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所属学科 文科组 执教教师
课程内容 第9课对外开放 课程学时 1课时
教学班级 801 上课时间 2022-4-2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在了解对外开放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在运用地图了解对外开放进程的过程中,掌握观察和分析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开放;认识开放的重要性,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及逐步扩大的过程。 教学难点: 首先在深圳等地创办经济特区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特点。 教学准备:PPT课件 学生预习 视频穿插课堂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九课的内容。本课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因此,本课在中国现代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系统学习,阅读分析能力和对某些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已有一定提高,初步具备了用历史的眼光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改革开放的史实对学生来说相对久远,他们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却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缺乏亲身体验。因此,在安排本课教学时,教师要尽提供适量资料,设置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所带班级学生的思维相对沉闷、参与意识不强,还得加强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设置导入 互动新授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作业 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提问: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春天的寓意是什么?老人指的是谁?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喻指什么?他为什么画这样一个圈,中国是如何对外开放的?中国的对外开放有什么重要意义?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互动新授 明确本文分为四部分学习 (一)、春的寓意------对外开放之义(板书或多媒体展示) 1.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怎么理解对外开放? 师解释对外开放的涵义: 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对外开放”是中国一项基本国策。 、春的呼唤------对外开放之因 播放视频:逃港 1.提问:一边看视频,一边思考,当时的人们为什么会逃港? 师总结: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了这是对外开放的其中一个原因。 2.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除了刚刚逃港的原因,还有哪些原因迫使我们进行对外开放?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四组材料: 师补充:①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 ②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③国内建设缺乏资金、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资金和技术。 ④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 (三)、春的到来------对外开放之时 1.提问:面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我们什么时候进行改革开放呢? 展示材料:1979年4月5日,中央在京召开工作会议。在会议期间,邓小平与广东省第一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画出一个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中央没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四)、春的脚步-------对外开放之路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时间: 2.经济特区: 3.成就-------窗口: 4.提问:我们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兴办经济特区,有什么作用? 展示材料: 材料二: 提问: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展示材料: 师过渡:深圳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是我国第一个开放的经济特区,它在建设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的困难,我们来看这么一则故事。 展示材料: 提问:请同学们帮忙想一想,如何才能加快工程进度呢? 教师过渡:当时的管理者的确实行了这一种奖励机制,要求每位司机每天拉50车,多拉一车奖励4分钱,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基本上每位司机都能拉50车以上,其中干的最多的一天能拉130车,这样极大的加快了工程进度,大家说好不好?可是这么好的办法却被叫停,理由:“滥发奖金,不合规矩”,还因为这4分钱闹到中南海领导那里去,才得以继续实行。 通过这件小事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我们不仅要进行经济改革还要进行思想改革,改革与开放紧密结合,也体现了特区建设的不易。 教师过渡:这一崭新的试验很快取得明显成就。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荣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展示图片:(对比) 教师总结:1984年,邓小平看到深圳的建设速度,欣然为深圳题词。 8.经济特区的建立有何作用? 展示材料: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师过渡:“除了现在的特区外,可以考虑再开放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1.对外开放的推进 ①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①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②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③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建立。 ④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 过渡:在这种不利的国际环境下,邓小平把上海浦东当做一张王牌打了出来。 展示材料: 邓小平曾如此解释“出牌顺序”:“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 总结:开放浦东的目的是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 展示图片:(对比) 小结:浦东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极大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对外开放格局的意义 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小结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解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含义。 全方位:对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多层次:开放范围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地,逐渐深入 宽领域:经济领域,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探究:晚清时期旧中国的开放与现在的开放有什么不同?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想一想:对外开放只是引进国外资金等资源吗? 小结:“请进来”与“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 简要了解世贸组织 了解中国为了加入世贸组织进行了15年的入世之旅 中国加入WTO究竟有利还是不利 展示材料: (网友:纺织工人)加入WTO后我们公司出口的服装越来越多,我们的收益也越来越高。 (网友:汽车工人)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雪上加霜,美国和德国在技术上占据很大的优势,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真是生意难做啊! (网友:农民兄弟)国外低价农产品大量进入我国,我家自产自销的瓜果卖的钱还不够成本呢。真是愁死人了。 如果你也是网友之一,你将如何跟帖 请联系现实阐述你的理由? 机遇: 挑战: 三、课堂总结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四、课堂练习 1、 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以下各项正确的是( ) 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 、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 2.1978年夏,广东宝安县就在引进外资,办来料加工;1978年冬,安徽小岗村群众签字画押要搞联产承包。这表明( ) A.农村改革已全面推开 B.中国迫切需要改革开放 C.深圳经济特区已建立 D.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 3.1980年我国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中,不属于广东省的是( )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4、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2年,决定开放内地部分省会城市和沿江、沿边城市;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区。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 A.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B. 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C. 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D. 扩大开放,融入世界 5.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是( ) A.1980 B.1840 C.1992 D.2001 1.生:向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和贸易往来。 2.生:因为国家制度的问题,导致人们贫穷落后,所以他们选择逃港。 3.生:结合材料回答,教师补充 4.生: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经济特区 5.生结合课本回答。 6.生:①毗邻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 ②地处东南沿海,交通便利 ③著名侨乡,有利于吸引侨资 7.生:①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②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8.生:多劳多得,按劳分配,实行奖励机制,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9.生:①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 ②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0.生结合课本回答 11.生讨论后回答问题 12.生: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 13.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通过聆听《春天的故事》了解对外开放这一决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歌曲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详细梳理本节重难点,增强历史知识的系统整理能力,完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答疑的习惯。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