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三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备课交流课件(4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三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备课交流课件(45张PPT)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单元解读
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将丝绸等货物辗转运往境外。汉武帝以来开拓的陆、海丝绸之路将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此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时代,中国与东、西方各国的贸易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对外贸易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渐趋深人。中华文明造福全人类的同时,也吸纳和消融世界各国的文化精粹,使中外经济文化交相辉映,共同进步。
——摘编自夏秀瑞 孙玉琴编著:《中国对外贸易史(第一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北京第1版,第1页
课标要求
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
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学习要点 水平1-2学习目标 水平3-4学习目标
丝绸之路的开辟及意义 能够运用历史地图,说出丝绸之路等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商路的时空分布。 能够组织和运用史料,分析古代欧亚大陆重要商路上的商品交换与文化交流,认识古代商路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古代商路贸易活动中的文化交流 能够运用考古材料和相关文献记载等,描述古代商路上文化交流的情况。 能够通过丝绸、瓷器等商品体现的文化影响力,认识商品流通也是文化传播。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能够使用地图、数据等相关文献材料,梳理近代以来全球贸易网的时空分布。 能够以饮茶风俗、服饰变化、钟表的传入等为例,阐释各国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能够通过茶叶、服饰、钟表等实例,论证商品中蕴含的文化元素,理解商品和文化的关系。
单元结构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贸易
文化交流
通道:商路
不同时代
贸易中的文化交流
古代、近现代
丝绸之路(陆、海、草原、西南)
近代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近代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不同类型的商路
注意:把握主旨、学生为主、问题引领、拓展视野
一、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
丝绸之路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纲要》上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P21
《纲要》上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P46
《纲要》上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P62
《纲要》上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73
《纲要》上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P81
《纲要》上 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P181
《选必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P64-65
《选必一》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P83
《选必二》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P37
《选必二》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P69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时空定位、史料阅读、引导学生绘制路线图学习丝绸之路的开通及不同时期的路线,了解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基本方式、途径和方法,培养时空观念。
2.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史料,学习古代商道提供的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交流,扩大国际视野,认识到在不同时期,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都为创造人类文化做出了贡献,认识到人类文化具有交流性和互补性的特征。
3.通过史料分析、史料实证,理解东西文化交流的趋势。从而充分理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创设情境、阅读史料与问题探究,了解古代丝绸之路与今天“一带一路”的联系,感受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一)重点: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
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流通促进了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二)难点:理解商路贸易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角色。
四、教学设计
一.地理篇-丝路古道贯东西
二.物华篇-丝路花雨泽万邦
三.时代篇-丝路新途谱华章
(一)教学思路
草原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
互通互利的商品流通
交互传播的科学技术
包容互鉴的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传承丝路精神
通商易货路线
文化交流通道
物种交流途径
技术传播平台
四、教学设计
(二)教学环节一:导入
凉州词
唐-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
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qi四声,大漠)
应驮白练到安西。
四、教学设计
(三)课堂教学环节二:问题探究
1.丝绸之路概况
一.地理篇-丝路古道贯东西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33年---1905年)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著作《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一词来称呼历史上这条促成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路线。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接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狭义的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有四条主要有四条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由西汉张骞所开辟……“西南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刘庆柱《“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
沙漠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成都
探究1:依据地图并联系教材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轨迹,完成表格。
起点 途经地 终点 主要货物 主要意义
陆上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欧亚大陆东西交通线
地理篇 丝路古道贯东西
长安
西北、中亚
欧洲、非洲
漠北、南西伯利亚
咸海、里海北
长安、成都
四川、缅甸、印度
中亚、西亚
中国沿海
南海、印度洋、东海
西亚、北非、朝鲜日本
欧洲、小亚细亚
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技术文化交流!
丝绸
民族迁徙
茶、马
瓷器
探究1-1:比较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异同点
项目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相同点 都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对中外文化、物质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外友好的象征 都是建立在中外交往的愿望之上的,是和平的交流通道 开辟道路,地理意义重大 中国都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这是因为古代中国无论在物质上,还是文化上都较为先进 项目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不同点 以长安为出发点 以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等地为出发点
主要是东西商业贸易之路,是中国和亚欧各国间政治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 主要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的交流通道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中亚地区的衰弱和地理变迁而衰落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而逐渐为西方列强的侵略途径所替代
陆上丝绸之路的作用与影响相对大于海上丝绸之路。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知识,佛教、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先后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纺织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制瓷等工艺和技术,绘画等艺术,儒家、道教等思想,也传向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 陆上丝绸之路——西汉兴、隋唐盛、明清衰
西南丝绸之路——夏商兴、隋唐盛、宋明后衰 (茶、马)
西南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汉唐、宋元明清(闭关前)盛、闭关衰
探究2:结合下列四副图,简述”丝绸之路“的兴衰,概括整理,思考原因。
草原丝绸之路——夏商兴、蒙元盛、明清衰 (民族迁徙)
丝绸之路 兴起时间 繁荣时期 衰落时间 主要贸易商品
陆上丝绸之路 西汉 隋唐 明清 丝和丝织品
草原丝绸之路 夏商时期 蒙元时期 明清 (民族迁徙)
西南丝绸之路 夏商时期 隋唐 宋明之后 茶、马
海上丝绸之路 春秋战国时期 宋元、明清(闭关以前) 鸦片战争之后 瓷器
思考:丝绸之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并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原因。
思考2-1:如何理解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这种说法?
思考2-2:丝绸之路在西汉兴盛的原因?
思考2-3:丝绸之路在隋唐鼎盛的原因?
思考2-4: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思考2-5:明清海上丝绸之路衰弱的原因?
探究2:结合下列四副图,简述”丝绸之路“的兴衰,概括整理,思考原因。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
裴駰《史记解集》引苏林曰:“凿,开;空,通也。骞开通西域道。”
司马贞《史记索隐》曰:“谓西域险阸,本无道路,今凿空而通之也。”
探究2-1:如何理解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这种说法?
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的丝绸之路贸易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已经存在但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不大为世人所知,开辟道路创举称之为凿空。
还体现了张骞的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卓识远见、坚定信念、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挑战自我、探知未知世界,敢为天下先… …等精神。
一.地理篇-丝路古道贯东西
司马迁《史记》:张骞通西域,“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诚信)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
魏征(唐代名臣):张骞凿空之开远夷,通绝域,体现出“开”、“通”的成功,动机在于“宏放”的文化追求。
张岂之(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没有张骞出使西域,也就不会有丝绸之路的开辟。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就不会有了汉朝和西域以及和欧洲文化的交流,所以,通西域的意义十分重大。
材料1:前1世纪,罗马人从安息人那里认识了丝绸,并很快狂热地喜欢上了这种来自远东的神秘丝织品,成为丝绸在西方最大的主顾。丝绸质地优良,但制作工艺由汉朝垄断,神秘而复杂。“奥勒良曾抱怨一磅丝绸在罗马竟能卖到12英两黄金”,罗马为进口丝绸流失大量黄金。 ---水丽淑《西汉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启示和原因》
材料2:汉朝在汉武帝时期经济发达,中国是丝绸的故乡,经济也都得到了一定发展,商人活动频繁。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rou zhi)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连通西域。
----社科版《中国通史》
材料3: 当时,一个商队并不一定要从头到尾走完这条通商之路。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沿途交易设想为三段进行:在最东方的是中国人,他们一直到达蒲昌海(罗布泊),也可能只到达敦煌;在最西部的是希腊人,叙利亚人和犹太人,他们从罗马帝国到叙利亚;从叙利亚到贵霜王国,甚至一直到达帕米尔一段,则是波斯人;从波斯—印度边境穿过整个西域,一直到达甘肃边境的是贵霜人。 ——[法]布尔努瓦《丝绸之路》
探究2-2:丝绸之路在西汉兴盛的原因?
原因:
(1)汉朝积极的对外政策;
(2)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
(3)贸易利润巨大;
(4)丝路沿线的国际参与;
(5)稳定的国际关系等。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最重要的一条交流通道。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方的动植物品种,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种类,而且大大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赵阳阳《略论古代丝绸之路中西动植物物种的交流》
二.物华篇-丝路花雨泽万邦
探究3:理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史料,分析商贸交流的历程及影响。
丝绸之路的开发固然以丝绸贸易为初始驱动力,但它实质上促进了不同地区的交流,展现了文明之间的互动。除了丝绸和其他物质的交换,信仰和生活方式的交流其实对后世的影响更深远。
——张信刚《文明的地图——一部丝绸之路的风云史》
漆器
铁器
丝绸
瓷器
核桃
良种马
香料
宝石
玻璃
苜蓿
石榴
葡萄
胡豆
胡瓜
中 国
西

中 国
西

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生命线。
二.物华篇-丝路花雨泽万邦
物种交流的途径
通商易货的路线
中 国
西

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
丝绸、漆器、金属工具、四大发明等
古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丝绸之路是我国与沿线各国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铁器
丝绸
漆器
四大发明由丝绸之路传入西方
二.物华篇-丝路花雨泽万邦
技术传播的平台
中医药(炼丹术)等知识
宗教、杂技、魔术、音乐、舞蹈……
中 国
西

东西方文化交流遍及音乐歌舞、天文历算、文学语言、服装服饰、生活习俗、宗教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相互传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炼丹术
摩尼教
伊斯兰教
二.物华篇-丝路花雨泽万邦
文化交流的通道
二.物华篇-丝路花雨泽万邦
萨珊斜纹织锦
唐代织锦
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技之路、友谊之路
三.时代篇-丝路新途谱华章
探究4:鉴古论今话丝路
材料:贯通亚洲屋脊的新通道不断涌现,将这一重要地区以多种形式与四面八方连接在一起,如同过去1000多年所呈现的那样……这些通道还包括输油管和输气管,将能源输送给有财力、有需求的欧洲、印度和中国等地的消费者……以满足中国因经济增长而产生的对化石能源的巨大需求新的市场也被紧密地建立起来,促进了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合作……这些现有的和规划中的管道也将欧洲与世界中心的油气田连接在了一起,不仅提升了能源出口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地位,同时也提升了沿途国家的重要性……在东方,中国签署了一份为期30年,价值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订单,因而这些管线同样将成为未来中国的生命线……在过去的30年,交通枢纽和运输干线也取得了大规模扩张……中国政府精心打造着将城市、港口和海洋连接在一起的资源网络,这些基础设施能够大幅度提升贸易的数量和速度。 ——《丝绸之路—— 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探究4-1:结合所学内容谈一谈古代“丝绸之路”为我们今天倡导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留下了哪些文化内涵?提供哪些有益的经验?
探究4-2: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你觉得今天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有何价值?
一、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茶:中国 亚洲 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
服饰:中国、日本等服饰元素被法国吸收
钟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18世纪数量已很多
其它: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地图、数据等史料的研读,了解近代以来全球贸易网络形成及变迁的史实,理解近代以来商业贸易路线的扩展,发展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等形式,知道贸易中商品流动的史实,知道商品所承载的文化特色。
3. 引导学生依托图片、文字等史料,认识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辩析商品经济发展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4.通过茶、服饰、钟表等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理解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吸纳,借鉴和发展,感悟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深刻内涵,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重点: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原因及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二)难点: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对文化交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路
——以茶叶贸易为例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一、茶香万里
——传播进程
二、茶韵悠长
——交流表现
其他文化交流表现
四、教学设计
(二)教学环节一:导入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妆中有中国茶具和茶叶。品茶从此成为英国宫廷时尚。英国诗人沃勒作诗《饮茶皇后之歌》献给她,以表祝贺:
花神宠秋色,嫦娥矝月桂。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一为后中英,一为群芳最。物阜称东土,携来感勇士。助我清明思,湛然志烦累。欣逢后筵辰,祝寿介以此。 ——梅维恒、郝也麟著,高文海译《茶的真实历史》
思考:茶叶是如何传播到欧洲进而由凯瑟琳公主在英国上层社会引起风潮?
四、教学设计
(三)课堂教学环节二:问题探究
一、茶香万里——传播进程
16世纪后,中国的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区。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
探究1:茶叶的传播过程。
类别 时间 表现
茶 最初 中国茶在周边传播
16世纪后 广泛传播到欧、美、非、大洋洲等
探究1-1:茶叶如何传播到欧美非等地的。
(2)表现:①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如:…
②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如:…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
(3)影响: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15世纪——18世纪70年代)

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
探究1-2:影响茶叶贸易的扩大的因素。
思考:茶叶在民间普及的原因。
材料一:16世纪是茶文化在英国的一个节点,当时不管是普通民众还是王室贵族都是以酒和咖啡为主要饮品。茶叶最初出现在英国也是作为药用的,茶饮之风主要是由英王查理二世的王后凯瑟琳推动的。由于王室的带头作用,茶饮逐渐在英国的宫廷中盛行开来。由于最初茶饮只是由王室和贵族消费,此时的茶叶被贴上奢华的标签,究其根本,这是由于当时从东方进口到英国的茶叶的数量有限,随着英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航海业的发展使大量茶叶从东方运到英国,此时,茶叶才能进入普通百姓家,成为日常品。
——摘自张进军《中英茶文化比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启示》
探究1-2:影响茶叶贸易的扩大的因素。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近代世界贸易(18世纪70年代 —— 一战前1914)
历史时期 历史事件 贸易概况 发展阶段
两次工业革命期间 工业化生产;交通工具革新 世界贸易额剧增;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时段 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
1913--1929 0.7
1929--1938 -1.2
1938--1948 0
历史时期 历史事件 贸易概况 发展阶段
20世纪以来 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冷战;国际金融贸易协调机制、第三次科技革命、改革开放、世贸组织、国家垄断组织与跨国公司发展、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等 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
探究1-3:根据课本学思之窗和图表,思考20世纪的现代世界贸易的发展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历史时期 历史事件 贸易概况 发展阶段
新航路开辟前 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世界贸易局限于各洲内部、亚欧大陆之间,贸易路线不稳定 区域贸易
新航路开辟后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洲际贸易扩展,商品数量种类增加;贸易范围扩大;股份公司出现发展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两次工业革命期间 工业化生产;交通工具革新 世界贸易额剧增;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0世纪以来 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冷战;国际金融贸易协调机制、第三次科技革命、改革开放、世贸组织、国家垄断组织与跨国公司发展、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等 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
正常贸易
殖民扩张
黑奴贸易
东印度公司
世界大战
交通科技
贸易政策及组织
工业革命
探究1-4: 推动全球贸易网络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跨国公司
直接原因: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的扩大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掠夺的过程中形成的,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了不等价交换的剥削,而且把它们变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②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
促进了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④摧毁了亚非拉地区传统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 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刺激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860年世界各国或各地区
占全球国际贸易的比例








探究1-5: 全面认识近代全球贸易网的形成——评价
二、茶韵悠长——交流表现
明 陈洪授
《松溪品茗图》
饮茶习俗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
探究2: 茶叶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俄罗斯茶炊
英国下午茶
荷兰茶室
日本茶道
类别 时间 表现 文化创新
茶 最初 中国茶在周边传播 “日本茶道”
16世纪后 广泛传播到欧、美、非、大洋洲等 中俄之间形成了“万里茶道”
英国形成“下午茶”
荷兰设专门的“茶室”
材料:在古丝绸之路上,茶是其重要商贸物资之一。因此,丝绸之路又被称为“丝茶之路”。甚至有学者认为茶叶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位于亚洲东部的日本和朝鲜实际上与中国文化同源,就茶文化而言,日本和朝鲜早在唐代就开始向中国学习,至宋时日本和朝鲜国内已开始有饮茶之习。此外,南亚、东南亚诸国由于商贸来往和华侨的不断迁入,也有一定的茶饮需求。宋代的饮茶文化影响到日本、韩国等茶道的形成。20世纪时,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从中国引进茶种,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其本族语中的“茶”字也源于对汉语茶字的音译 。 一张莉《宋代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及其意义》
探究2-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①丝绸之路是中国茶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茶文化的传播与中华文化圈相联系;
③茶文化的传播和宗教文化相交融
意义:①传播中华文化;②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③丰富了各国的物质文化生活
商路、贸易与文化的关系
探究3: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类别 时间 表现 文化创新
茶 最初 中国茶在周边传播 日本茶道
16世纪后 广泛传播到欧、美、非、大洋洲等 中俄“万里茶道”
英国“下午茶”
荷兰“茶室”
服 饰 17世纪
明治维新
民国 钟表 16世纪 18世纪 任务:阅读课本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表格。
合作探究3-1:各国服饰的变化与文化交流
合作探究3-2:钟表的传播与文化交流
探究3-1:各国服饰的变化与文化交流
中式传统服装
波烈设计的名为“孔子”的服装
20世纪30年代中国旗袍
任务:根据所学,小组合作讨论下列三张图片的文化内涵。
探究3-2:钟表的传播与文化交流
材料: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之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
——赵翼《檐曝杂记》
思考: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 时间观念有何变化?
观念:
①承认西洋文化的优秀成果,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②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③比较早地表达了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理念。
变化:时间观念从随意模糊到逐渐精准化;
从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到逐渐适应工业文明。
探究3-4:文化交流的影响
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
原 因 功 能
文化具有强化贸易竞争力的作用 商品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以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商品的文化价值高可增加商品价值,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偏好,提高其竞争力。
文化具有增强商人凝聚力的作用 国际贸易需要商人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这就需要共同的文化信念和文化精神来凝聚商人行动,塑造商人开拓、进取、诚信等商业精神和商业理念。
交流是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
国际贸易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文化也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