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知识梳理(背诵材料)第三单元一、同盟会与三民主义1.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2)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有华兴会和光复会。(3)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2.同盟会成立(1)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2)地位: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3)意义: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二、辛亥革命1.时间:1911年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3.高潮: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并取得胜利。4.成果(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颁布时间:1912年3月11日②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③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④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⑤意义: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5.辛亥革命意义(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思想上: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3)经济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三、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活动1.破坏责任内阁制:1913年春,指使亲信刺杀了宋教仁,这就是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宋案”、是“二次革命”的直接原因。2.镇压“二次革命”:“宋案”发生后,面对国内的舆论谴责,袁世凯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联合反袁,发动“二次革命”,遭到镇压。3.袁世凯复辟帝制:“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接着,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4.卖国: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5.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四、军阀割据1.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2.派系军阀 首领 控制地区直系 冯国璋和曹锟 江苏、江西、湖北等地皖系 段祺瑞 掌握北京政府,控制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地奉系 张作霖 盘踞东北滇系 唐继尧 云南、贵州桂系 陆荣廷 广西、广东3.影响(1)军阀割据混战,中国陷入动乱中,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灾难。(2)为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各军阀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得不到维护。第四单元一、新文化运动1.兴起原因(1)政治:北洋政府实行专制独裁统治。(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3)思想: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②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3.口号:民主和科学4.重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5.内容(1)思想领域: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2)文学领域: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6.代表人物及事迹(1)陈独秀:①创办《青年杂志》。②首先提出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③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2)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3)鲁迅: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4)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使北京大学成为全国最高学府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北京大学开创男女同校的先例。7.评价(1)性质: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2)意义: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3)局限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对东西方文化绝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二、五四运动1.背景。(1)政治: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尖锐。(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3)思想: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导火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3.时间:1919年5月4日4.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5.概况(1)主力:学生 工人(2)地点:北京 上海6.结果:五四运动实现了直接目标,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7.地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8.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9.意义: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三、中国共产党成立1.条件(1)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①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②五四运动使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组织基础:各地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共产国际的帮助阶级基础: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壮大并登上了政治舞台2.时间:1921年7月3.地点:上海 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4.中共一大内容:(1)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2)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5.意义:标志者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四、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时间、地点:1922年7月;上海2.内容: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3.意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五、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1.背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2.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时间:1922年初到1923年春。(2)顶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罢工遭到镇压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3.教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