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 课件(共35张PPT)+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杨氏之子 课件(共35张PPT)+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 学 设 计
课 题 21、杨氏之子 年 级 五年级
课 时 第1课时 备 课 人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就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它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地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阅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要词词落实,句句落实。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在本课最后,要对开展综合性学习作些布置和讨论。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引导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识,并能根据注释等方法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3.指导文言文的朗读,读出节奏和韵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文言 1.今古对照,感受文言特点 同学们,看看屏幕上的话,熟悉吗?想到了哪句话? 【屏显】: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很愉快吗? (预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同学们说的话就是文言文又称为古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文言文和白话文哪里不一样?简洁、凝练,一个字相当于现代文的一个词或词组。文字简练,但意味却深长。 2.联系生活,趣味理解课题 文言文虽然是古代的书面语言,在现代生活中也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看看这些店名,谁开的?【屏显】:尹氏汤包、李氏锅贴 听听这些歌名,唱的是什么?【屏显】:长江之歌 北国之春 那么,课题杨氏之子,你明白了吗?所以你是*氏之子,女孩子你是*氏之女,难度升级,你的妈妈可以怎么称呼,你的爸爸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杨氏之子,去感受古文这种精炼的文字形式。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明确要求,自读课文。 【屏显】: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相机正音。 指生读课文,并重点指导两个读音字“应、为”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读出节奏 过渡:读古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怎么读出节奏呢? 1.方法引领,教学1、2句断句。 教学第一句断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指生读第一句,引导回答:你为什么在这些地方停顿?非常厉害,一下子就明白了文言文的停顿是根据它的意思来划分的。 方法1:借助注释。 如何知道“甚”意思?(预设:借助注释)是的,借助注释轻松解决字词拦路虎。惠呢?文言文中经常存在用读音相同、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 方法2:借助工具书。 那如果没有注释呢?读现代文的时候,你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怎么办?是的,我们还可以查找工具书——古汉语词典。 方法3:借助成语。 汉语成语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大量保留了文言词汇。除了借助注释,对这个字的理解还可以联想我们学过的成语,自视甚高、不求甚解……这几个成语中的甚也是非常的意思。 教学第二句断句: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过渡:这是第一句,那么第二句呢?能说说你的理解吗?是的,借助注释理解诣。 方法4:“其”呢,是指什么?“其”在古文中经常随上文人物的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来理解。 小结学法:发现没有,我们学古文和学古诗是有点像的,都要学会用注释、工具书、上下文、成语、图片。现在,请你运用这些方法,来自读后三句,读懂意思,读出节奏,并和你的伙伴交流讨论。 2.借助方法,自学后三句断句。 现在,请你运用这些方法,来自读后三句,读懂意思,读出节奏,并和你的伙伴交流讨论。相机交流:读懂了那句,就说哪一句 第三句:为设果,果有杨梅。 【屏显】:请生填空,( )为( )设果,果有杨梅。 在前文交代的情况下,文言文经常能省则省,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所以更要关注上下文。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屏显】: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这里也有省略。看看图片,完成填空。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出示判断: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禽,下半部分是长柄网,网口朝上表示用网罩追扑飞行的鸟雀,上半部分是一个盖子,表示把鸟雀放在封闭空间里。前面说过,古汉语的一个字相当于一个词,所以看到这种和现代汉语一样的词反而要再思考思考。当然,这里的停顿我们还可以联系上文,家果与家禽相对,家里的果子,家里的鸟。 3.疏通文意,完整叙述故事。 谁能完整的说说故事?你们讲的故事,课文用五十五个子就写清楚了,古文就是这样言简义丰。意思明白了,相信节奏读得也会更准确。再次齐读课文。 4.关注称谓,感受古文特点 课文其实就是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故事?看看红色部分你有什么发现?蓝色部分呢?是的,古汉语和现代汉语都强调调换称谓,达到一种变化之美,而古汉语的称谓,更精简,甚至还有省略。 四、研读课文,读出“巧妙” 1.虽然文字精简,但人物形象却很丰富。你觉得杨氏子是什么样的孩子,从哪里读出来?课文的第一句话就概括了杨氏子的特点。 2.你听懂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了吗?为什么他单指着杨梅说,而不说其他水果?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之子听懂了吗?用杨梅和杨这个姓氏联系。妙就妙在这儿,一个九岁的孩子不仅能听懂对方的含义,而且还能巧妙的回答,不仅回答上了,还回答得怎么样? 3.如果来的不是孔君平,是黄君平,杨氏子会怎么回答? 4.杨氏子可以直接说孔雀是父子家禽,为什么拐个弯说话,这杨氏子多会说话啊,同样一个意思,稍稍拐个弯,就委婉得体不失礼貌了,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 5.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对话,一个玩笑开得风趣幽默,一个对话接的机智巧妙,同桌两人,演一演,读一读,表现出他们的语气、神态。 6.听得明,答得巧、反应快,出语快,委婉得体,杨氏子的形象可见一斑,语言的魅力就定格在精彩的对话中,现在就让我们在古朴的古筝声中,再一次来吟诵古人的精妙语言。 五、拓展延伸,引领阅读。 这篇古文出自哪儿?《世说新语》里写上层名士的异闻言谈的,这样的故事有两千多个每一个故事都像杨氏子一样,有一句或几句精彩的话。课后去读一读。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杨氏子 杨梅 孔君平 孔雀
教学资源 (课件、教具) 课件 板贴
教 学 设 计
课 题 21.杨氏之子 年 级 五年级
课 时 第2课时 备 课 人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就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它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地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阅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要词词落实,句句落实。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在本课最后,要对开展综合性学习作些布置和讨论。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感受语言艺术的精妙。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读背课文。 2.感悟古文韵味,初步培养学生喜爱古文的情感。 3.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激发学生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把句子补充完整,并解释。 梁国杨氏子九岁,()聪慧__________。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呼儿出。____________。 孔指以示儿( ):“( )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想象练笔,充实文本 过渡:故事的结尾并未写到孔君平的反应,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 1.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什么?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还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说一说。可以用现代文,也可以尝试着用文言文。 【参考答案: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暗想:我原本是想借杨梅和姓杨的字一样,来考考这个孩子是不是真的非常聪明,没想到,他居然拿孔雀和我的姓来反问,回答得又是那样婉转,真是了不得!于是他笑着说:“耳闻杨氏之子甚聪慧,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哪!真是可喜可贺!”(孔君平一愣,继而笑曰:“汝多智乎!”“妙哉,此乃可造之才。)】 小结:同学们都走进了孔君平的内心世界,说出了他心中想说的话。 2.既然孔君平有那么多的想法,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想法都写进去,而是到这里戛然而止呢? 小结:文言文就是这样言简义丰,惜墨如金,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我们写文章都要注意突出主要人物,略写次要人物。 三、多种方式,指导背诵 过渡:古人用了短短的5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孩子的聪慧、礼貌,我们一起美美的读一读吧!老师觉得,像这们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给背诵下来。 1.老师说意思,生说出对应的句子。 2.小组背、指名背、男女生比赛背。 四、拓展训练,当堂练习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虽然我们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但大家都有着学习文言文的天赋,学得很棒。这本书里还有一篇《徐氏之子》,看大家能不能发现它语言的妙处。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讲的也是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1.请同学们读一读,注意恰当的停顿,做一做记号,读好文章。还要借助注释了解意思,说一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指名读,并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意。(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 ”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3.孩子的回答太妙了,妙在哪里?( 他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不是正面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借助了某样东西来告诉提问者他的回答。) 五、布置作业,课后积累 1.生活中精妙的语言很多,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2.阅读继续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体会语言的精妙。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杨氏子 杨梅 孔君平 孔雀
教学资源 (课件、教具) 课件 板贴
1(共35张PPT)
21.杨氏之子
(第一课时)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很愉快吗?
有朋自远方而来,不亦乐乎?
文言文
《长江之歌》 《北国之春》
21.杨氏之子
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 ,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wèi
yìng
/
梁 国 杨 氏 子 九 岁,甚 聪 惠。
【注释】甚:很
/
/
/
成语:不求甚解 知之甚少 自视甚高
工具书:古汉语字典
/
孔 君 平 诣 其 父 ,父 不 在,乃 呼儿 出。
/
/
/
/
联系上下文
借助注释
联系成语
查找字典
借助图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 ,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为设果,果有杨梅。
( )为( )设果,果有杨梅。
/
/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孔指( )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
/
/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
/
/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
/
/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 ,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
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 ,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 ,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 ,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 ,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黄夫子
柳夫子
……
“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甚聪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刘义庆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①?”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21.杨氏之子
(第二课时)
把句子补充完整,并解释:
梁国杨氏子九岁,()聪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 )呼儿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指以示儿( ):“( )是君家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儿应声答曰:“( )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什么?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还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说一说。可以用现代文,也可以尝试着用文言文。
既然孔君平有那么多的想法,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想法都写进去,而是到这里戛然而止呢?
刘义庆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①?”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作业:
1.生活中精妙的语言很多,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2.继续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体会语言的精妙。
谢谢欣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