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北方地区 同步测试(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北方地区 同步测试(含答案)

资源简介

5.1 北方地区 同步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读黄河流域含沙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黄河甲乙丙丁四段中,河水含沙量迅速增加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导致含沙量迅速增加的人为原因是
A.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 B.裸露的黄土在雨水和河水的冲刷下流失
C.河水流速缓慢导致泥沙大量沉积 D.不遵循自然规律,过度开发导致植被破坏
为增强地理空间意识,画图法在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显得异常重要。读图,回答下题。
3.针对此图,以下关于地形的解读正确的有( )
A.当甲为秦岭山脉时,乙为内蒙古高原,丙为黄土高原
B.当甲为横断山脉时,乙为云贵高原,丙为长江中下游平原
C.当甲为太行山时,乙为黄土高原,丙为华北平原
D.当甲为天山山脉时,乙为塔里木盆地,丙为长江中下游平原
4.通过查阅笔记,发现该摘记上标注甲为大兴安岭,以下关于该区域解读正确的有( )
A.乙地人们以青稞、糌粑为主要特色饮食 B.丙地是我国南方的鱼米之乡
C.乙地是内蒙古高原 D.丙地是热带季风气候
5.回家后,小雨凭着记忆,给伊春所在的小兴安岭做了一张名片,下列名片有错的是( )
A.从地理分区看,这里属于我国北方地区
B.从纬度位置看,这里地处北寒带
C.从相对位置看,这里是黑龙江省的中北部
D.从生产特色看,这里是我国著名的林区
6.下列关于黄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 ②下游河段江阔水深,便于航运
③防洪是治理黄河的首要任务 ④流经“塞上江南”——宁夏平原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下列区域中,其特征与下表描述相符的是
海拔(米) 2-250
1月平均气温(℃) -24——-9
年降水量(毫米) 350-700
A.东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珠江三角洲 D.塔里木盆地
8.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 )
A.杭州 B.上海 C.北京 D.石家庄
9.关于各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台湾是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著名的“植物王国”
B.黄土高原地区地形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
C.长江沿江地带自然条件优越,水稻一年两熟
D.北京位于东北平原的西北端,东面和南面是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
10.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建设中,不可取的做法是(  )
A.开垦坡地,扩大耕地面积 B.退耕还林、还草
C.植树种草、整修梯田 D.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读下图,回答以下各题
11.图中各地区地理特征叙述错误的是
A.①地区位于“世界屋脊”
B.②地区有独特的草原文化
C.③地区的窑洞是传统的民居
D.④地区有“地上河”现象
12.图中甲区域的自然环境突出特征是
A.A B.B C.C D.D
13.下列名胜古迹中,不位于北京的是
A.天坛 B.明清故宫 C.明十三陵水库 D.秦始皇陵兵马俑
下图为作为北京冬奥会重要交通保障设施之一的京哈高铁,2021年1月该高铁已经全线贯通。据此,回答下题。
14.读右图,判断京哈高铁的走向是
A.东西走向 B.东北一西南走向
C.南北走向 D.西北一东南走向
15.该高铁两端自然环境的共同特征是
A.黑土广布 B.河湖众多 C.地势平坦 D.气候干旱
16.京哈高铁的贯通
①便利了沿线人民群众的出行
②加强了东西部铁路货运能力
③密切了环渤海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联系
④促进了沿线矿产资源的开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中国的饮食文化折射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下列餐饮招牌与其所属省区的简称对应一致的是
A.①—滇 B.②—皖 C.③—甘 D.④—陇
18.中国人称黄河为“母亲河”。下列有关黄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我国第一长河
②防洪是治理黄河的首要任务
③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
④流经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9.下列图示中,属于平原的是( )
A. B.
C. D.
20.图中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表述正确的是( )
A.①为黄土高原 B.②为东北平原
C.③为小兴安岭 D.④河被誉为“黄金水道”
21.读下边区域示意图,下列对陕西省描述正确的是
A.主要位于黄河下游 B.秦岭山脉横贯其南部
C.大部分地处我国南方地区 D.年降水量大多在400mm以下
22.某地民歌歌词:“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儿难。一个在山上一个在那沟,拉不上话话儿招一招手。了的见那村村了不见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这是因为( )
A.横断山区山高路远
B.青藏高原雪峰连绵
C.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D.塔里木盆地黄沙连天
23.下列对我国首都北京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B.北京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北京应大力发展工业,以提升经济地位
D.北京有颐和园、天坛等名胜古迹
24.“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的景观应该位于( )
A.黄河下游 B.长江下游 C.黄河中游 D.珠江下游
25.读“我国红松之乡的气温和降水图”,分析下列对红松之乡的气候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B.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多雨
C.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暖短促 D.夏季低温,冬季寒冷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上海到西藏樟木的318国道,被称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暑假,小林一家从上海出发自驾游览了这条景观大道。
材料二 “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图”
(1)该景观大道是否经过湖北省: (是/否)。
(2)上海市简称为 ;成都所在省级行政区名称为 省。
(3)这条景观大道从起点到终点,下列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年平均气温增高 B.平均海拔增高
C.年降水量增加 D.人口密度增大
(4)小林一家从宜昌到成都的途中,发现当地人普遍爱吃辣椒,这反映出该区域夏季气候特点是 。
(5)在山区,常会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小林一家在行程中,最易遇到滑坡、泥石流的地段是 段(填上海至宜昌或成都至林芝)。
(6)沿途他们不能看到的景观是:( )
A.秀美的水乡景色 B.绿油油的茶树
C.地表千沟万壑 D.高原草场,牦牛成群
(7)游完宜昌后,小林爸爸对小林说“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由青藏高原一路向东奔腾到上海注入东海。我们这么多年在开发长江的过程中使得长江流域出现了多种环境问题。目前,我国对长江的治理和开发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请分别从上游和中下游说说对长江的治理措施。
27.阅读材料,完成以下小题。
材料一 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材料二 长江三角洲以全国2.2%的陆地面积,创造了全国22.1%的国内生产总值。自古有 “鱼米之乡”之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区域。
材料三 东北地区(左图)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右图)示意图
(1)结合资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东北平原成为商品粮基地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东北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完成下表。
地区 土壤类型 耕地类型 气候类型 自然植被
东北地区 旱地 温带季风气候
长江三角洲 水稻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3)下列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景观是:( )
①苏州园林 ②周庄 ③乌镇 ④丽江古城 ⑤颐和园 ⑥杭州西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⑥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⑥
(4)东北地区成为中国最大重工业基地的优势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长江三角洲与东北地区相比发展农业有利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把东部沿海地区比作“弓”,把长江比作“箭”,作为“箭”的长江,为长江三角洲提供了哪些优越的条件?(至少举出两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特色产业促发展,南阳黄牛显成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阳盆地地形图
材料二:南阳黄牛以鲜草、水稻秸秆等为主要食物,充足的食物推动了黄牛产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黄牛育种、选种引入胚胎移植技术。南阳黄牛被列入国家畜禽保护名录,产品畅销国内外,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1)从四大地理区域看,南阳盆地属于哪一地区?
(2)分析南阳盆地为黄牛养殖提供充足食物的自然条件。
(3)南阳黄牛产业的发展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3.C
4.C
5.B
6.C
7.A
8.C
9.D
10.A
11.B
12.B
13.D
14.B
15.C
16.C
17.C
18.D
19.B
20.A
21.B
22.C
23.C
24.A
25.C
26.(1)是
(2)沪,四川
(3)B
(4)炎热潮湿(回答潮湿即可)。
(5)成都至林芝
(6)C
(7)在上游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在中下游退田还湖,加高加固堤防,修建分蓄洪区等
27.(1)地广人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农业科技水平高(举出两项即可)
地区 土壤类型 耕地类型 气候类型 自然植被
东北地区 黑土 温带落叶阔叶林
长江三角洲 水田 亚热带季风气候
(2)
(3)B
(4)丰富的矿产资源(表述合理即可)
(5)热量充足
(6)提供灌溉水源;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提供丰富的水产品;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表述合理即可)
28.(1)南方地区
(2)盆地中部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周围山脉阻挡,减少寒潮等气候灾害等等。(三点)
(3)培育优质品种,注意科技创新;政府大力支持;积极开拓市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