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东省中考历史非选择题剖析与实战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广东省中考历史非选择题剖析与实战训练

资源简介

2022 年中考历史非选择题剖析与实战训练
(适用地区 广东)
命题规律
继2020年中考非选择题的考查令人耳目一新,是“质变”的一年,2021年仍是继续保持“渐变”。当然,不能据此判断2022年仍继续保持2021年风格。正确的方法应是综合近几年,特别是2019、2020、2021年这三年,从变化中找规律与趋势。
总体而言,由于以课标为命题依据和命题人员构成的变化,“渐变”、每年有些微调是正常的,出现一些新题型、新设问,如类似于“小论文”、高分值的设问也是正常的,同学们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完全没必要担心。在强调初高中衔接的大背景下,非选择题朝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等方向发展,越来越突出能力考查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沉淀与养成,一些老师开始感觉中考越来越有高考试题的味道,在没有考纲和样题的情况,一些老师和同学,感觉备考越来越难以把握,因此深入剖析近四年非选择题的“渐变”与“质变”,对今后备考至关重要。
2020、2021年非选择题有两点变化需引起特别注意:
一是主题式命题的淡化,改为小切口的话题式,话题和史料的选择可以更加自由、灵活。切口虽小,但考查的问题又是历史学习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如评价历史人物、分析历史现象、评判历史事件的能力等。
近几年非选择题的最后一问往往都力求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答案往往有一定的开放性,如谈谈看法,有什么启示、借鉴等,学生对这类题的作答也有基本套路。这与课标中加大开放性问题、提高创新能力的要求是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开放性作答的考查有了重大突破,如第27题第2问,首先要求理解某观点——“薛纽伯认为‘现在社会’法律对人的意义是什么”,然后要求任举一例加以说明自己理解的观点——“并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欧美国家颁布的法律文献及其内容予以说明(任举一例)”。第4问考查则更进一步,要求先提出观点——“综上所述,你认为在人的解放中最重要的是哪方面”,然后举例加以论述——“另举一例史实加以论述 (中外史实皆可)”。
2020年第33题第1问,要求在三组任选一组,指出该组新词的出现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并结合史实加以简单说明。2021年第33题第1、3问,要求在材料中任选一组或二组信息,围绕某个主题或自拟主题,加以说明或论证。这种考查能力要求更高,更进一步,已经回归到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即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这也是历史强调的又一核心素养:史料实证。“任选角度,提炼主题,结合史实加以论证”这类题型 ,将是半开放性考查的一个命题方向,也是广东中考历史命题的新动向,值得密切留意(将专门列出专题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
通过梳理近四年非选择题,可以发现考查的主题或话题在一定程度反映或回应了时政热点,关注时政而又不“媚俗”。这个社会热点既有短期发生的大事,如中兴、华为公司事件引发对民族工业的思考,也有一段较长时期内社会关注的热点如近代化、家国情怀等问题。2020年涉及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考查开始出现,如评价历史人物或分析历史现象等,这是值得关注的一个信号。
与外省市中考题相比,广东省题较少直接用时政或新闻事件做命题背景,但试题无论是选材还是立意,仍体现对时政的关心与深度思考,这是省中考的一个特色,清晰地反映历史学科与时政的距离,体现了对学科功能与定位的深刻认识。
备考视角
备考2022年中考非选择题特别要注意几个方面:
1.民族复兴与党的初心。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这是“两个一百年”的第一个,灵活掌握有关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奋斗历程的相关知识,认识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幸福,每当历史重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做出重要抉择,指引中国人民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可参看前面专题四《中共使命与民族复兴》)
2.不要幻想押中考试的主题,但可以适当关注一些长效热点与短效热点,切实掌握相关事件的背景知识。这些热点有:永恒重点内容中外近代化问题、科技创新与大国崛起、扶贫、人口迁移、民族觉醒、知识分子报国情怀、授共和国勋章引起对英雄模范的思考等,大家都可以留意下。
3.涉及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史料的甄别,提炼材料相互印证的信息,论从史出,一份史料说一分话、几份史料说几分话,孤证不立以及如何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等。
4.注意近三年非选择题的新变化,比如提炼观点,用史实加以论证;半开放性以示例形式的问答;跨学科知识融合等。
解题指导
老师一般都会针对材料题进行专门的解题方法指导与训练。提醒一点,不要相信“技巧性”的所谓解题“秘诀”。根据对广东省近几年的试题研究,我们发现,所谓可以通过“技巧性方法”获取分数的可能越来越少。永远记住:学习上获取高分的唯一秘诀是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及有针对性的训练,并无捷径可走。要根据自己平时检测,不断总结答题方法及常见错误。非选择题解题的基本方法如下:
1.审题:细读材料的“帽子”(导言)、材料内容、材料出处、设问。
(1)精读、细读材料题的导言。因为这是该题的主题,短短二三十个字却表达了命题者的中心思想或切入口,一定要细读、精读。如2019年第26题的主题“中国民族工业的产业分布及结构特征的变迁,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主题词是“民族工业”,再详细则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产业分布及结构特征”,三则材料都是围绕“变迁”而展开。
(2)细读材料,读材料,读标点,读出处,读图表的标题等,并画出关键词、关键句。如“分号”“句号”往往代表几层意思,材料的出处有时也是解题的关键,材料至少读三次以上,在此基础上快速归纳、概括材料的要点。对图片、表格(柱状图、饼状图、折线图等)要注意图表的标题,结合时间变化,发现图表数据变化的规律及从中透露出来的信息。
(3)精读设问。近几年的设问一般都包含两问,甚至三问,审题时一定要明确有几个问(注意:近几年设问有一半没有问号),这样才不会漏答,特别注意设问的提示词,作答时也建议养成写提示词的习惯,这样才不会漏答。如2018年第27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世界工厂’的产生起源于哪一历史事件 并概括‘世界工厂’国家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首先成为‘世界工厂’的政治前提。”该问事实上包括三个小问:哪一事件、概括特征、指出前提。
2.组织答案。找准设问的提示词,根据设问要求准确作答。如果有多个角度或多层意思的,建议分要点作答(有时可以从分值去推断)。
根据近几年考场反馈的答题情况,注意以下方面:
(1)解答识记类型的设问,要能根据材料,准确判断史实并写出相关历史事件,并不需要展开阐述。
(2)归纳概括原因、影响、特点、异同时,答案往往在材料中,但拉分的要点往往要超越材料(设问大多有结合所学知识提示)。读材料时特别注意句子中的动词,作答时也尽可能用动词开头。
(3)答变化、原因时通常是“从……到……”,原因往往从事件前面的事件中去分析。
(4)开放性问题作答,特别讲究言之有理,根据2019年的新变化,往往在总结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观点,然后举例论证,要注意举出的例子必须能够支持观点。
3.检查答案。
(1)是否漏答或误答。回答多个要点是否分要点作答。
(2)是否紧扣题意,是否贴近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表述。
(3)是否用历史学科语言规范答题,是否有错别字等。
4.记住:读懂、读准材料与设问是获取高分的不二法门!
能力特训
一、能力提升训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3— 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术上,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此时,造纸术传到我国近邻朝鲜和越南,这是造纸术外传的开始。
材料二 宋元和明清时期,各种加工纸的品种繁多,纸的用途日广,除书画、印刷和日用外,我国还最先在世界上发行纸币。明清时期用于室内装饰用的壁纸、纸花、剪纸等,也很美观,并且行销于国内外。这一时期里,有关造纸的著作也不断出现。如宋代苏易简的《纸谱》、元代费著的《纸笺谱》、明代王宗沐的《楮书》,尤其是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造纸技术都有不少记载。到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发展传播的物质条件。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造纸术的发展与历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元至明清时期造纸术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国之大计,系于教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公元7世纪科举制度产生后,考试的内容多半以儒家经典为主,如“四书五经”等。从隋唐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基本未变。科举制度的实行,调动了人们读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中央及各地方官学、乡村学校乃至私学,无不在教学内容上努力同科举考试对接。
——编自田湘波《中国科举制度与文化软实力》
综合分析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对教育发展所起的作用(至少列出两个角度)。
材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与京师大学堂创办相关的事件。归纳维新派创办新式教育的特点。
材料三 作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率先敲响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但与经济显著成就相比,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呈现出一种不同步性……19世纪30年代以前,英国的初等教育主要由社会来承担,自愿捐助学校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19世纪后半叶,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深入,对劳动者文化素质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使得教育之门更大地向平民儿童敞开。1833年,政府第一次干预教育。伴随着几次议会改革,国家干预逐渐步入正轨,最终于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并在随后的几年完全实现了强制的、免费的义务教育。
——摘编自葛明萌、吕建萍《浅析英国1870年<初等教育法>》等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 1949年以来党和国家关心青少年成长大事记(部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自身体会,谈谈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国家发展之间关系。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元年至三年(627— 629年),饥、蝗、水灾连续不断,唐太宗迁关中灾民至其他诸州就食。唐高宗时,灾害时有发生,除多次令灾民迁移他地外,也曾转运河东、山东、江南、淮南米粟至关中救饥。
——摘编自高建国、夏明方、么振华《中国灾害志》
材料二 面对庞大的失业大军和贫穷者,罗斯福政府先后成立了公共工程管理署、国民工程管理署等机构,兴办了许多公共工程,为数以万计的失业者提供了就业机会。1935年,国会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该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三部分。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纪实(部分)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政府救荒赈灾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前期江南地区在救急赈饥方面的贡献,并分析江南地区能作出贡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斯福政府为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采取的措施,指出这些措施的本质。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脱贫攻坚进程的特点及成效。
4.(观点论述)赓续革命精神,绽放时代光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与以往的爱国运动)就大不相同。它所牵动的社会面非常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斗争于北京发生,蔓延到全国各地……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启蒙推动了救亡,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救亡又是启蒙的有机延伸和继续,并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精神的核心内涵。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党不断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制胜秘诀,是中国共产党人绵延生长、赓续传承的血脉基因与精神密码。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近百年实践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从起源到成熟、完善,业已成为内涵丰富、特质鲜明的精神谱系。
——摘自朱永刚《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演化逻辑、共生特质与传承创新研究》
(2)根据材料二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说明
5.(史实说明)20 世纪以来世界日益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张老师以“变局与秩序”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 设计方案——体会世界重组
材料 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下面是探究世界重组的三种视角及搜集的材料。
①杜鲁门“冷战”演说词 ②攻占冬宫的图片 ③开国大典的影像
④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照片 ⑤凡尔赛和约文本 ⑥苏联工业化海报
(1)请选择其中一种视角和相应材料(写序号),并说明选择材料的理由。
任务二 分析材料——见证中国力量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宏伟蓝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1949年,我国钢产量仅15万吨。1953年12月,鞍山钢铁公司三大重点工程开工,这是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至1957年,全国钢产量已上升到535万吨,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了一万多个工业项目,第一个五年计划大幅度超额完成。
——摘编自齐鹏飞、杨凤城《当代中国编年史》等
(2)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材料二
(3)材料二从不同领域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请据此说明“中国力量”的表现。
(4)综合材料一、二,谈谈我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关键因素。
任务三 联系现实——共建美好世界
材料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这个互相依赖的世界,解决疫病流行、 环境污染等全球问题需要国与国之间的合作。
中国与世界之间横向互动中纵向发展的脉络(部分)
(5)阅读材料,结合当今世界发展变化,选取两个及以上中外关联的史实,提出你的认识,并加以说明。
(1)表现:①造纸原料增多;②纸的质量明显提高;③纸的产量大增;④造纸设备进步;⑤纸的品种增多。
(2)原因:①工商业繁荣;②书法和绘画艺术发展的推动;③科技不断进步;④纸的需求增加。(言之成理即可,列出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影响:①推动文化艺术的繁荣;②用于室内装饰,丰富人们生活;③有利于保存和传播文化。
(1)作用:①推动古代儒学的传承、发展;②优秀人才辈出;③使人才选拔比较公平;④扩大人才选拔范围、层次等调动人们积极读书学习,提高社会文明水平;⑤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增加,促进了学校的发展;等等。
(2)事件: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
特点:①新式教育从京师扩大到各省;②学堂教育内容增加实用课程、理工专业等内容。
(3)变化:从社会自愿捐助转为国家干预与立法强制、免费义务教育。
原因:①工业革命的推动、人才与劳动力素质的需求提升;②议会改革的影响;等等。
①国家的独立富强和长治久安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②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未来(或少年强则国强)。
3.(1)方式:迁移灾民或转运粮食救灾。
贡献:江南地区粮食被调运至关中地区。
原因:当时江南地区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江南地区成为唐朝中央调运粮食的基地。
(2)措施:①以工代赈;②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本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
特点:①国家主导;②制度保障;③有步骤、有计划进行;④把改革作为消除贫困的推动力;⑤脱贫进展迅速;⑥由脱贫到致富。成效:消除了绝对贫困,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4.(1)特点:①广泛的群众性、②全国性、③彻底性、④启蒙性。核心:爱国主义。
(2)观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支撑中国共产党不断攻坚克难、走向胜利的精神支柱。
论证: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中共一大会议进行时,临时将会议地点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最终顺利完成会议议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京汉铁路大罢工,遭到血腥镇压,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推向高潮。后来,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等事件,不断攻坚克难,最终走向胜利。
结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党的制胜秘诀
5.(1)视角:视角一苏俄(联)的崛起。(1分)材料:②⑥ 。
理由:②攻占冬宫的图片,反映了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1分)⑥苏联工业化海报,反映了苏联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工业产值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实现了工业化。
视角:视角二中国的新生。材料:③④。(2分)理由:③开国大典的影像,反映了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从此走上独立、民主的道路。(1分)④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照片,反映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就焕然一新了。
视角:视角三世界格局的演变。(1分)材料:①⑤。(2分)理由:⑤凡尔赛和约文本,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逐渐形成;(1分)①杜鲁门“冷战”演说词,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的战略盟友关系破裂,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
(2)背景:①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②苏联的援助。
作用:①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②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表现:①中国科学技术取得重大成就;②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③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关键因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史实: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认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并且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说明中国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