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冲刺点睛【高考必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数学冲刺点睛【高考必备】

资源简介

高考数学冲刺点睛
目 录
TOC \o "1-2" \h \z \u 高考数学应试答题技巧 1
轻松考试六步曲 1
第一讲:集合、简易逻辑 4
今天,我怕谁之一 课本基础篇 4
今天,我怕谁之二 常考题型篇 4
今天,我怕谁之三 历年真题剖析篇 5
今天,我怕谁之四 拓展延伸篇 5
今天,我怕谁之五 规律与技巧总结篇 5
第二讲:函数 6
今天,我怕谁之一 课本基础篇 6
今天,我怕谁之二 常考题型篇 6
今天,我怕谁之三 历年真题剖析篇 7
今天,我怕谁之四 拓展延伸篇 9
今天,我怕谁之五 规律与技巧总结篇 10
第三讲:数列 10
今天,我怕谁之一 课本基础篇 10
今天,我怕谁之二 常考题型篇 11
今天,我怕谁之三 历年真题剖析篇 13
今天,我怕谁之四 拓展延伸篇 16
今天,我怕谁之五 规律与技巧总结篇 18
第四讲:三角函数 18
今天,我怕谁之一 课本基础篇 18
今天,我怕谁之二 常考题型篇 24
今天,我怕谁之三 历年真题剖析篇 25
今天,我怕谁之四 拓展延伸篇 28
今天,我怕谁之五 规律与技巧总结篇 32
第五讲:平面向量 33
今天,我怕谁之一 课本基础篇 33
今天,我怕谁之二 常考题型篇 34
今天,我怕谁之三 历年真题剖析篇 35
今天,我怕谁之四 拓展延伸篇 35
今天,我怕谁之五 规律与技巧总结篇 36
第六讲:不等式 37
今天,我怕谁之一 历年真题剖析篇 37
今天,我怕谁之二 拓展延伸篇 37
第七讲:直线和圆的方程 38
今天,我怕谁之一 历年真题剖析篇 38
今天,我怕谁之二 拓展延伸篇 40
今天,我怕谁之三 规律与技巧总结篇 41
第八讲:圆锥曲线 42
今天,我怕谁之一 常考题型篇 42
今天,我怕谁之二 历年真题剖析篇 43
今天,我怕谁之三 拓展延伸篇 49
今天,我怕谁之四 规律与技巧总结篇 55
第九讲:立体几何 56
今天,我怕谁之一 常考题型篇 56
今天,我怕谁之二 历年真题剖析篇 61
今天,我怕谁之三 拓展延伸篇 71
今天,我怕谁之四 规律与技巧总结篇 80
第十讲: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 81
今天,我怕谁之一 历年真题剖析篇 81
今天,我怕谁之二 拓展延伸篇 82
今天,我怕谁之三 规律与技巧总结篇 83
第十一讲:概率与统计 83
今天,我怕谁之一 基本知识篇 83
今天,我怕谁之二 历年真题剖析篇 84
今天,我怕谁之三 拓展延伸篇 87
今天,我怕谁之四 规律与技巧总结篇 91
第十二讲:导数 91
今天,我怕谁之一 核心知识篇 91
今天,我怕谁之二 历年真题剖析篇 92
今天,我怕谁之三 拓展延伸篇 95
今天,我怕谁之四 规律与技巧总结篇 97
高考数学应试答题技巧
最易导致心理紧张、焦虑和恐惧的是入场后与答卷前的“临战”阶段,此时保持心态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刚拿到试卷,一般心情比较紧张,不忙匆匆作答,可先通览全卷,尽量从卷面上获取最多的信息,为实施正确的解题策略作全面调查,一般可在十分钟之内做完下面三件事.
1.解答那些一眼看得出结论的简单选择或填空题(一旦解出,情绪会立即稳定).
2.其他不能立即作答的题目,可一边通览,一边粗略分为A、B两类:A类指题型比较熟悉、预计上手比较容易的题目;B类是题型比较陌生、自我感觉比较困难的题目.
3.做到三个心中有数:对全卷一共有几道大小题有数,防止漏做题,对每道题各占几分心中有数,大致区分一下哪些属于代数题,哪些属于三角题,哪些属于综合型的题.
通览全卷是克服“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的有效措施,也从根本上防止了“漏做题”.对于同一道题目,有的人理解的深,有的人理解的浅,有的人解决的多,有的人解决的少.为了区分这种情况,高考的阅卷评分办法是懂多少知识就给多少分.这种方法我们叫它“分段评分”,或者“踩点给分”——踩上知识点就得分,踩得多就多得分.
“分段得分”的基本精神是,会做的题目力求不失分,部分理解的题目力争多得分.
1.对于会做的题目,要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个老大难问题.有的考生拿到题目,明明会做,但最终答案却是错的——会而不对.有的考生答案虽然对,但中间有逻辑缺陷或概念错误,或缺少关键步骤——对而不全.因此,会做的题目要特别注意表达的准确、考虑的周密、书写的规范、语言的科学,防止被“分段扣点分”.经验表明,对于考生会做的题目,阅卷老师则更注意找其中的合理成分,分段给点分,所以“做不出来的题目得一二分易,做得出来的题目得满分难”.
2.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从拿不下来的题目中分段得点分.我们说,有什么样的解题策略,就有什么样的得分策略.把你解题的真实过程原原本本写出来,就是“分段得分”的全部秘密.
(1)缺步解答.如果遇到一个很困难的问题,确实啃不动,一个聪明的解题策略是,将它们分解为一系列的步骤,或者是一个个小问题,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尚未成功不等于失败.特别是那些解题层次明显的题目,或者是已经程序化了的方法,每一步得分点的演算都可以得分,最后结论虽然未得出,但分数却已过半,这叫“大题拿小分”.
(2)跳步答题.解题过程卡在某一过渡环节上是常见的.这时,我们可以先承认中间结论,往后推,看能否得到结论.如果不能,说明这个途径不对,立即改变方向;如果能得出预期结论,就回过头来,集中力量攻克这一“卡壳处”.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卡壳处”的攻克如果来不及了,就可以把前面的写下来,再写出“证实某步之后,继续有……”一直做到底.也许,后来中间步骤又想出来,这时不要乱七八糟插上去,可补在后面.若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想不出来,可把第一问作“已知”,“先做第二问”,这也是跳步解答.
(3)退步解答.“以退求进”是一个重要的解题策略.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你可以从一般退到特殊,从抽象退到具体,从复杂退到简单,从整体退到部分,从较强的结论退到较弱的结论.总之,退到一个你能够解决的问题.为了不产生“以偏概全”的误解,应开门见山写上“本题分几种情况”.这样,还会为寻找正确的、一般性的解法提供有意义的启发.
(4)辅助解答.一道题目的完整解答,既有主要的实质性的步骤,也有次要的辅助性的步骤.实质性的步骤未找到之前,找辅助性的步骤是明智之举.如:准确作图,把题目中的条件翻译成数学表达式,设应用题的未知数等.答卷中要做到稳扎稳打,字字有据,步步准确,尽量一次成功,提高成功率.试题做完后要认真做好解后检查,看是否有空题,答卷是否准确,所写字母与题中图形上的是否一致,格式是否规范,尤其是要审查字母、符号是否抄错,在确信万无一失后方可交卷.
轻松考试六步曲
如何在考试中发挥正常水平、考出好成绩,获取较高的分数 平时的知识积累和考试时的灵活运用固然重要,但非智力因素发挥得如何,也具有特别重要意义。下述考试六步曲可谓抛砖引玉,以之参考借鉴。
一、一个公式
一个公式就是:信心十专心十细心=胜利。这好比作战一样,战略上要蔑视敌人〔高考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要认真地对待每一道题目〕,斗志上要压倒敌人〔考试信心百倍〕,这样才能打一场胜仗〔考得好〕。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信心,考试更不例外,这是前提;“专心”和“细心”是方法和技巧问题。这“三心“必须用到考试中去。
二、注意“二意”
〔1〕要正确审出题意。这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必须逐字逐句经过大脑“过滤”,千万不要“想当然”。审题,实际上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清浙的思路。在历年大的考试中,常见审题方面出现的毛病是:(1)拿到试卷,急于作答,审题不细,导致漏笔或不按要求作答,导致失分;(2)审错题,答案不切题意要求,答案错误。这些毛病应该克服。审题,一方面要看清题目要求。比如,做选择题,就要看清是选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是选单项还是双项等。另一方面是看清题目本身。数理化等学科要看清符号,英语要看清单词,语文要看清字词等,如考作文题是《世上不只妈妈好》,不少考生写成《世上只有妈妈好》,一字这差,离题万远。
〔2〕要有解题立意。从哪个角度、哪个方位入手,架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寻求解题的有效途径。
三、三快三慢
〔1〕做题要快,审题要慢。因为审题是关键的第一步,力求准确无误,因而这一步不图快。一但有了解题立意,就要快速地书写,其次是先做容易的题目,以赢得时间。
〔2〕思维要快,交卷要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清浙的思路,一旦某道题目的解答被“卡壳”时,不要紧张,要马上变换思维方式,换个角度、换个方位去思考,不要自己判定为“死刑“而匆匆交卷。
〔3〕行文要快,复查要慢。有了解题思路,书写文字要快,以赢得时间。复查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一是不要全部检查,因时间不允许;二是浏览全卷。对全卷作个粗略的检查,从总体上了解一下是不是所有题目都答了,是不是按要求做了,有没有弄错题号的。特别是选择题,最容易把答案填错。三是要有针对性地检查一先检查是否漏答,再根据草稿纸上记录的题号检查疑惑题目并争取在这里补上分数。四是不要重复原来的思路。五是不仅要检查答案,而且还要检查问题的性质,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把题目弄清楚了。五是千万不要回头检查选择题,因为考生在高度紧张的选择中,第一反应住住是最正确的。不要在一道题上选来选去,实在不会的,不妨“蒙”一个答案。
四、处理好“四个”关系
〔1〕审题与解题的关系。有的考生对审题重视视不够,匆匆一看急于下笔,以致题目的条件与要求都没有吃透,至于如何从题目中挖掘隐含条件、启发解题思路就更无从谈起,这样解题出错自然多。只有耐心仔细地审题,准确地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与量(如“至少”,“a>0”,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才能迅速找准解题方向。
〔2〕“会做”与“得分”的关系。要将你的解题略转化为得分点,主要靠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这一点住住被一些考生所忽视,因此卷面上大量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考生自己的估分与实际得分差之甚远。许多考生“心中有数”却说不清楚,扣分者也不在少数。只有重视解题过程的语言表述,“会做”的题才能“得分”。
〔3〕快与准的关系。在目前题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准”字则尤为重要。只有“准”才能得分,只有“准”你才可不必考虑再花时间检查,而“快”是平时习”练的结果,不是考场上所能解决的问题,一味求快,只会落得错误百出。适当地慢一点、准一点,可得多一点分;相反,快一点,错一片,花了时间还得不到分。
〔4〕难题与容易题的关系。拿到试卷后,应将全卷通览一遍,一般来说应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作答。近年来考题的顺序并不完全是难易的顺序,因此在答题时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在某个卡住的题上打 “持久战”,那样既耗费时间又拿不到分,会做的题又被耽误了。
五、悟出“五感”
〔1〕考前一个月要有“题感”。要了解、掌握要考学科的考试题目类型以及基本的解题方法,清理复习中的记忆线索,以便在考试中有一个清晰的回忆“通道”。
〔2〕考前一周要有“临场感“。大致在升学考试的前一周,一般基本都是停止系统的复习,进入一个“适应考试“阶段,形成考试的临场感。这就要求按照升学考试的日程,每夭做两份“准模拟“题。所谓“准模拟“,就是因为做题的时间与升学考试一致,但难度不大,这样既能适应考试的气氛,又能给自己增加信心。当你去教室上课时,就把它当作是去参加考试;当你坐在教室里,就可以想像自己就是在考场上;当你做练习时,就当作自己是在考试。这样就可以避免考试的怯场现象。
〔3〕考试前一夭要有“正常感”。不要因为要参加考试而加班加点,也不要因此而提前睡眠。要保持正常的生活习惯。
〔4〕考试时要有“轻松感”。每考完一科后,千万不要与老师、同学对答案。因为无论答对与否,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不要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来摧残自己的心灵。每考完一科,就想到轻松了一科,即使有的科目自己觉得没考好,也一定要着眼于未来,力争把下一科考好。
〔5〕要有“满足感”。考生务必恰当定位,不被“不会做,做不完、做不对”所吓倒,争取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即使这科是你的优势,你只可定位在120分,这是你实力的体现,而多拿了1分,就是你超越的表现。有了这种“满足感“不仅消除紧张的心理,而且还有可“超常“发挥。
六、确定符合自己的五个立足点
〔1〕立足于易题。容易的题目,力争快、准、规范答题,确保稳拿分数。〔2〕立足于基础题。属于基础的题目,并不都是容易的题目,要认真对待,确保基础题都得分。〔3〕立足于中档的题目。因为中档试题占八成,即占卷面150分的120分,优秀生可在难题上得分,但事实上,真正拉开档次的是中低档题。也就是说,将中档题拿下来,你就是把竞争对手打去了三分之二。这是考试也是复习的第二战略。(4)立足于平常的心理。选拔考试不仅是智力的竞赛,更是心理素质的较量。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竞技状态下,才能正常地发挥水平。(5〕立足于自己的优势。在其它科与别人平平的清况下,力争在自己特长和优势的一两个科目提高自己的分数,把同水平的人甩开,由此拉开档次。
七、良好的解题习惯可以避免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把能拿到的拿回来。
1.分析条件,弄清问题
(1)读题多遍,弄清题意.(2)数一数有几个条件,揭示每一个条件的本质.(3)条件之间加强联系.(4)选择一个(认为)恰当使用方法.
2.明确任务,制订策略
(5)明确任务,明确“干什么”,突出“目标意识”.(6)能否化归成另一个任务?能否分解成几个小的任务.(7)为什么不画个图,列个表呢?(8)与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9)见过类似的问题吗?
3.规范表达,实施计划
(10)运算准确,推理严密,不跳步骤.(11)表达规范,步骤完整.
4.验算结果,回顾反思
(12)有归纳、总结性语言.(13)是否利用了所有条件(或发现多余条件)?(14)结论合理吗?检查验证.(15)有没有其他更简便的方法?
第一讲:集合、简易逻辑
今天,我怕谁之一 课本基础篇
今天,我怕谁之二 常考题型篇
【题型1】 集合及其运算
例1、 (陕西理2)已知全集U={1,2,3, 4,5},集合A=,则集合CuA等于
(A)   (B) (C) (D) (  )
解析:A={2,3,4},CuA={1,5},选C
【题型 2】 逻辑联结词与四种命题充要条件
例2、 (2007,山东理7) 命题“对任意的,”的否定是( )
(A)不存在, (B)存在,
(C)存在, (D)对任意的,
【答案】C【分析】:注意三点:1)全称命题变为特称命题;2)只对结论进行否定;3)对一些常用词的正面叙述的否定的理解,如 “至多有一个”,“至少有一个”,“都是”,“任意的”,“都是”等。
例3、 (海、宁理1文2)已知命题,,则(  )
A., B.,
C., D.,
【答案】C 【分析】:是对的否定,故有:
【题型 3】 一元二次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指数、对数不等式
例4、 (北京卷)已知集合,.若A∩B=,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解:集合={x| a-1≤x≤a+1},={x| x≥4或x≤1 }.又,∴ ,解得2例5、 (山东文理2)已知集合,则M∩N=( )
A. B. C. D.
【答案】C【分析】:求。
【题型 4】 与不等式有关的范围问题
例6、 (浙江理17)设为实数,若,
则的取值范围是 .
【分析】:作图易知,设若不成立;故当且斜率大于等于时方成立.
今天,我怕谁之三 历年真题剖析篇
1. (2010年全国卷Ⅰ文2)设全集,集合,,则 ( )
A. B. C. D.
【解析】.故选C
2.(09全国卷Ⅰ文 1)设集合A={4,5,6,7,9},B={3,4,7,8,9},全集=AB,则集合中的元素共有( )
(A) 3个 (B) 4个 (C)5个 (D)6个
解:,故选A。也可用摩根律:
3.(07全国卷I文1)设,,则(  )D
A. B. C. D.
4.(06全国卷I文2)设集合,,则( )B
A.M∩N= B. M∩N=M C. D.
5.(05全国卷Ⅱ文10)已知集合则为 ( )A
(A) (B)
(C) (D)
6. (2010年全国卷Ⅰ文13)不等式的解集是 .
今天,我怕谁之四 拓展延伸篇
1. (2010年全国卷Ⅱ文1)设全集U=,集合A={1,3}。B={3,5},则(  )C
(A){1,4}    (b){1,5}   (C){2,4} (D){2,4}
2.(09全国卷Ⅱ文1)已知全集U={1,2,3,4,5,6,7,8},M ={1,3,5,7},N ={5,6,7},则Cu( M N )= ( )C
A.{5,7} B.{2,4} C. {2.4.8} D. {1,3,5,6,7}
3.(08年全国卷Ⅱ文2)设集合,N={nZ-1n3}, 则M∩N =( B )
A. B. C. D.
4.(07年全国Ⅱ卷文1)设集合,则( )C
A. B. C. D.
5.(2006年全国卷II)已知集合M={x|x<3},N={x|log2x>1},则M∩N= ( D )
(A) (B){x|0<x<3} (C){x|1<x<3} (D){x|2<x<3}
6.(05年全国卷Ⅰ文2)设为全集,是的三个非空子集,且,则下面论断正确的是 (    )C
(A) (B)
(C) (D)
解:∵所表示的部分是图中蓝色的部分,
所表示的部分是图中除去的部分,∴,故选C.
今天,我怕谁之五 规律与技巧总结篇
第二讲:函数
今天,我怕谁之一 课本基础篇
今天,我怕谁之二 常考题型篇
1、求定义域(使函数有意义)
分母 0
偶次根号0
对数 x>0,a>0且a1
三角形中 0<<180, 最大角>60,最小角<60
2、求值域
判别式法 △0
不等式法
导数法
特殊函数法
换元法 反函数法
题型:
题型一:
法一:
法二:图像法(对有效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四:
题型五
反函数
1、反函数的定义域是原函数的值域(反x=原y)
2、反函数的值域是原函数的定义域(反y=原x)
3、原函数的图像与原函数关于直线y=x对称
题型
周期性
对称
今天,我怕谁之三 历年真题剖析篇
1.(2010年全国卷Ⅰ文10)设a=2,b=In2,c=,则 ( )C
(A)a2.(2010年全国卷Ⅰ文7)已知函数.若且,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C) (D)
3.(09全国卷Ⅰ文)已知函数的反函数为,则( C )
(A)0 (B)1 (C)2 (D)4
4.(08全国卷Ⅰ文1)函数的定义域为( D )
(A) (B)
(C) (D)
5.((08全国卷Ⅰ文2)汽车经过启动、加速行驶、匀速行驶、减速行驶之后停车,若把这一过程中汽车的行驶路程看作时间的函数,其图像可能是( A )
6.(08全国卷文Ⅰ8)若函数的图象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则( A )
A. B. C. D.
7.(07全国Ⅰ文8)设,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则( A)
A. B.2 C. D.4
8.(07全国Ⅰ文9)设,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则“,均为偶函数”是“为偶函数”的( B )
A.充要条件 B.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
C.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条件
9.(07全国Ⅰ文14)函数的图象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则__________。
10.(06全国Ⅰ文)已知函数y = ex的图像与函数y = f(x)的图像关于直线 y =x对称,则( D )
A. B.
C. D.
11.(06全国Ⅰ文)已知函数,若f(x)为奇函数,则a =
函数若为奇函数,则,即,a=.
12. (05全国卷Ⅱ文3) 函数 反函数是( )B
(A) (B)= -
(C)= (D)=-
今天,我怕谁之四 拓展延伸篇
1. (2010年全国卷Ⅱ文4)函数y=1+ln(x-1)(x>1)的反函数是 ( )D
(A)y=-1(x>0) (B) y=+1(x>0)
(C)y=-1(x R) (D)y=+1 (x R)
2.(09全国卷Ⅱ文2)函数y=(x0)的反函数是 ( B )
(A)(x0) (B)(x0)
(B)(x0) (D)(x0)
3.(09全国卷Ⅱ文3)函数的图像 ( A )
(A) 关于原点对称 (B)关于主线对称
(C) 关于轴对称 (D)关于直线对称
4.(09全国卷Ⅱ文7)设则 ( B )
(A) (B) (C) (D)
5.(08全国Ⅱ文4)函数的图像关于( C )
A.轴对称 B.直线对称 C.坐标原点对称 D.直线对称
6.(08全国Ⅱ文5)若,则( C )
A.<< B.<< C. << D. <<
7.(07全国卷Ⅱ文4)下列四个数中最大的是( )D
A. B. C. D.
8.(06全国卷II 文4)如果函数的图像与函数的图像关于坐标原点对称,则的表达式为 ( )D
(A)  (B) (C) (D)
解:以-y,-x代替函数中的x,,得 的表达式为,选D
9.(06全国卷II 文8)已知函数,则的反函数为( )
(A)    (B)
(C)    (D)
解:所以反函数为故选B
10.(05全国Ⅰ文8)函数的反函数是( )
(A)(B)
(C)(D)
解:由得,∴函数的反函数是
y,选(B)
11.(05全国卷Ⅰ文9)设,函数,则使的的取值范围是( )B
(A) (B) (C) (D)
12. (05全国卷Ⅰ文19)已知二次函数的二次项系数为,且不等式的解集为。
(Ⅰ)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根,求的解析式;
(Ⅱ)若的最大值为正数,求的取值范围。
本小题主要考查二次函数、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考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Ⅰ)

由方程 ②
因为方程②有两个相等的根,所以,

由于代入①得的解析式
(Ⅱ)由

由 解得
故当的最大值为正数时,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今天,我怕谁之五 规律与技巧总结篇
第三讲:数列
今天,我怕谁之一 课本基础篇
必考核心公式
1. 数列的同项公式与前n项的和的关系
( 数列的前n项的和为).
2. 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
前n项和公式: 或
3. 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前n项的和公式: 或.
4. 等差中项:
等比中项:
5. 等差数列: am=an+ (n-m)d, ;
等比数列:; q=;
6. 当m+n=p+q(m、n、p、q∈N*)时,
等差数列{an}:am+an=ap+aq;
等比数列{an}:aman=apaq;
7. 对等差数列{an},当项数为2n时,S偶—S奇=nd;项数为2n-1时,S奇-S偶=a中(n∈N*);
8. 首项为正(或为负)的递减(或递增)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大(或最小)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解决;
9. 由Sn求an,an={ 注意验证a1是否包含在后面an 的公式中,若不符合要单独列出。一般已知条件中含an与Sn的关系的数列题均可考虑用上述公式;
10. 分期付款(按揭贷款)
每次还款元(贷款元,次还清,每期利率为).
今天,我怕谁之二 常考题型篇
(熟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基本公式,掌握其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的求法
1、
2、
3、
求和:
1、拆项法
2、叠减法(注意,这几个题型是近几年高考的常见题型,应牢牢掌握)
(是等差数列,是等比数列) (①式)
步骤:⑴等式两边同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q,得(②式)
⑵①式-②式得,
⑶当时,
当时,=
⑷化简,特别注意(1-q)为负的时候。
例:求
解:令(①式)
则2(②式)
①式-②式得,-=

今天,我怕谁之三 历年真题剖析篇
1. (2010年全国卷Ⅰ文4)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5,=10,则=( )A
(A) (B) 7 (C) 6 (D)
【解析】由等比数列的性质知,10,所以,
所以
2.(08全国Ⅰ文7)已知等比数列满足,则( A )
A.64 B.81 C.128 D.243
3.(06全国Ⅰ文5)设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若,则( D )
A、8 B、7 C、6 D、5
4.(05年全国Ⅱ文7)如果数列是等差数列,即( )B
(A)++ (B)+=+ (C)++ (D)=
解:因为对于等差数列{an}有:如果m,n,p,q都是非零的自然数,且m+n=p+q,则必有am+an=ap+aq,故选(B)
5.(09全国卷Ⅰ文14) 设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则= 。
解: 由,得.
6. (07全国Ⅰ文16)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已知,,成等差数列,则的公比为______.
7.(05全国Ⅱ文13)在和之间插入三个数,使这五个数成等比数列,则插入的三个数的乘积为_____.
解:a1=,a5=,a2a3a4=(a1a5)1.5=63=216.
8. (2010年全国卷Ⅰ文17)记等差数列的前的和为,设,且成等比数列,求.
9.(09全国卷Ⅰ文17)设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公比是正数的等比数列{}的前项和为,已知的通项公式。
解:依题意得,
10. (08全国Ⅰ文19)在数列中,,.
(Ⅰ)设.证明:数列是等差数列; (Ⅱ)求数列的前项和.
解:(1),,,则为等差数列,,,.
(2)
两式相减,得
11. (07全国1文21)设是等差数列,是各项都为正数的等比数列,且,,
(Ⅰ)求,的通项公式;
(Ⅱ)求数列的前n项和.
解:(Ⅰ)设的公差为,的公比为,则依题意有且
解得,.所以,

(Ⅱ).
,①
,②
②-①得,

12.(06全国Ⅰ文17)已知{}为等比数列,,求{}的通项公式。
解: 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 则q≠0, a2= = , a4=a3q=2q
所以 + 2q= , 解得q1= , q2= 3,
当q1=, a1=18.所以 an=18×()n-1= = 2×33-n.
当q=3时, a1= , 所以an=×3n-1=2×3n-3.
13.(05年全国Ⅱ文19)已知是各项均为正数的等差数列,、、成等差数列.又,….
(Ⅰ)证明为等比数列;
(Ⅱ)如果数列前3项的和等于,求数列的首项和公差.
本小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满分12分。
(1)证明:
成等差数列,即
又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则
这样从而
这时是首项,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II)解:
所以
今天,我怕谁之四 拓展延伸篇
1. (2010年全国卷Ⅱ文6)如果等差数列{an} 中,a4+a5+a6=12,那么 a1+a2+……+ an= (  )C
(A) 14 (B) 21 (C) 28 (D)35
2.(06全国卷II 文6)已知等差数列中,,则前10项的和=( )
(A)100 (B)210 (C)380 (D)400
解:d=,=3,所以 =210,选B
3.(09全国卷Ⅱ文13)设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若,则=
解析:本题考查等比数列的性质及求和运算,由得q3=3故a4=a1q3=3。
4.(07全国Ⅱ文14)已知数列的通项,则其前项和 .
5. (2010全国卷Ⅱ文18)已知{}是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例数列,且+=20,
(Ⅰ)求{}的通项公式; (Ⅱ)设,求数列{}的前N项和
6.(09全国卷Ⅱ文17)已知等差数列{}中,求{}前n项和.
解析:本题考查等差数列的基本性质及求和公式运用能力,利用方程的思想可求解。
解:设的公差为,

解得
因此
7.(08全国Ⅱ文18)等差数列 ( http: / / www. )中,且成等比数列,求数列前20项的和.
解:设数列的公差为,则
,, .
由成等比数列得,
即,
整理得,
解得或.当时,.当时,,
于是.
8.(07全国Ⅱ文17)设等比数列的公比,前项和为.已知,求的通项公式.
解:由题设知,
则 ②
由②得,,,
因为,解得或.
当时,代入①得,通项公式;
当时,代入①得,通项公式.
9.(06全国卷II 文18)设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求通项公式。
解:设的公比为q,由,所以得
…① …②
由①、②式得 整理得解得 所以 q=2或q=-2
将q=2代入①式得,所以
将q=-2代入①式得,所以
10. (05全国卷Ⅰ文21) 设正项等比数列的首项,前n项和为,且。
(Ⅰ)求的通项; (Ⅱ)求的前n项和。
解:(Ⅰ)由 得

可得
因为,所以 解得,因而
(Ⅱ)因为是首项、公比的等比数列,故
则数列的前n项和
前两式相减,得

今天,我怕谁之五 规律与技巧总结篇
第四讲:三角函数
今天,我怕谁之一 课本基础篇
知识梳理
1. ①与(0°≤<360°)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角与角的终边重合):
②终边在x轴上的角的集合:
③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
④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
⑤终边在y=x轴上的角的集合:
⑥终边在轴上的角的集合:
⑦若角与角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则角与角的关系:
⑧若角与角的终边关于y轴对称,则角与角的关系:
⑨若角与角的终边在一条直线上,则角与角的关系:
⑩角与角的终边互相垂直,则角与角的关系:
2. 角度与弧度的互换关系:360°=2 180°= 1°=0.01745 1=57.30°=57°18′
注意:正角的弧度数为正数,负角的弧度数为负数,零角的弧度数为零.
、弧度与角度互换公式: 1rad=°≈57.30°=57°18ˊ. 1°=≈0.01745(rad)
3、弧长公式:. 扇形面积公式:
4、三角函数:设是一个任意角,在的终边上任取(异于原点的)一点P(x,y)P与原点的距离为r,则 ; ; ; ; ;. .
5、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一全二正弦,三切四余弦)
6、三角函数线
正弦线:MP; 余弦线:OM; 正切线: AT.
7. 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三角函数 定义域
sinx
cosx
tanx
cotx
secx
cscx
8、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9、诱导公式: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三角函数的公式:(一)基本关系
公式组二 公式组三
公式组四 公式组五 公式组六
(二)角与角之间的互换
公式组一 公式组二
公式组三 公式组四 公式组五
,,,.
10. 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函数的图象的性质:
(A、>0)
定义域 R R R
值域 R R
周期性
奇偶性 奇函数 偶函数 奇函数 奇函数 当非奇非偶当奇函数
单调性 上为增函数;上为减函数() ;上为增函数上为减函数() 上为增函数() 上为减函数() 上为增函数;上为减函数()
注意:①与的单调性正好相反;与的单调性也同样相反.一般地,若在上递增(减),则在上递减(增).
②与的周期是.
③或()的周期.
的周期为2(,如图,翻折无效).
④的对称轴方程是(),对称中心();的对称轴方程是(),对称中心();的对称中心().
⑤当·;·.
⑥与是同一函数,而是偶函数,则
.
⑦函数在上为增函数.(×) [只能在某个单调区间单调递增. 若在整个定义域,为增函数,同样也是错误的].
⑧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具有奇偶性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奇偶性的两个条件:一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奇偶都要),二是满足奇偶性条件,偶函数:,奇函数:)
奇偶性的单调性:奇同偶反. 例如:是奇函数,是非奇非偶.(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
奇函数特有性质:若的定义域,则一定有.(的定义域,则无此性质)
⑨不是周期函数;为周期函数();
是周期函数(如图);为周期函数();
的周期为(如图),并非所有周期函数都有最小正周期,例如:
.
⑩ 有.
11、三角函数图象的作法:
1)、几何法:
2)、描点法及其特例——五点作图法(正、余弦曲线),三点二线作图法(正、余切曲线).
3)、利用图象变换作三角函数图象.
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有振幅变换、周期变换和相位变换等.
函数y=Asin(ωx+φ)的振幅|A|,周期,频率,相位初相(即当x=0时的相位).(当A>0,ω>0 时以上公式可去绝对值符号),
四大平移法则:(必考)
◆法则一:由y=sinx的图象上的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伸长(0<|ω|<1)或缩短(|ω|>1)到原来的倍,得到y=sinω x的图象,叫做周期变换或叫做沿x轴的伸缩变换.(用ωx替换x)(小1伸,大1缩)
◆法则二:由y=sinx的图象上所有的点向左(当φ>0)或向右(当φ<0)平行移动||个单位,得到y=sin(x+φ)的图象,叫做相位变换或叫做沿x轴方向的平移.(用x+φ替换x)(左“+”,右“-”)
◆法则三:由y=sinx的图象上所有的点向上(当b>0)或向下(当b<0)平行移动|b|个单位,得到y=sinx+b的图象叫做沿y轴方向的平移.(用y+(-b)替换y)(上“+”,下“-”)
◆法则四:由y=sinx的图象上的点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伸长(当|A|>1)或缩短(当0<|A|<1)到原来的|A|倍,得到y=Asinx的图象,叫做振幅变换或叫沿y轴的伸缩变换.(用y/A替换y)(大1伸,小1缩)
由y=sinx的图象利用图象变换作函数y=Asin(ωx+φ)(A>0,ω>0)(x∈R)的图象,要特别注意:当周期变换和相位变换的先后顺序不同时,原图象延x轴量伸缩量的区别。
4、反三角函数:
函数y=sinx,的反函数叫做反正弦函数,记作y=arcsinx,它的定义域是[-1,1],值域是.
函数y=cosx,(x∈[0,π])的反应函数叫做反余弦函数,记作y=arccosx,它的定义域是[-1,1],值域是[0,π].
函数y=tanx,的反函数叫做反正切函数,记作y=arctanx,它的定义域是(-∞,+∞),值域是.
函数y=ctgx,[x∈(0,π)]的反函数叫做反余切函数,记作y=arcctgx,它的定义域是(-∞,+∞),值域是(0,π).
解斜三角形必考公式
1. A+B+C=,A+B=-C
2.
3.
(三)思想方法
1.三角函数恒等变形的基本策略。
(1)常值代换:特别是用“1”的代换,如1=cos2θ+sin2θ=tanx·cotx=tan45°等。
(2)项的分拆与角的配凑。如分拆项:sin2x+2cos2x=(sin2x+cos2x)+cos2x=1+cos2x;配凑角:α=(α+β)-β,β=-等。
(3)降次与升次。即倍角公式降次与半角公式升次。
(4)化弦(切)法。将三角函数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化成弦(切)。
(5)引入辅助角。asinθ+bcosθ=sin(θ+),这里辅助角所在象限由a、b的符号确定,角的值由tan=确定。
(6)万能代换法。巧用万能公式可将三角函数化成tan的有理式。
2.证明三角等式的思路和方法。
(1)思路:利用三角公式进行化名,化角,改变运算结构,使等式两边化为同一形式。
(2)证明方法:综合法、分析法、比较法、代换法、相消法、数学归纳法。
3.证明三角不等式的方法:比较法、配方法、反证法、分析法,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利用正、余弦函数的有界性,利用单位圆三角函数线及判别法等。
4.解答三角高考题的策略。
(1)发现差异:观察角、函数运算间的差异,即进行所谓的“差异分析”。
(2)寻找联系:运用相关公式,找出差异之间的内在联系。
(3)合理转化:选择恰当的公式,促使差异的转化。
(四)注意事项
对于三角函数进行恒等变形,是三角知识的综合应用,其题目类型多样,变化似乎复杂,处理这类问题,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三角函数式化简的目标:项数尽可能少,三角函数名称尽可能少,角尽可能小和少,次数尽可能低,分母尽可能不含三角式,尽可能不带根号,能求出值的求出值.
2.三角变换的一般思维与常用方法.
注意角的关系的研究,既注意到和、差、倍、半的相对性,如
.也要注意题目中所给的各角之间的关系.
注意函数关系,尽量异名化同名、异角化同角,如切割化弦,互余互化,常数代换等.
熟悉常数“1”的各种三角代换:
等.
注意万能公式的利弊:它可将各三角函数都化为的代数式,把三角式转化为代数式.但往往代数运算比较繁.
熟悉公式的各种变形及公式的范围,如
sin α = tan α · cos α ,,等.
利用倍角公式或半角公式,可对三角式中某些项进行升降幂处理,如,,等.从右到左为升幂,这种变形有利用根式的化简或通分、约分;从左到右是降幂,有利于加、减运算或积和(差)互化.
3.几个重要的三角变换:
sin α cos α可凑倍角公式; 1±cos α可用升次公式;
1±sin α 可化为,再用升次公式;
(其中 )这一公式应用广泛,熟练掌握.
4. 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是三角函数值的几何表示,四种三角函数y = sin x、y = cos x、y = tan x、y = cot x的图象都是“平移”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得到的,因此应熟练掌握三角函数线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5. 三角函数的图象的掌握体现在:把握图象的主要特征(顶点、零点、中心、对称轴、单调性、渐近线等);应当熟练掌握用“五点法”作图的基本原理以及快速、准确地作图.
6.三角函数的奇偶性
“函数y = sin (x+φ) (φ∈R)不可能是偶函数”.是否正确.
分析:当时,,这个函数显然是偶函数.因此,这个判断是错误的.我们容易得到如下结论:
① 函数y = sin (x+φ)是奇函数.
② 函数y = sin (x+φ)是偶函数.
③ 函数y =cos (x+φ)是奇函数.
④ 函数y = cos (x+φ)是偶函数.
7.三角函数的单调性
“正切函数f (x) = tan x,是定义域上的增函数”,是否正确.
分析:我们按照函数单调性的定义来检验一下:
任取,,显然x1<x2,但f (x1 )>0>f (x2 ),与增函数的定义相违背,因此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观察图象可知:在每一个区间上,f (x ) = tan x都是增函数,但不能说f (x ) = tan x在其定义域上是增函数.
今天,我怕谁之二 常考题型篇
1、
奇变偶不变 (对k而言)
符号看象限 (看原函数)
2、1的应用
(1)
例:
(2)已知tanα=2,求sin2α+sinαcosα-3cos2α
解:
今天,我怕谁之三 历年真题剖析篇
1. (2010年全国卷Ⅰ文1)( )C
(A) (B)- (C) (D)
2. (09全国卷Ⅰ文1)的值为( )
(A) (B) (C) (D)
【解析】本小题考查诱导公式、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基础题。
解:,故选择A。
3.(09全国卷Ⅰ文4)已知tan=4,cot=,则tan(a+)=( )
(A) (B) (C) (D)
【解析】本小题考查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正切的和角公式,基础题。
解:由题,,故选择B。
4.(09全国卷Ⅰ文10)如果函数的图像关于点中心对称,那么的最小值为( )
(A) (B) (C) (D)
解: ∵函数的图像关于点中心对称
由此易得.故选A
5.(08全国卷Ⅰ文6)是( D )
A.最小正周期为的偶函数 B.最小正周期为的奇函数
C.最小正周期为的偶函数 D.最小正周期为的奇函数
6.(08全国卷Ⅰ文9)为得到函数的图象,只需将函数的图像( C )
A.向左平移个长度单位 B.向右平移个长度单位
C.向左平移个长度单位 D.向右平移个长度单位
7.(07全国卷1文2)是第四象限角,,(  )B
A. B. C. D.
8.(07全国卷1文10)函数的一个单调增区间是( D )
A. B. C. D.
9.(06全国卷1文8)△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b、c成等比数列,且c = 2a,则cosB =( B )
A、 B、 C、 D、
10.(06全国卷1文12)用长度分别为2、3、4、5、6(单位:cm)的5根细木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允许连接,但是不允许折断),能够得到的三角形的最大面积为( )B
A、 cm2 B、 cm2 C、 cm2 D、20cm2
用2、5连接,3、4连接各为一边,第三边长为6组成三角形,此三角形面积最大,面积为,选B.
11.(05年全国2文1)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 )
(A)(B)(C)(D)
解:∵f(x)=|sinx+cosx|=|sin(x+)|,∴T=,的最小正周期是π.选(C)
12. (2010年全国卷Ⅰ文14)已知为第一象限的角,,则 .
13. (2010年全国卷Ⅰ文18)已知的内角,及其对边,满足,
求内角.
14.(09全国卷Ⅰ文18)在中,内角A、B、C的对边长分别为、、,已知,且 求b
分析:此题事实上比较简单,但考生反应不知从何入手.对已知条件(1)左侧是二次的右侧是一次的,学生总感觉用余弦定理不好处理,而对已知条件(2) 过多的关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甚至有的学生还想用现在已经不再考的积化和差,导致找不到突破口而失分.
解法一:在中则由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有:化简并整理得:.又由已知.解得.
解法二:由余弦定理得: .又,。
所以…………………………………①
又,
,即
由正弦定理得,故………………………②
由①,②解得。
15.(08全国Ⅰ文17)设的内角所对的边长分别为,且,.
(Ⅰ)求边长;
(Ⅱ)若的面积,求的周长.
解:(1)由与两式相除,有:
又通过知:,
则,,则.
(2)由,得到.
由,解得:, 最后.
16.(07全国卷1文17)设锐角三角形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Ⅰ)求B的大小;
(Ⅱ)若,,求b.
(Ⅰ)由,根据正弦定理得,所以,
由为锐角三角形得.
(Ⅱ)根据余弦定理,得.
所以,.
17.(06年全国1文18)△ABC的三个内角A、B、C,求当A为何值时,取得最大值,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解: 由A+B+C=π, 得 = - , 所以有cos =sin .
cosA+2cos =cosA+2sin =1-2sin2 + 2sin
=-2(sin - )2+
当sin = , 即A=时, cosA+2cos取得最大值为
18.(05全国2文17)已知为第二象限的角,,为第一象限的角,.求的值.
解法一:
为第二象限的角,,所以
所以
为第一象限的角,,所以
所以
解法二:为第二象限角,,所以
为第一象限角,,所以

所以
今天,我怕谁之四 拓展延伸篇
1.(2010年全国卷Ⅱ文3)已知,则 ( )B
(A) (B) (C) (D)
2.(09全国卷Ⅱ文4)已知△ABC中,,则( )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应用能力,先由cotA=知A为钝角,cosA<0排除A和B,再由选D
3. (09全国卷Ⅱ文9)若将函数的图像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后,与函数的图像重合,则的最小值为( )D
(A) (B) (C) (D) 21世纪教育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切函数图像及图像平移,由平移及周期性得出ωmin=
4. (08全国卷2文1 ( http: / / www. ))若且是,则是( C )
A.第一象限角 B. 第二象限角 C. 第三象限角 D. 第四象限角
5.(08全国卷2文 10).函数的最大值为( B )
A.1 B. C. D.2
6.(07全国卷2理2)函数的一个单调增区间是( )C
A. B. C. D.
7.(07全国卷2文1)( )C
A. B. C. D.
8.(06全国卷2文3)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 ( )D
(A)    (B)    (C)    (D)
9.(06全国卷2文10)若则 ( )
(A) (B) (C)  (D)
解:
所以,因此故选C
10.(05全国卷1文6)当时,函数的最小值为 ( )C
(A)2 (B) (C)4 (D)
解:
,当且仅当,即时,取“”,∵,∴存在使,这时,故选(C).
11.(05全国卷1文10)在中,已知,给出以下四个论断:
1 ②
③ ④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
∴,∴,
∵,∴①不一定成立,
∵,∴,∴②成立,
∵,∴③不一定成立,
∵,∴④成立,故选B.
12. (2010年全国卷Ⅱ文13)已知a是第二象限的角则___________.
13.(2010年全国卷Ⅱ文17)中,为边上的一点,,,,
求.
解析:由与的差求出,根据同角关系及差角公式求出的正弦,在三角形ABD中,由正弦定理可求得AD=25
14.(09全国卷Ⅱ文18)设△ABC的内角A、B、C的对边长分别为a、b、c,,,求B.
解析:本题考查三角函数化简及解三角形的能力,关键是注意角的范围对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制约,并利用正弦定理得到sinB=(负值舍掉),从而求出B=。
解:由 cos(AC)+cosB=及B=π(A+C)得
cos(AC)cos(A+C)=,cosAcosC+sinAsinC(cosAcosCsinAsinC)=,
sinAsinC=.
又由=ac及正弦定理得21世纪教育网
故 , 或 (舍去),
于是 B= 或 B=. 又由 知或 所以 B=。
15.(08全国卷2文17 ( http: / / www. ))在中,,.
(Ⅰ)求的值;(Ⅱ)设,求的面积.
解:(Ⅰ)由,得,
由,得.所以.
(Ⅱ)由正弦定理得.
所以的面积.
16.(07全国卷2文18)在中,已知内角,边.设内角,周长为.
(1)求函数的解析式和定义域; (2)求的最大值.
解:(1)的内角和,由得.
应用正弦定理,知
, .
因为, 所以,
(2)因为,
所以,当,即时,取得最大值.
17.(06全国卷2文17)在,求
(1)
(2)若点
解:(1)由
由正弦定理知
(2)
由余弦定理知
18.(05全国卷1文17)设函数图像的一条对称轴是直线。
(Ⅰ)求;
(Ⅱ)求函数的单调增区间;
(Ⅲ)画出函数在区间上的图像。
今天,我怕谁之五 规律与技巧总结篇
第五讲:平面向量
今天,我怕谁之一 课本基础篇
核心公式
1.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设a=,b=,则a+b=.
(2)设a=,b=,则a-b=.
(3)设A,B,
则.
(4)设a=,则a=.
(5)设a=,b=,则a·b=.
2.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1) a·b= b·a (交换律);
(2)(a)·b= (a·b)=a·b= a·(b);
(3)(a+b)·c= a ·c +b·c.
切记:两向量不能相除(相约);向量的“乘法”不满足结合律,
3.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
设a=,b=,且b0,
则a∥b(b0).
ab(a0)a·b=0
4.a与b的数量积(或内积)a·b=|a||b|cosθ.
5. a·b的几何意义
数量积a·b等于a的长度|a|与b在a的方向上的投影|b|cosθ的乘积.
6.两向量的夹角公式
(a=,b=).
7.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A,B).
=
8.线段的定比分公式
设,,是线段的分点,是实数,且,则
().
9.三角形的重心坐标公式
△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则△ABC的重心的坐标是.
10.点的平移公式
注:图形F上的任意一点P(x,y)在平移后图形上的对应点为,且的坐标为.
11.“按向量平移”的几个结论
(1)点按向量a=平移后得
到点.
(2) 函数的图象按向量a=平移后得到图象,则的函数解析式为
.
(3) 图象按向量a=平移后得到图象,若的解析式,则的函数解析式为.
(4)曲线:按向量a=平移后得到图象,则的方程为.
(5) 向量m=按向量a=平移后得到的向量仍然为m=.
注意:(1)函数按向量平移与平常“左加右减”有何联系?(2)向量平移具有坐标不变性,可别忘了啊!
12. 三角形五“心”向量形式的充要条件
设为所在平面上一点,角所对边长分别为,则
(1)为的外心.
(2)为的重心.
(3)为的垂心
.
(4)为的内心=0.
(5)为的的旁心.
今天,我怕谁之二 常考题型篇
题型1 图象的平移
例1:(1)已知一个函数的图像按向量a=(1,-1)平移后图象的解析式是y=2x2,,则原来图象的解析式是
(2)把函数y=2x2-4x+5的图象按向量a平移后,得到y=2x2,的图象。且a⊥b
bc=4,则b=
[启思]:先利用平移公式求出a;然后设b=(x,y)利用方程思想求出b.
变式一:将函数y=sinx按向量 a=(,3)平移后的图象解析式为( )
A.y=sin(+3 B.y=sin(-3 C. y=sin(+3, D. y=sin(-3
解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把握三点:一是有关图象平移和坐标平移的常用处理方法;二是熟悉平移公式;熟悉新旧坐标的关系;三是抓住关键点。
题型2 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
例2:已知A(3。0),B(1。3),C(cos.sin)
(1)=-1,求sin2的值;
(2)若,有求与的夹角
[解析]:将向量的数量积及模的坐标运算转化为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然后运用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求解。
变式二:已知平面向量 a=(),b=()若存在不为零的实数K和角。使向量C= a+(sin-3)b,d=-k a+sin b,且C⊥d,试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解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把握三点:一是向量运算法则;二是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有界性;三是二次函数的最值;
题型3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
例3:设双曲线C的方程是。点P的坐标为(0。-2)。过P的直线L与双曲线C交于不同的两点M,N
(1) 当时,求直线的方程;
(2) 设t=(o为原点)求t的取值范围。
今天,我怕谁之三 历年真题剖析篇
1.(09全国卷Ⅰ文8)设非零向量、、满足,则 ( )
(A)150°B)120° (C)60° (D)30°
【解析】本小题考查向量的几何运算、考查数形结合的思想,基础题。
解:由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知、可构成菱形的两条相邻边,且、为起点处的对角线长等于菱形的边长,故选择B。
2.(08全国卷1文5)在中,若点满足,则( A )
A. B. C. D.
3.(07全国Ⅰ文3)已知向量,,则与( A )
A.垂直 B.不垂直也不平行 C.平行且同向 D.平行且反向
4.(06全国卷1文1)已知向量、满足|| = 1,|| = 4,且,则与夹角为 ( )C
A、 B、 C、 D、
5.(05全国卷2文9)已知点,,.设的平分线与相交于,那么有,其中等于 ( )
(A) 2 (B) (C)-3 (D)-
解:由已知得,且1+λ<0,即,又∵∴-1-λ=2,∴λ=-3,选(C)
今天,我怕谁之四 拓展延伸篇
1. (2010年全国卷Ⅱ文10)△ABC中,点在上,平方.若,,,,则 ( ) B
(A) (B) (C) (D)
∵ CD为角平分线,∴ ,∵ ,∴ ,∴
2.(09全国卷Ⅱ文6)已知向量a = (2,1), a·b = 10,︱a + b ︱= ,则︱b ︱= ( )
(A) (B) (C)5 (D)25
解析:本题考查平面向量数量积运算和性质,由知(a+b)2=a2+b2+2ab=50,得|b|=5 选C。
3.(08全国卷2文13 ( http: / / www. ))设向量,若向量与向量共线,则 .2
4.(07全国Ⅱ文5)在中,已知是边上一点,若,则( A )
A. B. C. D.
5.(06全国Ⅱ文1)已知向量=(4,2),向量=(,3),且//,则=( )B
(A)9 (B)6 (C)5 (D)3
6. (05全国卷1文11)点O是三角形ABC所在平面内的一点,满足,则点O是的( )
(A)三个内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 (B)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C)三条中线的交点 (D)三条高的交点
解:,即
得,
即,故,,同理可证,∴O是的三条高的交点,选(D)
今天,我怕谁之五 规律与技巧总结篇
第六讲:不等式
今天,我怕谁之一,历年真题剖析篇
1. (2010全国卷2文13)不等式的解集是 .
【解析】: ,数轴标根得:
2.(09全国卷1文3)不等式的解集为( D )
(A) (B) (C) (D)
3.(05全国卷1文9)在坐标平面上,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面积为( )
(A) (B) (C) (D)2
解:原不等式化为或,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右图所示,,,
∴,故选B
4.(05全国卷1文13)若正整数m满足,则m = 。
解:∵,∴,即,
∴,即 ,∴.
今天,我怕谁之二,拓展延伸篇
1.(2010全国卷2文2)不等式<0的解集为 ( )
(A) (B) (C) (D)
【解析】A :本题考查了不等式的解法
∵ ,∴ ,故选A
2.(07全国卷2文5)不等式的解集是( )C
A. B. C. D.
第七讲:直线和圆的方程
今天,我怕谁之一,历年真题剖析篇
1.(2010全国卷Ⅰ文3)若变量满足约束条件则的最大值为 ( )B
(A)4 (B)3 (C)2 (D)1
【解析】画出可行域(如右图),,由图可知,当直线经过点A(1,-1)时,z最大,且最大值为.
2.(2010全国卷Ⅰ文11)已知圆的半径为1,PA、PB为该圆的两条切线,A、B为两切点,那么的最小值为 ( )D
(A) (B) (C) (D)
【命题意图】本小题主要考查向量的数量积运算与圆的切线长定理,着重考查最值的求法——判别式法,同时也考查了考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及运算能力.
【解析1】如图所示:设PA=PB=,∠APO=,则∠APB=,PO=,,
===,令,则,即,由是实数,所以
,,解得或.故.此时.
【解析2】设,
换元:,
【解析3】建系:园的方程为,设,
3.( 08全国卷1文10)若直线与圆x2+y2=1有公共点,则 ( )D
A.a2+b2≤1 B.a2+b2≥1 C. D.
4.(07全国卷1文6)下面给出四个点中,位于表示的平面区域内的点是(  )C
A. B. C. D.
5.(06全国卷1文7)从圆外一点P(3,2)向这个圆作两条切线,则两切线夹角的余弦值为( B )
A、 B、 C、 D、0
圆的圆心为M(1,1),半径为1,从外一点向这个圆作两条切线,则点P到圆心M的距离等于,每条切线与PM的夹角的正切值等于,所以两切线夹角的正切值为,该角的余弦值等于,选B.
6.(09全国卷Ⅰ文16)若直线被两平行线所截得的线段的长为,则的倾斜角可以是
① ② ③ ④ ⑤
其中正确答案的序号是 .(写出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
【解析】本小题考查直线的斜率、直线的倾斜角、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考查数形结合的思想。
解:两平行线间的距离为,由图知直线与的夹角为,的倾斜角为,所以直线的倾斜角等于或。故填写①或⑤
7.(08全国卷1文13)若满足约束条件则的最大值为 .9
8.(06全国卷1文15)设 z = 2y – x ,式中变量x、y满足条件,则z的最大值为
,在坐标系中画出图象,三条线的交点分别是A(0,1),B(7,1),C(3,7),在△ABC中满足的最大值是点C,代入得最大值等于11.
9. (05全国卷2文14)圆心为(1,2)且与直线相切的圆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
解:圆心(1,2)到直线5x-12y-7=0的距离r=,故所求的圆的方程为(x-1)2+(y-2)2=4
今天,我怕谁之二,拓展延伸篇
1. (2010全国卷Ⅱ文5)若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 则z=2x+y的最大值为 ( )C
(A)1 (B)2 (C)3 (D)4
∵ 作出可行域,作出目标函数线,可得直线与 与的交点为最优解点,∴即为(1,1),当时
2.(2009全国卷Ⅱ文15)已知圆O:和点A(1,2),则过A且与圆O相切的直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解析:由题意可直接求出切线方程为y-2=(x-1),即x+2y-5=0,从而求出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分别是5和,所以所求面积为。
3.(08全国卷2文)设变量 ( http: / / www. )满足约束条件:,则的最小值( D )
A. B. C. D.
4.(08全国卷2文)等腰三角形 ( http: / / www. )两腰所在直线的方程分别为与,原点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则底边所在直线的斜率为( A )
A.3 B.2 C. D.
5.(06全国卷2文)过点(1,)的直线l将圆(x-2)2+y2=4分成两段弧,当劣弧所对的圆心角最小时,直线l的斜率k= .
解:(数形结合)由图形可知点A在圆的内部, 圆心为O(2,0)要使得劣弧所对的圆心角最小,只能是直线,所以
6.(05全国卷1文9)在坐标平面上,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面积为 ( )
(A) (B) (C) (D)2
解:原不等式化为或,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右图所示,,,
∴,故选B
7.(05全国卷1文12)设直线过点,且与圆相切,则的斜率是 ( )
(A) (B) (C) (D)
解:设过点,且与圆相切的直线的斜率为k,则直线的方程为:y-kx+2k=0,k满足:1=得k=,选(D).
今天,我怕谁之三 规律与技巧总结篇
第八讲:圆锥曲线
今天,我怕谁之一,常考题型篇
1. 已知点P(x.y)在圆x2+y2=1上,
解析几何一般就这些题型,做的时候注意体会(有时会考上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如第一、第二定义,焦半径公式等等,要求把公式记牢)若实在不会做,也应先代入,化简为Ax2+Bx+c=0的形式,并写出
今天,我怕谁之二,历年真题剖析篇
1.(2010全国卷Ⅰ文8)已知、为双曲线C:的左、右焦点,点P在C上,∠=,则
=( )B
(A)2 (B)4 (C) 6 (D) 8
【命题意图】本小题主要考查双曲线定义、几何性质、余弦定理,考查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本题可以有效地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及运算能力.
【解析1】.由余弦定理得
cos∠P=
4
【解析2】由焦点三角形面积公式得:
4
2. (2010全国卷Ⅰ文16)已知是椭圆的一个焦点,是短轴的一个端点,线段的延长线交于点, 且,则的离心率为 .
【命题意图】本小题主要考查椭圆的方程与几何性质、第二定义、平面向量知识,考查了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本题凸显解析几何的特点:“数研究形,形助数”,利用几何性质可寻求到简化问题的捷径.
【解析1】如图,,
作轴于点D1,则由,得
,所以,
即,由椭圆的第二定义得
又由,得
【解析2】设椭圆方程为第一标准形式,设,F分 BD所成的比为2,,代入

3.(09全国卷Ⅰ文5)设双曲线(a>0,b>0)的渐近线与抛物线y=x2 +1相切,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 C )
(A) (B)2 (C) (D)
解:设切点,则切线的斜率为.由题意有又
解得: .
4.(09全国卷Ⅰ文12)已知椭圆的右焦点为,右准线为,点,线段交于点,若,则=( )
(a). (b). 2 (C). (D). 3
解:过点B作于M,并设右准线与x轴的交点为N,易知FN=1.由题意,故.又由椭圆的第二定义,得.故选A
5.(08全国卷1文14)已知抛物线的焦点是坐标原点,则以抛物线与两坐标轴的三个交点为顶点的三角形面积为 .
由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为为坐标原点得,,则
与坐标轴的交点为,则以这三点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6.(08全国卷1文15)在中,,.若以为焦点的椭圆经过点,则该椭圆的离心率 .
设,则
,.
7.(07全国卷1文4)已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焦点是,,则双曲线方程为(  )A
A. B. C. D.
8.(07全国卷1文12)抛物线的焦点为,准线为,经过且斜率为的直线与抛物线在轴上方的部分相交于点,,垂足为,则的面积是(  )C
A. B. C. D.
9.(06全国卷文4)双曲线的虚轴长是实轴长的2倍,则( A )
A. B. C. D.
10.(06全国卷1文11)抛物线上的点到直线距离的最小值是( A )
A. B. C. D.
11. (05全国卷2文5)抛物线上一点A的纵坐标为4,则点A与抛物线焦点的距离为( )
(A) 2 (B) 3 (C) 4 (D) 5
这里,故点A与抛物线焦点的距离是4+1=5,选(D)
12. (05全国卷2文6)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是( )
(A) (B) (C) (D)
在双曲线中将1改为0即得此双曲线的渐展程y=,选(C)
13. (2010年全国卷Ⅰ文22) 已知抛物线的焦点为F,过点的直线与相交于、两点,点A关于轴的对称点为D .
(Ⅰ)证明:点在直线上;
(Ⅱ)设,求的内切圆的方程 .
14.(09全国卷Ⅰ文22) 如图,已知抛物线与圆相交于、、、四个点。
(I)求得取值范围;
(II)当四边形的面积最大时,求对角线、的交点坐标
分析:(I)这一问学生易下手。将抛物线与圆的方程联立,消去,整理得.抛物线与圆相交于、、、四个点的充要条件是: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正根即可.易得.
(II)考纲中明确提出不考查求两个圆锥曲线的交点的坐标。因此利用设而不求、整体代入的 方法处理本小题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
设四个交点的坐标分别为、、、。
则由(I)根据韦达定理有,

令,则 下面求的最大值。
方法一:利用三次均值求解。三次均值目前在两纲中虽不要求,但在处理一些最值问题有时很方便。它的主要手段是配凑系数或常数,但要注意取等号的条件,这和二次均值类似。
当且仅当,即时取最大值。经检验此时满足题意。
方法二:利用求导处理,这是命题人的意图。具体解法略。
下面来处理点的坐标。设点的坐标为:
由三点共线,则得。以下略。
15.(08全国卷1文22)双曲线的中心为原点,焦点在轴上,两条渐近线分别为,经过右焦点垂直于的直线分别交于两点.已知成等差数列,且与同向.
(Ⅰ)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Ⅱ)设被双曲线所截得的线段的长为4,求双曲线的方程.
解:(1)设,,
由勾股定理 ( http: / / www. )可得:
得:,,
由倍角公式,解得 则离心率.
(2)过直线方程为 与双曲线方程联立
将,代入,化简有
将数值代入,有
解得
最后求得双曲线方程为:.
16.(07全国卷1文22)已知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过的直线交椭圆于两点,过的直线交椭圆于两点,且,垂足为.
(Ⅰ)设点的坐标为,证明:; (Ⅱ)求四边形的面积的最小值.
(Ⅰ)椭圆的半焦距,
由知点在以线段为直径的圆上,故,
所以,.
(Ⅱ)(ⅰ)当的斜率存在且时,的方程为,代入椭圆方程,并化简得.
设,,则


因为与相交于点,且的斜率为,
所以,.
四边形的面积 .
当时,上式取等号.
(ⅱ)当的斜率或斜率不存在时,四边形的面积.
综上,四边形的面积的最小值为.
17.(06全国卷1文21)设P是椭圆短轴的一个端点,Q为椭圆上一个动点,求的最大值。
解: 依题意可设P(0,1),Q(x,y),则 |PQ|=,又因为Q在椭圆上,
所以,x2=a2(1-y2) , |PQ|2= a2(1-y2)+y2-2y+1=(1-a2)y2-2y+1+a2 =(1-a2)(y- )2-+1+a2 .
因为|y|≤1,a>1, 若a≥, 则||≤1, 当y=时, |PQ|取最大值;
若118.(05全国卷2文22)P、Q、M、N四点都在椭圆上,F为椭圆在y轴正半轴上的焦点.已知与 共线, 与共线,且 · = 0.求四边形PMQN 的面积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解:∵. 即.
当MN或PQ中有一条直线垂直于x轴时,另一条直线必垂直于y轴. 不妨设MN⊥y轴,则PQ⊥x轴.
∵F(0, 1) ∴MN的方程为:y=1,PQ的方程为:x=0分别代入椭圆中得:|MN|=, |PQ|=2.
∴S四边形PMQN=|MN|·|PQ|=××2=2.
当MN,PQ都不与坐标轴垂直时,设MN的方程为y=kx+1 (k≠0),代入椭圆中得:(k2+2)x2+2kx-1=0, ∴x1+x2=, x1·x2=.

同理可得:.
∴S四边形PMQN=|MN|·|PQ|==
(当且仅当即时,取等号).
又S四边形PMQN =,∴此时, S四边形PMQN.
综上可知:(S四边形PMQN )max=2, (S四边形PMQN )min=.
今天,我怕谁之三,拓展延伸篇
1.(2010全国卷Ⅱ文12)已知椭圆C:(a>b>0)的离心率为,过右焦点F且斜率为k(k>0)的直线于C相交于A、B两点,若。则k = ( )
(A)1 (B) (C) (D)2
【解析】B:,∵ ,∴ , ∵ ,设,,∴ ,直线AB方程为。代入消去,∴ ,∴ ,
,解得,
2. (2010全国卷Ⅱ文15)已知抛物线C:y2=2px(p>0)的准线l,过M(1,0)且斜率为的直线与l相交于A,与C的一个交点为B,若,则p=_________
【解析】2:本题考查了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设直线AB:,代入得,又∵ ,∴ ,解得,解得(舍去)
3.(09全国卷Ⅱ文8)双曲线的渐近线与圆相切,则r= ( )
(A) (B)2 (C)3 (D)6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双曲线性质及圆的切线知识,由圆心到渐近线的距离等于r,可求r=
4.(09全国卷Ⅱ文11)已知直线与抛物线C:相交A、B两点,F为C的焦点。若,则k= ( )
(A) (B) (C) (D)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抛物线的第二定义,由直线方程知直线过定点即抛物线焦点(2,0),由及第二定义知联立方程用根与系数关系可求k=。
5.(09全国卷Ⅱ文)已知圆O:和点A(1,2),则过A且与圆O相切的直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答案: 解析:由题意可直接求出切线方程为y-2=(x-1),即x+2y-5=0,从而求出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分别是5和,所以所求面积为。
6.(08全国卷2文11 ( http: / / www. ))设是等腰三角形,,则以为焦点且过点的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B )
A. B. C. D.
7.(08全国卷2文15 ( http: / / www. ))已知是抛物线的焦点,是上的两个点,线段AB的中点为,则的面积等于 .2
8.(07全国卷2文11)设分别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若双曲线上存在点,使且,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B
A. B. C. D.
9.(07全国卷2文12)设分别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若点在双曲线上,且,则( )B
A. B. C. D.
10. (06全国卷2文5)已知△ABC的顶点B、C在椭圆+y2=1上,顶点A是椭圆的一个焦点,且椭圆的另外一个焦点在BC边上,则△ABC的周长是( C )
(A)2 (B)6 (C)4 (D)12
11.(06全国卷2文9)已知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y=x,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A )
(A) (B) (C) (D)
12.(05全国卷1文5)已知双曲线的一条准线为,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
(A) (B) (C) (D)
解:由得,∴,抛物线的准线为,因为双曲线的一条准线与抛物线的准线重合,所以,解得,所以,所以离心率为,故选D.
13.(2010全国卷Ⅱ文22)已知斜率为1的直线1与双曲线C:相交于B、D两点,且BD的中点为M(1.3)
(Ⅰ)求C的离心率;
(Ⅱ)设C的右顶点为A,右焦点为F,|DF|·|BF|=17证明:过A、B、D三点的圆与x轴相切。
14.(09全国卷Ⅱ文20)
(Ⅰ)求a,b的值;
(Ⅱ)C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当l绕F转到某一位置时,有成立?若存在,求出所有的P的坐标与l的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解析几何与平面向量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第一问直接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以及椭圆有关关系式计算,第二问利用向量坐标关系及方程的思想,借助根与系数关系解决问题,注意特殊情况的处理。
解:(Ⅰ)设 当的斜率为1时,其方程为到的距离为
故 , 21世纪教育网 由
得 ,=
(Ⅱ)C上存在点,使得当绕转到某一位置时,有成立。
由 (Ⅰ)知C的方程为+=6. 设
(ⅰ)
 C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整理得
故 ①

于是 , =, 代入①解得,,此时 于是=, 即 因此, 当时,, ; 当时,, 。
(ⅱ)当垂直于轴时,由知,C上不存在点P使成立。综上,C上存在点使成立,此时的方程为.
15.(08全国卷2文22)设椭圆 ( http: / / www. )中心在坐标原点,是它的两个顶点,直线与AB相交于点D,与椭圆相交于E、F两点.
(Ⅰ)若,求的值;
(Ⅱ)求四边形面积的最大值.
解答:(Ⅰ)解:依题设得椭圆的方程为,
直线的方程分别为,.
如图,设,其中,
且满足方程,
故.①
由知,得;
由在上知,得.
所以,化简得,解得或.
(Ⅱ)解法一: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①式知,点到的距离分别为,
.又,所以四边形的面积为

当,即当时,上式取等号.所以的最大值为.
解法二:由题设,,.
设,,由①得,,故四边形的面积为
,当时,上式取等号.所以的最大值为.
16.(07全国卷2文21)在直角坐标系中,以为圆心的圆与直线相切.
(1)求圆的方程;(2)圆与轴相交于两点,圆内的动点使成等比数列,求的取值范围.
(1)依题设,圆的半径等于原点到直线的距离,即 . 得圆的方程为.
(2)不妨设.由即得 .
设,由成等比数列,得 ,即 . 由于点在圆内,故由此得.所以的取值范围为.
17.(06全国卷2文22)已知抛物线x2=4y的焦点为F,A、B是抛物线上的两动点,且=λ(λ>0).过A、B两点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设其交点为M.
(Ⅰ)证明·为定值;(Ⅱ)设△ABM的面积为S,写出S=f(λ)的表达式,并求S的最小值.
提示 F点的坐标为(0,1)设A点的坐标为 B点的坐标为
由可得
因此过A点的切线方程为 (1)
过B点的切线方程为 (2)
解(1)( 2)构成的方程组可得点M的坐标,从而得到=0 即为定值2. =0可得三角形面积
所以 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本题主要考察共线向量的关系,曲线的切线方程,直线的交点以及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点
涉及均值不等式,计算较复杂.难度很大
18.(05全国卷1文22)已知椭圆的中心为坐标原点O,焦点在轴上,斜率为1且过椭圆右焦点F的直线交椭圆于A、B两点,与共线。
(Ⅰ)求椭圆的离心率;
(Ⅱ)设M为椭圆上任意一点,且,证明为定值。
今天,我怕谁之四,规律与技巧总结篇
第九讲:立体几何
今天,我怕谁之一 常考题型篇
1、证垂直
(1)几何法
线线垂直
线面垂直
面面垂直
2、向量法
线线垂直
线面垂直为α的法向量
法向量求法
求平面ABC的法向量,
面面垂直
为α,β的法向量
求角
1、线面夹角
几何法:做射影,找出二面角,直接计算
向量法:
找出直线及平面α的法向量,
2、线线成角
几何法:平移(中点平移,顶点平移)
向量法:
a ,b 夹角,
3、面面成角(二面角)
方法一:直接作二面角(需要证明)
方法二:面积法(一定有垂直才能用)
PC ┴ 面ABC,记二面角P—AB—C为θ,则
(先写公共边/点,再按垂线依次往后写,垂足放在分子)
附:使用时,可能会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搭配使用。
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
方法三:向量法
求,β所成二面角x,先求α ,法向量 所成的角θ

求距离
点到平面的距离
方法一:等体积法(注意点的平移,以及体积的等量代换)
例:求点B到PAC的距离h(已知PB┴面ABC)
(注意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的综合应用)
方法二:向量法
同上,设面PAC的法向量为n (可以自行求出),在面PAC上任取一点,不妨碍取P,则
空间向量VS立体几何
今天,我怕谁之二 历年真题剖析篇
1.(2010年全国卷Ⅰ文9)正方体ABCD-中,B与平面AC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
A. B. C. D.
2.(2010年全国卷Ⅰ文12)已知在半径为2的球面上有A、B、C、D四点,若AB=CD=2,则四面体ABCD的体积的最大值为( )
(A) (B) (C) (D)
【解析】过CD作平面PCD,使AB⊥平面PCD,交AB与P,设点P到CD的距离为,则有,当直径通过AB与CD的中点时,,故.
3.(09全国卷Ⅰ文9)已知三棱柱的侧棱与底面边长都相等,在底面上的射影为的中点,则异面直线与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 D )
(A) (B) (C) (D)
解:设的中点为D,连结D,AD,易知即为异面直线与所成的角,由三角余弦定理,易知.故选D
4.(09全国卷Ⅰ文11)已知二面角α-l-β为 ,动点P、Q分别在面α、β内,P到β的距离为,Q到α的距离为,则P、Q两点之间距离的最小值为( C )
(A) (B)2 (C) (D)4
解:如图分别作 ,连
,又
当且仅当,即重合时取最小值。故答案选C。
5.(08全国1文11)已知三棱柱的侧棱与底面边长都相等,在底面内的射影为的中心,则与底面所成角的正弦值等于( C )
A. B. C. D.
6.(07全国Ⅰ文7)如图,正四棱柱中,,则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D )
A. B. C. D.
7.(06全国卷1文7)已知各顶点都在一个球面上的正四棱柱高为4,体积为16,则这个球的表面积是 ( )
A. B. C. D.
正四棱柱高为4,体积为16,底面积为4,正方形边长为2,正四棱柱的对角线长即球的直径为2,∴ 球的半径为,球的表面积是,选C.
8.(05全国卷2文2)正方体中,、、分别是、、的中点.那么,正方体的过、、的截面图形是 ( )
(A)三角形 (B)四边形 (C)五边形 (D)六边形
解:如图, 正方体的过、、的截面图形是六边形PMRSQ,选(D)
9.(05全国卷2文12)的顶点B在平面内,、在的同一侧,、与所成的角分别是和.若=3,=,=5,则与所成的角为 ( )
(A) (B) (C) (D)
解:如图,AE⊥平面α于E,CD⊥平面α于D,EF∥AC,EF交CD于F,则∠ABE=300,
∠CBD=450,由此得CD=4,AE=1.5,∴EF=2.5,而EF=AC=5 ∴∠FED=300,即AC与平面
α所成的角为300,∴选(C)
10.(09全国卷Ⅰ文15)已知为球的半径,过的中点且垂直于的平面截球面得到圆,若圆的面积为,则球的表面积等于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小题考查球的截面圆性质、球的表面积,基础题。
解:设球半径为,圆M的半径为,则,即由题得,所以。
11.(08全国卷1文16)已知菱形中,,,沿对角线将折起,使二面角为,则点到所在平面的距离等于 .
12.(07全国卷Ⅰ文15)正四棱锥的底面边长和各侧棱长都为,点S,A,B,C,D都在同一个球面上,则该球的体积为_________.
13.(06全国卷1文14)已知正四棱锥的体积为12,底面对角线的长为,则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等于_______________。
正四棱锥的体积为12,底面对角线的长为,底面边长为2,底面积为12,所以正四棱锥的高为3,则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切tanα=, ∴ 二面角等于。
14.(05全国卷2文16)下面是关于三棱锥的四个命题:
①底面是等边三角形,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都相等的三棱锥是正三棱锥.
②底面是等边三角形,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的三棱锥是正三棱锥.
③底面是等边三角形,侧面的面积都相等的三棱锥是正三棱锥.
④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且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都相等的三棱锥是正三棱锥.
其中,真命题的编号是_____________.(写出所有真命题的编号)
解:正确的命题为①④
15. (2010年全国卷Ⅰ文20)如图,四棱锥S-ABCD中,SD底面ABCD,AB//DC,ADDC,AB=AD=1,DC=SD=2,E为棱SB上的一点,平面EDC平面SBC .
(Ⅰ)证明:SE=2EB;
(Ⅱ)求二面角A-DE-C的大小 .
(Ⅱ) 由知
. 故为等腰三角形.
取中点F,连接,则.
连接,则. 所以,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连接AG,AG=,,
,所以,二面角的大小为120°.
解法二:
以D为坐标原点,射线为轴的正半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故.
令,则.
由平面得.
故.
(Ⅱ) 由(Ⅰ)知,取中点F,则,,
故,由此得.
又,故由此得,
向量与的夹角等于二面角的平面角.
于是 ,所以,二面角的大小为120°.
16.(09全国卷Ⅰ文19)如图,四棱锥中,底面为矩形,底面,,,点在侧棱上,。
(I)证明:是侧棱的中点; 求二面角的大小。
【解析】本小题考查空间里的线线关系、二面角,综合题。
(I)解法一:作∥交于N,作交于E,
连ME、NB,则面,,
设,则,
在中,。在中由解得,从而 M为侧棱的中点M.
解法二:过作的平行线.
(II)分析一:利用三垂线定理求解。在新教材中弱化了三垂线定理。这两年高考中求二面角也基本上不用三垂线定理的方法求作二面角。
过作∥交于,作交于,作交于,则∥,面,面面,面即为所求二面角的补角.
法二:利用二面角的定义。在等边三角形中过点作交于点,则点为AM的中点,取SA的中点G,连GF,易证,则即为所求二面角.
解法二、分别以DA、DC、DS为x、y、z轴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则。
(Ⅰ)设,则

,由题得
,即解之个方程组得即
所以是侧棱的中点。
法2:设,则
又故,即
,解得,所以是侧棱的中点。
(Ⅱ)由(Ⅰ)得,又,,
设分别是平面、的法向量,则
且,即且
分别令得,即


二面角的大小。
17.(08全国卷1文18)四棱锥中,底面为矩形,侧面底面,,,.
(Ⅰ)证明:;
(Ⅱ)设与平面所成的角为,求二面角的大小.
解:(1)取中点,连接交于点,
,,
又面面,面,


,,即,
面,.
(2)在面内过点作的垂线,垂足为.
,,面,,
则即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
,则,
,即二面角的大小.
18.(07全国Ⅰ文19)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侧面SBC⊥底面ABCD。已知∠ABC=45°,AB=2,BC=2,SA=SB=。
(Ⅰ)证明:SA⊥BC; (Ⅱ)求直线SD与平面SAB所成角的大小;
解答:解法一:
(Ⅰ)作,垂足为,连结,由侧面底面,得底面.
因为,所以,
又,故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由三垂线定理,得.
(Ⅱ)由(Ⅰ)知,依题设,
故,由,,,得
,.
的面积.
连结,得的面积
设到平面的距离为,由于,得

解得.
设与平面所成角为,则.
所以,直线与平面所成的我为.
解法二:
(Ⅰ)作,垂足为,连结,由侧面底面,得平面.
因为,所以.
又,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如图,以为坐标原点,为轴正向,建立直角坐标系,
,,,,,
,,所以.
(Ⅱ)取中点,,
连结,取中点,连结,.
,,.
,,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
所以平面,与的夹角记为,与平面所成的角记为,则与互余.
,.
,,
所以,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
19.(06全国卷1文20)如图,、是互相垂直的异面直线,MN是它们的公垂线线段,
点A、B在上,C在上,AM = MB = MN。
(Ⅰ)证明AC⊥NB;
(Ⅱ)若∠ACB = 60°,求NB与平面ABC所成角的余弦值。
.解法一: (Ⅰ)由已知l2⊥MN, l2⊥l1 , MN∩l1 =M, 可得l2⊥平面ABN.由已知MN⊥l1 , AM=MB=MN,可知AN=NB且AN⊥NB. 又AN为AC在平面ABN内的射影.
∴AC⊥NB
(Ⅱ)∵Rt△CAN≌Rt△CNB, ∴AC=BC,又已知∠ACB=60°,因此△ABC为正三角形.
∵Rt△ANB≌Rt△CNB, ∴NC=NA=NB,因此N在平面ABC内的射影H是正三角形ABC的中心,连结BH,∠NBH为NB与平面ABC所成的角.
在Rt△NHB中,cos∠NBH= = = .
解法二: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M-xyz.令MN=1, 则有A(-1,0,0),B(1,0,0),N(0,1,0),
(Ⅰ)∵MN是 l1、l2的公垂线, l1⊥l2, ∴l2⊥平面ABN. l2平行于z轴. 故可设C(0,1,m).于是 =(1,1,m), =(1,-1,0). ∴·=1+(-1)+0=0 ∴AC⊥NB.
(Ⅱ)∵ =(1,1,m), =(-1,1,m), ∴||=||, 又已知∠ACB=60°,∴△ABC为正三角形,AC=BC=AB=2. 在Rt△CNB中,NB=, 可得NC=,故C(0,1, ).
连结MC,作NH⊥MC于H,设H(0,λ, λ) (λ>0). ∴=(0,1-λ,-λ),
=(0,1, ). · = 1-λ-2λ=0, ∴λ= ,
∴H(0, , ), 可得=(0,, - ), 连结BH,则=(-1,, ),
∵·=0+ - =0, ∴⊥, 又MC∩BH=H,∴HN⊥平面ABC,
∠NBH为NB与平面ABC所成的角.又=(-1,1,0),
∴cos∠NBH= = =
20.(05全国卷2文20)如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PD垂直于底面ABCD,AD=PD,E、F分别为CD、PB的中点.
(Ⅰ)求证:EF垂直于平面PAB;(Ⅱ)设AB=BC,求AC与平面AEF所成的角的大小.
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垂直、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有关知识,及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考查应用向量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满分12分。
方法一:
(I)证明:连结EP
DE在平面ABCD内
,又CE=ED,PD=AD=BC
为PB中点
由三垂线定理得
在中,又
PB、FA为平面PAB内的相交直线平面PAB
(II)解:不妨设BC=1,则AD=PD=1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PB=2,F为其斜边中点,BF=1,且
与平面AEF内两条相交直线EF、AF都垂直 平面AEF
连结BE交AC于G,作GH//BP交EF于H,则平面AEF
为AC与平面AEF所成的角
由可知
由可知
与平面AEF所成的角为
方法二:
以D为坐标原点,DA的长为单位,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1)证明:
设E(a,0,0),其中,则C(2a,0,0),A(0,1,0),B(2a,1,0),P(0,0,1),F(a,,)
又平面PAB,平面PAB,
平面PAB
(II)解:由,得
可知异面直线AC、PB所成的角为
又,EF、AF为平面AEF内两条相交直线平面AEF与平面AEF所成的角为即AC与平面AEF所成的角为
今天,我怕谁之三 拓展延伸篇
1. (2010年全国卷Ⅱ文8)已知三棱锥中,底面ABC为变长等于2的等边三角形,SA垂直于底面ABC,SA=3,那么直线AB与平面SBC所成的角 的正弦值为 ( )D
(A) (B) (C) (D)
【解析】D:本题考查了立体几何的线与面、面与面位置关系及直线与平面所成角。
过A作AE垂直于BC交BC于E,连结SE,过A作AF垂直于SE交SE于F,连BF,∵正三角形ABC,∴ E为BC中点,∵ BC⊥AE,SA⊥BC,∴ BC⊥面SAE,∴ BC⊥AF,AF⊥SE,∴ AF⊥面SBC,∵∠ABF为直线AB与面SBC所成角,由正三角形边长3,∴ ,AS=3,∴ SE=,AF=,∴
2.(2010全国卷Ⅱ文11)与正方体的三条棱、、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 )
(A)有且只有1个 (B)有且只有2个
(C)有且只有3个 (D)有无数个
【解析】直线上取一点,分别作垂直于于则分别作,垂足分别为M,N,Q,连PM,PN,PQ,由三垂线定理可得,PN⊥PM⊥;PQ⊥AB,由于正方体中各个表面、对等角全等,所以,∴PM=PN=PQ,即P到三条棱AB、CC1、A1D1.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所以有无穷多点满足条件,故选D.
∵到三条两垂直的直线距离相等的点在以三条直线为轴,以正方体边长为半径的圆柱面上,∴三个圆柱面有无数个交点,
3.(09全国卷Ⅱ文5) 已知正四棱柱中,=,为重点,则异面直线与所形成角的余弦值为 ( )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异面直线夹角求法,方法一:利用平移,CD’∥BA',因此求△EBA'中∠A'BE即可,易知EB=,A'E=1,A'B=,故由余弦定理求cos∠A'BE=,或由向量法可求。
4.(09全国卷Ⅱ文12)纸质的正方体的六个面根据其方位分别标记为上、下、东、南、西、北。现在沿该正方体的一些棱将正方体剪开、外面朝上展平,得到右侧的平面图形,则标“△”的面的方位是 ( )B
(A)南 (B)北 (C)西 (D)下
解析:.此题用还原立体图方法直接得出结果,使上在正上方依次找到对应面即可。
5.(09全国卷Ⅱ文16)设OA是球O的半径,M是OA的中点,过M且与OA成45°角的平面截球O的表面得到圆C。若圆C的面积等于,则球O的表面积等于
解析:本题考查立体几何球面知识,注意结合平面几何知识进行运算,由
6.(08全国卷2文8)正四棱锥的侧棱长为,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为,则该棱锥的体积为( B )
A.3 B.6 C.9 D.18
7.(08全国卷2文12)已知球的半径为2,相互垂直的两个平面分别截球面得两个圆.若两圆的公共弦长为2,则两圆的圆心距等于( C )
A.1 B. C. D.2
8.(08全国卷2文)平面内的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有多个,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类似地,写出空间中的一个四棱柱为平行六面体的两个充要条件:
充要条件① ;
充要条件② .
(写出你认为正确的两个充要条件)
(两组相对侧面分别平行;一组相对侧面平行且全等;对角线交于一点;底面是平行四边形.
注:上面给出了四个充要条件.如果考生写出其他正确答案,同样给分.)
9.(07全国卷2文7)已知三棱锥的侧棱长的底面边长的2倍,则侧棱与底面所成角的余弦值等于( )A
A. B. C. D.
10.(07全国卷2文15)一个正四棱柱的各个顶点在一个直径为2cm的球面上.如果正四棱柱的底面边长为1cm,那么该棱柱的表面积为 cm.
11.(06全国卷2文7)如图,平面平面,与两平面、所成的角分别为和。过A、B分别作两平面交线的垂线,垂足为、若AB=12,则( )
(A)4   (B)6 (C)8    (D)9
解:连接,设AB=a,可得AB与平面所成的角为,在,同理可得AB与平面所成的角为,所以,因此在,所以,故选A
12. (06全国卷2文14)圆是以为半径的球的小圆,若圆的面积和球的表面积的比为,则圆心到球心的距离与球半径的比 。
解:设圆的半径为r,则=,=,由得r R= 3
又,可得1 3
13. (05全国卷1文2)一个与球心距离为1的平面截球所得的圆面面积为,则球的表面积为 ( )
(A) (B) (C) (D)
解:∵截面圆面积为,∴截面圆半径, ∴球的半径为,
∴球的表面积为,故选B.
14.(05全国卷1文4)如图,在多面体ABCDEF中,已知ABCD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且均为正三角形,EF∥AB,EF=2,则该多面体的体积为 ( A )
(A) (B)
(C) (D)
解:如图,过A、B两点分别作AM、BN垂直于EF,垂足分别为M、N,连结DM、CN,可证得DM⊥EF、CN⊥EF,多面体ABCDEF分为三部分,多面体的体积V为,∵,,∴,
作NH垂直于点H,则H为BC的中点,则,∴,∴,
,,∴,故选A.
15.(05全国卷1文16)在正方形中,过对角线的一个平面交于E,交于F,
1 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1 四边形有可能是正方形
1 四边形在底面ABCD内的投影一定是正方形
1 四边形有可能垂直于平面
以上结论正确的为 。(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编号)
解:①平面与相对侧面相交,交线互相平行,
∴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②四边形若是正方形,则,又,
∴平面,产生矛盾;
③四边形在底面ABCD内的投影是正方形;
④当E、F分别是、的中点时,,又平面,
∴四边形有可能垂直于平面,∴填①③④.
16. (2010年全国卷Ⅱ文19)如图,直三棱柱中,,,为的中点,为上的一点,.
(Ⅰ)证明:为异面直线与的公垂线;
(Ⅱ)设异面直线与的夹角为45°,求二面角的大小.
解法一:
(I)连接A1B,记A1B与AB1的交点为F.
因为面AA1BB1为正方形,故A1B⊥AB1,且AF=FB1,又AE=3EB1,所以FE=EB1,又D为BB1的中点,故DE∥BF,DE⊥AB1。
作CG⊥AB,G为垂足,由AC=BC知,G为AB中点,又由底面ABC⊥面AA1B1B.连接DG,则DG∥AB1,故DE⊥DG,由三垂线定理,得DE⊥CD。所以DE为异面直线AB1与CD的公垂线.
(II)因为DG∥AB 1,故∠CDG为异面直线AB 1与CD的夹角,∠CDG=45°
设AB=2,则AB1=,DG=,CG=,A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