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析白莽、柔石人物形象,理解五烈士的“初心”,感受作者悲愤。2.理解写作意图,学习烈士牢记理想,不忘初心的精神。教学重点:“白莽”、“柔石”人物分析,理解先烈的初心,感受作者的悲愤之情。教学难点:1.柔石“迂”的内涵理解。2.写作意图的理解。本文写于1933年2月7日至8日,是鲁迅为记念“左联”的五位革命青年遇难两周年而写。鲁迅主要回忆了自己与柔石、白莽交往的诸多日常小事,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富有鲜明个性的青年革命者的形象,在鲁迅的笔下,烈士的形象鲜明而具体,学生只有心中,眼中有了这些“活生生”的人,才可能与作品作进一步交流,以至有感而发,体味到“这一篇”的独特,所以,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只有把握烈士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才能在隐晦曲折的叙述中感受到文中所寄寓的悲愤之情,才能自然而然地理解本文“忘却”二字的深刻内涵,领会鲁迅寄寓其中的“韧”的战斗精神。本文是高一(下)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人类需要理想,理想使人崇高”的主题来组织课文。教学中也要联系当下,引导学生思考此文的现实意义,记念烈士,不忘初心,为追求理想和捍卫真理而努力。预习作业:结合文中鲁迅和白莽(殷夫)、柔石交往的,给你印象深刻的细节或场景描写,概括白莽和柔石的人物特点。导入:每逢清明,我们除了记念自己已故的家人和祖先外,还应该记念哪些人呢?——革命先烈。他们为了我们幸福的生活抛头颅、洒热血,先烈的理想和初心跨越时代、照耀当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来缅怀五位革命青年作家。一、感受悲愤、引出关于人物的主问题。五个青年作家是:白莽、柔石、冯铿、胡也频、李伟森。(板书)1931年2月7——8日被国名党反动派秘密杀害。此文是鲁迅先生在他们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写的,有同学问“鲁迅先生为什么在两年以后才写文章记念?”其实,鲁迅早在他们遇难时就写过文章,还写了一首小诗,这首小诗在本文第四部里也提到:惯于长夜过春时惯于长夜过春时,挈qiè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zī衣。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鲁迅怎样的情感?(悲愤 忍 怒)追问,更大的悲愤在哪里?(无写出)当时报章有没有报道五位青年作家被杀的事?(不敢、不愿,不屑,还有就是隐约其辞)这是怎样的世界,怎样的黑暗。由此可见,鲁迅先生有多么悲愤,他在文中反复出现过这样一句话: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那么,我们在感受鲁迅“悲愤”的同时,不禁要思考:这些青年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鲁迅要称呼他们是中国的好青年?(中国的好青年 板书)二、“白莽”人物分析 感受悲愤五个青年作家详写白莽和柔石,我们就来看看鲁迅笔下的白莽和柔石到底是怎样的中国好青年。1.鲁迅先写白莽,首先引用了一段林莽所写的《白莽印象记》。鲁迅说里面有些是不确实的,如白莽并没有这么高傲。那么,什么内容是确实的?(译彼得菲的诗 跑路 又被捕)2.这些内容在后文有没有再提到?(多次提到彼得菲:曲译,格言。第三次见面:被捕出狱,才告诉我他是革命者)3.鲁迅为什么要反复提到彼得菲这个人和白莽作为革命者被捕的事?(反复提到彼得菲抓住“国民”和“民众”;格言,反复提到白莽作为革命者被捕:“才”,“又”,稍联系白莽和哥哥。1.逐步凸显白莽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定执着,反抗专制,热爱祖国、争取自由,矢志不渝。板书。4.内容虽然被多次重复,但是每次都写得很少,这是为什么呢?2.国名党高压政策,不得不这样写,“在刚开头又煞了尾”的反复中又隐含着作者深深的悲愤。)三、“柔石”人物分析 感受悲愤五个青年作家中鲁迅和谁的感情最好?柔石,惟一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过渡)1.鲁迅主要写了柔石哪些事情或细节?你们觉得柔石是一个怎样的人?(每人说一点,不要重复。联系预习作业)2.为什么鲁迅用“硬气和迂”来概括柔石?(如何理解“硬气”和“迂”)(结合下面具体问题讨论):迂如①柔石和女性朋友走路隔三、四尺。这是不是思想保守、古板落后?旧道德就是封建道德,认为男女授受不亲,然而,柔石终于敢和女性的朋友走路了,这在旧道德家看来是要受到指责的,但是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新道德家来说,柔石走路竟然要和女性朋友隔了三四尺,也会觉得他这样做太迂腐。所以,柔石的“迂”不是思想保守、古板落后而是无论从旧道德和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柔石的这一做法恰恰可以看出他太忠厚老实了。这样极为忠厚老实的人却被一贯以道德自居的反动派残酷杀害,怎不令人悲愤。)②无论办朝花社还是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去做大部头的小说,理想碰订子,柔石却都坚持做下去,这是不是固执呢?柔石的“迂”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固执而是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作出再大的牺牲也在所不惜,绝不苟且,不忘初心。③面对“人心惟危”的社会或是严酷的官场,柔石都相信人们是好的,这是不是不合时宜?柔石的“迂”是单纯善良也暗示了他所从事的事业的正义。面对这样单纯,善良,鲁迅十分痛惜,柔石这样好的青年却生在这样黑暗的世道,竟然被残酷地杀害。小结:文中的“迂”内涵丰富。 “迂”不单单是忠厚老实,善良而且还有一股硬气,“迂”和“硬“融为一体,就好像“柔”和“石”一样。硬(可能学生在前面讲到,适时而变)怎么由柔石想到方孝孺?(柔石和方孝孺有何相似点?这样写有何用意?)(坚持:认定真理,宁折不弯。被害:诛十族,中十弹,残暴之极。悲愤)四、由人物、悲愤引出写作意图,思考现实意义。鲁迅对这些青年饱含着深情,不单单是白莽和柔石,回到开头问题:鲁迅为什么称这些年青人是中国的好青年?在那样一个人吃人的社会里,那样一个禁锢得像铁屋子一样的时代里,这些青年为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埋头苦干,默默奉献,鲁迅之所以称他们是中国的好青年,因为在鲁迅的眼里,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板书)鲁迅怎么会忘记他们?那为什么题目中说“忘却”?(1.让人们不要忘记2.对鲁迅而言,忘却是要把悲哀暂时搁置,以更有意义的战斗来记念这些中国的好青年。今天我们来缅怀先烈,我们怎么做才能成为新时代中国的好青年呢?牢记理想,不忘初心。其实,先烈离我们并不远,白莽和胡也频曾就读于上海浦东中学,同学们可以抽空去走走看看,感受一下那些曾经为新中国成立而努力奋斗的人们。作业:“左联”五烈士的白莽和胡也频曾就读于上海浦东中学,在烈士逝世90周年之际,浦东中学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纪念活动,请以此主题为烈士创作一首小诗。板书: 为了忘却的记念 悲愤反抗专制白莽 中 热爱祖国(民众) 中牢记 理想 柔石 国 争取自由 国冯铿 好 矢志不渝 的不忘 初心 胡也频 青 坚定执着 脊李伟僧森 年 宁折不弯 梁善良淳朴损己利人 战斗附:《为了忘却的记念》相关预习补充资料别了,哥哥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 你的来函促成了我的决心, 恨的是不能握一握最后的手, 再独立地向前途踏进。 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 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 请在这最后的一滴泪水里, 收回吧,作为恶梦一场。 你诚意的教导使我感激, 你牺牲的培植使我钦佩, 但这不能留住我不向你告别, 我不能不向别方转变。 在你的一方,哟,哥哥, 有的是,安逸,功业和名号, 是治者们荣赏的爵禄, 或是薄纸糊成的高帽。 只要我,答应一声说, “我进去听指示的圈套,” 我很容易能够获得一切, 从名号直至纸帽。 但你的弟弟现在饥渴, 饥渴着的是永久的真理, 不要荣誉,不要功建, 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 因此机械的悲鸣扰了他的美梦,因此劳苦群众的呼号震动心灵,因此他尽日尽夜地忧愁,想做个普罗米修士偷给人间以光明。真理和忿怒使他强硬,他再不怕天帝的咆哮,他要牺牲去他的生命,更不要那纸糊的高帽。这,就是你弟弟的前途,这前途满站着危崖荆棘,又有的是黑的死,和白的骨,又有的是砭人肌筋的冰雹风雪。但他决心要踏上前去,真理的伟光在地平线下闪照, 死的恐怖都辟易远退, 热的心火会把冰雪溶消。 别了,哥哥,别了, 此后各走前途, 再见的机会是在, 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1929.4.12《别了,哥哥》写于1929年“四一二”事变两周年之际,是一首纪实性诗作。殷夫自幼聪慧颖悟,在家排行最末,备受宠爱。因少年丧父,长他15岁的大哥给予其父辈般的照应呵护。他勤奋好学,擅于诗文,为了让他学业有成,光耀门楣,1924年大哥送他赴上海求学。大哥嘱咐他“专心念书,别管闲事”,但他很快就违背了大哥的告诫,加入了革命的行列。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捕,囚禁三月,险遭枪决。当时他大哥担任蒋介石总司令参谋处处长,利用这一关系,得以开释。殷夫出狱后,大哥一直把他软禁在身边,不断督促他专心复习功课,准备报考同济大学。当时的同济大学是德国开办的一所贵族学校。大哥希望通过西方贵族式教育感化殷夫。大哥出国前夕,再三叮嘱他,要安分守己,好好读书,并许诺将来送他去德国深造。并嘱咐妻子,千万别让殷夫出去“惹事生非”。1928年秋,殷夫因参加革命活动又一次被捕。大嫂闻讯后,急忙托人将他保释出来,带回老家。大哥曾力图以学而优则仕的思维模式为他铺设了一条通往上流社会享受荣华富贵的坦途。然而,对真理的渴求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使他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人生路。1929年夏,殷夫在组织丝厂工人罢工斗争中又一次被捕。他没有告诉家里,自己设法出狱了。得知殷夫数次被捕,处境艰险,大哥又气又急。1930年春,殷夫收到大哥寄来的一封措词强硬、威严的“哀的美敦书”(最后通牒)。殷夫再次以《写给一个哥哥的回信》来阐明自己坚定不移的阶级立场。信中写道:“我和你相互间的系带已完全割断了,你是你,我是我,我们之间的任何妥协、任何调和,是万万不可能的了……只因为我和你是两个阶级的成员了。我们的阶级和你们的阶级已没有协调的可能,我和你也只有在兄弟地位上愈离愈远,在敌人地位上愈接愈近的了。”他的诗永远活着——读《裴多菲传》一越入老境,越感到时序匆匆。这是我们从书架上取下《裴多菲传》时,最先感触到的。我们最初知道裴多菲,是初中语文课学习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时,从文中引述的白莽在德文版《彼得斐诗集》(现通译裴多菲)中那首Wahlspruch(《格言》)旁,手书的四行译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我们不仅记住了文中提到的牺牲在龙华的胡也频、李伟森、柔石、白莽、冯铿五位烈士,也通过白莽的译笔,认识并记住了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和他的这首《格言》(亦名《自由与爱情》)。后来从鲁迅先生早年写的《摩罗诗力说》中得知,他在颂扬19世纪欧洲的拜伦、雪莱、普希金、密茨凯维支等“摩罗”(反抗)诗人时,同样将裴多菲也列入其中:“裴彖飞(裴多菲)幼时,尝治裴伦(拜伦)暨修黎(雪莱)之诗,所作率纵言自由,诞放激烈,性情亦仿佛如二人”。我们阅读裴多菲的诗,是1956年初进北大时。那时“反右”等一系列政治运动尚未开始,党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响应,学习气氛很浓。我们初进大学,专业课进度很慢,有较多空余时间看“闲书”,加上那时我们特别迷恋诗歌,因此书包里除了讲义,还塞满了从图书馆借来的普希金、纪伯伦、泰戈尔、海涅、拜伦以及裴多菲的各种诗集。记得我们最热衷的是读普希金、纪伯伦、泰戈尔、海涅等人的诗作,对裴多菲的诗印象比较深的,大约只有《我愿意是激流》等一两首抒情诗,至今还记得《我愿意是激流》里的诗句:“我愿意是激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岩石上流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游来游去//我愿意是荒林,在小河的两岸/对一阵阵狂风勇敢地作战……/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稠密的树枝间作窠、鸣叫//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崖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常青藤/沿着我荒凉的额头攀援向上……”对那些鲁迅先生颂扬的“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罗诗”,并未加注意。这主要由于当时年轻幼稚,看这类“闲书”全凭兴趣,生吞活剥。对裴多菲除知道他是19世纪匈牙利著名爱国诗人外,并无更多了解。二自“反右”开始,一系列政治运动接踵而来,原先师生、同学、干群之间那种宽松的氛围不见了,人人都戴上一副“阶级斗争”的眼镜。这类“闲书”无不被斥为“宣扬资本主义的毒草”,不仅不再敢借,而且怕被扣上“白专”帽子,往日座无虚席的图书馆,也变得空无一人。比起拜伦、雪莱、普希金等,裴多菲的名字更无端地成为人人都怕沾边的禁忌———受“匈牙利事件”的影响,“反右”时,有一些喜爱文学的师生平时交往多一些,便被诬为“裴多菲俱乐部”,那几乎是“反党小集团”和“右派分子”的代名词,能不让人忌讳吗 !而个中缘由,我们始终也未弄明白。后来从鲁迅著作及相关资料中得知,他早年留学日本时,除《摩罗诗力说》外,还曾以“令飞”的笔名译过《裴彖飞诗论》,这是我国最早推介裴多菲的文字。当他得知德国《莱克朗氏万有文库》编印了两本裴多菲诗文集时,还特意托东京的丸善书店订购,准备翻译推介。正如他在《摩罗诗力说》中所说:“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 ”那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太需要这类“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令人“心神俱旺”的诗作了。他也确曾以“L.S.”的笔名译过五首裴多菲的诗,发表在1925年1月的《语丝》上。后来,“情随事迁,已没有翻译的意思了”。当他收到白莽投寄的《裴多菲传》的稿件时,感到“很引起我青年时的回忆,因为他(裴多菲)是我那时所敬仰的诗人”,并慨然将自己珍藏了三十多年的那两本德文版的裴多菲诗文集送给这“也和我的那时一样,热爱彼得菲的诗的青年,算给它寻得一个好着落”。这既是鲁迅先生一贯的对年轻作者的扶持与关爱,也表明了鲁迅先生对白莽的希冀与寄托。尽管那时他还不知道白莽的共产党员的真实身份。柔石、白莽等被捕后,鲁迅先生也受到牵连,被迫“挈妇将雏”,到小客栈避难。当五烈士遇难的噩耗传来,他悲愤地吟出“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诗句。1936年五烈士遇难五周年之际,中国依旧虎狼当道,大夜弥天。鲁迅先生在病中,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编辑出版白莽遗作《孩儿塔》,并在序言中说,这部诗集的出版,“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烁,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这大义凛然的春秋笔法,表明了鲁迅先生对于先烈们为之奋斗的“别一世界”热切的颂扬与期待。白莽无愧于当年鲁迅先生期盼的中国“精神界之战士”,他和柔石等烈士们一起,用自己的鲜血,为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写出了“第一篇文章”。我们弄不明白,为什么鲁迅与白莽都那么喜爱与推崇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偏偏在解放后的中国被贬成“另类”呢 三裴多菲·山陀尔1823年1月1日出生于匈牙利南方小镇小克勒什。父亲是斯拉夫族的屠户,母亲是斯洛伐克族的贫家女,裴多菲从小就会熟练地用匈牙利语、斯洛伐克语交谈。后来,他当过兵,也当过演员,跟随草班剧团差不多走遍了半个匈牙利。艰苦的流浪岁月,让他更广泛、更直接地接触了社会,丰富了阅历,磨砺了个性,在思想与艺术才能上也逐步成熟。1842年他创作的《酒徒》,发表在当时重量级的文学期刊《雅典论坛》上,这是他正式以裴多菲·山陀尔的名字跻身诗坛的开始。之后,他陆续创作了《埃格尔之声》以及《爱国者之歌》等诗作,表达出对祖国独立和自由的热切向往。裴多菲在经历了漂泊艰辛的岁月之后,相继创作了《致双亲》、《给埃德尔卡》、《埃德尔卡坟头上的柏叶》、《爱情珍珠》等优美的抒情诗。1846年9月他结识了庄园主的女儿申特莱依·尤丽娅之后,更写出大量脍炙人口的爱情诗:《致尤丽娅》、《你爱的是春天》、《一下子给我二十个吻吧》,以及前边引述的《我愿意是激流》等等。也是在这个时期,欧洲大地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也正激励、鼓动着日益觉醒的匈牙利人民。可贵的是裴多菲没有沉溺于甜蜜的爱情与小家庭的幸福。追求爱情、幸福,与向往独立、自由,成为他这一时期交织在一起的诗歌创作的两大主题。1848年春天,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风暴爆发了。在它的影响下,进步知识团体“青年匈牙利”决定于3月15日在佩斯举行人民起义。裴多菲是起义的领导者之一,他还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民族之歌》:“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是做自由人,还是做奴隶 /这个问题,你们必须决断!/……匈牙利的名字必定重新壮丽,/必将恢复它伟大的荣誉!/我们宣誓,我们宣誓:/永远不再做奴隶!”15日,“佩斯三月起义”爆发,裴多菲在广场上高声朗诵了这首《民族之歌》。它像嘹亮的军号,鼓动着起义的队伍,起义队伍迅速占领了布达和佩斯,并使它们成为当时欧洲革命的中心。翌年4月,匈牙利国会通过“独立宣言”,建立共和国,成为当时欧洲“法律与现实都完全废除了农奴制的唯一国家”(恩格斯语)。面对匈牙利人民的胜利,奥地利皇帝斐迪南与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一世为维护欧洲旧有秩序,迅速组织34万联军,向匈牙利起义军民扑来。在强敌面前,裴多菲志愿参军,拿起武器来捍卫祖国的自由独立。1849年夏,已到民族危亡的最后时刻,起义军将领贝姆将仅剩的300人组成一支骑兵队,准备向强敌发起最后一击。出发前,贝姆特意叮嘱裴多菲留下,但裴多菲决意随军出击,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拼死一搏。他践行了自己的铮铮誓言:“谁是诗人,谁就得前进,/同人民一起赴汤蹈火!”裴多菲在凶悍的俄国哥萨克骑兵长矛下壮烈牺牲时,年仅26岁。四阖上这本传记,闭目沉思:裴多菲这位19世纪的匈牙利爱国诗人,已不再只是一个空洞概念。他的形象,逐渐在我们脑海中鲜活、生动起来。被誉为匈牙利“一朵带刺的玫瑰”的裴多菲,不仅以他创作的八百多首具有鲜明人民性的抒情诗,八部长篇叙事诗以及小说、政论、戏剧、游记等丰厚的文学遗产,继承与发展了启蒙运动时期文学的战斗传统和民族风味,还奠定了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基石。更可贵的是,在预感到起义风暴来临的时刻,他没有丝毫的迟疑,毅然投入起义的大军,迅速完成了由一位抒情诗人到革命者的转变:“我用我的诗作战……/每一首诗就是一个能征善战的战士”“倘若我必须死亡/就让我阵亡在战场上!”裴多菲倒下了,他的诗却永远活着,这早已是无可置疑的事实。一个多世纪以来,裴多菲作为争取民族解放与文学革命的一面旗帜,得到全世界的公认。回想我们这一代人在当年国内那种特殊政治氛围中,在心中烙上与裴多菲毫不相干的种种偏见与误解,实在是可悲又可笑的事。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那些偏见与误解,也早该抹平了……关于文中的三个典故:1.方孝孺明成祖朱棣从他的侄子建文帝手中,成功地夺取了皇位,如愿当上了皇帝。朱棣即位时要拟即位诏书,朱棣便召方孝孺上殿草拟即位诏书,方孝孺不肯。朱棣问方孝孺说如果不起草诏书,“汝不怕夷九族耶”?方孝孺答道:“即夷十族何妨?”结果不但把九族也灭掉了。最终,因此事被牵连杀害的人多达847人。2.高僧“坐化”《说岳全传》关于高僧“坐化”的情况大致是:秦桧为扫除卖国投降的障碍,假传了十二道金牌把岳飞从抗金前线召回。回杭途中,岳飞作了噩梦,预感不详。途经镇江时便去找金山寺的高僧道悦释梦。道悦劝岳飞出家或逃走,但是岳飞未听,回杭后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所害。岳飞死后,秦桧追问看守岳飞的人,岳飞死时说了什么。回答说岳飞说了“悔没有听道悦的话”。秦桧便又派何立去捉拿道悦,何立一到,道悦就留下一个“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坐化”了。3.向子期思旧赋向子期,向秀,字,子期,魏晋时期 文学家。他的好友嵇康、吕安被司马昭杀害后,他很悲痛,写了一篇《思旧赋》来纪念他们。由于当时处在司马政权的高压下,向秀不能直书其事来表达自己的哀思,所以写得短而隐晦,全文只有一百几十个字。“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曰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