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名著整本阅读精讲讲练——儒林外史(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名著整本阅读精讲讲练——儒林外史(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儒林外史
整本书阅读计划
读前指导
一、作品介绍
二、读法指津
读中推进
一、了解背景知识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要想理解书中内涵,还需要结合相关资料。
将全班分成三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代表分别说说和本书相关的知识。
示例:
命名原因 “儒林”,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创作背景 吴敬梓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的清朝处在统治的最高峰,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但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以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等方法统治思想,约束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怀着愤世嫉俗的心情创作了《儒林外史》。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知识补充 参加科考的,一般都必须经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程序。院试合格后成为“生员”,俗称“秀才”,通过院试才能参加乡试。乡试考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叫作“解元”。通过乡试才能参加会试。会试中试者叫作“贡士”,第一名叫作“会元”。成为贡士以后才能参加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考中后成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梳理小说结构
《儒林外史》全书共五十六回,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本书大致结构如下:
三、超级故事会
《儒林外史》写了许多人物的故事。有些故事篇幅稍长,展现了人物多个性格侧面,有些故事则寥寥数笔,但都含意深远,韵味悠长。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选择一个最喜欢或印象最深刻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注意事项:
1.梳理你想讲述的故事的情节,准备一个简要的提纲。
2.讲述时既要抓住故事梗概,更要注意一些生动的细节,让自己的讲述更有吸引力。
3.注意体会故事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努力在自己的讲述中体现出来。
示例:
范进中举 古代广东有一贫苦童生范进,从20岁开始考秀才,理想是中举人。直到54岁才中了秀才。他的岳父胡屠户是个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人,对女婿感到很不满意,在范进面前趾高气扬,粗野狂暴,范进也只是唯唯连声、低声下气。范进好不容易在次年中了举人,却喜极而疯,后来又被岳父胡屠户一个耳光打醒了。范进身边的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立马改变了对他的态度,此后范进也因中举而升官发财了。
两根灯草 话说有个乡绅叫严监生,胆小又有钱。严监生临死的时候,卧房里挤满了子女后代,老人家卧在床上话也说不出,就只是伸出两根手指,众人不知其意。侄子问严监生的意思是不是有两个亲人还没见面,老人摇头。侄子又问严监生是不是有两笔银子不曾交代家人,老人摇头摇得厉害。老奶妈又问是不是他两个儿子不在眼前,老人还是摇头,两个手指指着不动。其妻子赵氏擦擦眼泪,对老爷子说:“你是为那灯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随后,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严监生看了随即点点头,手一垂,人就死了。
周进头撞号板 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他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没考上。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可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作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
四、聚焦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是一本有趣的小说,得意或者失意的科场举子;清廉或者贪腐的官场老手;逃婚的才女,纳妾的盐商;冒牌侠客,水货隐士;找不到心上人的世家子弟,寻不着老父亲的孝顺儿郎;骗吃骗喝的书生,坑蒙拐骗的江湖游士。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人间行走,有讽刺,有眼泪,有寒意,也有温暖。
通过写作人物小传,梳理人物及故事情节,进而理解人物形象。
1.写经典人物小传
示例:
人 物 生平事迹
周进 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科举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号板上,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号啕大哭,满地打滚。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他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范进 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嗦(广东虽然气候温暖,但腊月时节温度也不高)。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严监生 严监生,没读过太多书,他的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他最为人熟知的桥段莫过于临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几个侄儿及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想说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严贡生 严贡生是严监生的哥哥,他强圈王小二的猪,打折王大的腿。坐船不给钱,还诬赖船夫吃了他的贵重药品。没借给人银子却要利息。弟弟刚死,他就强占弟媳和侄子的房产。赵氏告状,族长不敢管,知县判决遵从赵氏的意见。严贡生不服,告到省里,后又告到部里。
马二先生 一个为举业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他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举业……”马静是一个出入考场二十四载,依然是“生员”的白丁,但他仍执着地做举业的热衷鼓吹者,他“劝导”匡超人说:“古语道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甚么是书 就是我们的文章选本了。”
鲁编修 他认为:“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一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鲁编修已达到了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实现了其人生的最高理想。但他却是一个在京城清苦得实在混不下去的科举“成功者”,他以整个人的个人尊严和物质生活享受为代价换来的翰林编修之职,除了徒有虚名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杜少卿 贵公子,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他慷慨好施,仗义疏财,有人向他求助,他就捧出大量的银子来帮助,钱花完了,就变卖产业。他轻视科举制度,在辞却征聘以后,也不参加科举考试。他反对多妻,轻视礼教,反对歧视妇女,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敢于怀疑权威,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者朱熹提出大胆的挑战。
  2.画人物分类图表
《儒林外史》人物众多,形象繁杂,往往是读了后面,忘记前面。鉴于此,采用人物分类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对人物进行梳理,从而让同学们对书中内容有更深的了解,对主题有更清晰的认识。
(1)正面的典型(这类人物是作者心目中非常尊重的“真儒”。体现了作者对八股取士、理学教育造成的儒林学术空疏、歪曲儒学真典现象的思考)
主要人物 相关情节 人物形象
王冕(第一回) 王冕十岁时辍学放牛,自学画荷花,拒绝危素召见。他不愿结交乡绅,于是远走山东。后回乡奉养母亲,与吴王促膝长谈。最后归隐会稽山。 才华卓越、磊落洒脱、不慕名利。
杜少卿(第三十一~三十三回) ①好酒好菜招待客人,给门客抓药治病,精心伺候。②在自身没钱的情况下,当了自己新做的衣服让杨裁缝给死去的母亲买棺材。③在知县得意时拒不拜见,知县丢官没有房子可住时,腾出房子让知县搬来住。④让管家卖地,大方资助他人。⑤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赞美沈琼枝的反抗行为。⑥淡泊功名,讲究“文行出处”。朝廷征辟,他装病拒绝应征出仕。 尊重妇女,为人单纯,淡泊名利,慷慨大方,有点离经叛道,思想中有民主成分。
庄尚志(庄绍光)(第三十五回) ①不肯做官,不懂官场世故,得罪了太保。②回乡途中借宿老农家,不幸老农夫妇双亡,他花费银子安葬了他们。③不堪官僚乡绅的打扰,与妻子连夜搬到元武湖上。 有才华,恬淡悠然。
  (2)儒生形象(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腐蚀和毒害)
  ①腐儒的典型
主要人物 相关情节 人物形象
周进(第二~三回) ①刚出场时,六十多岁,依然是个老童生。饱受秀才梅玖和王举人的嘲弄和冷遇。②在贡院里受刺激过度,一头撞在号板上,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③任广东学道后,为了照顾范进,将范进取为第一。 生活穷困潦倒,却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迷于制艺难以自拔,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成功后也照顾了范进等人。
范进(第三~四回) ①名利熏心,热衷做官。到了晚年,仍以童生资格去考秀才。当他骤闻中了举人,喜极而疯。②穷困并未使他那腐儒的呆气和酸气减退。即使在急需卖鸡买米时,依然是“一步一踱”“东张西望”,并不着急。③见了地主豪绅,就竭力拉拢巴结。见了张乡绅,满口是“久仰老先生”。 表面上呆头笨脑,穷困愚陋,逆来顺受,酸气十足;内心热衷功名,追求利禄,圆滑世故,卑怯懦弱。
  ②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
主要人物 相关情节 人物形象
匡超人(第十六~二十回) ①得到马二先生(马纯上)的资助回家悉心照顾父亲。刻苦读书,被知县赏识。②跟潘三一起假刻公章,帮别人考试。潘三有难后,怕自己被牵连,坚决不去狱里看望。③谎称未婚,再次成亲,得知原配妻子已死,却用莫须有的“诰命夫人”的头衔和荣华富贵来糊弄和打发自己的哥哥去安排后事。 开始时孝顺、勤奋好学;认识潘三后堕落成虚伪、自私冷漠、忘恩负义、好吹牛的人。
牛浦郎(第二十一~二十四回) ①私自撬开老和尚的锁,偷看牛布衣留下的诗集,并改名字冒充牛布衣。②冒充牛布衣与董瑛相会,为显出气势,让舅丈端茶倒水,还当面取笑。③被牛玉圃说了几句就设计陷害牛玉圃,让他惹得万雪斋不快。 心胸狭隘、皮厚心狠、喜欢骗人、阴险狡诈。
  (3)贪官污吏的典型(揭露科举制度的腐败)
主要人物 相关情节 人物形象
汤奉(汤知县)(第四回) 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傅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一年下来居然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贪财、作威作福。
王惠(第七~八回) ①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黎民生计和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②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③他本人的信条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典型的封建官僚中的庸官。 为人贪狠、蛮横,没有立场。
  (4)市井中人(通过其中肯定性的人物形象,寄托作者的理想,这些都是作者对士子人生道路、人格范式的新设计)
市井高人 鲍文卿 虽为一介戏子,却有礼有节,矫矫自好,为人端正。
市井小人 胡屠户 范进不得志时,常抱怨自己瞎了眼,错选了女婿,在范进中举后却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鲍廷玺 被鲍文卿收养,读过几年书。自养父和长兄相继去世后,他便开始“堕落”。他结识了季苇萧等人,“效劳”杜慎卿,又讨好王胡子,跟杜少卿借钱。自此,他朴实正直的本性已经消亡了。
市井奇人(第五十五回) 季遐年 靠写字为生,不慕荣利,高兴了才给写字,不高兴时,王侯将相要求或给大把的银子都不写。怒斥御史的孙子。
王太 卖火纸筒子为生,下棋很厉害。
盖宽 开茶馆,书画做得好,爱财,慷慨资助别人,散尽家财,穷困潦倒,最后被人请去教馆。
荆元 做裁缝,学弹琴写字,也学作诗,朋友都不与他亲热。
专题探究
一、探究表现手法——独特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一向为人称道,突出表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上。小说写了数百个人物,上至达官显宦,下至贩夫走卒。他们行藏不同,性格各异,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清闲斋老人语),让读者一见而洞彻其灵魂。
1.对比的讽刺艺术
在刻画人物时,作者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引导读者一道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示例:《儒林外史》中,作者将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进行了对比。
项 目 中举前 中举后
对范进的称呼 现世宝、癞蛤蟆 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
对相貌的评价 尖嘴猴腮、不三不四 才学高,品貌好
所带的礼品 一副大肠、一瓶酒 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离开范进家的动作神态 横披了衣裳,腆着肚子去了 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
众乡邻的表现 不闻不问 送酒送肉,搬桌拿椅
  除了同一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还塑造了一批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与体现社会腐败的反面人物,进行对比。
正面人物有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等,反面人物如前面提到的胡屠夫以及众多贪污腐败的官僚们。这一鲜明的美丑对比,大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越是正面人物就越显出反面人物的丑陋,以美烘托出丑的极致。
2.夸张的讽刺艺术
夸张的讽刺就是以人物原有的主要性格特征作为基础,营造适宜的气氛,抓住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把这些特征强化,从而揭示人物的本质特征,达到出乎意料的讽刺效果。
示例:
当范进面对突如其来、从天而降的大喜时,他那颗因饱经辛酸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灵,承受不住这强烈的刺激。作者从范进几十年的辛酸悲苦来写这极度兴奋的一瞬,把看似荒唐的现象表现得如此合乎生活的逻辑,将当时的读书人热衷“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乃至发疯这种社会现实加以夸张的描写,从而达到了尖锐的讽刺效果。
第五回写严监生之死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严监生临死时还不忘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唯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断气。透过这样的细节描写、恰到好处的夸张,把严监生贪婪吝啬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
  3.抓住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
示例:
《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马二先生去西湖游玩,因为他认为“西湖山光水色,颇可以添文思”。西湖景色宜人、美不胜收,可他在西湖只看到了游览西湖的众女客、西湖美食、皇帝的御书、“片石居”请仙、可求财的丁仙祠。马二先生游了三天西湖,中间睡了整整一天,喝了七次茶,吃了四次饭,对西湖的山光水色、名胜风物却视而不见,无一领会。
这段生动、逼真的描写,作者没有从旁插一句话,而是让主人公以行动揭露了自己灵魂的秘密:愚拙酸腐的迂儒。作者通过马二先生自己的行动,揭露出功名富贵对于马二先生的压抑与扭曲,以此批判造成马二先生审美失常的科举制度。
4.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
小说在讽刺过程中,把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结合起来,挖掘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从而在讽刺过程中起到对社会制度进行批判和反思的目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它所写的事情是公开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足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习惯了,虽也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经它特别一提,就动人了。”
吴敬梓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情,不以主观偏见去遮盖对象的丰富内容。整篇小说虽以描写反面人物、揭露反面现象为目的,但并没有因要显露出描写对象的戏剧性,而忽视人物的客观真实性。在他笔下,讽刺对象并不是无恶不作的坏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综合因素的人物,恰恰是这样,讽刺才更真实、深刻。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在喜剧的背后,作者把犀利的笔锋伸进人物最深的精神层面中,从而揭露这些悲剧性的社会原因,启发读者,尤其是读书人对人生价值、对生活、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二、续写故事
《儒林外史》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书中的人物常常在登场数回之后旋即退场,从此不再出现。他们退场之后的生活将会如何 又会有哪些故事 选择书中的一个人物,发挥想象,续写他的故事。
注意事项:
1.打开思路,天马行空,尽情想象,不妨设置一些悬念,让故事更吸引人。
2.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要符合其性格特征,不能脱离原著。
3.《儒林外史》特别善于通过富有意味的细节来塑造人物,揭示主题,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习这种笔法。
示例:
续写《范进中举》
话说那范进中举之后,和张乡绅结交,成了方面大耳的“老爷”,后来又当上了知县。成天带着家丁招摇过市,强征保护费。
有一次,一个穿着褴褛的读书人说没钱交保护费,范进刚走过去,那个读书人就抓住范进的袖子说:“范进,我是你乡试那年的同案(同一年进学的秀才)啊,还记得我吗 ”
范进一把甩开他,一脸鄙夷地说:“这是哪的贱民,我可不认得,给我打。”
几个家丁上前摁住那人,那人挣扎着说:“当年要不是我借钱给你去乡试,你能有今天吗 你个忘恩负义的东西!”一个家丁见范进脸色大变,上前就恶狠狠地扇了他一个巴掌:“你敢诋毁我们家老爷,给我狠狠地打。”家丁们见状,对那人就是一阵拳打脚踢,见那人奄奄一息才住了手。范进看着刚才说话的家丁说:“干得不错,赏!”说罢,带着人大摇大摆地回去了。
范进回到家后,回想起今日在街上的情景,不由得叹了口气,暗自派手下的人把当初参加乡试所借的钱还给那人。范进想着自己的前途,又有了一点精气神,盘算着下一步该做什么……
成果展示
一、知识竞赛
1.《儒林外史》的作者    是    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    、秦淮寓客。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长篇    小说,全书共    回。
3.《儒林外史》塑造了    、    等一批醉心于功名的八股学士。
4.《儒林外史》中,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的人是    。
5.《儒林外史》中,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    ,年年科举,屡试不中,却恪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
6.《儒林外史》中,以作者为原型塑造的正面人物是    ,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7.《儒林外史》通过描绘士林“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以此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立场。下面三个人物中最能体现作者这一意图是 (  )
A.杜少卿         B.周进         C.王冕
8.请结合《儒林外史》的内容,补全树形图中A、B处空缺的内容。
A:           B:        
二、纸质作品展示
三、名言警句展示
清官难断家务事。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瞒天讨价,就地还钱。
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君子以果行育德。
名著考点精炼
一、情节人物
1.在《儒林外史》中,    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    事件。
2.    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对父母的一片孝心令人感动,却一步步走向堕落,最终变成了薄情寡义的虚伪小人。
3.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    。
4.张铁臂曾在娄家人头会事件中骗取钱财。此后,他以张俊民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后被    “看破了相”。
5.    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爹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为妻,他后来却撇下妻子。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6.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姓名,不可重复。
  在《儒林外史》的序中,作者认为自己笔下有些人物“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其中有:不慕富贵,以画家    为代表;蔑视科举,以名贤    为代表;悠然恬适,以学者    为代表;淡泊超脱,以博士    为代表。
7.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如迂腐儒生    的哭,    的笑,    的笑而后哭,都极具讽刺效果。
二、阅读探究
1.阅读下面四个片段,回答问题。
片段一 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 ”范进道:【甲】“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数了 ”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 ”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
片段二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乙】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片段三 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 【丙】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说罢,哈哈大笑。
片段四 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说:“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丁】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1)对片段中画横线处的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处:一语道破范进为了取得报考资格谎报年龄,瞒上欺下的虚伪卑劣行径。
B.【乙】处:活脱脱地写出了范进闻讯后的喜极失态。
C.【丙】处:前后反差如此之大,胡屠户的市侩特性暴露无遗了。
D.【丁】处:居丧尽礼与食膳吃荤前后矛盾,对比鲜明。
(2)讽刺作品有一个重要特点:作者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时,不仅讽刺单个人物或事件,还讽刺背后的社会现象及根源,请以《儒林外史》中范进“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却“总不进学”,一旦考中却“欢喜得疯了”为例进行说明。






2.以下是某同学梳理《儒林外史》人物匡迥(匡超人)的任务单,请你一起完成。
【梳理经历】
(1)将下列事件的序号填入相应地点的横线上。
①细心侍奉病重的父亲
②跟着潘三,替别人考试、写假文书
③隐瞒已婚事实,与老师的外甥女结婚
④跟着景兰江参加西湖诗会
⑤潘三被捉后,找借口不去探监
⑥深夜苦读
A.温州府:   
B.杭城:   
C.京师:   
【分析性格】
结合匡超人的经历思考:他的性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探究意义】
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匡超人性格变化的内因和外因,探究吴敬梓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3.读完《儒林外史》后,小瓯在群里留言。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参考阅读笔记,请你回复,帮他解惑。
◎留言:《儒林外史》写完儒林士人的故事后,却以四位市井奇人压轴。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儒林外史》阅读笔记
回 目 人 物
第1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王冕
第2~54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儒林士人 周进、严监生、匡超人、杜慎卿……
第55~56回 添四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 市井奇人 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





4.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塑造了许多性格极为鲜明的人物形象。进士王惠曾任南昌知府。他的信条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第一能员”。王惠在任时是怎样做的 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意义





5.[2021重庆中考A卷]吴敬梓用饱蘸辛酸的笔触描绘了儒林众生相,他在书中塑造的一些人物可笑又可悲。请你从下面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事件,简析其可笑可悲之处。
周进 匡超人




三、综合运用
1.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①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注]①讧(hòng):争吵,混乱。
(1)以上文段的作者是    ,这部作品中刻画了许多因受    制度毒害而失魂落魄的读书人形象。
(2)“纷纷不一”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
(3)请把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结合原著回答:①简要分析严监生的形象。②在赵氏之前有好几个人猜测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的原因,作者为什么没有一开始就让赵氏来说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3)题。
娄太爷道:“这棺木、衣服,我受你的。你不要又拿银子给我家儿子、孙子。我这在三日内就要回去,坐不起来了,只好用床抬了去。你明日早上到令先尊太老爷神主前祝告,说娄太爷告辞回去了。我在你家三十年,是令先尊一个知心的朋友。令先尊去后,大相公如此奉事我,我还有甚么话 你的品行、文章,是当今第一人。你生的个小儿子,尤其不同,将来好好教训他成个正经人物。但是你不会当家,不会相与朋友,这家业是断然保不住的了!像你做这样慷慨仗义的事,我心里喜欢;只是也要看,来说话的是个甚么样人。像你这样做法,都是被人骗了去,没人报答你的。虽说施恩不望报,却也不可这般贤否不明。你相与这臧三爷、张俊民,都是没良心的人。近来又添一个鲍廷玺,他做戏的,有甚么好人,你也要照顾他 若管家王胡子,就更坏了!银钱也是小事,我死之后,你父子两人事事学令先尊的德行,德行若好,就没有饭吃也不妨。你平生最相好的是你家A相公,他虽有才情,也不是什么厚道人。你只学令先尊,将来断不吃苦。你眼里又没有官长,又没有本家,这本地方也难住。南京是个大邦,你的才情,到那里去,或者还遇着个知己,做出些事业来。这剩下的家私是靠不住的了!大相公,你听信我言,我死也瞑目!”
(1)选文中的“你”“A”两个人物分别是    、    。
(2)回顾《儒林外史》原文,结合具体情节简要概括“你”做了哪些“慷慨仗义的事”。



(3)结合选文并联系整部作品,说一说选文中的“你”是个怎样的人。




3.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知县喝过一边,带那一个上来问道:“你叫做甚么名字 ”那人是个五六十岁老者,禀道:“小人叫做黄梦统,在乡下住。因去年九月上县来交钱粮,一时短少,央中向严乡绅借二十两银子,每月三分钱,写立借约,送在严府。小的却不曾拿他的银子。走上街来,遇着个乡里的亲眷,说他有几两银子借与小的,交个几分数,再下乡去设法,劝小的不要借严家的银子。小的交完钱粮,就同亲戚回家去了。至今已是大半年,想起这事来,问严府取回借约,严乡绅问小的要这几个月的利钱。小的说:‘并不曾借本,何得有利 ’严乡绅说小的当时拿回借约,好让他把银子借与别人生利;因不曾取约,他将二十两银子也不能动,误了大半年的利钱,该是小的出。小的自知不是,向中人说,情愿买个蹄酒上取约。严乡绅执意不肯,把小的的驴和米同稍袋都叫人短了家去,还不发出纸来。这样含冤负屈的事,求太老爷做主!”
知县听了,说道:“一个做贡生的人,忝列衣冠,不在乡里间做些好事,只管如此骗人,其实可恶!”便将两张状子都批准,原告在外伺候。早有人把这话报知【甲】,【甲】慌了,自心里想:“这两件事都是实的,倘若审断起来,体面上须不好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卷卷行李,一溜烟急走到省城去了。
(1)选文中的【甲】是    。这部作品在艺术上最重要的特点是运用了    手法。
(2)“忝列衣冠”在句中的意思是:              。
(3)选文中【甲】的“可恶”行为还体现在哪些事情上 (答出两件即可)




结合原著回答:①【甲】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有着怎样的社会意义




4.《儒林外史》中有不少涉及南京的内容,请进行专题探究。
清凉山
这姚园在清凉山上,是个极大的园子,进去一座篱门。篱门内是鹅卵石砌成的路,一路朱红栏杆,两边绿柳掩映。过去三间厅,便是他卖酒的所在,那日把酒桌子都搬了。过厅便是一路山径,上到山顶,便是一个八角亭子。席摆在亭子上。娘子和姚奶奶一班人上了亭子,观看景致。一边是清凉山,高高下下的竹树;一边是灵隐观,绿树丛中,露出红墙来,十分好看。坐了一会,杜少卿也坐轿子来了。轿里带了一只赤金杯子,摆在桌上,斟起酒来,拿在手内,趁着这春光融融、和气习习,凭在栏杆上,留连痛饮。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笑跟着,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杜少卿夫妇两个上了轿子去了。姚奶奶和这几个妇女,采了许多桃花插在轿子上,也跟上去了。
…………
娘子笑道:“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什么装病不去 ”杜少卿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
雨花台
萧金铉、杜慎卿等又走到山顶上,望着城内万家烟火,那长江如一条白练,琉璃塔金璧辉煌,照人眼目……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也不差!”
玄武湖
玄武湖是极宽阔的地方。左边台城,望见鸡鸣寺。那湖中菱、藕、莲、芡,每年出几千石。湖内七十二只打鱼船,南京满城每早卖的都是这湖鱼。湖中间五座大洲,四座洲贮了图藉;中间洲上一所大花园……园里合抱的老树,梅花、桃、李,芭蕉、桂、菊,四时不断的花。又有一园的竹子,有数万竿。园内轩窗四启,看着湖光山色,真如仙境。
秦淮河
每年四月半后,秦淮景致,渐渐好了。那外江的船,都下掉了楼子,换上凉篷,撑了进来。船舱中间,放一张小方金漆桌子,桌上摆着宜兴沙壶,极细的成窑、宣窑的杯子,烹的上好的雨水毛尖茶。那游船的备了酒和肴馔及果碟到这河里来游,就是走路的人,也买几个钱的毛尖茶,在船上煨了吃,慢慢而行。到天色晚了,每船两盏明角灯,一来一往,映着河里,上下明亮。自文德桥至利涉桥、东水关,夜夜笙歌不绝。又有那些游人买了水老鼠花(一种水上燃放的花炮)在河内放。那水花直站在河里,放出来,就和一树梨花一般,每夜直到四更时才歇。
(节选自《儒林外史》,有删改)
(1)南京是个“好顽的所在”。读了以上片段,你和小明也想去玩玩。你最想去哪一处 为什么
我最想到    去玩,因为 


(2)小明在阅读中疑惑:“看花吃酒”本是雅事,作者却反复写杜少卿手拿一只金杯,这不是把他写俗了吗 请你为小明解答。



(3)读书,可以逐章阅读,也可以根据专题进行选择性阅读。下面是小明的专题探究读书报告的提纲(提纲不少于三条),请你根据选段补充完整。
专题名称:在《儒林外史》中读南京
报告提纲:
①书里有浓浓的南京味儿,如: 。
②书中的南京人很有魅力,像荆元这样的普通市民也有名士的风度。
③书中体现了作者对南京由衷的喜爱,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