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课时作业(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课时作业(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选出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
A.老有所养 / 养生送死
B.天下为公 / 此为何若人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不独子其子
D.是故谋闭而不兴 / 故外户而不闭
2.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篇课文都选自《礼记》。《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B.《大道之行也》是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C.《虽有嘉肴》一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D.《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后来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课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则是另一番景象。
3.下列对句子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学相长也。(判断句)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倒装句)
C.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判断句) D.其此之谓乎。(反问句)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教然后知困。 B.大道之行也
C.讲信修睦 D.矜寡孤独
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货/恶其弃/于地也 B.是故/谋闭/而不兴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强(qiáng) 学(xué)学半 讲信修睦(mù) 不知其旨(zhǐ)
B.嘉肴(yáo) 男有分(fēn) 教学相长(zhǎng) 不必为(wèi)己
C.弗(fú)学 有所长(zhǎng) 选贤与(jǔ)能 好逸恶(wù)劳
D.兑(duì)命 尘埃(āi)也 天下为(wéi)公 矜(jīn)寡孤独
7.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盗窃乱贼而不作。
二、句子默写
8.默写。
(1)知不足,________;知困,________。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________。
(3)________,不必藏于己;________,不必为己。
(4)是故_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
(5)《虽有嘉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虽有嘉肴》中一文中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大道之行也》一文描述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大道之行也》是一片名文,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9.合肥市“牵手文明,共建和谐”文明礼仪传递活动全面启动。学校是传播文明礼仪的重要阵地,作为一名中学生,有义务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1)请用简略的语言叙写一则你所搜集的文明礼仪历史故事。
(2)为了发挥班级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中的作用,班委会决定开展一次以“文明礼仪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假如你是这次班会的主持人,请你写一段话作为开场白。
四、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10.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虽有至道
(2)学学半
(3)以补不足也
(4)但能说之也
11.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12.【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______,【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______。
13.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二)阅读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兼爱》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男有分,女有归( )(2)人之与人之相贼( )
15.请给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仁 人 之 所 以 为 事 者 必 兴 天 下 之 利 除 去 天 下 之 害
16.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
17.根据甲乙两文的描写,你对“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你认为【甲】文的“大同”社会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有什么关联之处
(三)阅读两篇短文及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然开朗。土地平旷,屋含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髦,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材料一】
杨氏入山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①,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②、麻枭”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注释】①陶冶:快乐的样子。②丝纩(kuàng)、麻:丝绵、麻线。
【材料二】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
18.下面各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力恶其不出于己身也 皆出酒食 与老人同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B.选贤与能 遂与外人间隔 与众共之 与民由之
C.盗窃乱贼而不作 其中往来种作 属予作文以记之 作亭者谁
D.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可取食于人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取之于民
19.根据两篇短文及所给材料,判断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翻译:所以人们不只亲近自己的亲人,不只爱护自己的孩子
理解:这句话是对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大同社会中社会成员关系和睦特点的具体构想。
【乙】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翻译:于是那个桃花源人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招待他。
理解:桃花源人用好饭菜来招待渔人,作者借此表现出这里的生活富足,和平安定。
【丙】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时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代,更不必说魏晋了。
理解:这体现了桃源人与外界隔绝,不通消息,和后文的“皆叹惋”一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20.根据两篇短文及【材料一】,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三篇文章都表达了人们美好的社会理想。大穴中人物资共有,耕者有其田,正是大同社会①_____的特征的具体体现。关于劳动,《大道之行也》中“②____________”一句提倡人尽其力,为全社会劳作,《杨氏入山》中“③________”一句则提倡人人自食其力。《桃花源记》和《杨氏入山》都通过对④______的描写来侧面托生活的和平安宁。
(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一)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二)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②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③,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④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选自《与友人书》)
注:①孤陋:片面,浅陋。这里指学问和见识浅薄。②习染:染上某种习气。③稽:探究,考察。④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2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故曰:教学相长 ________________ (2)犹当博学审问________________
2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3.围绕“为学”,两个语段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24.好文章往往具有启发性,语段(一)(二)给了你哪些学习方面的启示?请简要概括。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A.“养”的意思分别是“供养”“养活”;
B.“为”的意思都是“是”的意思;
C.“独”的意思分别是“老而无妻”“单独”;
D .“故”的意思分别是“因为”“因此”。
故选B。
2.D
D.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是根据课文中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故选D。
3.D
D.“其此之谓乎”是倒装句,反问句不属于特殊句式;
故选D。
4.C
A.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指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B.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境界;今义:宽阔的路;
C.古义:讲究诚信;今义:讲究诚信;
D.古义:为两个词,“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今义:一个词,指独自一个人。
故选C。
5.B
考查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解答此题,可结合句意、相关的文言标志词语进行分析。
A.句意: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据此可知这句话的节奏正确划分为:货/恶其/弃于地也;
C.句意: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据此可知这句话的节奏正确划分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句意: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据此可知这句话的节奏正确划分为: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选B。
6.C
A.“学”读作xiào;
B.“分”读作fèn;
D.“兑”读作yuè;“矜”读作guān;
故选C。
7.D
A.第一个“学”同“敩”;
B.“与”同“举”;
C.“矜”同“鳏”;
故选D。
8. (1)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强也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货恶其弃于地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4)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5)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6)虽有至道 弗学 不知其善也 (7)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8)鳏寡孤独 夜不闭户
9.(1)示例:孔融让梨。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他认为自己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应该让给哥哥吃。
(2)示例: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让我们全校上下携起手来,让文明礼仪之花开满校园的每个角落。
10.(1)最好的道理;(2)同“敩”,教导;(3)弥补;(4)只。
11.(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2)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
12. 重要 目的
13.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性,有利做事。
14. 女子出嫁 残害、杀害
15.仁 人 之 所 以 为 事 者 / 必 兴 天 下 之 利 / 除 去 天 下 之 害
16.(1)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2)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呢?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
17.(1)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人人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社会稳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等。(2)“世外桃源” 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
18.D
19.丙
20.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共的/天下是大家共有的)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鸡犬(禽畜、动物、环境)
21. 教与学 仍
22.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23.语段(一):学习重在实践;语段(二):学习要持之以恒。
24.①“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②多和他人交流,向他人、古人学习。③坚持/努力学习(学习中要钻研探究),以求日进。④要开阔视野,增长见识。⑤学习应联系实际,学有所用,即“有济于天下”。⑥学习应该贯穿人生的始终,不进则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