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资源简介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题讲座
一、课程目标解读:
内容: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活动建议为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
解读:受地质规律的影响,资源供给在全球的分配是极不平衡的。这就产生了生产区与消费区的空间分离,这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交通运输就是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的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它是边疆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二、课题分析
课题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内容属于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一个主要内容。
课题内容体现:
本课题体现在湘教版教材必修2的第76页到第83页中,本节教材共分四部分:1、 引言2、交通运输与聚落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4、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分布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重点:
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3、交通运输与商业网店的布局
教学难点:
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课时安排:
以1课时为准,以我校的实际三五三教学标准分配3课时。
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
专家建议:本节课题国家课时安排为2课时,专家建议本课题教学建议为: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在教学中宜采用多媒体或板图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把握以下主要要点:1、 引言2、交通运输与聚落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4、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分布。
三、本课题在三?五?三学导型课体现
结合我校实际应为3课时。在三种课堂中实施策略如下
一、问题生成学导课
情境引导,激发欲望(2分钟):通过第三节的学习,我们知道运输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运输既然能影响到工业的发展,那么一个地方的交通运输布局势必对该区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导入。
自主学习,结构预习(20分钟)学生结合导学单,采取六动预习法,进行结构化预习。教师巡视督导。尽量不大声指导学生。
问题发现,小组评价(5分钟)学科长组织成员互批互改,并进行评价。
组内展示,合作探究(10分钟)学科长组织成员进行成果展示,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学术助理。
归纳共性,生成问题(3分钟)第二次生成共性问题,将问题生成卡反馈给教师。
二、问题展示解决课
问题引领,合作学习(2分钟)学生围绕上节课生成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巡查。
小组展示,生生质疑(25分钟)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组内派出代表进行展示。展示形式要多样化。共性问题要2个小组,问题一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要2小组;问题二(交通运输方式)要3个小组;问题三(交通运输对工农业发展的意义)要2小组。在展示时,其它小组要积极思考并质疑问难。
师生质疑,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要对小组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引导,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对小组展示不到位的要进行补充。问题训练,评价指导(5分钟)针对重点难点,进行巩固训练,一般为4个左右的选择题。
归纳总结,知识升华(3分钟)小组进行归纳,教师作相应的补充。
三、问题拓展提升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5分钟)要以问题形式直入主题。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小组拓展,总结归纳(5分钟)小组根据教师引出的问题,把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发现规律。
问题训练,合作评价(15分钟)通过拓展单,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科长组织成员互评。
关键问题,师生共探(10分钟)小组内共性问题在全班作出展示,教师要引导、点拨。
归纳总结,体验成功(5分钟)引导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自主归纳,让学生体验收获与成功的快乐。
为了达到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目标要求,选取了以下题和材料:
选择题:
1、石家庄的兴起主要与
A、铁路有关 B、分路有关 C、河流有关 D、运河有关
2、聚落临水分布可
①方便取水②利于航运③营造秀美的滨水景观④利于水资源保护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
3、古代著名的大都市,多数诞生在
A、沿海地区 B、河流中下游平原
C、河流中上游平原 D、高原地区
4、我国南方城市布局的一般规律是
A、沿铁路分布 B、沿河设城
C、沿公路分布 D、临海布局
5、关于河流与城镇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一些主要河流两岸常分布许多城市,越向上游城市越密
B、城市临河分布只是考虑有便捷的水运条件
C、河流发源地是沿河城市区位类型之一
D、许多古代城市可以利用天然河面进行军事防卫
6、下图中五个位于长江沿岸的城市,按图中序号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①武汉②重庆③南京④九江⑤上海 B、①重庆②宜昌③九江④南京⑤上海
C、①宜宾②宜昌③九江④武汉⑤上海 D、①重庆②武汉③九江④南京⑤上海
7、城市的发展与京杭运河密切相关的是
A、南京 B、扬州 C、石家庄 D、北京
8、有关中国京杭运河沿岸一些城市衰落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A、运河沿岸城市扬州的衰落是由于城市自身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B、运河的淤塞是造成沿岸城市济宁衰落的主要原因
C、运河沿岸城市的衰落是由于海上运输和铁路的发展而造成的
D、中国南北贸易的减弱是运河沿岸城市衰落的原因
9、商业中心与商业网点相比
A、商品种类较少 B、专业性更突出
C、数目更多 D、交通较为不便
二、综合题
10、A、B两聚落分别位于我国的第二、三大平原上。判断A、B的聚落形态,并分析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回答有关问题。
(1)A聚落呈 状。这是因为该地位于河流较 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 ,它常分布在 平原上。
(2)B聚落呈 状。这是因为河网密度较 的平原地区,村落沿 伸展。它常分布在 平原上。
11、读我国特大城市分布图(2001年),回答下列
问题。
⑴填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城市名称: ① ② ③ ④ ⑤ 。
⑵其中城市①和②的共同区位是 ,城市⑤的区位是 。
⑶从地形上看,我国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势的第
级阶梯的 地形上。
(4)从我国城市发展史来看,大部分城市都是沿江湖河道发育壮大的。在古代,我国北方把 作为交通工具,以 交通为主,聚落往往在
附近形成。南方以 交通为主,聚落则 分布。
⑸我国特大城市最多的省有 ,西气东输工程干线所经过的省区中,没有特大城市的是 。
答案:
1、A2、A3、B4、B5、D6、D7、B8、B9、B
10、(1)团块 少 完整、开阔和平坦 华北(2)带 大 河道 长江中下游
11、⑴重庆 武汉 包头 石家庄 广州 ⑵位于河流汇合处 河口 ⑶三 平原(4)马车 陆路 陆路干道 水运 临水 ⑸江苏和辽宁 宁夏
四、高考命题研究:
本课题以图和文字材料背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近5年宁夏卷高考中占了1/5。以选择题和综合题形式考查。
1、A、B两聚落分别位于我国的第二、三大平原上。判断A、B的聚落形态,并分析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回答有关问题。
(1)A聚落呈 状。这是因为该地位于河流较 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 ,它常分布在 平原上。
(2)B聚落呈 状。这是因为河网密度较 的平原地区,村落沿 伸展。它常分布在 平原上。
2、读我国特大城市分布图(2001年),回答下列
问题。
⑴填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城市名称: ① ② ③ ④ ⑤ 。
⑵其中城市①和②的共同区位是 ,城市⑤的区位是 。
⑶从地形上看,我国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势的第
级阶梯的 地形上。
(4)从我国城市发展史来看,大部分城市都是沿江湖河道发育壮大的。在古代,我国北方把 作为交通工具,以 交通为主,聚落往往在
附近形成。南方以 交通为主,聚落则 分布。
⑸我国特大城市最多的省有 ,西气东输工程干线所经过的省区中,没有特大城市的是 。
3、读下列山区和平原地区商业网点示意图,回答:
(1)由图可知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 (大于或小于)平原地区,原因是 ;山区应更多地采用 的灵活组织形式,不宜设置过密的固定商业网点的原因是: 。
(2)山区与平原商业网点布局的共同点是 。
(3) 、 技术的发展,使商业网络的组织形式发生显著的变化, 、 、 等正在推广,并成为现代商业发展的潮流。
答案
1、(1)团块 少 完整、开阔和平坦 华北(2)带 大 河道 长江中下游
2、⑴重庆 武汉 包头 石家庄 广州 ⑵位于河流汇合处 河口 ⑶三 平原(4)马车 陆路 陆路干道 水运 临水 ⑸江苏和辽宁 宁夏
3、(1)小于 山区自然环境恶劣,人口稀少,交通闭塞,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难以延伸到那里 流动服务 山区人口稀少(2)靠近商品生产地和方便的道路两旁(3)电子计算机 互联网 网上购物 电子商务 无人自动售贷机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题讲座测试题
1.本课题的课标内容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
2.本课题在章节的地位是什么?
3.本课题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
4.本课题的重点突破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5.本课题的难点突破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6.说明交通运输对聚落、城镇分布、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7.设计本课题情景导入材料有哪些?
8.设计本课题的板书设计
太谷二中地理学科课题讲座评价表
教师姓名
 
学科
2011年 月 日
任课年级
 
课题
 
权重
得分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课标
1、说课标:即说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课题内容中的具体体现。
5
教材分析
2、说地位:本课题内容在课程或单元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即本课题的价值) 3、说联系:本课题主要知识点和能力点与前后教材内容的联系。 4、说内容:简要、准确地说出本节课的内容。
15
教材处理
5、说教材处理:对本课题教材的加工、重组、所做的删减、增加、充实、拓展、修改以及顺序的调整。并说清这样处理的价值。
10
教学目标
6、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情况和认知特点(即学情)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10
重点难点
7、说重点、难点的确定。 8、说重点、难点确定的依据。 9、如何解决这些重点和难点。
10
教法学法
10、说明教学思想、方法、模式、策略的选择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用。 11、说明在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10
教学手段
(材料和题)
(三?五?三学导课)
12、说明教学手段选择的依据和所设计的教学情境。 13、说明教学手段的选用对最优化地达到教学目的的思考与分析,体现出能恰当运用多媒体、材料、题等进行教学。
10
教学程序
(三?五?三学导课)
14、说课堂教学结构以及各课型的时间分配;如课前准备、新课导入、新课展示,师生质疑、拓展提升等。 15、说教学流程:教学实施的具体步骤和环节。
15
课后反思
16、对本课题内容的自我评价或教学反思。
5
教师素养
17、板书书写流畅,工整规范,没有错别字。 18、语言生动形象,条理清楚,表达准确。 19、教态自然,仪表端庄,精神饱满,富于感染力。 20、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讲座内容。
10
备注
 总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