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诉讼实现公平正义复习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共3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课 诉讼实现公平正义复习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共38张PPT)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法律与生活》
复习系列课件
《法律与生活》建构逻辑框架的大思路
温故知新
1.社会争议纠纷解决的途径有哪些?
2.诉讼的含义及其特点?
3.三大诉讼分别是什么,有何区别?
第四单元 社会争议解决
第十课 诉讼实现公平正义
课标要求
概述公民的诉讼权利,熟悉公民获得法律援助的渠道。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理解诉讼权利的内容、原因和作用,明确法律援助的原因、措施、内容、主体、审查、处理。理解起诉、立案登记、开庭审理、二审程序等相关内容。理解证据的作用和含义,明确举证责任的具体情形。
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意识,依法分析、认识、参与诉讼活动。树立法治观念,提升证据意识。
公共参与:树立法治观念,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必要时寻求法律援助。善于用证据说话,明确举证责任。
知识建构
1.诉讼权利的内容
2.寻求法律援助
议题一
正确行使诉讼权利
读课本P88---91,回答下列问题:
思维导图
【重点突破一】 诉讼权利的内容
为充分保障诉讼过程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诉讼法赋予当事人广泛的诉讼权利,司法机关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这些诉讼权利。
(1)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的权利
(2)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3)当事人有上诉的权利
1.保障诉讼权利
2. 诉讼权利的内容
【重点突破一】 诉讼权利的内容
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的权利 必要性 当事人因身陷纠纷而参与诉讼时,很可能面临缺乏法律知识与技能、无暇参加诉讼活动等问题。此时,当事人可以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帮助其进行诉讼。
意义 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事实和法律,维护当事人合法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使案件得到公正的审理。
申请回避的权利 含义 在诉讼中,当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具有法律规定不宜参加案件审理或有关诉讼活动的情形时,当事人有权要求其退出,这就是诉讼法中规定的回避制度。
意义 有利于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消除当事人的疑虑,增加裁判的正当性。
上诉的权利 含义 我国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除特殊情况外,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理便告终结。当事人如果不服一审裁判,可以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上诉。
意义 上诉权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重要诉讼权利,是否提出上诉,完全由当事人自主决定,他人不得限制或干涉。
上诉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提起的,如果不及时提起,一审裁判就会生效,当事人就会失去上诉权。
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不服判决和不服裁定的上诉期限分别为15日和10日。
在刑事诉讼中,不服判决和不服裁定的上诉日期分别为10日和5日。
相关链接
注意:上诉应当递交上诉状,即必须提交书面上诉状,口头上诉无效。
知识拓展:诉讼、胜诉、起诉、上诉、申诉、抗诉
(1)诉讼是案件从受理到判决、执行的整个过程。
(2)胜诉是指法院的判决支持或者否定一方的诉讼请求,获利方也就是胜诉方。
(3)上诉、申诉和抗诉的比较
上诉 申诉 抗诉
主体
理由
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以及他们的法定其代理人;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
当事人及法定代理人
原审人民法院同级的人民检察院
对一审判决不服的(无须任何理由)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认为确实有错误
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如提出可以调解,推翻判决的新证据等)
【重点突破二】 寻求法律援助
1. 原因:在生活中,有一些公民因受经济条件或其他因素影响,难以在诉讼过程中充分行使诉讼权利,从而可能丧失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宝贵机会。
2.内容:国家建立法律援助制度,设置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或安排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等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辩护等法律服务。
3.申请:
⑴在民事和行政纠纷中,经济困难的公民可以就依法请求国家赔偿、请求支付劳动报酬、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等事项,申请法律援助,获得法律咨询或代理服务。
⑵未成年人申请法律援助的,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提出。
⑶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因经济困难而没有委托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或部分特殊案件的当事人,也可以经法定程序,获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或代理。
【重点突破二】 寻求法律援助
4.审查:
法律援助机构收到法律援助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
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决定提供法律援助;
不符合条件的,要书面告知理由。
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不得收取任何财物。
1.起诉的作用、原则、条件、机关和立案
2.应诉
3.开庭审理的含义、地位和阶段
4.上诉与二审
议题二
严格遵守诉讼程序
阅读课本P91---94,回答下列问题
思维导图
严格遵守诉讼程序
审理与判决
起诉与应诉
起诉的含义、地位、原则、管辖、登记立案
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
开庭审理
刑事诉讼
两审终审制度
【重点突破一】 起诉的作用、原则、条件、机关和立案
1.作用
是诉讼程序的第一步。
2.原则
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均实行“不告不理”的原则。
3.条件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所享有或依法由自己管理、支配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或者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人民法院予以审判。
4.机关
起诉应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
5.立案
我国实行立案登记制。①内容: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登记立案。立案登记后,诉讼即告开始,起诉的一方称为原告,被诉的一方称为被告,诉讼进入第一审程序。②意义: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
【重点突破二】 应诉
1.人民法院登记立案后,要将原告提交的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答辩状,再由人民法院把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
2.被告不提交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
3.在这一阶段,人民法院还要确定开庭审理日期,并通知双方当事人。
【重点突破三】 开庭审理的含义、地位和阶段
1.含义
在民事、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和形式,在法庭上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并作出判决,这一系列诉讼活动称为开庭审理。
2.地位
3.阶段
开庭审理是诉讼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包括开庭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休庭评议与宣告判决等阶段。
开庭审理是诉讼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休庭评议
法庭辩论
法庭调查
开庭准备
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到庭情况、宣布法庭纪律。
全面调查案件事实
当事人就案件争议的有关问题阐明自己的意见。
审判人员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作出结论。
宣告判决
当庭或择期公开宣告判决内容。
二、审理与判决
阶段:
当事人陈诉——证人出庭作证——出示物证等证据——宣读鉴定意见和勘验笔录——审判长归纳总结
原告发言——被告答辩——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答辩——互相辩论——辩论终结——审判长征询各方最后意见
两审终审制度
(1)一审结束后,当事人不服一审裁判的,有权提起上诉,启动二审程序。(2)二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的程序,二审裁判是终审裁判。(3)法律还规定了审判监督程序,用于纠正生效裁判的错误。
【重点突破四】 上诉与二审
【例题一】
1.人脸是个人独有的生物识别信息,具有不可更改的特性,一旦被泄露,用户的财产、隐私将会受到威胁。在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3·15晚会”上,人脸识别成为了第一个被关注的话题。某卫浴品牌在线下门店大量安装人脸识别设备,在未提前告知用户、没有取得用户同意的前提下,大量抓取用户的脸部信息,在人脸信息上做标记。这些信息会同步给所有门店用来做营销推广,严重干扰了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北京的李先生2021年2月在该卫浴品牌门店购买卫浴产品时,被非法采集了人脸信息。事后,李先生担心自己的信息被泄露,欲通过诉讼来维权,但李先生工作繁忙又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与技能,无暇参与诉讼活动。
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你认为李先生在提起诉讼前应做哪些准备
1.①证据是当事人主张自己权利的重要工具,李先生在提起诉讼前,需要准备好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如现场照片、进店消费的发票、相关证人证言等。②起诉是诉讼程序的第一步,李先生应该根据相关信息完成民事起诉状的撰写,以便向法院提起诉讼。③李先生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还应委托诉讼代理人,帮助其进行诉讼。
1.证据的作用、含义和种类
2.收集保留证据的原因和要求
3.举证责任的表现
4.诉讼的基本原则、灵魂和意义
议题三
依法收集运用证据
阅读课本P94---97,回答下列问题
【重点突破一】 证据的作用、含义和种类;收集保留证据的原因和要求
1.作用
①打官司就是打证据。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打官司时遇到过“有理说不清”的烦恼,其根源就在于手中没有过硬的证据。
②当事人对案件事实发生争议,诉讼证据就变得至关重要。
2.含义
证据,就是证明的依据。诉讼证据是诉讼过程中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
3.种类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有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
要求:收集与保存证据非常重要。做事要留痕,讲的就是要留证据。
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缺乏证据意识,不注意收集和保存证据,一旦发生纠纷,难免处于不利地位。
收集与保留证据
【重点突破三】 举证责任的表现
类别 举证责任 例外规定
民事诉讼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在有些情况下,当案件的当事人处于弱势而难以举证时,法律出于保护弱者利益、维护社会公平的考虑,赋予当事人一项权利,即当事人提出诉讼主张时,如果对方否认,由对方负责举证,这称为“举证责任倒置”
行政诉讼 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其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
刑事诉讼 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 自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自诉人承担
【重点突破四】 诉讼的基本原则、灵魂和意义
1.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是任何诉讼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2.灵魂: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是诉讼的灵魂。
3.意义:在诉讼中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有利于正确解决纠纷,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实现公平正义。
【例题2】
材料一 受疫情影响,自2020年3月起,小李所在公司就没再按时足额为其发放工资。半年后,小李以公司长期拖欠工资导致其无法正常生活为由,向公司送达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并一纸诉状告到法院,要求支付2017年至2020年未休年休假工资4.4万余元。公司称,曾统一安排员工春节前后休年休假,且小李已休2017年至2020年的年休假,休假期间工资均正常发放,且小李主张的2017年带薪年休假已超过诉讼时效。小李认可春节休假安排,但却否认发放工资。随后,双方就争论提交相关证据。
一审法院认为,根据法律规定,小李主张2017年未休带薪年休假工资已过仲裁时效。此外,双方提交的证据显示,公司均已足额支付工资。关于2020年未休带薪年休假工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公司虽安排小李休假,但未能充分举证证明其已安排小李休年休假或已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故应当承担举证不利的后果。最终,一审法院只对小李主张2020年未休带薪年休假工资的诉讼请求予以支持,但不支持2017年未休带薪年休假工资的诉讼请求。小李不服判决,提起上诉。二审法院最终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案件是如何通过诉讼实现公平正义的。
①诉讼法赋予了当事人广泛的诉讼权利。小李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向法院起诉;当不服一审判决时,积极行使上诉权。
②法院严格遵守诉讼程序,保障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正确适用法律,保障了小李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也保障了用人单位的合法权利。
③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是诉讼的灵魂。原被告双方重视证据的收集,在庭审中向法院依法提交证据。法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诉讼时效的有关规定,作出公正判决。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案件是如何通过诉讼实现公平正义的。
知识建构
素养检测
1.曹某购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想在小区自己购买的车位上安装充电桩,需要物业公司在施工单上盖章,物业公司认为安装充电桩存在安全隐患,予以拒绝。曹某遂将物业公司诉至法院,请求物业公司给予配合和协助。本案中( )
①法院会支持曹某的诉讼请求
②法院不会支持曹某的诉讼请求
③举证责任应由物业公司承担
④双方当事人可在诉讼中选择调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2.2018年10月1日,东城区的宋某向西城区的李某借款10万元,承诺于2019年元旦前归还,并通过微信将借条拍照发给李某。借款到期后,因碍于朋友面子,李某一直未催要欠款。2022年3月1日,李某因急需用钱,多次电话、微信联系宋某索要借款,均未果,欲将对方诉至法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本案中,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行为
B.本案已过诉讼时效,李某丧失了起诉权
C.李某提交的微信中的借条照片属于书证
D.李某可就此纠纷上诉到东城区人民法院
B
3.2017年10月14日,盛某借给朋友林某现金5万元,写下借条,但借条并未写还款日期。2021年1月,盛某因急需用钱要求林某还钱,但林某不予理睬。盛某遂向法院起诉,本案中( )
A.盛某不能向法院起诉,因为已过诉讼时效
B.本案中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5万元欠款
C.在法庭调查阶段,盛某应当出示借款证据
D.林某如不服一审判决结果,可以申请再审
B
4.王某通过网上购物方式向店主小张购买了价值3000元的手机一个,下单后货款和运费均已向小张付清。小张当天将手机交由某快递公司运送,2天后该快递公司将手机送达王某所在地,却在送货时不慎被人冒领。王某多次催问小张和快递公司未果,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小张和快递公司赔偿手机的货款和运费。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法院应支持王某的诉讼请求
②王某并未取得该手机的所有权
③一审判决后,当事人可以在15天内提起上诉
④小张、王某和快递公司都是该买卖合同的当事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5.2021年5月3日,张某骑车摔伤,被送至S县二院检查,被医院告知需做手术治疗但具体手术时间未定。2021年5月12日,医生告知张某凭S县二院现有医疗技术和条件无法为其进行手术。张某于2021年9月8日转院至X市六院治疗,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被医生告知需要截肢。于是,张某将S县二院诉至法院。在本案中( )
①张某应向基层人民法院起诉
②被告否认则不需要提供证据
③张某可委托辩护人进行诉讼
④实行“谁主张,谁举证”原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6.疫情期间,D药房销售店向A市B区的C医疗设备生产厂订制一批医用外科口罩,双方协商后就数量、价格签订了书面协议,并支付定金。后来,B区市监局查处C厂商的口罩不符合质量规定,全部给予扣押。为了维权,C厂商可以( )
①向B区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②在B区基层人民法院对B区市监局提起刑事诉讼
③与市监局以仲裁的方式解决 
④在B区基层人民法院对B区市监局提起行政诉讼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D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