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内容: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时间:第 7 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读下图,参照提纲)(一)大气的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地面长波辐射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4、太阳辐射:短波辐射,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气温↑,地面气温↑5、地面辐射:长波辐射,辐射穿过大气进入太空,大气气温↑,地面气温↓6、大气逆辐射:指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因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补偿了 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7.两暖一还的概念(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小部分能量被吸收(臭氧和氧原子吸收大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一部分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和反射(云层和大颗粒尘埃反射作用较强),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3)“大气还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二)大气的作用:(两作用)1、保温作用: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削弱形式 削弱特点 大气成分 易被削弱的辐射 常见的自然现象吸收作用 无选择性,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很少 水汽、二氧化碳(对流层)臭氧(平流层)氧原子(高层大气) 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人类活动排入到大气中大量CO2等气体,使气温升高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云层、水汽、和较大的尘埃 各种波长的辐射都可能被反射 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发生散射时具有选择性,向四面八方散射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可见光中的蓝、紫色光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日出前天已明亮,日落后天不黑无选择性,常常出现较大的颗粒尘埃影响局面 出现较大的颗粒尘埃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阴天的天空呈灰白色(三)说明地球大气的保温作用(活动)1.说明地球大气的保温作用(1)、观察上图找出地球比月球多了哪些辐射途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2)、说明上述辐射途径对地球昼夜温差的影响。使地球昼夜温差不至于过大,有利于地球生命的生存与发展。(3)、说明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的原因。月球没有大气,白天由于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温度升得很高;夜间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月面温度骤降,气温很低,所以昼夜温度变化大。地球有大气存在,减少了气温的日较差。【教师整合】 月球: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温度高; 夜间,没有大气逆辐射对月表的保温作用,月面温度低。地球:白天,大气削弱到达地面太阳辐射,气温不太高; 夜间,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使气温不致过低。2★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答题模板)天气状况:晴朗天气,白天大气的 削弱作用 和夜晚大气的 保温作用都弱 →昼夜温差 大 。地势:海拔越高,空气越 稀薄 ,白天大气的 削弱作用 和夜晚大气的 保温作用都弱 →昼夜温差 大 。下垫面(如海陆分布):陆地比热容 小 ,白天升温 快 ,夜晚降温 快 →昼夜温差 比海洋大 。生活案例(1)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2)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早晚呈红色?①早晚阳光斜射,穿过路程长,短波各色光皆被散射,剩下红光投射地面,阳光红似火,地平线附近的天空呈红色霞光。②正午太阳高度大,穿过大气路程短,仅蓝光被散射掉因而天空呈蓝色。(3)请运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解释“早穿皮袄午穿纱,围者火炉吃西瓜”现象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云量少。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出现“午穿纱”的现象;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损失热量多,至清晨近地面气温达到最低,故有“早穿皮袄”的现象。(4)、你能解释“红灯停”的科学依据吗?红光波长较长,难被散射,穿透力强,以红灯为停止的信号灯更为醒目(5)、“高处不胜寒”是如何形成的?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高处”离地面较远,接收到的地面辐射较少。青藏高原地区是全国夏季最凉爽的地方。(6)十雾九晴的地理学原理是什么?注:雾是在低温条件下由小水滴液化而成。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时候,大雾多发生于晴天。初冬时节,晴天的晚上,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气温下降较多,容易形成雾。(7)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8)冬天树木刷白有哪些作用?石灰具有一定的杀菌、杀虫作用,可以杀死寄生在树干上的一些越冬的真菌、细菌和害虫。冬天,夜里温度很低,到了白天,受到阳光的照射,气温升高,而树干是黑褐色的,易于吸收热量,树干温度也上升很快。这样一冷一热,使树干容易冻裂。尤其是大树,树干粗,颜色深,而且组织韧性又比较差,更容易裂开。涂了石灰水后,由于石灰是白色的,能够使40%-70%的阳光被反射掉,因此树干在白天和夜间的温度相差不大,就不易裂开。整齐划一,好像树木穿上了新装,增加美观效果。此外,还有利于增强司机的视线,增加行车的安全性。(9)说一说早晨和中午的气温差异的原因?早晨的气温比中午低,其原因是早晨的阳光是斜射的,经过大气的路径长,被大气削弱作用损耗的多,到达地面的少,所以气温低。(10)①果园为什么铺沙或鹅卵石?既蓄水、保墒,又可以避免水蚀、风蚀,防止水土流失,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②为什么新疆葡萄那么甜?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11)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12)①为什么日出或日落时的太阳看起来是红色的?日出日落时太阳光到达地球表面需要经过更厚的大气层,更多的蓝紫色光被散射掉了,剩下的主要包括红色和橙色的太阳光,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呈红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②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人眼看到的海水的颜色,是海水对太阳反射光的颜色。太阳光射到海水上时,由于海水对红、黄色光进行选择吸收,而对蓝、紫色光强烈散射、反射,因而海水看起来呈蓝色。(四)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大量排放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 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太阳短波辐射能够穿透塑料薄膜、玻璃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热量被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内。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少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④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常考点训练之一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A.①和②较小 B.②和③较小 C.③和④较小 D.③和⑤较小【解析】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较少,⑤小,大气逆辐射较弱,③小,故青藏高原气温比四川盆地低。【答案】D2.与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 )A.①小②大 B.①大③小 C.③小⑦大 D.④大⑥小【解析】青藏高原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①大,说明光照强烈,白天气温高,大气逆辐射弱,③小,夜晚气温低,气温日较差大,故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答案】B3.造成新疆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现象的原因是( )A.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B.夜间大气的反射作用强C.白天大气的吸收作用强 D.夜间大气的逆辐射强【解析】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降温快。【答案】A常考点训练之二近年来,广东已成为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下图为广东某蔬菜基地塑料大棚生产示意图,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完成1~2题塑料大棚生产蔬菜示意图1.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 )A.光照太强 B.热量不足 C.日温差较小 D.年温差较小【解析】塑料大棚使得晚上大棚内的温度不会太低,日较差相对较小,而晚上温度高,蔬菜的呼吸作用比较强,消耗的能量比较多,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答案】C2.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 )A.增强地面辐射 B.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C.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D.增强地面保温【解析】在大棚内洒水,增加空气湿度,有利于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答案】C3.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解析】晴天的夜间,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温度低,水汽易凝结,在气温高于0°C时成为露。【答案】D4.造成新疆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现象的原因是( )A.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B.夜间大气的反射作用强C.白天大气的吸收作用强 D.夜间大气的逆辐射强【解析】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降温快。【答案】A三、大气热力环流1分类:实现大气中热量和水汽是输送;形成各种天气变化2意义:垂直运动:气流上升或下沉 水平运动:大气水平运动即是风3产生原因:地面受热不均4、热力环流的含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最简单的形式。5、热力环流的形成(1)热力环流的成因:地面冷热不均。(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6.热力环流形成过程:(1)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一种最简单的形成】 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 垂直 运动,地面温度高的地方,空气上升运动 ,地面温度低的地方,空气 下沉运动 ,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 气压 差异,驱动空气在水平方向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 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如下图所示)(2)等压面图的判读(同一等压面,气压相同;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①四地气压比较PC>PA>PA′>PC注意:地理上讲的高压、低压,指的是同一高度的水平面上,两点气压比较,高值为高压,低值为低压。②注意:热力环流形成后,等压面发生变化,受热地:高空等压面向更高处凸出,近地面等压面向地面凸出。受热地:高空等压面向低处凸出,近地面等压面向高处凸出。(3)总结气压判断规律①同一等压面上各点气压值相同②同一垂直方向,越向高空气压越低③同一水平面,等压面凸起为高压,下凹为低压④近地面气压高低与处于同一垂直方面的高空情况相反教师整合规律1:先垂直运动,后水平运动。规律2: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相反。规律3: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压流向低压规律4:高压向上凸,低压向下凹。(即高高低低原则)规律5:近地面的气压永远比高空的气压高。规律6:近地面的等压线与高空的等压线是轴对称图形思考1:在西藏做饭为什么要使用高压锅?答:西藏海拔高,气压低,空气稀薄,海拔越高沸点越低,导致做饭都做不熟。所以在拉萨煮饭要用高压锅。思考2:把鸡蛋放在草地上能煮熟吗?结论:下垫面性质影响其升温降温的速度:海洋等水体、沼泽、林地、草地等含水量较大的下垫面升温慢、降温慢;沙石、裸地等升温快、降温快。5.常见形式:①海陆风;②山谷风。;③城市热岛环流<1> 海陆风形成 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影响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分析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①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海滨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②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海滨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③海陆风共同作用使海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季风与海陆风的异同异:发生的区域和时间尺度不同。海陆风发生在滨海陆地与近海之间,周期是一个昼夜;季风发生在大陆与大洋之间,周期是一个回归年。同:均是由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2> 山谷风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 升温快 ,气流 上升 ,气压 低 ,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 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 降温快 ,气流 下沉 ,气压 高 ,冷空气沿山坡 下滑 ,形成 山风思考1:为何七、八月份拉萨多“夜雨”?夜晚,谷地内的热空气上升到高空,水汽遇冷凝结,往往出现“夜雨”。 重 点 提 醒 山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小盆地)地区不宜布局污染工业。<3>城市风(城市热岛环流):形成于城市和周围郊区间的热力环流形成 由于市区人口集中,排放的废热多,使市区气温 高 于郊区(城市热岛 现象),导致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城市风有利于市区空气交换,加快市区空气净化速度。影响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城市较热的原因:① 建筑密集,道路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大气温度高;② 人口密集,工业集中,汽车等交通工具多,释放大量人为热;③ 绿地少,对气温调节作用弱。②、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1)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和水体面积。(2)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和建筑物密度。(3)城市规划时注意加强城市通风。(4)减少人为热的排放。(5)可呼吸地面代替柏油马路、水泥路面。常考点对练下图示意甲、乙两地上空对流层内等压面分布状况。读图,完成1~2题1.图中M、N、P、Q四处气压的大小关系是( )A.M>Q>P>N B.M>N>P>Q C.Q>P>N>M D.P>Q>M>N2.若上述等压面的弯曲是由甲、乙两地热力作用引起的,并且形成了热力环流,则有关甲、乙两地地面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是绿洲,乙地是沙漠 B.甲地是山谷,乙地是山坡C.甲地是海洋,乙地是陆地 D.甲地是城市,乙地是郊区【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由对流层气压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可知,M处的气压大于Q处的气压,N处的气压大于P处的气压;在同一水平面上,N处的等压面下凹,M处的等压面上凸,则M处的气压大于N处的气压,同理,P处的气压大于Q处的气压。所以,四处气压的大小关系是M>N>P>Q。第2题,绿洲与沙漠、山谷与山坡、海洋与陆地上空对流层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及热力环流的方向随着昼夜的更替而变化,而城市与郊区上空对流层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及热力环流方向比较稳定,故选D项。下图为我国某省级行政中心城市城区和郊区年平均气温日变化统计(单位:℃)。读图完成3—5题。3.受城区与郊区的温差影响,该城市城区与郊区环流最旺盛的时间段是A.8:00-12:00 B.12:00-14:00 C.20:00-24:00 D.0:00-8:004.受局地环流影响,夏季夜晚该城市南郊的风向为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5.该城市可能是A.乌鲁木齐 B.哈尔滨 C.上海 D.重庆【答案】3.D 4.B 5.A【解析】3.读图可知,0:00—8:00这一时间段城区与郊区的温差最大,同一水平面气压差最大,该时间段环流最强,故D项正确。4.城市气温始终高于郊区气温,故环流方向不会发生改变,南郊近地面风向由郊区吹向城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为西南风,B项正确。5.该地昼夜温差大,且最高气温出现在北京时间的16时,某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当地的午后14点左右,说明该地地方时较北京时间晚2个小时左右,在东经90度附近,故该地最有可能是乌鲁木齐,A项正确。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的形成:由于地面受热不均空气上升和下沉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风2.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原因与作用(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地面受热不均(2)形成风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受热不均(3)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4)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3.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比较 高空风 近地面风图示 (北半球) (北半球)特征 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北半球风向右偏,南半球风向左偏;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不受摩擦力作用的情况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摩擦力对风有阻碍作用,可以减小风速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近地面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风向 与等压线平行,南半球左平行,北半球右平行 斜穿等压线,南半球左斜,北半球右斜受力 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4.水平气压梯度力、地偏力和摩擦力对风向、风速的影响方向 大小 对风的影响风速 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 始终与等压线垂直,指向低压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 始终与风向垂直 大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加,赤道上为零 不影响风速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摩擦力 始终与风向相反 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 使风速减小 与其他两力共同作用,使风向斜穿等压线5.等压线图的判读及应用(1).判读气压形式①低压中心(如图1中乙处):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中心为上升气流)。②高压中心(如图1中甲处):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中心为下沉气流)。③高压脊(如图1中丙处):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弯曲最大各点的连线叫脊线。④低压槽(如图1中丁处):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弯曲最大各点的连线叫槽线。⑤鞍部:两个低压和两个高压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2)判读风向与南北半球①首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如图2中A地吹偏南风)②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北半球;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南半球。(3)判读风力(风速)大小①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如图3中乙地)。②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如图3中甲地)。(4)判读季节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大陆内部一般为低压。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大陆内部一般为高压。(5)判读天气状况①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②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③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④低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区多阴雨天气,如图1中乙处和丁处;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区多晴朗天气,如图1中甲处和丙处。常考点对练读北半球等压线和风向示意图,完成1—2题。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A.地面冷热不均 B.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 C.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D.太阳辐射差异的作用2.图中正确表示风向箭头的是A.A B.B C.C D.D【答案】1.B 2.D【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不同地区气压的差异,大气由高压区向低压区作水平运动,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了风。可见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由高压指向低压,根据题干可知,等压线位于北半球,北半球的风向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风向与等压面形成一定的夹角,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读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力的名称:a __________,c __________,d__________。(2)a力的指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其方向由__________指向__________。(3)若无d,只受a、c影响,b最终将与__________平行。(4)在实际大气中,b与等压线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2)垂直于等压线,高压 , 低压(3)等压线(4)成一交角【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箭头a是垂直于等压线,并且从高压指向低压,所以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箭头b是大气实际水平运动的方向(风向)。由图可见,风向与等压线或水平气压梯度力(a)之间有一个交角,与地转偏向力(c)呈90°夹角,与摩擦力(d)的方向相反。(2)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3)假设b同时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种力的作用,没有摩擦力,b的方向将最终与等压线平行。(4)在实际大气中,b同时受到三种力的作用,它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向右偏)。地球表面白夜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吸收反射吸收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