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一、选择题
1.黄校长来参加某班班会,班长说话最得体的一项是______
A.校长,您的光临,是我们全班同学的骄傲。
B.校长,您来参加班会,请多加关照。
C.校长,您来参加班会,我们感到非常高兴。
D.校长,您有空来参加班会,真是我班同学的莫大荣幸。
2.对诗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对人生的价值进行了形象对比,肯定了那些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的人生价值。
B.诗歌反复吟咏,情感层层推进,其中诗歌中两个“死”字含义相同,都是指失去生命。
C.诗歌第一小节中两个“活”字含义不同。前一个“活”指躯体活着,后一个“活”指精神永存。
3.“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下列词语哪一项不是这样的人的品格( )
A.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B.助人为乐 舍己为人
C.大公无私 乐于奉献 D.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
4.下列对“举”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抬举(推选) B.举(向上抬)世闻名 C.举例(提出) D.举办(提出)
5.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
(1)疲备不堪( )迫不急待( )
(2)藏克家( )避峰芒( )
(3)永往直前( )开僻道路( )
(4)不曲不挠( )头昏脑涨( )
二、填空题
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 这几句诗中的第一个“有的人”指_______,第二个“有的人”指_____。
2. 诗中两个“死”字的含义是( )。
A.两个都指失去了生命
B.前一个指失去了生命,后一个指虽生犹死
C.前一个指虽生犹死,后一个只是指失去了生命
7.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生机________ 面目全________ 一命________呼
________不留情 自由自________ 苟延________喘
三、语言表达
8.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①这句话里两个“有的人”分别指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第一个“活”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________;第二个“活”充满了肯定________和________。
②这句话里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2)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读了诗句,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__。
9.按要求写句子。
(1)天空中挂着圆月。(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闰土回家去了。 我还常常想念着闰土。(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六一”那天,我迈着轻快的步伐,兴奋的心情来到了学校。(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人该看重什么
做人处世,该看重什么?居里夫人的“三重”、“三不重”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一是重爱心不重金钱。她在法国读书时生活很困难,祖国波兰给成绩优异的她寄来一部分“亚历山大基金”作为奖学金,虽然她很需要钱用,但是她只留下十分之一,其余寄回基金会,以救助更需要帮助的穷人。她说:“最富有的人不是那些拥有亿万家产的人,而是富有爱心的人,哪怕物质上很清贫。”
二是重工作不重享受。居里夫人当年年薪达4万法郎,在那个时代算是相当富有了,她丈夫建议家里添置一对沙发。居里夫人说;“不,还是不要舒服好,舒服了我可能会多坐一会儿,那就会少了工作时间。”正是因为她的勤奋努力为世界化学宝库增添了镭。她的重工作不重享受,永不懈怠的追求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是重成绩不重荣誉。她一生两次获诺贝尔奖;一生获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17个。但她对这些荣誉全不在意。一次她的一位朋友来访,她女儿正在玩一枚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奖章。朋友很惊讶,这是最高的奖赏。居里夫人竟然给孩子们当玩具。居里夫人说:“我不在乎这个,我是想让小孩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
10.用“﹏﹏﹏”画出文章的中心句,它在文中的作用是 。
1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优秀( ) 贫困( ) 荣耀( )
12.作者通过哪三件具体的事例表现了居里夫人三重三不重的精神?
第一件: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____________________
13.居里夫人说:“我不在乎这个,我是想让小孩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14.这一小节写了( )种人,前一个“有的人”指( )的人,后一个“有的人”是指( )的人。
15.两个“活着”的含义是( )
A.两个都指肉体的生存。 B.前一个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指精神的永存。
C.前一个指精神的永存,后一个指肉体的生存。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校长,您来参加班会,我们感到非常高兴。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
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2.B
【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通篇使用对比,在相互的对照中将现实世界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方式及其历史结果艺术呈现。
ACD理解正确。B项有误,前一个“死”字指虽生犹死,后一个只是指失去了生命。
3.D
【详解】
考查了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注意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注意多读书,增加知识积累。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这句话的意思是有的人活在世上,为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生命和青春;有的人,为人民活着,乐于助人,为了别人的利益,不惜自己的生命。所以D是不符合这句话的意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意思:如果人不修身,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4.C
【详解】
此题考查字义。“举”的意思有:
1.向上抬,向上托 :~头。~手。~重。~棋不定。2.动作行为 :~止。轻而易~。3.发起,兴办 :~义。~办。创~。4.提出 :~要。~例。5.推选,推荐 :推~。荐~。6.全 :~国。~世。~家。7.古代指科举取士 :科~。~人。一~成名。8.攻克 :“一战而~鄢、郢”。
A.抬举(向上抬,向上托 )
B.举(全)世闻名
D.举办(发起,兴办)
5.(1)惫及(2)臧锋(3)勇辟(4)屈胀
【详解】

6. 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 一生为人民、甘愿给人民做牛马的人 C
【详解】
1. 小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联系全诗,我们发现前四节诗中每一节都有“有的人”;前一句都指反动统治者;后一句都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
2. 小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理解的能力。注意联系句子和上下文理解。诗句选自课文第一节,这一节对两种人的生与死进行评价,指出:有的人“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其实是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里。
7. 勃勃 非 呜 毫 在 残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这些词语有:生机勃勃、面目全非、一命呜呼、毫不留情、自由自在、苟延残喘。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理解词义。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一命呜呼:呜呼:叹词,古代祭文末多有此词,后即以此为死亡的代称。指人死亡。苟延残喘:苟:暂且,勉强;延:延续;残喘:临死前的喘息。勉强延续临死前的喘息。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存。
8. 反动统治者 鲁迅及像鲁迅这样的人 轻蔑 赞美 伟大 对比 突出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治者的渺小,更能激起我们爱憎的感情 俯首甘为孺子牛
【详解】
(1)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可以为我们理解词语的字面义提供依据。在阅读中,我们要学会利用有效语境(上下文),帮助理解词语。联系下文可知:这句话中的“有的人”指的是反动统治者和鲁迅及像鲁迅这样的人这两类人。对这两类人,诗人的态度鲜明:对前一种人“轻蔑”,对后一类人“赞美”。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
诗中把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这就是“对比”,对比的作用是: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思想感情更深刻。由全诗我们可知“人物”是鲁迅先生和反动统治者,感情是“爱”或“憎”。
(2)本题考查名句的积累。
鲁迅先生的这两句诗我们很熟悉,书写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和漏字。
9. 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还是他的记性好。”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怎能不比尸首烂得更早呢? 虽然闰土回家去了,但是我还常常想念着闰土。 “六一”那天,我迈着轻快的步伐,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了学校。
【详解】
(1)引述句和转述句之间的转换:A标点符号的改变:引述句改转述句,冒号改逗号,引号去掉。B人称的变化:a引述句改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 b当引述内容涉及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此题①冒号改逗号,引号去掉。②“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
(2)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3)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此题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故选“虽然……但是……”。
(4)修改病句,指对一句有语病的句子进行修改,使其不改变原意,句子更通顺,有一定条理。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情况:成分残缺 前后矛盾 用词不当 词序颠倒 搭配不当 语义重复 不合逻辑 句式杂糅 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此题搭配不当,删掉“兴奋的心情”。
10.做人处世,该看重什么?居里夫人的“三重”、“三不重”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总领全文
11. 优异 清贫 荣誉
12. 将自己的奖学金只留十分之一,其余捐给需要帮助的穷人。 怕影响工作,拒绝丈夫给家里添置沙发的建议。 将获得的荣誉奖章给女儿当玩具。
13.只有放下荣誉,才能树立并追求新的目标。
10.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句的理解。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而中心句最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找中心句的方法:①从题目去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的题目就是中心句。②从总起句去找。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揭示了全文内容,所以就是中心句。③从结尾上去找。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④从反复句上去找。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⑤从议论句上去找。文中议论处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议论句中的关键句就是中心句。⑥从哲理性句上去找。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⑦从含义深长的句子上去找。有的句子中意义含而不露,蕴藏着深长的意义,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⑧从过渡句上去找。有的文章往往用过渡句来点名中心句。中心句的作用:①一般在段的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②一般在段的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作用。③一般在段的末尾的中心句起归纳和总结作用。④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
1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归纳能力,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本文第二段描写了居里夫人将自己的奖学金只留十分之一,其余捐给需要帮助的穷人。第三段描写了居里夫人怕影响工作,拒绝丈夫给家里添置沙发的建议。第四段描写了居里夫人将获得的荣誉奖章给女儿当玩具。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通过阅读居里夫人的这句话可以知道,人不能一直盯着过去的成就,这样会使自己失去动力,沉迷于过去的荣誉中,而应该放下荣誉,轻装前行,树立新的、更高的目标。
14. 两 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鲁迅及像鲁迅这样一生为人民甘愿作
牛马
15.B
14.两个“有的人”,写了两种人,第一个“有的人”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对外不抵抗,对内压迫人民。后一个“有的人”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一生为人民甘愿作牛马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15.这里指的是他的精神,有的人虽然活着,但是他的道德败坏,就如已经死了一样没有价值。而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指他的精神永存。他的高尚的品格,代代相传,永远激励后人。是他的精神永远活着。故答案为:B。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