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致橡树》教学设计(共1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致橡树》教学设计(共1课时)

资源简介

《致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诗的意象
2感受诗中蕴涵的情感。
3感悟诗人独立平等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体味诗中流露的感彩。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的意象与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朗诵鉴赏法
自由讨论法
延伸反思法
教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人世间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过它的美好,表达了各自对爱情的看法。在众多的诗句当中,不乏精彩的语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一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又是一例。
爱情虽历久永恒,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与表现。当代诗人舒婷又是如何看待爱情的呢?就让我们倾听这位女诗人对爱情的宣言吧!
板书:《致橡树》
舒婷
二.解题
1.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1971年写诗。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其中,《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舒婷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人,掀起一股“朦胧诗”的大潮。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一代人对祖国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思考与批判。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人物。
2.朦胧诗简介
诗例: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远和近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点拨特征: (1)内涵上意蕴浓厚,思考人的本质与自我价值。
(2)艺术上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
三.整体感知
舒婷的《致橡树》就是一首朦胧诗,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看法。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是闪闪发光的钻石。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更有人说,爱情使人迷惘。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寻找答案吧
1.请一学生读
2.其他学生点评
3.感知:全诗以木棉作为抒情主人公,对橡树进行内心独白,在情感脉络上可分为几层?
4.交流:(一)否定传统爱情观
(二)表达新型爱情观
四.诵读鉴赏
1.欣赏第一层
(1)诗中哪些意象表明传统女子对男子的情感?哪些词语表明诗人的态度?
(2)理解“不,这些都还不够”的内涵
交流:(1)[找出意象词] 用了六个比喻意象,揭示了传统爱情的共同特点:以男人为中心,女子依附于男子,在爱情上不平等。
板书:凌霄花、鸟儿
泉源、险峰 ————橡树 (否定)
日光、春雨
“不像”、“不学”、“不止像”表明诗人态度:对传统女子依附男子爱情观的否定。
(2)诗人没有否定男女爱情关系中女性应有的依恋与奉献,但男女间的爱情不仅仅是柔情蜜意。不仅仅是单一的付出,那么需要什么呢?
2.齐读第二层
(1)“诗眼”是什么?诗中哪几组对偶句表现了理想的爱情观?
(2)如何理解“木棉”与“橡树”的象征含义?
小组讨论
交流:(1)“诗眼”为“我必须是你近旁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与你站在一起。”暗示了爱情的平等,即“你是一棵树,我也是一棵树,并肩在一起。”
板书:木棉————橡树 (肯定)
[找出对偶句] 几组对偶句表明诗人理想中爱情:既有各自独立人格,又有相互依存的爱恋。
(2)木棉:女性的阴柔
橡树:男性的阳刚
五.自由谈述
引入:刚才我们感受了舒婷的现代独立平等的爱情观。而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大多女子过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生活,女子大多依附于男子。你喜欢这样的爱情吗?你心目中的爱情观怎样?
学生自由谈谈
教师点评:传统女性固然有她的许多美德,比如她们能把爱与奉献倾注在男性与家庭中。但往往不顾自身的需要,最后成为男子的附属,丧失人格的独立。所以,理想爱情的男女双方首先需要独立,同时又互相依存。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持久而热烈的互爱,使爱情永保生命力。
六.延伸反思
教师提语:看下面两则材料,反思一个问题
材料1:《孔雀东南飞》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谴,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材料2:《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明万历年间,书生李甲在京城游学,喜欢上了名妓杜十娘,后把她赎身出来。李甲担心父亲不能接受十娘,一直心存忧虑。后来,在一条船上,一个富家子弟孙富看上了杜十娘。李甲把十娘卖给了孙福。最终,十娘把她从妓时积下的百宝箱中的东西投入江中,然后自尽。
反思:以上女子的悲剧,与封建礼教有关。在她们的人格地位上,有什么共同点?
交流
点评:不能拥有独立的人格与价值尊严,她们对爱情有着真挚的向往,但只能把幸福的希望维系在钟爱的男子身上。当心中理想的爱情得不到实现后,竟以殉情作为对生活的抗议,令人悲痛!这些悲剧不仅反映社会问题,还揭示了深刻的人性启示:一个没有独立人格与自主生命意识的人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幸福。
七.课内结语
固然,传统与现代的爱情观有着时代的烙印,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却是永恒的,我理想中的爱情便“炽热”与“忠贞”。我想同学们对这样的爱情也抱有憧憬吧。
齐读《上邪》与《诗经》
八.作业
1.仿照《致橡树》,以男性的抒情主体写首《致木棉》。
2.阅读欣赏两首“朦胧派”诗歌,写段简评(从意象理解与情感体验等角度)。
PAGE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