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 教案

资源简介

部编版六下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组诗教学设计
河北省黄骅市黄骅镇坑西完全小学 王志伟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重点区分“栖”“脉”“候”等生字的写法。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结合注释大致理解诗的意思。
3.对比三首诗,体会作者在不同节日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不同节日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吟诵古诗,走进诗境
1.在古代,许多诗人都在传统节日中抒发诗情。春节里,宋代王安石用“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来表达自己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清明节,唐代杜牧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来形容悲伤的心态;七夕节,唐代诗人林杰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来表达美好愿望……今天,我们走进关于传统节日的三首古诗。
2.学生自读三首诗。
3.交流:读完古诗词,我们发现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节日?从诗中哪里可以看出来的?
三首诗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分别是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
二、读通古诗,理解诗意。
(一)了解节日
1.这三个节日中,你对哪个节日不太了解?
生:寒食节
2.介绍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二日。这个节日里,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二)读准字音
1.了解了这三个传统节日后,请同学们读读古诗,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2.全班交流:字音都读准了吗?谁给大家读一读。
《寒食》中注意“翃”“散”的读音。
《迢迢牵牛星》“擢”“皎”“札”“脉”的读音。这首诗一共10句,里面用了很多叠词,让人读起来情趣盎然。
《十五夜望月》中“栖”的读音。
(三)了解诗意
1.诗句读通了,诗意你们了解吗?下面你们就结合文中的注释和给出的画面自主学习三首古诗词,看看能学懂什么?
《寒食》
(1)我们先来看看《寒食》这首诗,你们学懂了什么?
(2)指导:“东风”指的就是春风,和“等闲识得东风面”中的东风一样。
诗意: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幕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候贵戚的家里。
《迢迢牵牛星》
诗意: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雨般零落。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相隔一条银河,但也只能相视无言。
《十五夜望月》
指导:“地白”是因为月光照在地上。
诗意: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秋思之情落在谁家?
三、顺学而导,体会情感
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很多的古诗了,大家已经有学习古诗的经验了。有的古诗一读我们就能初步体会古诗的情感,你们觉得这三首古诗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预设:
1. 我从《迢迢牵女星》这首诗中体会到了思念之情。
2. 我从《十五夜望月》中体会到了怀念家乡之情。
3. 《寒食》这首古诗我觉得不能很好地体会情感。
指导:这些古诗我们有的是初步体会情感,有的古诗我们不能很好地体会情感。要想深切地体会情感需要细细地品读。
(一)从字里行间和神话故事中品味情感
《迢迢牵牛星》
1.联系《牛郎织女》的故事体会情感
(1)五年级我们学过《牛郎织女》的故事,谁能简单讲一讲。
生来讲。
(2)联系这个故事,再联系诗句内容,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情感?
写出了织女的悲苦。
2.联系重点词语理解织女的悲苦
诗表达的情感往往在字里行间,从诗句中的哪些词语看出作者的情感?
预设:
“纤纤”指织女的手柔软细腻,“札札”是织布机发出的声响。
“不成章、零如雨、不得语”可以看出当时的织女因为思念牛郎织不好布,以泪洗面,泣不成声。时间一天天过去,她心里默默地想着:天河很清澈,阻隔着我和牛郎,我们彼此都能看得见呀,但是却不能在一起,连一句话也说不上。织女一会织布,一会看着天河的那一边,心中忧伤化成流不断的泪水。
3.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小结:从织女织布“不成章”,到“泪如雨”,再到“不得语”,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谁来读读,读出这种感受。
(二)用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
1. 《十五夜望月》这首诗从哪里可以看出表达的情感?
最后两句最能表现。
2.重点指导后两句。
指导:一个“落”字给人形象的动感,不能换成“到”“入”等,委婉地表达了思乡之情。
3.引出其他关于思亲的诗句
是呀!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类似这样委婉表达思亲之情的诗句还有哪些?
预设:
生: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指导:望着望着开始思念家乡了,妙!
生: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这一句让明月带我回家乡,表达思亲之情。
生: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小结
师:原来古代诗人都喜欢借助明月来表达思亲之情,这首古诗虽借助明月,但是却没有直接表达,而是说“这些望月的人中,秋思会落到谁家”委婉表达,实在精妙,谁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这种巧妙的情感。
5.有感情朗读、背诵。
(三)借助历史故事和时代背景体会情感。
1.联系历史故事理解情感。
《寒食》这首诗的情感不好体会,需要联系这个节日的一些习俗,前面我们已经简单介绍了寒食节的习俗了,在寒食节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是为了纪念一个人物。
出示资料:
通过这段资料,你明白了,这首诗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预设:
生:我觉得是对朝廷的一种不满,因为大家都严禁烟火,而皇宫却点蜡烛。
生:大家都不生烟火,皇宫却升腾烟雾,表达作者的不满情绪。
2.联系背景资料理解情感
岂止是不满,更是一种讽刺,为什么这里是“汉宫”而不是“皇宫”。“汉宫”就是汉朝的宫殿,当时的汉朝由于宠信宦官,导致了灭亡。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
引读:
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而其他地方漆黑一片,作者是极度的不满,谁来读。
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作者心中是怎样的感慨,谁来读。
3.背诵这首古诗。
四、对比古诗,拓展延伸
1.小结:本组的三首古诗,虽然都是写的传统节日,但却表达不同的情感。《寒食》借节日习俗讽刺当时朝廷的腐败行为,表达对当时朝廷的极度不满;《迢迢牵牛星》抒发织女因思念牛郎而产生的无限愁苦;《十五夜望月》却用巧妙的“落”表达思亲之情。我们一起再把三首古诗有感情地背诵下来。
2.今天这节课我们从字里行间,从神话故事体会情感,还联系时代背景和相关历史体会情感。我们祖国流传下了许多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这些古诗或表达家国情怀,或抒发离愁欢乐,或表达思亲之情……课下同学们继续搜集相关古诗,也试着用今天学习的方法体会情感。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