来,落体运动是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要把握自然状态下的落体运动就要考虑阻力因素,相对实际情况,伽利略的落体定律是一种抽象的简略认识。
④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伽利略设定的真空状态就是一种理想化的形式。
14.①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阶段。在古代,人们一直将雷电神化,误认为是天神发怒,属于感性具体阶段,这种认识仅限于对事物的猜测;富兰克林、法拉第等人积极探索,做了大量的实验,揭示了电的本质,实现了认识由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飞跃。
②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阶段。对雷电本质的认识属于抽象思维,用该理论解释雷电的产生,指出两种电荷发生中和是雷电产生的原因,又加深了对电的认识,由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