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浙江中考科学复习专练——选择题(五)建议时间:25min考试范围: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常见的物质、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物质的结构、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的新陈代谢、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知 / 识 / 点 / 分 / 析知识模块 题量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4 1 0.65 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18 0.65 植物的分类;22 0.85 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23 0.65 植物的分类;常见的物质 9 2 0.85 盐的性质及用途;4 0.65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6 0.65 酸的化学性质;盐的性质及用途;13 0.65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14 0.65 常见实验操作;空气组成的测定;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6 0.85 盐的性质及用途;pH值的变化;19 0.85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24 0.65 盐的性质及用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25 0.4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9 3 0.65 欧姆定律的应用;电路的动态分析;5 0.85 惯性;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7 0.65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15 0.65 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动能的影响因素;势能的影响因素;17 0.65 模型与符号;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识别化学反应基本类型;20 0.85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21 0.85 惯性;22 0.85 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24 0.65 盐的性质及用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物质的结构 3 8 0.65 离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17 0.65 模型与符号;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识别化学反应基本类型;22 0.85 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生命活动的调节 1 9 0.4 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生物的新陈代谢 1 10 0.65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血液循环;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2 11 0.4 常见实验操作;14 0.65 常见实验操作;空气组成的测定;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 12 0.85 阴历与月相的关系;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一、选择题1.图中属于单细胞生物的是( )A. B.C. D.【答案】D【详解】A.水绵属于多细胞藻类植物,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有叶绿体,全身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自然界中百分之九十的氧气都是藻类植物产生的,因此藻类植物是空气中氧的重要来源,不符合题意。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不符合题意。C.青霉属于真菌,是多细胞生物,不符合题意。D.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单细胞能够完成各项生物命活,符合题意。故选D。2.在 M+N→盐+水的反应中,M 和 N 不可能是( )A.HCl 和 NaOH B.CO2 和 Ca(OH)2C.H2SO4 和 Fe2O3 D.AgNO3 和 BaCl2【答案】D【详解】A、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属于盐,因此M和N可能是盐酸和氢氧化钠,不符合题意。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属于盐,因此M和N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不符合题意。C、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硫酸铁属于盐,因此M和N可能是硫酸和氧化铁,不符合题意。D、硝酸银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硝酸钡,氯化银和硝酸钡都属于盐,因此M和N不可能是硝酸银和氯化钡,符合题意。故选D。3.如图是酒精浓度检测仪的简化电路图,图中R0为定值电阻、R为酒精气体传感器,R的电阻值随酒精气体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如果驾驶员对着酒精气体传感器呼出的酒精气体浓度越大,那么( ) A.A表示数越大,V表示数越小 B.A表示数越小,V表示数越大C.A表和V表示数均越小 D.A表和V表示数均越大【答案】D【详解】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R0与传感器的电阻R串联,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R0两端电压。如果驾驶员呼出的酒精气体浓度越大,则酒精气体传感器R的电阻越小,电路的总电阻变小,电源电压不变,由I=可知,电路中电流变大,即电流表的示数变大;由U=IR可知,定值电阻R0两端的电压变大,即电压表示数变大,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4.20℃时,在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g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充分溶解后,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乙溶液的溶质质量最小B.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C.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甲>丙>乙D.若升高温度,则甲、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答案】B【详解】A、20℃时,乙溶液的溶质质量最大,最小错误,故A不正确;B、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甲和丙一定饱和,乙可能恰好饱和,故B正确;C、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故C不正确;D、升高温度,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错误,不知道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故D不正确。故选B。5.如图所示,一小钢球从光滑固定斜面的a点由静止释放,相继经过b、c两点,ab=bc,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 )A.小钢球下滑过程中惯性越来越大B.小钢球在ab、bc两端内运动的平均速度相等C.小钢球在ab段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与bc段动能的增加量相等D.就a、b、c三点而言,小钢球在a点具有的机械能最大【答案】C【详解】A.小球的惯性与小球的质量有关,而与小球的速度无关,钢球下滑过程中,质量不变,惯性大小不变,故A错误;B.由于斜面是光滑的,小球不受摩擦力,在重力的作用下,小球下滑的越来越快,由于ab=bc,而两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是不相同的,所以平均速度不相等,故B错误;C.小球在下滑过程中只受重力作用,机械能守恒,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所以小钢球在ab段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与bc段动能的增加量相等,故C正确;D.忽略空气阻力,斜面光滑,由于小球在下滑时,机械能守恒,所以在三点的机械能相等,故D错误。故选C。6.向一定质量含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0%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能呈现蓝色B.b点滴入AgNO3溶液,不可验证盐酸是否存在C.c点所对应x表示所加Na2CO3溶液的质量为106.0gD.d点溶液中溶质有NaCl、HCl和Na2CO3三种【答案】B【详解】由题意可知,向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首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当稀盐酸完全反应后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A、由上述分析可知,a点溶液中含有未完全反应的稀盐酸,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能呈现红色,故A错误;B、由于溶液中始终含有氯离子,所以b点滴入AgNO3溶液,不可验证盐酸是否存在,故B正确;C、由图像中的数据可知,只能计算出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不能计算出与稀盐酸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不能计算出x表示所加Na2CO3溶液的质量,故C错误;D、d点时加入的碳酸钠时过量的,溶液中不含有稀盐酸,溶液中溶质有NaCl、Na2CO3两种,故D错误。故选B。7.如图甲所示,在容器底部固定一轻质弹簧,弹簧上方连有正方体木块,容器侧面的底部有一个由阀门控制的出水口,此时木块刚好完全浸没在水中,接着打开阀门,缓慢放水,直至木块完全离开水面时,再关闭阀门,这个过程中,弹簧弹力与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已知,,木块体积为,不计弹簧所受浮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弹簧处于原长B.段弹簧被压缩C.点的横坐标值为D.点与点的纵坐标、的绝对值之比为2:3【答案】CD【详解】A.由图乙知道,C点木块A刚好完全浸没在水中,因为ρ水>ρ木,所以此时木块所受的浮力大于木块的重力,即F浮>G木,则弹簧对木块有竖直向下的拉力,弹簧被拉伸,处于伸长状态,故A错误;B.由于在D点时,弹簧弹力F=0N,即弹簧处于原长,所以CD段弹簧被拉伸,故B错误;C.在D点时,弹簧弹力F=0N,弹簧处于原长,此时木块漂浮在水面上,F浮=G木,即ρ水gV排=ρ木gV0ρ水g(V0-V)=ρ木gV故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即D点的横坐标d的值为0.3V0,故C正确;D.在C点木块完全浸没时,木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V0,此时弹簧弹力F=F浮-G木=ρ水gV0-ρ木gV0=(ρ水-ρ木)gV0在E点木块A完全离开水面时,弹簧被压缩,此时弹簧弹力等于木块的重力,即F′=G木=ρ木gV0则即点C与点E的纵坐标c、e的绝对值之比为2:3,故D正确。故选CD。8.最新科技报道,夏威夷联合天文中心的科学家在宇宙深处发现H3+离子和H3分子,以下关于它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H3+和H3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B.H3是单质C.一个H3+中含有3个电子D.一个H3中含有3个质子【答案】C【详解】A.H3+和H3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故A正确不合题意; B.H3是只由一种氢元素构成的纯净物,因此它是单质 ,故B正确不合题意;C.每个氢原子含有1个电子,因此3个氢原子有3个电子;一个H3+带有1个单位的正电荷,说明它失去一个电子,因此它只由2个电子,故C错误符合题意;D.一个氢原子含有一个质子,因此一个H3中含有3个质子,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9.同学在校园生物角修剪月季时,不小心被刺扎到手,迅速缩手并感到疼痛。对完成该反射的神经结构(如图),叙述正确的是( )A.1是效应器,能够对刺扎到皮肤作出反应B.3是神经中枢,痛觉就是在这里产生的C.完成缩手反射的传导途径是5→4→3→2→1D.3是神经中枢,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答案】D【详解】A.图中1是感受器、5是效应器,A错误。B.3是神经中枢,感觉在大脑皮层形成,B错误。C.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1感受器、2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4传出神经和5效应器五部分。该反射活动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是1→2→3→4→5,C错误。D.该反射弧的3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灰质内,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D正确。故选D。10.学习科学时我们经常会用图像来建模,下列对图像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如图表示食物中的脂肪在消化道里被消化的过程B.若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上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则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C.如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若静脉注射消炎药,则药物通过心脏的途径是Ⅳ→Ⅱ→Ⅰ→ⅢD.如图显示温室栽培该种蔬菜时温度控制在25 30℃最有利于提高产量,当温度在5℃以下时该蔬菜光合作用停止【答案】D【详解】A.脂肪只有在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作用下才能被消化,在口腔和胃内都不能被消化,所以甲图表示食物中的脂肪在消化道里被消化酶消化的过程,A正确。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数量越多,所以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B正确。C.血液循环路线为:右手臂静脉→上腔静脉→左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头部动脉→头部毛细血管→病灶。所以药物通过心脏的途径是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即Ⅳ→Ⅱ→Ⅰ→Ⅲ,C正确。D.丁图显示温室栽培该种蔬菜时温度控制在25~30℃最有利于提高产量,当温度在5℃以下时该蔬菜光合作用减弱并不是停止,D错误。故选D。11.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气密性不好(漏气)的是( )A.装置①,双手捂住试管一段时间,放开手后一段时间,导管中水面高于烧杯内水面B.装置②,通过长颈漏斗加一定量水,液面高度保持图示位置不变C.装置③,双手捂住烧瓶一段时间,长导管A内形成一段水柱D.装置④,向上移动a管后,a、b两侧液面始终保持相平【答案】D【详解】A.该选项用的是空气热胀冷缩法,原理为:用手掌紧握试管壁,若烧杯内有气泡产生,松手后导管下端口上升一段水柱,则证明气密性良好,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该选项用的是注水法,原理为:向长颈漏斗中注水,直到长颈漏斗中的液面高于集气瓶中的液面,且两者液面差不再改变,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当用手掌紧握烧瓶壁时,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故选项不符合题意。D.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上下移动,若装置不漏气,两边液面应形成一定的高度差,而图示两端液面相平,说明该装置漏气,故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12.如图是月球绕地运行轨道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月相的圆缺变化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产生的现象B.月球绕地球运动周期是365天C.月球运行到c处,当晚月相为上弦月D.正月初一,月球会运行到a处,月相为新月【答案】D【详解】A、月相是地球上能看到月亮的部分不断变化,形成了月相,故A错误。B、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为29.53天,故B错误。C、当月球运行到c处时,月相为满月,可能发生月食,故C错误。D、每月月初,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中间位置,月相为新月,故D正确。故选D。13.用硫酸铜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对所得溶液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三个溶液中溶质溶解度一样B.②溶液是不饱和溶液C.③溶液颜色最深D.温度不同,无法比较①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答案】C【详解】A、由于三者所处温度并不完全一样,所以溶解度不会相同,故A错误;B、②溶液的烧杯底部没有固体剩余,所以该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故B错误;C、①、③溶剂质量相等,但是①中固体有剩余,③中固体没有剩余,所以③中质量分数大,②、③都没有固体剩余,但是由于②溶剂多,所以③的质量分数比②大,所以③质量分数最大,颜色也就是最深,故C正确;D、①、③溶剂质量相等,但是①中固体有剩余,③中固体没有剩余,所以③中质量分数大,故D错误。故选:C。14.医用注射器在科学实验中有妙用。下列改进实验中,有关注射器的使用及分析错误的是( )A.可代替了分液漏斗,随时添加药品,控制反应速度B.能将氢氧化钠溶液注入烧瓶中,试管内95℃的热水会沸腾起来C.可用于气体体积的测量,该装置测量的是红磷燃烧后试管中剩余气体的体积D.可作反应容器,夹紧弹簧夹振荡,紫色石蕊变红,则说明溶液中存在酸性物质【答案】C【详解】A、A装置可以代替随时添加药品,以及控制反应速度,能代替分液漏斗,故A不符合题意;B、将氢氧化钠注入烧瓶中,氢氧化钠会跟烧瓶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导致试管和烧瓶中的气压变小,沸点降低,故试管内95℃的热水会沸腾起来,故B不符合题意;C、C中注射器可用于气体体积的测量,红磷燃烧后导致试管中气压变小,该装置能测量红磷燃烧后试管中减小的气体体积,故C选项错误,符合题意;D、紫色石蕊遇酸性物质显红色,所以D中注射器作反应容器,夹紧弹簧夹振荡,紫色石蕊变红,则CO2与水反应有酸性物质生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5.如图所示,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F将重为G的物体从底部匀速拉到斜面顶部,斜面高h,长S。则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是( )A.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B.物体的动能大小保持不变C.物体的机械能减小D.拉力F做功大小是Fh【答案】B【详解】A.重力势能和高度以及物体质量有关,在这个过程中,物体高度增加,所以其重力势能增加,故A错误。B.动能大小和物体速度以及物体质量有关,在这个过程中,物体质量和速度都不变,所以动能保持不变,故B正确。C.物体机械能等于重力势能和动能之和,物体动能不变,势能增大,所以机械能增大,故C错误。D.物体做功等于物体受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所以拉力F做功,故D错误。故选B。16.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并振荡。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有气泡生成B.bc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有沉淀生成C.从a点到c点,溶液中NaCl的质量逐渐增大D.从b点到c点,溶液的pH逐渐增大【答案】D【详解】A、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即ab段对应的反应是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实验现象是有气泡生成,选项正确;B、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稀盐酸完全反应后,加入的碳酸钠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沉淀,即bc段对应的反应是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沉淀,实验现象是有沉淀生成,选项正确;C、碳酸钠与稀盐酸和氯化钙反应后都生成氯化钠,所以从a点到c点,溶液中NaCl的质量逐渐增大,选项正确;D、从b点到c点的反应是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开始时,溶液是氯化钠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溶液呈中性,pH=7,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的溶质逐渐变为氯化钠一种,溶液仍呈中性,溶液的pH不变,选项错误,故选D。17.科技人员成功研制出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反应的微示意图如图。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B.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C.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置换反应D.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粒子个数比为1:1:1【答案】D【详解】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都发生可改变,选项说法错误。B、反应前二氧化碳中,氧元素显-2价,所以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选项说法错误。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选项说法错误。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比为1:1:1,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18.某学校校园中,有柑橘、玉米、水棉、葫芦藓、蕨和雪松等植物。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这些植物的特点,按右表的标准进行分类。其中②是上述六种植物中的( )A.玉米 B.水棉 C.蕨 D.柑橘【答案】D【详解】据分类索引结合题意可知,①是玉米,属于被子植物,但胚内只有1片子叶。②是柑橘,也是被子植物,但胚内有2片子叶。③是雪松,属于裸子植物,有种子,但种子是裸露的,无果皮包被着。④是蕨,属于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有了根、茎、叶的分化。⑤是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也无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无根,但有茎、叶的分化。⑥是水绵,属于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无种子,用孢子繁殖。故选D。19.某兴趣小组改进了书本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装置,用如图装置可以同时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会变红B.粗铜丝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C.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用浓硫酸来干燥D.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答案】D【详解】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会变红色,故A正确。B、粗铜丝能上下移动,能控制药品的接触,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B正确。C、二氧化碳不与硫酸反应,故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用浓硫酸来干燥,故C正确。D、由装置图知,该实验无法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故D错误。故选D。20.如图是一种磁悬浮地球仪的示意图,底座里面有一个电磁铁,可使内部有磁体的地球仪悬浮在空中。下列有关地球仪的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想取下地球仪,应先切断电源B.这种装置是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原理来工作的C.换用一个质量较大的地球仪仍然要悬浮在空中,地球仪受到的磁力大小不变D.换用一个质量较大的地球仪仍然要悬浮在空中, 且距离不变,改变电磁铁线圈中的电流方向就可以了【答案】B【详解】当磁悬浮地球仪停止工作时,应先“拿开球体”再“切断电源”,防止地球仪在重力作用下会落下来而摔坏,故A错误;因为球体与底座是相互分离的,所以球体与底座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即该悬浮地球仪是利用的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故B正确;因为球体在空中静止,所以球体受力平衡,换用一个质量较大的地球仪仍然要悬浮在空中,地球仪受到的磁力变大,故C错误;改变电磁铁线圈中的电流方向,只会改变磁力的方向,故D错误,故选B。21.如图所示,小球A静止放在光滑车厢底板上(假设车厢底板足够长)。当车厢受到水平向右力F作用时车厢从静止开始在水平地面上作速度越来越大的直线运动,则小球A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是( )A.作匀速直线运动B.作与车厢同方向速度越来越大的直线运动C.处于静止状态D.作与车厢反方向速度越来越大的直线运动【答案】C【详解】对小球受力分析可知,车内的小球只受竖直方向的重力和支持力,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小球所受合外力为零,所以无论车厢如何运动,小球相对于地面仍然处于静止状态。故C正确.22.对下可说法中的先后顾序,不符合科学史实的是( )A.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先发现原子中有原子核,后发现原子中有电子B.对细胞的认识:先提出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后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C.对电磁现象的认识:先有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后有电磁铁的应用D.对海陆变迁的认识:先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后建立板块构造学说【答案】A【详解】A.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先发现原子中有带负电荷的粒子—电子,后发现原子中还有带正电荷的粒子—原子核,故A错误,符合题意;B.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出,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一细胞所构成的,这就是细胞学说。20年后,另一位德国科学家魏尔啸一步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由电磁现象可知,先有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后有电磁铁的应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由地理知识可知,对海陆变迁的认识过程中,是先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后建立板块构造学说,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23.如图六种植物分成甲、乙两类的分类依据是( )A.是否能进行光合作用 B.果实的有无C.根的有无 D.种子的有无【答案】D【详解】甲图中的肾蕨、葫芦藓、海带都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而乙图中的玉米、油松、桃子都结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属于种子植物,可见分类依据是种子的有无。故选D。24.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常会发生如下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如图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有两种B.图甲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图乙为分解反应C.c物质通到硝酸银溶液中,能产生白色沉淀D.图中各分子稳定性都很差【答案】C【详解】A、氯气中氯元素化合价为0价,HCl中氯元素化合价为-1价,HClO中氯元素化合价为+1价,所以反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有三种,故A错误。B、图甲反应并没有发生两种化合物成分互换,所以不是复分解反应,图乙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故B错误。C、c物质氯化氢,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故C正确。D、HClO容易分解,分子稳定性差,但是H2O和Cl2并非稳定性差,故D错误。故选C。25.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实验操作过程,其中不正确的是()A.甲表示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B.乙表示向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C.丙表示 t1℃时,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D.丁表示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两份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氧化锌、碳酸锌固体【答案】C【详解】A、向稀硫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了水,再加上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剂,所以开始溶剂水的质量增加的较快,而当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也会使溶液中的溶剂的质量不断增加,故A正确;B、在盐酸存在的情况下氯化铁不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只有把盐酸全部消耗掉才能生成沉淀,故B正确;C、氧化钙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会减小,故C错误;D、足量的ZnO和ZnCO3固体与等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都是硫酸锌溶液,而溶质硫酸锌中的硫酸根全部来自于稀硫酸且硫酸的质量相等,因此反应所得硫酸锌的质量相等;质量相等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完全反应消耗碳酸锌的质量虽然大于氧化锌的质量,但是由于碳酸锌与硫酸反应后产生气体二氧化碳,因此,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相等;综上所述,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锌溶液中溶质硫酸锌的质量相等、所得溶液质量也相等,即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而所消耗碳酸锌的质量大于氧化锌;故D正确。故选C。2022浙江中考科学复习专练——选择题(五)建议时间:25min考试范围: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常见的物质、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物质的结构、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的新陈代谢、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知 / 识 / 点 / 分 / 析知识模块 题量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4 1 0.65 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18 0.65 植物的分类;22 0.85 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23 0.65 植物的分类;常见的物质 9 2 0.85 盐的性质及用途;4 0.65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6 0.65 酸的化学性质;盐的性质及用途;13 0.65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14 0.65 常见实验操作;空气组成的测定;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6 0.85 盐的性质及用途;pH值的变化;19 0.85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24 0.65 盐的性质及用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25 0.4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9 3 0.65 欧姆定律的应用;电路的动态分析;5 0.85 惯性;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7 0.65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15 0.65 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动能的影响因素;势能的影响因素;17 0.65 模型与符号;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识别化学反应基本类型;20 0.85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21 0.85 惯性;22 0.85 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24 0.65 盐的性质及用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物质的结构 3 8 0.65 离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17 0.65 模型与符号;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识别化学反应基本类型;22 0.85 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生命活动的调节 1 9 0.4 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生物的新陈代谢 1 10 0.65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血液循环;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2 11 0.4 常见实验操作;14 0.65 常见实验操作;空气组成的测定;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 12 0.85 阴历与月相的关系;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一、选择题1.图中属于单细胞生物的是( )A. B.C. D.2.在 M+N→盐+水的反应中,M 和 N 不可能是( )A.HCl 和 NaOH B.CO2 和 Ca(OH)2C.H2SO4 和 Fe2O3 D.AgNO3 和 BaCl23.如图是酒精浓度检测仪的简化电路图,图中R0为定值电阻、R为酒精气体传感器,R的电阻值随酒精气体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如果驾驶员对着酒精气体传感器呼出的酒精气体浓度越大,那么( ) A.A表示数越大,V表示数越小 B.A表示数越小,V表示数越大C.A表和V表示数均越小 D.A表和V表示数均越大4.20℃时,在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g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充分溶解后,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乙溶液的溶质质量最小B.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C.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甲>丙>乙D.若升高温度,则甲、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5.如图所示,一小钢球从光滑固定斜面的a点由静止释放,相继经过b、c两点,ab=bc,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 )A.小钢球下滑过程中惯性越来越大B.小钢球在ab、bc两端内运动的平均速度相等C.小钢球在ab段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与bc段动能的增加量相等D.就a、b、c三点而言,小钢球在a点具有的机械能最大6.向一定质量含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0%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能呈现蓝色B.b点滴入AgNO3溶液,不可验证盐酸是否存在C.c点所对应x表示所加Na2CO3溶液的质量为106.0gD.d点溶液中溶质有NaCl、HCl和Na2CO3三种7.如图甲所示,在容器底部固定一轻质弹簧,弹簧上方连有正方体木块,容器侧面的底部有一个由阀门控制的出水口,此时木块刚好完全浸没在水中,接着打开阀门,缓慢放水,直至木块完全离开水面时,再关闭阀门,这个过程中,弹簧弹力与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已知,,木块体积为,不计弹簧所受浮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弹簧处于原长B.段弹簧被压缩C.点的横坐标值为D.点与点的纵坐标、的绝对值之比为2:38.最新科技报道,夏威夷联合天文中心的科学家在宇宙深处发现H3+离子和H3分子,以下关于它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H3+和H3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B.H3是单质C.一个H3+中含有3个电子D.一个H3中含有3个质子9.同学在校园生物角修剪月季时,不小心被刺扎到手,迅速缩手并感到疼痛。对完成该反射的神经结构(如图),叙述正确的是( )A.1是效应器,能够对刺扎到皮肤作出反应B.3是神经中枢,痛觉就是在这里产生的C.完成缩手反射的传导途径是5→4→3→2→1D.3是神经中枢,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10.学习科学时我们经常会用图像来建模,下列对图像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如图表示食物中的脂肪在消化道里被消化的过程B.若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上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则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C.如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若静脉注射消炎药,则药物通过心脏的途径是Ⅳ→Ⅱ→Ⅰ→ⅢD.如图显示温室栽培该种蔬菜时温度控制在25 30℃最有利于提高产量,当温度在5℃以下时该蔬菜光合作用停止11.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气密性不好(漏气)的是( )A.装置①,双手捂住试管一段时间,放开手后一段时间,导管中水面高于烧杯内水面B.装置②,通过长颈漏斗加一定量水,液面高度保持图示位置不变C.装置③,双手捂住烧瓶一段时间,长导管A内形成一段水柱D.装置④,向上移动a管后,a、b两侧液面始终保持相平12.如图是月球绕地运行轨道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月相的圆缺变化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产生的现象B.月球绕地球运动周期是365天C.月球运行到c处,当晚月相为上弦月D.正月初一,月球会运行到a处,月相为新月13.用硫酸铜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对所得溶液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三个溶液中溶质溶解度一样B.②溶液是不饱和溶液C.③溶液颜色最深D.温度不同,无法比较①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4.医用注射器在科学实验中有妙用。下列改进实验中,有关注射器的使用及分析错误的是( )A.可代替了分液漏斗,随时添加药品,控制反应速度B.能将氢氧化钠溶液注入烧瓶中,试管内95℃的热水会沸腾起来C.可用于气体体积的测量,该装置测量的是红磷燃烧后试管中剩余气体的体积D.可作反应容器,夹紧弹簧夹振荡,紫色石蕊变红,则说明溶液中存在酸性物质15.如图所示,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F将重为G的物体从底部匀速拉到斜面顶部,斜面高h,长S。则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是( )A.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B.物体的动能大小保持不变C.物体的机械能减小D.拉力F做功大小是Fh16.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并振荡。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有气泡生成B.bc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有沉淀生成C.从a点到c点,溶液中NaCl的质量逐渐增大D.从b点到c点,溶液的pH逐渐增大17.科技人员成功研制出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反应的微示意图如图。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B.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C.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置换反应D.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粒子个数比为1:1:118.某学校校园中,有柑橘、玉米、水棉、葫芦藓、蕨和雪松等植物。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这些植物的特点,按右表的标准进行分类。其中②是上述六种植物中的( )A.玉米 B.水棉 C.蕨 D.柑橘19.某兴趣小组改进了书本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装置,用如图装置可以同时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会变红B.粗铜丝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C.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用浓硫酸来干燥D.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20.如图是一种磁悬浮地球仪的示意图,底座里面有一个电磁铁,可使内部有磁体的地球仪悬浮在空中。下列有关地球仪的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想取下地球仪,应先切断电源B.这种装置是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原理来工作的C.换用一个质量较大的地球仪仍然要悬浮在空中,地球仪受到的磁力大小不变D.换用一个质量较大的地球仪仍然要悬浮在空中, 且距离不变,改变电磁铁线圈中的电流方向就可以了21.如图所示,小球A静止放在光滑车厢底板上(假设车厢底板足够长)。当车厢受到水平向右力F作用时车厢从静止开始在水平地面上作速度越来越大的直线运动,则小球A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是( )A.作匀速直线运动B.作与车厢同方向速度越来越大的直线运动C.处于静止状态D.作与车厢反方向速度越来越大的直线运动22.对下可说法中的先后顾序,不符合科学史实的是( )A.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先发现原子中有原子核,后发现原子中有电子B.对细胞的认识:先提出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后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C.对电磁现象的认识:先有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后有电磁铁的应用D.对海陆变迁的认识:先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后建立板块构造学说23.如图六种植物分成甲、乙两类的分类依据是( )A.是否能进行光合作用 B.果实的有无C.根的有无 D.种子的有无24.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常会发生如下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如图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有两种B.图甲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图乙为分解反应C.c物质通到硝酸银溶液中,能产生白色沉淀D.图中各分子稳定性都很差25.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实验操作过程,其中不正确的是()A.甲表示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B.乙表示向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C.丙表示 t1℃时,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D.丁表示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两份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氧化锌、碳酸锌固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选择题(五)(原卷版).docx 选择题(五)(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