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9科9份,答案不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9科9份,答案不全)

资源简介

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化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危险化学品要在包装标签上印上警示性标志。下列化学药品名称与警示标志说明对应不合理的是
A. 硫酸——腐蚀品 B. 酒精——易燃液体
C. 氯气——易燃气体 D. 高锰酸钾——氧化剂
2.以下实验装置一般不用于分离物质的是

A B C D
3.下图为一张已部分缺损的体检报告单,其中表示第13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的物理量是]
10 乳酸脱氢酶 161 U/L 114—240
11 磷酸肌酸激酶 56 U/L 25—200
12 甘油三酯 0.00052 mol/L 0—1. 71
13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0.00157 mol/L 1.0—1.6
送检日期:2012—05—16 报告日期:2012—05—17
A.质量分数 B.物质的量浓度 C.摩尔质量 D. 物质的量
4.关于2molCO2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体积为44.8L B.质量为88g
C.分子数为6.02×1023 D.摩尔质量为88g/mol
5.将下列物质按酸、碱、盐、氧化物分类排列,正确的是
A.硫酸、烧碱、小苏打、二氧化硅
B.硅酸、纯碱、食盐、盐酸
C.盐酸、乙醇、氯化钠、碘酒
D.硝酸、漂白粉、石灰石、二氧化碳
6.鉴别胶体和溶液最简单的方法是
A.萃取 B.蒸馏 C.过滤 D.丁达尔效应
7.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铜丝 B.MgCl2固体 C.NaCl溶液 D.乙醇
8.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H+、C1(、CO32-、K+ B. NH4+、OH(、Cl-、Na+
C. Na+、NO3-、C1(、K+ D. Ag+、NO3-、Cl(、K+
9.下列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Fe + CuSO4= Cu + FeSO4 B.AgNO3+NaCl=AgCl↓ +NaNO3
C.3CO+Fe2O32Fe+3CO2 D.MgCl2(熔融)Mg+Cl2 ↑
10.下列有关水的化学反应中,水作氧化剂的是
A.SO2+H2O=H2SO3 B.3NO2+H2O=2HNO3+NO
C.2Na+2H2O=2NaOH+H2↑ D.Cl2+H2O=HCl+HClO
11.下列情况会对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危害的是
A. 自来水中通入少量Cl2进行消毒杀菌
B. 用SO2漂白食品
C. 用食醋清洗热水瓶胆内壁附着的水垢
D. 用小苏打发酵面团制作馒头
12.下面关于Na2CO3和NaHCO3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Na2CO3能转化成NaHCO3,但NaHCO3不能转化成Na2CO3
B.往Na2CO3和NaHCO3溶液中滴加酚酞都变红,说明Na2CO3和NaHCO3都是碱
C.受热时Na2CO3比NaHCO3稳定
D.物质的量相等的Na2CO3和NaHCO3分别与盐酸完全反应,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相等
13.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其中一种试剂为AlCl3溶液,另一种试剂最适宜用的是
A.NaOH溶液 B.Ba(OH)2溶液 C.盐酸 D.氨水
14.下列关于金属铝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Al在常温下不能与O2反应
B.Al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是氧化剂
C.Al与HCl或NaOH溶液反应都能放出H2
D.Al2O3只能与酸反应,不能与碱反应
15.下列关于钠的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Na2O2可用于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的来源
B.Na2O2是白色粉末
C.Na2CO3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
D.Na2CO3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
1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单质硅是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
B. 氢氟酸能和玻璃发生化学反应,所以氢氟酸要存放在塑料瓶中
C. 水玻璃有黏性,在建筑工地上可用黏合剂
D. 烧碱溶液会腐蚀玻璃并生成硅酸钠,所以烧碱溶液应存放在带橡胶塞的玻璃瓶里
17.下列对氯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Cl2可使湿的红布条褪色,所以氯气具有漂白性
B. Cl2没有漂白性,但通入品红溶液中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C. Fe在Cl2中燃烧,生成FeCl2
D. 闻其气味时要小心地将集气瓶放在鼻孔下直接闻
18.有关二氧化硫的说法正确的是
A.SO2通入紫色的石蕊中先变红后褪色
B. 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 SO2能漂白某些物质,说明其具有氧化性
D. 用NaOH溶液处理含有SO2的尾气
19.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使配得的溶液浓度偏大的是
A. 容量瓶中原有少量蒸馏水
B. 溶液从烧杯转移到容量瓶中后没有洗涤烧杯
C.定容时观察液面俯视
D.定容时倒转容量瓶几次,发现凹液面最低点低于标线,再补几滴水到标线
20.下列操作不能用于检验NH3的是
A.气体使酚酞试液变红 B.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C.气体与蘸有浓H2SO4的玻璃棒靠近 D.气体与蘸有浓HCl的玻璃棒靠近
二、双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2个选项正确,少选且正确得2分,错选、未选不得分)
21.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 LH2O含有的水分子数为NA
B.22gCO2含有的CO2分子数为0.5NA
C.44gCO2气体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A
D.40g NaOH溶解在1 L水中,得到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
22.对实验Ⅰ~Ⅳ的实验现象判断正确的是
A.实验Ⅰ:产生红褐色沉淀 B.实验Ⅱ :试管中溶液变红色
C.实验Ⅲ:试管中溶液变红色 D.实验Ⅳ:试管中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溶解
23.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炭化
B.浓硫酸在常温下可迅速与铜片反应放出二氧化硫气体
C.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气、氢气等气体
D.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形成氧化膜而钝化
2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钠投入水中:Na+H2O=Na++OH-+H2↑
B.HCl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H++OH-=H2O
C.石灰石溶于盐酸中:CO32-+H+=CO2↑+H2O
D.Zn与H2SO4溶液反应:Zn +2H+=Zn2+ +H2↑
25.关于离子的检验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B.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后,再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逸出的气体,试纸变蓝,则溶液中一定含有NH4+;
C.向某溶液中加KSCN溶液,出现血红色,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D.向某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无明显现象,再加BaCl2出现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填空题(8分)
26.(2分)写出Na2SO4的电离方程式 。
27.(2分)对于反应:2FeCl2+Cl2=2FeCl3,其中氧化剂是: ,还原剂是: 。
28. (2分)
(1)除去Fe2O3粉末中少量的Al2O3用 (填试剂)
(2)检验CO2中混有的SO2用 (填试剂)
29.(2分)在呼吸面具中可用Na2O2作为供氧剂,其原理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四、实验题(26分)
30.(14分)
Ⅰ.硫酸具有A-C所示的性质,以下过程主要表现了浓硫酸的那些性质?请将选项字母填在下列各小题的括号内:
A强酸性 B 吸水性 C 脱水性 D 强氧化性
(1)浓硫酸可以干燥氢气( )
(2)浓硫酸使木条变黑( )
(3)热的浓硫酸与铜片反应( )
Ⅱ.现用该浓硫酸配制100 mL 1 mol/L的稀硫酸,仪器有:①胶头滴管;②烧杯;③玻璃棒;④?量筒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稀硫酸时,还缺少的仪器有    (写仪器名称);
(2) 用18mol/L的浓硫酸配制100mL1mol/L的稀硫酸需要用量筒量取上述浓硫酸的体积
为   mL(保留一位小数),量取浓硫酸时应选用 (选填①10mL、②50mL 、③100mL)规格的量筒;
(3)用胶头滴管往容量瓶中加水时,不小心液面超过了刻度,处理方法是________(单选)。
A.吸出多余液体,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B.小心加热容量瓶,经蒸发后,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C.经计算加入一定量的浓盐酸
D.重新配制
31.(12分)下图是在高温下,Fe与水蒸气的反应实验。
请回答该实验中的问题: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 圆底烧瓶中盛装的水,该装置在受热后的主要作用是: ;烧瓶底部放置了几片碎瓷片,其作用是: 。
(3)碱石灰的作用是 。
(4)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是 ,如果在A处点燃该气体,则必须对其进行 。
五、计算题(6分)
32.某实验小组探究Al的化学性质,在一次实验中用54克Al与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求:
(1)参加反应的NaOH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2)生成的H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
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满分60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第三页的表格处。
1.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妻妾
称 谓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妾一
C.大哥(25岁)
妾二
D.二哥(22岁)
2. 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
A 《史记》的记载 B 民间的传说 C 史家的研究论文 D 秦简的记载
3. “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财政官制???( )
A.汉代 ????????? B.唐朝 ????????? C.宋初 ???????? D.元朝
4.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5.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B.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C.皇权不断加强 D.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
6. 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雅典国家的主人是( )
A.全体奴隶主 B.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的男性
C.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D.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
7. 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 )
A.习惯法的废除    ???????????? B.《民法大全》的制定
C.《十二铜表法》的发表  ????????? D.万民法的制定
8. 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建立的标志是( )
A.光荣革命 B.《权利法案》的颁布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 1832年议会改革
9. 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惧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他评价的是( )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德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   D.法国共和制
10.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
A.共和制 B.联邦制 C.分权制 D.“权力制衡”
11.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个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相处且相互制约,把作恶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利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
12. “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马克思这句话描述的是 ( )
A.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 B.法兰西第一帝国
C.德意志帝国 D.意大利王国
13. 1689年《权利法案》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之处在于( )
A.确立责任内阁制 B.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基础
C.规定首相对议会负责 D.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
14. 最能体现美国1787年宪法民主性的是( )
A.成立了共和国? B.三权分立?
C.总统、议员由民选产生? D.最高法院要宣布法律违宪
15. 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却因“莱温斯基”事件险些被国会弹劾。这体现了美国政治制度中的哪一项重要原则?( )
A.中央集权原则 B. 分权制衡原则 C.两党制原则 D. 联邦制原则
16.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重大的转变,主要是因为( )
A.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B.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况 D.改变了中国人民革命的任务
17. 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
A.义和团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辛亥革命 D.抗日战争
18. 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19. 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林则徐抗英 B.《马关条约》——反割台斗争
C.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 D.《辛丑条约》——洋务运动
20. 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留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是指( )
A.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仍未完成 B.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仍然没有建立
C.资产阶级政党出现了分裂 D.蒋介石等右派开始篡夺革命领导权
21.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法律层面对人民权利和自由实行保护的是( )
A.《资政新篇》 B.1954年宪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共同纲领》
22. 下列事件中能够充分体现五四精神主旋律的有( )
①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顾维钧向帝国主义列强据理力争,强调中国对山东拥有主权 ②总统府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发表《外交警报警告国民》,大声疾呼:“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 ③北大法科学生谢绍敏啮破中指,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公之于众 ④浙江海宁县召开万人国民大会,决定开除陆宗舆县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23. 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对选手提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历史条件是什么?”同时给出下列四个选项,如果你是选手,你应该选择(  )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D.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24. 十月革命被看作人类历史的新开端,是由于它( )
A 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 B 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
C 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D 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25.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26. 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心,依次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其中实现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成功转移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27. 新中国初期,人民政府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有(   )
①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 确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③ 实行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④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 ② ③ B.② ④ C.① ② ④ D.① ② ③ ④
28. 建国初期,民盟主席张澜说:“我们的新制度……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这个“新制度”指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29. 以下是在2011年春,广东某村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的宣传标语:“搞好村委会换届选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平竞争,接受群众监督!”“直接选举村委会,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珍惜民主权利,投好庄严一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有( )
①村“两委”换届选举是加快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 ②村委会实行的是间接选举③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④乡村基层选举有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的参政热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0. 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是( )
A.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B.改革开放的实行及其成就
C.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D.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二、非选择题:满分40分,共2小题。
31. (20分)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利克里讲到:“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物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制度使我们心悦诚服。
——伯利克里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时的演讲
材料二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材料三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全体人民”指哪些人? 伯利克里心中的民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4分)
(2)材料二、三分别出自哪部文献?(2分)与材料一揭示的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8分)
(3)依据材料四,丘吉尔的话反映了英国政体有别于美国政体的哪些主要表现?(8分)
32. (20分)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它以特殊的方式记录历史跳动的脉博,勾勒社会演进的轨迹。
材料一 口号:“扶清灭洋”。
材料二 五四运动时期口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劳工神圣”。
材料三 口号:“打倒屠杀上海工人的蒋介石”。
材料四 口号:“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周恩来书写)。
(1)材料一中的口号是谁提出的?试分析此口号的局限性。(4分)
(2)根据材料二的两个口号,具体分析五四运动的导因、性质和特点。(6分)
(3)简要说明材料三中的口号提出的历史背景。(3分)
(4)材料四中的口号书写于民国三十四年,折算为公历应是哪一年?当时,周恩来为什么要题写这一口号?(4分)
(5)作为历史的印记,本题材料提供的口号,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哪一方面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且相当系统的信息?(3分)
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右图,回答第1-2题。
1.M行星是
A.金星 B.火星 C.土星 D.天王星
2.科学家认为M行星上极可能存在生物,原因是
①距日远近适中  ②质量和体积适当
③有卫星绕转 ④不停绕日公转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2012年2月15日,距地球1.49亿公里之外的太阳耀斑等爆发,引发了一场太阳风暴,也在地球高纬度地区上演了一场瑰丽的极光之舞。地球照旧安然无恙,但诸如“太阳风暴将正面‘击中’地球”、“人类将重回黑暗时代”等报道,却引起广泛关注。完成第3题。
3.太阳风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可信的是
A.对部分地区短波通信和短波广播造成短时间影响
B.两极及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
C.世界许多地区的降水量有异常变化
D.地壳活动活跃,火山、地震、泥石流频发
4.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比较,正确的叙述是
A.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C.线速度相同,角速度北京大于上海 D.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小于上海
第16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广州举行。据此回答第5题。
5.从纽约(西五区)回国观看亚运会的华侨抵达广州时,应将手表时间
A.拨快3小时 B.拨快13小时 C.拨慢3小时 D.拨慢13小时
6.读右图,当“太阳直射点从C→D移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点从C→D时为春分日至秋分日
B.北京市的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减小
C.东莞市的昼长夜短
D.温带范围逐渐缩小
7.下面四幅图中,表示北半球冬至日的是
A B C D
8.如图所示,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小岛,最终小岛可能连接岸堤的是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读图 “水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是海陆间循环的示意图 B.该图已完整地表达了水循环的所有环节
C 该循环使水资源得到不断的更新 D.A环节是水汽输送,B环节是地下径流
10.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
A.人工降雨,促进大气中的水汽输送 B.植树种草,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
C.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改变局部地表径流 D.抽取地下水,加速地下径流的循环
下图为太平洋洋流分布模式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甲地为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其名称是
A.秘鲁渔场 B.纽芬兰渔场
C.北海渔场 D.北海道渔场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为南赤道暖流 B.②为日本暖流
C.③为东澳大利亚暖流 D.④为秘鲁寒流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从地貌上看,①处是
A.三角洲 B.角峰 C.冲积平原 D.冲积扇
14.从地质构造看,②处是
A.褶皱 B.断层 C.背斜 D.向斜
15.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是:
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搬运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
16.图中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下图是“大气热力作用关联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
A.a B.b C.c D.d
18.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
A.a B.b C.c D.d
读下图(甲、乙为近地面)回答第19题
19.若上图表示热力环流,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受冷,乙处受热
B.气压大小:甲>丙>丁>乙
C.乙处气压比甲处高,所以空气从乙处流向甲处
D.甲处是高气压,乙处是低气压
20.图中,四个箭头正确反映了南半球高空风向的是:
21.下图为各天气系统的气压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引起台风的天气系统是②
B.带来寒潮和雪灾的天气系统是③
C.带来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系统是④
D.引起“一场春雨一场暖”的天气系统是①
22.与撒哈拉沙漠相比,我国北回归线附近是一片“绿洲”。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A.海拔高度不同 B.大气环流不同 C.纬度不同 D.濒临的海洋不同
二、综合题(共4题,56分)
23.读二分二至图(左图)与某日太阳光照图(右图),完成下列各题。(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虚线表示极圈或回归线,B点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16分)
(1)若右图B点的纬度为66°34′,则图示的是北半球的 日(填节气),此时地球正运行至左图中 处(甲、乙、丙、丁),在公转轨道的 日点(填近或远)附近。
(2)右图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B、C、D 四点的白昼长度由长到短排列是 。
(3)B点的昼长是 小时, C点此刻位于 上(填晨线或昏线)。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召开,选举出了新一届的中共中央领导。此后一个月内,地球处于①-④处的 处。
24.读“亚洲季风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此时是北半球的____季,亚欧大陆上形成______气压,
它割断了_______气压带,使其只能保留在海洋里。
(2)A处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半年后,A处刮_____季风,
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季风环流形成的主要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南亚地区西南季风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而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10分)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是属于背斜的是 ,属于地堑的是 。
(2)在野外若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
(3)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 处(填数码)打井,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 。
26.读下图回答(12分)。
(1)沿EF一线,自然带的变化表现为 地带性分布,这种分布是以 为基础的。沿MN一线,自东向西自然带依次为温带森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这种分异规律叫 地带性,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 为基础的。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 地带性分布。
(3)北京所处的自然带是 。
二、综合题(每空2分,共56分)
23.(16分)
(1)夏至 甲 远
(2)66°34′ B>D>C
(3)24 昏线
(4)④
24(18分)
(1)夏,低,副热带高
(2)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西北,寒冷干燥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政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个体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24*2=48分)
1、广州市书法爱好者在2010年春节前夕书写近千幅对联赠送给市民,他们在旁边放着爱心捐助箱,市民不管捐助多少,都可以获得一幅春联。材料中的近千幅春联
A.是商品,因为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B.不是商品,因为不具有使用价值?
C.是商品,因为具有使用价值? D.不是商品,因为没有用于交换
2、没有稳定收入的人士很难申请到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因为银行信用卡是
A.商业银行对年满l8周岁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B.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C.商业银行对拥有房、车等资产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D.商业银行对喜欢提前消费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3、价值、价格和供求关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价值决定价格,价格与供求关系相互影响 B.价格决定价值,价格影响价值
C.供求关系决定价值,价格影响价值 D.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决定供求关系
4、商品生产者重视商品的质量,是为了( )
①追求利润 ②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③扩大商品的销路 ④增加商品的价值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随着居民家庭收入增加,“假日经济”火爆。这主要说明 ( )
A.家庭消费从根本上说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B.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家庭消费有直接影响
C.旅游区各种商品价格低廉,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D.消费者有一种从众心理
6、发泡塑料餐盒和塑料方便袋的大量使用,严重污染了环境,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这启示我们,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要遵循的原则是( )
A.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B.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C.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D.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7、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只有最终需求旺了,经济才能真正地启动起来。”这里他强调的是( )
A.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 B.消费对生产的决定作用
C.消费与生产互相决定 D.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8、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公有制为主体”的正确理解是:
A.公有制在各个经济领域必须占支配地位
B.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公有制成分必须保持在50%以上
C.公有制在各个地方都必须保持量和质的优势
D.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企业的是( )
A.北京故宫博物院 B金陵饭店 C.中国联通公司 D.海尔集团
10、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但基层人才需求一直有着较大缺口。不能从“龙门”再回到“农门”的观念,长期束缚着毕业生走向基层的脚步。这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应该
A.得到承认和尊重 B.改善就业环境
C.树立职业平等观 D.树立自主择业观
11、在日常生活中,公民存款储蓄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为了孩子上学,有的为了购车买房,有的为了养老,但直接动机是为了 ( )
A.支援国家建设 B.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C.将现金交给银行代为保管 D.获取利息收益
12、当你迈进大学校门时,商业银行可以提供助学贷款服务,帮助你完成学业。我国商业银行的职能是
A.存款业务,结算业务,经理国库 B.贷款业务,结算业务,经理国库
C.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 D.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经理国库
13、购买学生平安险( )
A.能够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B.其费用由国家和个人共同承担
C.是一种针对风险本身的投资 D.按规定定期能获得有偿收入
14、下列关于社会公平问题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A. 使社会成员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B. 消除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差别
C. 平均分配,不能有收入差距 D. 只要是合法所得,不管差距多大,都是公平的
15、下列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 )
①张某在私营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②王某在农村集体经济联产计酬中获得的收入
③李某在国有企业中获得的福利性分配收入 ④孙某在国家机关工作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16、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因素有
①经济发展水平 ②财政支出 ③消费水平 ④分配政策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17、增值税源于法国,20世纪90年代我国借鉴推行征收,它的最大特点是()
A.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发展
B.调节经济的重要税种
C.合理调节消费行为,间接引导投资流向
D.不受企业盈亏影响,保证财政收入稳定
18、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依法严惩制假售假、商业欺诈、走私贩私、偷逃骗税、金融证券犯罪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的经济原因是( )
A.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B.市场调节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
C.价值规律起的作用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特有的
19、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通过分配政策来促进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这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 )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C.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D.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0.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配置主要是( )
A.通过计划手段来实现的 B.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的
C.通过企业公司制改革来实现的 D.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的
21、至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
①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②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③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 ④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⑤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
2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
①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 ②坚持以人为本
③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④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3、现在国际上有一种说法,“美国的消费,中国的投资”。中国的投资拉动对全球经济增长非常重要,万一中国投资减缓,世界经济很可能就要出问题。这反映了当今世界( )
A.生产的全球化 B.资本的全球化 C.贸易的全球化 D.技术的全球化
24、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引进来”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实施“走出去”战略,就是要:
A、放宽市场准入,给外商国民待遇
B、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利用外资
C、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学习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
D、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加工贸易,合作开发资源
二、非选择题(共40分,其中卷面分2分)
非选择题卷面要求:书写工整,格式正确。
1、非选择题答案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2、每一自然段开头要空两格,需要转行则顶头写,上下要对齐。
3、每一个要点必须编序号,序号一律采用①②③④。
25、(21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消费由食品消费向商品房、通信、交通旅游等消费转移,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请问:
(1)什么是消费结构?(4分)什么是恩格尔系数(4分)?
(2)恩格尔系数下降是好事还是坏事?(4分)为什么?(9分)
26、(31分)材料一:李某一家5口人,李某本人承包了责任田,收入不错;李某的妻子开了个小店,纳税后也有不少收入;李某的儿子是国有商业公司售货员,每月除工资、奖金、津贴外,还炒股赚了不少钱;李某的女儿是工程师,她利用双休日为一家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也有一笔丰厚的报酬;李某的母亲靠出租房屋也获得一定的收入。
材料二: 我国居民收入存在以下几方面差距: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超过0.4(差距合理区城的上限);城镇居民收入年增速为8%一9%,农村居民收入年增速为4%一5%;大行业人均年工资超过6万元,而全国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都在2万元以下;对富多的人(占城市居民的10%)占全部城市对富的45%,而对富少的人(占城市居民的10%)占全部城市对富的1.4%。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我国现阶段采取什么样的分配制度?(6分)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分配制度?(9分)
(2)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应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16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其中卷面分2分)
25.(1)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4分)
(2)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4分)
(3)恩格尔系数下降是好事。(4分)。因为恩格尔系数减小,说明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下降了,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得到改善。(9分)
26、(1)我国现阶段采取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6分)
(2)第一,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3分)。
(2)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3分)
(3)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相适应;(3分)
(4)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3分)
注意:任意答道3点即可给满分。
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5分,共50分.每小题各有四个选项,仅有一个正确.)
1. 下列图形中,表示的是 ( )
2. 集合的子集有几个 ( )
A. B. C. D.
3. 下列函数是奇函数的是 ( )
A. B. C. D.
4. 的值为 ( )
A. B. C. D.
5. 点到原点的距离为 ( )
A. B. C. D.
6. 已知函数则= ( )
A. B. C. D.
7. 函数的零点是 ( )
A. B. C. D.
8. 函数的定义域为 ( )
A. B. C. D.
9. 下列函数是幂函数的是 ( )
A. B. C. D.
10. 已知函数是上的奇函数,,那么 (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1. 用填空:
12. 化简(其中)
13.
14. 求过直线A斜率是的直线的一般方程 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8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是演算步骤.)
15. (本小题满分为12分)
设,求:
(1) (2) (3)
16. (本小题满分为12分)
设函数, 求满足=的的值;
17. (本小题满分为14分)
已知函数
(1)求证:函数在上是增函数;(2)求在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8. (本小题满分为14分)

19. (本小题满分为14分)
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中,E,F,G分别是AB,BC,CD的中点,求证:
BD//平面EFG,(2)AC//平面EFG。
D

G


A C
E F
20. (本小题满分为14分)
已知,试判断直线BA于PQ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012-2013数学试题
高一数学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三、解答题
17.
(1)求证:函数在上是减函数;(2)求在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增函数
(2),
18.
解:(1)
(2)直线AB的斜率为,由点斜式可得
即直线AB的方程为
19. 解:中位线定理
20.解:平行。

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在有云的夜晚,抬头望月,觉得月亮在云中穿行,这是选取的参考系是( )
A.月亮 B.云 C.地面 D.星
2、 下列有关对质点概念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体积很小且质量很小的物体就是质点
B.大质量、大体积的物体不可视为质点
C.汽车可以视为质点,火车不可视为质点
D、地球上任何物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被视为质点
3、如图所示,一物体沿三条不同的路径由A运动到B,下列关于他们的位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沿2最小
B.沿3最大
C.一样大
D.虽一样大,但方向不同
4、甲、乙两个小物体,甲的质量是乙的4倍。它们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
C.甲、乙同时着地 D.无法确定谁先着地
5、下面哪一组单位属于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A.米、牛顿、千克 B.千克、焦耳、秒 C.米、千克、秒 D.米/秒2、千克、牛顿
6、在100m竞赛中,测得某一运动员5s末瞬时速度为10.4m/s,10s末到达终点的瞬时速度为10.2m/s。则他在此竞赛中的平均速度为
A.10m/s B.10.2m/s C.10.3m/s D.10.4m/s
7、用手握住瓶子,使瓶子在竖直方向静止,如果握力加倍,则手对瓶子的摩擦力
A.握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B.只要瓶子不动,摩擦力大小与前面的因素无关。
C.方向由向下变成向上。 D.手越干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8、同一平面内的两个力,大小分别为4N、7N,若三力同时作用于某一物体,则该物体所受三力合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A.17N 3N B.5N 3N C.11N 3N D.11N 0
9、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同一汽车,速度越快,越难刹车,说明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物体只有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才有惯性
C.乒乓球可以快速抽杀,是因为乒乓球的惯性小的缘故
D.已知月球上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上的1/6,故一个物体从地球移到月球惯性减小为1/6
10、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变化得越多,加速度就越大
B.速度变化得越快,加速度就越大
C.加速度越大,速度一定越大
D.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小,速度大小一定减小
二、双项选择题(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4分,漏选得2分、错选和不选得0分,共20分)
11、我市某中学的校运会上,举行了精彩的“拔河”比赛。高一级的(1)班和(4)班进入了总决赛。在全体拉拉队员的呐喊声中(1)班最终取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班队员对(4)班队员的拉力大于(4)班队员对(1)班队员的拉力
B.(1)班队员对(4)班队员的拉力等于(4)班队员对(1)班队员的拉力
C.(1)班队员对(4)班队员的拉力大于(4)班队员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D.(1)班队员对(4)班队员的拉力等于(4)班队员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12、在匀速运行的升降机的上,有一被竖直伸长弹簧拉住的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现发现弹簧长度变长了,由此可判断,此时升降机的运动可能是:
A.加速上升 B.加速下降 C.减速上升 D.减速下降
13、下列四幅图中,能大致反映自由落体运动的图象是(   )

14、下列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速度越大,加速度也越大; B.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也为零;
物体的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D.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
15、晓宇和小芳为了探究两个互成角度力的合力F随θ变化的关系,在如甲图所示的实验中,把E点与力的传感器相连接得到合力大小,如图乙所示在计算机上显示了合力F与夹角θ变化的规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θ在0-π时,两个分力之间夹角θ越小,合力越大
B.合力一定大于任何一个分力
C.合力一定小于任何一个分力
D.合力可能等于其中一个分力的大小
三、实验与探究题(一题,共18分)
16、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某同学使用了如右图所示的装置,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
(1)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电压为 ,相邻两个计时点的时间间隔为 。
(2)该同学要探究小车的加速度a和质量M的关系,应该保持 不变;若该同学要探究加速度a和拉力F关系,应该保持 不变;
(3)该同学得到一条纸带,在纸带上取连续的六个点,如下图(a)所示,自A点起,相邻两点的距离分别为10.0mm、12.0mm、14.0mm、16.0mm、18.0mm,则打E点时小车速度为 m/s,小车的加速度为 m/s2(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四、计算题(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给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应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共32分)
17、一电车速度为18 m/s,下坡时以0.5m/s2的加速度加速行驶,经20s速度为多少?
18、一个物体从H高处自由下落,经过4s落到地面,求下落到地面时的速度和H。(g=10m/s2)
19、一个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质量是2kg,在水平方向受到5.0N的拉力,物体跟水平面的滑动摩擦力是2.0N。
(1)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2)求物体4s末的速度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 D 3 C 4 C 5 C 6 A 7 B 8 C 9 C 10 B
一、双项选择题
11 BC 12 AD 13 AD 14 CD 15 AD
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生命系统的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是
A.细胞 B.生物圈 C.群落 D.种群
2.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的糖类是
A.麦芽糖 B.蔗糖 C.葡萄糖 D.乳糖
3.下列物质中能聚合成DNA分子的是
A.脱氧核苷酸 B.脱氧核糖 C.氨基酸 D.含氮碱基
4.要把位于显微镜视野右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移动玻片的方向是
A.右上方 B.右下方 C.左上方 D.左下方
5.血红蛋白和叶绿素所含的无机盐分别是
A.Ca和Mg B.Ca和Na C.Na和Fe D.Fe和Mg
6. 人体肌肉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D.水
7.在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以下操作错误的是
A.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B.只有脂肪的鉴定需要使用显微镜
C.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不需要加热
D.使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最好是现配现用
8.胰岛素分子有A、B两条链,A链有21个氨基酸,B链有30个氨基酸,该分子中的肽键数目是
A.48个 B.49个 C.50个 D.51个
9.脂质不具有的生物学功能是
A.构成生物膜 B.调节代谢 C.储存能量 D.携带遗传信息
10.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主要包括
A.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B.细胞膜、核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C.细胞膜和液泡膜之间的细胞质 D.细胞壁、液泡膜以及它们之间的细胞质
11.RNA结构中不可能具有的核苷酸是
12.关于人体内胰岛素、性激素的化学成分的判断,正确的是
A. 都是蛋白质 B.前者是蛋白质,后者是固醇
C. 都是固醇 D.前者是固醇,后者是蛋白质
13.在炎热的夏天,植物常常出现萎蔫现象。植物萎蔫时失去的是
A.结合水 B.自由水? C.无机盐 D.钾离子
14.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是
A.施莱登 B.施旺 C.达尔文 D.施莱登和施旺
15.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在于
A.有无核物质 B.有无细胞质 C.有无核膜 D.有无细胞膜
16.下列哪组细胞器不具有生物膜结构
A.中心体和核糖体 B.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C.液泡和高尔基体 D.溶酶体和内质网
17.细胞核中具有遗传作用的是
A.核膜   B.核仁   C.染色质   D.核孔
18.β-半乳糖苷酶能催化乳糖生成半乳糖和葡萄糖,但不能催化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这表明,β-半乳糖苷酶的催化作用具有
A.高效性 B.专一性 C.稳定性 D.多样性
19.有关A-P~P~P含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三个“P”的“三”可用T表示 B. “A”代表腺苷
C. “P”代表磷酸基团 D. “-”代表高能磷酸键
20.雨水过多时,农作物往往会发生烂根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土壤中缺乏氧气,根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毒害细胞
B.土壤中水分充足,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烂根
C.土壤中有毒物质溶解到水中,使根遭到毒害
D.土壤因水涝而温度低,使根受到低温损害
21.以下为酶的催化活性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正确的是(注:V为反应速度,t为反应温度)
22.右图表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转运。(每种转运的方向由箭头表明,黑圆点的数量代表每种物质的浓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物质可能是氧气,b物质可能是葡萄糖
B.a物质可能是氨基酸,b物质可能是甘油
C.a物质可能是蛋白质,b物质可能是氧气
D.a物质可能是核酸,b物质可能是二氧化碳
二、双项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每小题全对给4分,错选不给分,少选给2分,共16分。每小题有且仅有两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23.植物细胞中含有DNA的细胞器有
A.叶绿体 B.核糖体 C.中心体 D.线粒体
24.下列关于细胞与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B. 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所以它的生命活动与细胞无关
C. 除病毒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D.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不能繁殖后代
25.洋葱紫色外表皮细胞置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现象是
A.液泡逐渐变小 B. 液泡颜色由深变浅
C.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离 D.细胞正在有丝分裂
26.下列有关真核细胞的细胞膜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合成纤维素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 D.合成蛋白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1分,共40分。)
27.(10分)下图是高等生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内填图中标号,__________上填适当内容的文字。)
(1)图中的结构①~⑩中,动物细胞没有的细胞器是
[ ] _______ 和[ ] _______ ;
(2)与胰岛素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 ; _______ ;
(3)[4]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其上与细胞识别有关的化学成分是____________。
(4)细胞的控制中心是[ ]______ _______。
(5)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的结构是[ ]____________。
28.(7分)下图为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化合物叫_______肽,其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形成该化合物的方式是________,形成该化合物时分子量减少________。
(2)该化合物是由_______种氨基酸构成的。其中含有游离的氨基_______个,肽键_______个。
29.(7分)细胞膜使细胞成为一个独立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细胞膜的基本骨架_______ (填图名称);
(2)上图表示物质进出细胞的示意图,图中A表示_______分子,B表示_______分子。
(3)在a~d的四个过程中,可代表氧气跨膜运输过程的是编号_______,需要消耗能量的过程是编号_______。从图中的四个过程可以看出细胞膜在功能上具有 性。
(4)科学家运用荧光标记法分别标记小鼠和人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进行细胞融合实验,发现小鼠和人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在融合细胞的表面均匀分布,由此证明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 性。
30.(8分)下图表示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有关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在[ ]中填写字母,在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
(1)请将图中表示细胞结构的字母A~G分别填入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图中。(2分)
(2)D的名称是 ,控制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是[ ] 。
(3)C的主要功能是 。
(4)若该动物细胞为心肌细胞,则其收缩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 ] ,该结构的功能是 。
(5)若将该高等植物细胞置于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将会发生 。
31.(8分)右图是细胞有氧呼吸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①②③所代表的物质分别是 、 、 。
(2)④⑤⑥表示的三个过程中,合成ATP最多是 ,在线粒体上进行的是 。
(3)1mol的①彻底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其余的能量储存在 _中。
(4)如果氧气供应不足,在酵母菌细胞内,①的最终分解产物是 ,反应的场所 。
2012-2013高一年级生物科试卷
参考答案
二、双项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每小题全对给4分,错选不给分,少选给2分,共16分。每小题有且仅有两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23
24
25
26
AD
AC
AC
B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1分,共40分。)
29.(7分)
(1)磷脂双分子层 (2)蛋白质(载体) 磷脂(脂质)
(3)b ad 选择透过
(4)流动性
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英语试题
Ⅰ Listening (consisting of two parts, 15 points)
Section A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 10 points )
听第一段对话,回答第1~2两个小题。
Where did the man’s parents meet the Sanchez family?
In England. B. In Spain. C. In Portugual.
When is the Sanchez family coming to England?
Next year. B. Next week. C. Next month.
听第二段对话,回答第3~5三个小题。
What is man going to do?
Do some cleaning in the shopping mall. B. Look for a job.
Help his father in the shopping mall.
When does the conversation probably take place?
In June. B. In March. C. In December.
What does the man intend to do now?
Earn more money. B. Talk with the man’s father C. Work in the shopping mall.
Section B Blank-filling (5 points)
听下面一段独白,请根据题目要求,从所听到的内容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填入答题卡标号为6~10的空格中。听录音前,你将有15秒钟的阅题时间。录音读两遍。你将有80秒钟的作答时间。
Family
Age
Job
Hobby
Li Hua
16
student
6.
grandfather
62
7.
walking
grandmother
8.
driver
walking
father
doctor
9.
mother
10.
watching TV
II 语言知识与应用(共两节,满分45分)
Section One Cloze(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11~25各题所给的A、B、C和D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An old woman had been blind for years. One day she called in a doctor to try to ___11___ her eyes, and made an agreement with him. If he could cure her blindness, he would____12___a large quantity of money from her, but if she remained ___13___, she would give him nothing.
After this___14___was made, the doctor went to treat her eyes. But on every __ 15_, he took something away from her house, ___16___all her things, little by little. When he had___17___everything she had, he cured her and asked her to give him the money she had____18___.
When the old woman recovered her sight, she____19___that none of her things were left in her___20___, so she decided to give him nothing. As she still____21___to give him any money, the doctor took her to a judge.
The old woman said to the judge, "This man here speaks the__22__. I did promise to____23___him money if I could see again, but I also did say that if I continued to be blind, he would get nothing. Now he thinks that I am____24___. But I have to say that I am still blind because before I was blind, I knew there were many things in my house, but now, I am not able to see a(n) ____25___thing in it."
At last, the doctor got nothing.
11. A. treat
B. close
C. see
D. cut
12. A. return
B. send
C. spend
D. receive
13. A. poor
B. old
C. blind
D. deaf
14. A. word
B. agreement
C. survey
D. excuse
15. A. visit
B. look
C. show
D. meeting
16. A. bringing
B. wasting
C. destroying
D. stealing
17. A. used
B. changed
C. got
D. seen
18. A. promised
B. saved
C. advise
D. discovered
19. A. thought
B. found
C. hoped
D. heard
20. A. house
B. memory
C. mind
D. head
21. A. asked
B. decided
C. managed
D. refused
22. A. truth
B. plan
C. idea
D. story
23. A. make
B. give
C. lend
D. carry
24. A. cured
B. cheated
C. beaten
D. checked
25. A. bad
B. strange
C. common
D. useful
Section Two Grammar (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根据句子结构的语法性,在下面空格处填入一个适当的词或使用括号中词的适当形式填空,并将答案填写在标号为26~40的相应位置上。
26. At first, English _______ (speak) in England between about AD 450 and 1150.
27. Workers are afraid that they will lose _______ jobs.
28. Sales girls try to persuade people________ (buy) things even if they are not necessary.
29. If we are nervous before exams, we can ________ (breath) to relax ourselves.
30. Tommy was tired _______his job because it gave him no pleasure.
31. We are familiar with Mr. Zhang, _________ is a good teacher in our school.
32. I find _______ hard to get along with him.
33. This question is _______ (easy) than that one.
34. Maria’s parents will go to the airport by taxi because it is raining _______ (heavy).
35. This is the second time that we _________ (leave) home.
36. Parents are _________ (concern) about their children’s safety.
37. You’d better get your plan ________ (carry) out as soon as possible.
38. It was because he saved the little girl________ we admired him.
39. As far as we know, Jason is ______ honest student.
40. Our head teacher insists that we_________ (attend) the lecture to be given this weekend.
Ⅴ Reading (50 points)
Section One Reading Comprehension ( 40 points )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和D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A
More than seven hundred years ago, the Prince of Wales had a very big and brave dog called Gelert.
One day the Prince wanted to go hunting with his men. He told his dog to stay at home and look after his baby son. The baby was in a wooden cradle, which was like a small bed.
When the Prince came back from hunting, Gelert ran out to meet his master. He wagged his tail and jumped up to put his paws on the Prince's chest. Then the Prince saw the blood on Gelert's jaws and head.
"What have you done?" the Prince said. He rushed into his house and looked for his baby son. The cradle was lying on its side on the floor. The clothes were torn and there was blood on them.
"So you have killed my son?" the Prince said angrily. "You unfaithful(不忠实的) dog!" He took out his sword and killed the dog. Just as Gelert was dying, he managed to bark. Then the Prince heard a baby call to the dog.
The Prince ran out of the house and saw his son lying on the ground unhurt. Near him was a dead wolf. Then the Prince knew that Gelert had defended the baby and killed the wolf.
The Prince ran back into the house but he was too late. Gelert was dead. The Prince was very sad indeed. Tears ran down his face when he realized he had killed his faithful friend. The Prince carried the body of his brave dog to the top of a mountain and buried him there. After this, the Prince never smiled again. Every morning at dawn, he walked up the mountain and stood by the dog's grave for a few minutes.
If you go to Mount Snowdon in Wales, people will show you where Gelert is buried. There is a sign by his grave. It reminds people of a brave and faithful dog.
41. The Prince told the dog to _____ when he was leaving.
A. watch the door B. take care of his baby C. welcome his friends D. stop the strangers
42. The underline word “defend” in the passage probably means “_____”.
A. prevent? B. protect??? C. support ???? D. strengthen
43. The Prince never smiled again because ______.
A. the wolf was killed by Gelert B. he had buried the dog on the top of mountain
C. he had killed his faithful friend Gelert D. Gelert had killed his baby son
44. It can be inferred(推断) from the text that ________.
A. Gelert was not strong to look after the baby. B. The Prince didn’t like Gelert at all.
C. Gelert killed the wolf. D. The Prince regretted killing Gelert.
45.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is _________.
A. A Prince B. A Faithful Dog C. A Dog and a Child D. A Prince and a Dog
B
A friend of mine named Paul received an expensive car from his brother as a Christmas present. On Christmas Eve when Paul came out of his office, a street urchin (顽童) was walking around the shining car. “Is this your car, Paul?” he asked.
  Paul answered, “Yes, my brother gave it to me for Christmas.” The boy was surprised. “You mean your brother gave it to you and it didn’t cost you anything? Boy, I wish…” He hesitated(犹豫).
  Of course Paul knew what he was going to wish for. He was going to wish he had a brother like that. But what the boy said surprised Paul greatly.
  “I wish,” the boy went on, “that I could be a brother like that.” Paul looked at the boy in surprise, and then he said again, “Would you like to take a ride in my car?”
  “Oh yes, I’d love that.”
  After a short ride, the boy turned and with his eyes shining, said, “Paul, would you mind driving in front of my house?”
  Paul smiled a little. He thought he knew what the boy wanted. He wanted to show his neighbours that he could ride home in a big car. But Paul was wrong again. “Will you stop where those two steps are?” the boy asked.
  He ran up to the steps. Then in a short while Paul heard him coming back, but he was not coming fast. He was carrying his little crippled (残疾的) brother. He sat him down on the step and pointed to the car.
  “There he is, Buddy, just like I told you upstairs. His brother gave it to him for Christmas and it didn’t cost him a cent. And some day I’m going to give you one just like it…then you can see for yourself all the nice things in the Christmas windows that I’ve been trying to tell you about.”
  Paul got out and lifted the boy to the front seat of his car. The shining-eyed older brother climbed in beside him and the three of them began an unforgettable holiday ride.
46. The street urchin was very surprised when ________ . A. Paul received an expensive car B. Paul told him about the car
C. he saw the shining car D. he was walking around the car 47. From the story we can see the urchin ________.
  A. wished to give his brother a car B. wanted Paul’s brother to give him a car
  C. wished he could have a brother like Paul’s D. wished Paul could be a brother like that
48. The urchin asked Paul to stop his car in front of his house ________.
  A. to show his neighbours the big car
  C. to let his brother ride in the car B. to show he had a rich friend
  D. to tell his brother about his wish
49. We can infer from the story that ________.
  A. Paul couldn’t understand the urchin B. the urchin had a deep love for his brother
  C. the urchin wished to have a rich brother D. the urchin’s wish came true in the end
50. The best title of the story is _________ A. A Christmas Present B. A Street Urchin
C. A Brother Like That D. An Unforgettable Holiday Ride
C
Feeling left out?
A reader wrote in to say that she was feeling lonely at break because her best friend wasn't around.Here’s our advice to her —and to all kids who feel lonely sometimes.
It’s hard when a best friend isn’t around — maybe because she moved to a different school or a different class. You may feel lonely at break or lunchtime. You want to have new friends. But how do you make them? Maybe it seems like everybody else already has their friends. But remember, there’s always room for more friends.
Start by looking around your classroom — think about which kids you’d like to play with at break. Look for chances to say hi to them, smile, and be friendly. Offer to share something or express your appreciation (欣赏) to them. Invite someone to play with you or say “Do you want to sit here?” in the lunchroom. When you’re at break, walk over to kids you want to play with, act friendly, and say “Hi, can I play, too?” or just join in.
If you have trouble doing this, or if you’re feeling shy, ask your teacher to help you make new friends. Teachers are usually pretty good at matching up friends. The best way to make friends is to be a friend. Be kind, be friendly, share, say nice things, offer to help — and pretty soon, you’ll have one, or two, or even more new friends.
You might still miss that special best friend. But when you see each other, you can share something you didn’t have before she left: You can introduce her to your new friends!
51. This text is written for _______.
A. teachers B. parents C. students D. visitors
52. Some kids feel lonely at break because they ______.
A. have trouble with their studies B. don’t have their best friends around
C. need their parents to be with them D. are too young to look after themselves
53. The underlined word “this” in Paragraph 4 refers to ______ .
A. sharing your ideas B. talking before many people
C. studying better at school D. developing new friendship
54. Some kids need help from teachers to make friends because______.
A. they miss their old friends a lot B. they have no time to stay with others
C. teachers know who wants a new friend D. they are shy or not good at making friends
55. The title "Feeling left out" means_____.
A. Being ignored B. Being laughed at C. Being helped D. Being advised
D
Many children use the Internet to get useful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and to relax in their free time. But some of them are not using in a good way. Here are some rules to make sure you are safe and have fun on the Internet.
Make rules for Internet use with your parents. For example, when you can go online, for how long and what activities you can go online.
Don’t give your password to anyone else, and never leak out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your real name, home address, age, school, phone number or other personal information.
Check with your parents before giving out a credit card number.
Never send a photo of yourself to someone in e-mail unless your parents say it’s OK. Check with your parents before going into a chat room. Different chat rooms have different rules and attract different kinds of people. You and your parents must make sure it’s a right place for you.
Never agree to meet someone you met on the Internet without your parents’ permission (允许). Never meet anyone you met on line alone.
Always remember that people online may not be who they say they are. Treat everyone online as strangers. If something you see or read online makes you uncomfortable, leave the site. Tell a parent or teacher right away. Treat other people as you’d like to be treated. Never use bad language.
Remember—not everything you read on the Internet is true.
56. If you want a true friend on the Internet, you can _______.
A. tell the people what your name is B. meet the people on line alone
C. write an e-mail about yourself D. get your parent’s permission
57. It’s good for children to ________ on the Internet.
A. give password to others B. get useful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C. give out a credit card number D. go into a chat room as they’d like to
58. The underlined phrase “leak out” in the third paragraph may mean “________”.
A. give away B. look out C. hand out D. put away
59. If your parents don’t agree, never ________.
A. read anything on the Internet
B. relax in your free time
C. have a face-to- face meeting with anyone you met online
D. treat other people as you’d like to be treated
60. This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________.
A. How to use Computers B. Surfing on the Internet
C.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D. Internet Safety Rules
Section Two Matching (10 points)
阅读下列应用文及相关信息,并按照要求匹配信息。请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号的相应选项字母涂黑。
先请阅读下列图书简介:
A. Uncommon Sense for Parents with Teenagers
This book is full of advice for parents. This question-and-answer book helps parents understand their children and tells you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your children.
B. The Road Ahead
This book is about technology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s, but most of the book is about Bill Gates' teen years. You will learn that he was a normal teenager in high school and no different from you.
C. Dave's Way
This is a book for teenagers. It contains countless simple tips on how to be successful in today's business world, showing you how to make your dream come true.
D. Teenager's Guide to Real World
The book tells teenagers how to design their own lives. It helps teenagers understand what the real world is and helps them to make good decisions about the future.
E. The Americans: The Democratic Experience
This book tells many stories about the people who helped build the country. The writer describes the American history during the past 400 years.
F. Draw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Brain
This book offers a great introduction to how our brain works based on the most recent scientific research. It is a fascinating lesson on how to use the different parts of our mind.
以下是读者信息。请将读者与图书简介匹配起来。
61. Tom is seventeen years old. He dreams of becoming a successful businessman. He hopes to buy a book which can help him make his dream come true.
62. John is interested in computer technology. He spends much of his free time on computers. Bill Gates is his hero. He would like to buy a book on him.
63. Mary is a college student who is studying biology. She would like to buy a book on brain and learn more about how it works.
64. Betty is working on the history of America recently. She tries to find the answer to how the US became what it is.
65. Mrs. Green has a teenage daughter. They can't get on well with each other and they often quarrel. She would like to buy a book to help her.
  
IV Writing(共两节,满分40分)
Section One Sentence completion(共6小题,共20分,66~69 每小题2分,70~73 每小题3分)
66. His wish is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further education.(出国深造)
67. Mobile phones 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起重要作用) in our daily life.
68. Students must _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充分利用) every minute to study.
69. She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下决心完成) the project on time at that time.
70. It took Larry half an hour to write a letter for his mother yesterday. (句型转换)
Larr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He said. (变为间接引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 自从1982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 俗话说, 条条大路通罗马。(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ection Two Composition (共1小题,满分20分)
假如你在某英文网站的ask Advice Girl栏目看到一位网友来信,请你回复给出建议。
Dear Advice Girl,
I have just moved from California to Ohio. At my new school, there are so many groups like those I see in movies, but there's no one like the people I used to be with. How can I fit in(融入) or at least make some friends?
Erica
[写作内容]
1. 在新学校交朋友有困难,但……;
2. 主动和别人交谈和分享;
3. 发现兴趣相同的同学,然后……;
4. 参加某个社团(association)或……;
5. …
[写作要求]
1. 适当发挥,不能逐条翻译;2. 词数:约90词; 3. 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评分标准]
句子结构准确,信息内容完整,篇章结构连贯。
Dear Erica,
I am sorry to learn that you have problems in your new schoo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ove, ?? The?Advice?Girl
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10小题,共42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多选则按前4题计分)(8分)
(1)总角之宴, 。 ,不思其反 (《诗经》)
(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 。(曹操《短歌行》)
(3)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
(4)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 。(杜牧《阿房宫赋》)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2~4题(9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危险
B.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因此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约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可口的,美味的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A.寡人之民不加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以五十步笑百步 以愚黔首
C.则移其民于河东 余嘉其能行古道
D.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申之以孝悌之义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C.蚓无爪牙之利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段,完成5~9题(18分)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多。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注)暴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怚,通“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事:侍奉 B.自驰如频阳 如:往,到
C.李信果辱秦军 辱:侮辱 D.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 委:委托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A.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 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B.夫秦王怚暴而不信人 荆闻王翦益军而来
C.始皇以为贤勇 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D.故及大王之向臣 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王翦有赫赫战功,同时又足智多谋,写李信只用二十万人就去攻打楚国,主要目的是为了衬托王翦的老成谋国。
B. 面对李信的失败,始皇幡然悔悟,及时重新起用王翦,并满足了王翦对兵力的要求,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
C. 王翦临出发时,请求秦王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是为了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
D.王翦代替李信后,坚守不出,每天让士卒休息,并与士卒同食,其目的是为了消磨楚军斗志,避其锐气,为以后歼敌创造条件。
8.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6分)
(1)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3分)
(2)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3分)
9. 断句(3分)
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
10.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越调?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作者笔下的秋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2)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对这首元曲进行赏析(3分)
二、本大题7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5分)
中医药学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长的。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而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学在这种传统文化氛围中能够自然地得以普及。古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走卒贩隶,各个阶层或多或少都能知医识药,由儒从医者、由官业医者更是不胜枚举。“秀才学医,笼中抓鸡”之说,流传甚广。
近百年来,中医的发展出现了危机,一个时期甚至面临被取缔、被消灭的境地。从历史环境中看,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药学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医成了“失语的中医”,丧失了自己的本体地位。
从现实的情况看,离开了中国传统人文文化教育和传播,中医药执业人员单纯学习中医诊断、方剂、药性,终究难成为一代中医名家(即使一时出名,也后劲不足)。中药也难以保持和发展道地药材与传统炮制方法。与中医药相关的产品、包括中医药文化产品也难以形成良好持久的市场氛围。离开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中医理论也难以得到健康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医文化研究既担负着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也担负着推动医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任。
本来,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是最有资格也是最应该弘扬传统文化的地方。但是,现代中医院校完全按照西方科学模式进行构建,用所谓的现代科技来研究中医药。中医院校一版又一版的教材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语言表达也越来越“标准化”、“客观化”,而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主干课程——医古文,也越来越被边缘化,在中医师职称考试中也已被取消,而换成能与西方科学接轨的现代语言工具——英语。其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更只是作为中医院校可有可无的选修课。
笔者并不反对用现代科学手段、西医标准来研究中医药,作为一种研究途径,应该承认其研究价值。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目前却是文化研究越来越萎缩,甚至很多人主张中医学的文化因素恰恰是落后的、迷信的、应该抛弃的东西,于是现代科技手段成为研究中医药的主要甚至惟一手段。而实际上,中医具有较其他医学更为浓厚的文化属性。医学的对象是人的生命,换句话说,生命是医学的本体,所以生命文化就是医学的元文化。中医在认识生命的本质、规律问题上,有着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的个性色彩。如中医将“气”看成是生命的本源和动力,将阴阳五行看成是生命的过程序列和存在方式;中医将自然人与社会人作动态比附,建构了一个由心神调控的心与身同构、同序的小生命系统和人与宇宙同构、同序的大生命系统。中医比现代医学更能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将中医看成是一门生命科学,倒不如将中医看成是一种生命文化。因此,从生命文化的角度来说,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也是迫切和必要的。
(选自《中国医药报》总第3187期,作者张其成。有删改)
11.关于造成中医危机的根本原因,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猛烈的抨击。
B.中医药执业人员单纯学习中医知识。
C.有关高等院校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D.中医药学中有许多落后迷信的东西。
1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吸收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B.中医的“失语”是指中医药高等院校淡化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主干课程——医古文,引进与西方科学接轨的现代语言工具——英语。
C.中药能否保持和发展道地药材与传统炮制方法,相关产品能否形成良好而持久的市场氛围,直接影响着中国传统人文文化教育和传播。
D.和西医的观点相反,中医是一种生命科学,中医将“气”看成是生命的本源和动力,将阴阳五行看成是生命的过程序列和存在方式。
13.文中引用“秀才学医,笼中抓鸡”一语的用意何在?(4分)
14.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评述中医药的科学研究的?(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5分)。
心与手
欧·亨利
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快车车厢。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身边携带着豪华物品。在新上车的旅客中走来了两个人。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
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就在这张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人的空位子上坐了下来。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脸上即刻浮现出妩媚的笑颜,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她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
她说道:“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
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
“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握手,因为它现在正派用场呢。”
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变成一种惶惑的恐惧,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她不解地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埃斯顿微微一笑,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请允许我说话,小姐。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悉,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儿被判处7年徒刑。”
“噢,”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复了自然,“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
“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埃斯顿平静地说道,“我不得不找个差事来做。钱总是生翅而飞的。你也清楚在华盛顿是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我发现西部有赚钱的好去处,所以——,当然警长的地位自然比不上大使,但是——”
“大使,”姑娘兴奋地说道,“你可别再提大使了,大使可不需要做这种事情,这点你应该是知道的。你现在既然成了一名勇敢的西部英雄,骑马,打枪,经历各种危险,那么生活也一定和在华盛顿时大不一样。你可再也不和老朋友们一道了。”
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
“请别在意,小姐,”另外那位来客又说道,“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和犯人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
“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姑娘问。
“我想不会是马上,”埃斯顿回答,“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
“我喜爱西部,”姑娘不在意地说着,眼光温柔地闪动着。看着车窗外,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地告诉他说:“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因为父亲生病,她一星期前回去了。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我想这儿的空气适合于我。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
“我说警长先生,”脸色阴沉的那位粗声地说道,“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我一天没抽烟了。你们谈够了吗?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我真想过过瘾。”
这两位系在一起的旅行者站起身来,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
“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再见,费尔吉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他伸手来握别。
“你现在去不了东部太遗憾了。”她一面说着,一面重新整理好衣裳,恢复起仪态,“但我想你一定会继续旅行到内森维茨的。”
“是的,”埃斯顿回答,“我要去内森维茨。”
两位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另一个问道。
“年轻!”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噢!你真地看准了吗?我是说——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15.本文第一段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16.请分析小说中“脸色阴沉”者的形象。(5分)
17.善于制造悬念是欧·亨利小说的特点,请结合这篇小说的具体内容加以赏析。(6分)
三、本大题2小题,共6分
18、“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这是大观园中的_________,是______的住处。( )(2分)
A、蘅芜苑 薛宝钗 B、秋爽斋 贾探春 C、稻香村 李纨 D、栊翠庵 妙玉
19、简答题(80字左右)(4分)
请简述《红楼梦》中宝玉得知黛玉死讯一事的主要情节。
四、本大题3小题,共12分。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与阮籍一样,陶潜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 ① 只有他,才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宁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 禄② (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不是外在的轩冕③( )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人格和不委屈已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所以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自然和农居生活的质朴的( )④中得到了安息。
在①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1分)
在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拼音。(2分)
从“恋爱”“爱恋”“热爱”中选一个词语填在文中④处。(2分)
2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把自己的性情、学问、襟怀融之于词,充分展现了广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和浓郁的生活情趣。
B.中华古老文明很早就赋予山水以亲和力,“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是美丽多情的,让古代文人得到审美愉悦的快意和宣泄情感的滋养。
C.控烟劝导员在遇到熟人时往往由于“人情障碍”而不好意思阻止对方吸烟,在对陌生的吸烟者进行劝导时又往往会遭遇辱骂、白眼,甚至不被理解。
D.人们对近期中东局势之所以高度关注,不仅因为它涉及地区安全问题,还因为这个问题处理得好不好,会冲击世界的石油供应,危及能源安全。
22.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中秋节”。(不超过50个字)(4分)
①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
②中秋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
③中秋节有赏月、拜月、吃月饼等习俗。
④赏月、拜月、吃月饼等习俗寄托了人们对月的崇拜和对团圆的期盼。
中秋节是

五、本大题1小题,60分。
23.孤独,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感觉。孤独可能让人悲伤绝望,也可能使人深沉博大。孤独可能是被动的结果,也可能是主动的选择。人们对孤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周国平说:“和别人混在一起时,我向往孤独。孤独时,我又向往看到我的同类。”你对孤独有怎样的感受和认识呢?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孤独”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孤独”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