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学设计案例一、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一 1. 能够讲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特点,能够通过一些现象,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地协调论、综合思维) 2. 根据案例,能够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说明该城镇化的发展特点,能够说出一个地区城镇化导致环境变化的现象(区域认知) 3.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思考城市中新市民的地域来源、城市的发展与变化,感受城镇化过程(地理实践力)水平二 1. 对于给定的案例,能够通过分析数据或图表说明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及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地协调论、综合思维 2. 根据案例,能够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准确判断城镇的发展特点、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认知) 3. 与他人合作,开展研学活动,调查家乡的人口、用地和产业的发展变化,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地理实践力)二、 教学目标1. 结合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能够说出城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理解经济发展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 结合“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相关材料,总结他们的城镇化特点,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 根据所学知识和原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关注和思考家乡发展,树立人地协调观。三、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进程差异及原因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2. 难点: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四、 教学方法:对比法、逻辑推理五、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电脑展示课本45页探究题中“世界夜间灯光影像图”和世界地图,设计一下问题链:(1)对照世界地图,看一看世界城市分布与夜间灯光分布是否一致;(2)世界上有的区域夜间灯光闪耀,有的区域则一片漆黑,夜间灯光分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导入新课】城镇是现代化经济的地域载体,也是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载体。城镇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渐进过程,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有什么表现?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小结】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在城镇化过程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经济发展是城镇化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引导提问】那么,存在经济发展差异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存在怎样的差异呢?展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曲线图”,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图示、归纳差异,完成教材51页活动题。【学生思考】小组合作回答问题。【教师小结】项目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不同点 起步时间 早 晚目前速度 较缓 较好城市人口比重 较大 较小所处阶段 后期阶段 初期和中期阶段城市化表现 逆城市化 城市发展不合理相同点 城市化进程中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城市化问题 项目 特点城镇化速度 快,呈加速趋势城镇化动力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表动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人口流动 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建设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生态环境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引导提问】城镇化为人们生活带来很多的变化,那么它对地理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教师展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提供材料】以教材53-54页活动题为例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利用知识结构图总结本课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