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2021年秋)一单元1.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我们看到的光,有的是物体自身发出的,如太阳、正在发光的台灯等;有的不是物体自身发出的,如月球、镜子等。2.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3.光的用途很广泛。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4.光从空气射向镜子表面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传播方向发生变化,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到空气中。5.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眼睛,使我们能看到物体。6.水面映出岸上树木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的缘故。7.人们在潜艇中可以利用潜望镜观察海面的情况,这个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制作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镜片。8.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三棱镜能把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彩色光带。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彩虹。9.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二单元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2.秋季早晨,我们在草叶上看到的小水珠,一般称之为_露__。深秋或冬季的早晨,在草叶上出现的小冰晶,我们一般称之为_霜。3.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但是温度仍高于℃时,凝结而的小水滴。4.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温度在℃以下,形成的小冰晶。5.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6在温度降到 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7.根据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一种推测性论断或假定性解释,就是在假设。8.雨来自云。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落下来。如果落下来的是水滴,就是雨;如果到达地面时,它们没有完全融化成水,仍呈固态,就是冰雹。9.雪与雨的形态不同,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0℃以上时,凝结成的小水滴。10.水不断地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气中。11.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断循环。三单元1.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2.热是一种能量,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传导。3.加热容器底部时,底部的水受热会上升,周围及上方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被加热再上升......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使水逐渐变热。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对流。4.比较实验中测得的数值,找出数值的变化原因,得出结论就是在分析数据。5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辐射热的能力不一样,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收辐射热的能力强。6.太阳的热是通过辐射方式传递到地球上的,对流是空气传递热的主要方式。7.冬天教室里的暖气片是通过对流的的方式让教室里暖和起来的。8.夏天,人们喜欢穿白色的衣服,这是因为浅色衣服吸收辐射人的能力弱,更凉快。期中检测1.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具有能量、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2.光从空气射向镜子表面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有一部分光传回到空气中。这就是光的反射。3.物体发出的光或者反射的光进人眼睛,就能使我们看到物体。4.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彩虹。5.空气中的水蒸气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者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6.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7.雨来自云。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落下来。如果降落下来的是水滴,就是雨。8.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断循环。9.热是一种能量,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传导。10.加热容器底部时底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周围及上方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水逐渐变热。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对流。11.太阳的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而直接向周围发射。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辐射。12.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辐射热的能力不一样。一般来说,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收辐射热的能力强。13.根据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一种推测性论断或假定性解释,就是在假设。四单元1.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是地球引力。2.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3.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4.“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一些远古时代的海洋生物的化石,因此,可以推测青藏高原在远古时代有可能是海洋。5.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6.岩浆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7.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地壳运动破坏了地下的平衡时,岩浆受到挤压,向上运动,遇到薄弱的地壳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8.科学家利用检测到的地震波、磁力等对地球内部的情况进行推测,认为地球内部由外到内依次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9.火山和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10.生活中的物体下落现象是由地球引力引起的。向上抛的物体无论抛得多高,最终都会落到地面上。11.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12.沉积岩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等产生的物质,经过搬运、沉积、成岩等作用的岩石。13.我知道花岗岩、玄武岩都属于岩浆岩;砂岩、页岩都属于沉积岩;大理岩是石灰岩和白云岩等岩石的变质岩。14.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15.遭遇崩塌、滑坡、泥石流时,应选择与崩塌、滑坡、泥石流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逃离危险区,决不能顺着其运动的方向逃生。五单元1.不同材料的导热性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金属材料的导热性比较强。2.按照导热性从强到弱排列,容易导热的常见金属依次铜、铝、铁等。非金属中除钻石、石墨外,一般不易导热。3.自然状态下,有些材料在水中具有漂浮能力,而且它们的漂浮能力与形状无关,这样的材料是漂浮材料。4.漂浮材料的漂浮能力不一样。5.泡沫救生圈是水上救生的重要装备,一般装在船舶上以备危险时使用。6.中国是陶瓷的故乡,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7.常见的陶瓷材料具有不易导电、不易导热、耐高温、易碎、耐腐蚀等特性。8.棉被和棉衣里有棉花,它的导热性差,而且它的缝隙里充满空气,,空气也不容易导热。棉衣穿到身上后,可缓解人体热量的散失,从而起到保暖的效果。保温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如:房顶保温、水管保温、蔬菜大棚保温等。我们用陶瓷制作成餐具是利用了陶瓷不易导热特点,利用陶瓷作为下水管道是利用了陶瓷耐腐蚀特点。11.甲醛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常用于制作树脂、药物、炸药、染料等。12.家里的热水瓶通常用木头来做盖子,这主要是因为木头的导热性差。六单元一、查漏补缺1.人们根据葱叶的结构特性,设计、制造出了圆筒结构的物品,这就是仿生。2.通过制作某些东西来解释难以直接观察的事物,就是在建立模型。3.人们受蝙蝠的启示发明了雷达,从鱼类的游泳中得到启示,发明了潜艇,从鸟的飞行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4.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完成的发明和创造,通常需要经过生物性能、建立模型、检测模型、开发产品四个过程。5.圆筒结构与平板结构相比优点是圆筒结构承重能力强。6.隋唐之前,书籍大多是手抄的,费时费力,易抄错、抄漏。北宋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制术,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7.20世纪80年代,以王选为首的科研团队推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印刷效率得到很大提高。8.“VR”的中文意思是虚拟现实。它是利用计算机程序生成的一种完全虚拟的三维环境,需要佩戴专业的VR眼镜来感受。9.VR眼镜的结构分为镜盖、镜身、镜片三部分,其中VR眼镜的镜片是放大镜。VR技术的应用有模拟驾驶、模拟手术、观察虚拟世界。11印刷术产生后,大量的文字典籍可以被更方便确地保存下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