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讲 机械运动知识精讲长度的单位基本单位: ,符号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m)、纳米(nm)单位换算:1km= m; 1dm= m; 1cm= m;1mm= m; 1 m= m; 1nm= m长度估测:中学生的身高约165 ; 物理课本的长度约25 ;教室每层楼高约3 ;一支铅笔的长度约20 ;一张纸的厚度约为0.1长度的测量测量工具①基本工具:刻度尺(直尺、卷尺、三角尺)②精确测量: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用刻度尺测量长度①看:使用前观测刻度尺的量程、零刻度线、 和刻度尺标注的单位;②放: 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仅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 ,不能歪斜;③读:读数时,实现要正对刻度线,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④记:记录结果由数值(准确值+ 值)和单位组成时间的测量基本单位: 符号s; 常用单位:分(min)、小时(h)单位换算:1h=60min=3600s; 1min=60s测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滴漏等;现代:停表、石英钟、电子手表等停表的使用刻度:a.小盘记录单位是分钟,指针转一圈是15min,分度值是0.5min;b.大盘记录单位是秒,指针转一圈是30s,分度值是0.5s(2)读数(如图所示)a.读出小盘的整分钟数;b.读出大盘上的秒数,若小盘的非整分钟小半分钟,则大盘读0-30;若小盘的非整分钟大于半分钟,则大盘读30-60时间估测:中学生跑完100m所用时间约15 ;1min正常人心跳次数为60-100次;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同时46 ;误差定义: 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误差是不可避免,不能消除误差,只能尽量减小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 、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和改进实验方法等。运动的描述机械运动:物体的 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参照物:在判读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总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 。运动的快慢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观众、物理学角度相同路程比时间——裁判角度速度(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3)国际单位: ;常用单位km/h; 换算1m/s= km/h(4)公式: 变形公式:;(5)速度估测:人步行的速度约1.1 ;中学生100m短跑的速度约为6.7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 m/s;15℃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 m/s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如图甲、乙)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是变化的,即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 路程不相等(如图丙、丁)平均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在某段时间(或路程)内运动的 程度计算公式:【易错提醒】不能认为运动直线运动的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与时间t成反比,因为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说,速度v是不变的。重要实验突破——【测量平均速度】【常考命题点】实验原理:()测量器材:(停表、刻度尺)斜面倾角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的原因:(为了方便测量时间)金属片的作用:(确定终点在同一位置)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测量时都要“头对头”或“尾对尾”测量)刻度尺和停表的读数各段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的分析与判断小车在各阶段的速度大小的判断(v上半程平均速度的计算机械能的转化实验误差分析多次测量的目的:(减小实验误差)实验评估例 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 和 测平均速度。(2)该实验原理是 。(3)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4)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选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5)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项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6)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的大小关系是v1 v2(选填>、<、=)。重难点1:运动的描述【考情分析】这一知识点的考查题型多为选择题。考查有两个方向: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根据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判断所选的参照物。类型1: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例1.(2017 深圳模拟)甲、乙两车以相同速度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以甲车为参考物,则( )A.乙车是运动的 B.乙车是静止的C.甲、乙两车都是运动的 D.无法判断类型2:根据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判断所选的参照物(2015 福田区一模)如图,志愿者骑车经过广场,最右边的志愿者认为自己是静止的,请问他所选取的参照物最有可能是( )前方的志愿者 B.旁边的体育场馆C.地面 D.迎面来的三轮车【方法归纳】1、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2、根据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判断所选的参照物3、参照物选取的原则:①为了研究的方便,常选地面或地面上固定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②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③在同一问题中,研究多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往往要选择同一物体作为参照物。重难点2:s-t、v-t图像的理解与相关计算【考情分析】:s-t、v-t图像的理解与相关计算是深圳中考的命题热点,这一考点考查学生对:s-t、v-t图像的理解以及考查学生对公式的运用能力例3.(2016 深圳模拟)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小车的s﹣图像象,图像象可知( )A.7~20秒钟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0~5秒时间内,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大C.第10秒钟时,甲、乙两车相遇D.经过5秒钟,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大【方法归纳】s-t、v-t图像的理解s-t图像(如图1)①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如图丙)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甲、乙)②直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表示速度的值越大,在图1中,v甲>v乙v-t图像(如图2)①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2中的a②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如图2中的b应用计算式应注意以下几点: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同一个物体的同一时间段或同一段路程计算时单位一定要统一,即m对应s,km对应h;m/s与km/h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m/s=3.6km/h(3)如果同一个题目中有多个时间、速度、路程,则计算时要加下角标用于区分。【真题训练】1.(2021 深圳二模)初中生课桌的高度大约为( )A.80mm B.80cm C.80dm D.80m2.(2020 福田区校级模拟)下列诗句中描写的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A.一江春水向东流 B.孤帆一片日边来C.霜叶红于二月花 D.一行白鹭上青天3.(2016 龙岗区二模)自行车是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为了方便市民,我市在各个区不同位置设立了自行车停取处。一天,小明用卡取自行车去上学,如图1所示。在行驶途中,他说自己是“静止”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公路两旁的房屋 B.他背的书包C.公路两旁的树 D.对面驶来的汽车4.(2021 宝安区校级一模)学校运动会上4×100m接力赛中,为保证传接棒顺利进行,取得好成绩,在传接棒时两位运动员应( )A.都站在原地不动B.都奔跑,接棒运动员与传棒运动员几乎保持相对静止C.都奔跑,接棒运动员速度要大于传棒运动员D.传棒运动员奔跑,接棒运动员站在原地不动5.(2019 深圳)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B.4s 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C.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m/sD.3s时甲在乙的前方6.(2020 光明区一模)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机械运动图象描述正确的是( )A.甲:该图表明物体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B.乙:该图是小车从光滑斜面上滑下过程中的速度情况C.丙:该图中甲乙两车在第10s相遇,0~20s乙车的平均速度为1m/sD.丁:该图中在5s~15s物体的运动速度是6m/s7.(2021 光明区模拟)【双选】北斗导航系统是由30多颗卫星组成的庞大的空地通信系统。这里有一个卫星A是地球同步卫星,它的轨道面与地球上的赤道面重合。另一个卫星B其轨道面与赤道面成一定角度,且绕行地球一周所用时间不足10小时。关于A、B的运动不可能的是( )A.赤道上某一点相对A卫星始终是运动的B.赤道上某一点相对B卫星始终是运动的C.A卫星相对B卫星始终是运动的D.B卫星相对地面上某一点可能始终是静止的8.(2021 宝安区二模)【双选】小明在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时,让小球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滚到c点,并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用时0.6sB.小球在前0.4s内通过的路程为4.00cmC.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AB段的平均速度D.小球滚下的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11 m/s9.(2021 深圳模拟)【双选】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t1时间内,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向西运动的B.t2~t4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小于乙车的平均速度C.0~t4时间内,甲、乙两车相遇了两次D.t1~t3时间内,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10.(2021 深圳模拟)【双选】某物体地面上某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对物体运动情况的判断正确的是( )A.物体在0﹣6s内平均速度为5m/sB.物体在2﹣4s内速度为10m/sC.物体在0﹣2s内速度最慢D.物体在4﹣6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11.(2021 深圳二模)【双选】甲乙两物体在同一地点,同时向东做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A.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B.经过12s,甲在乙前面12m处C.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D.乙的速度为0.1m/s12.(2021 南山区校级模拟)【双选】甲、乙两车同时间地向东运动,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t1时间内,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向西运动的B.t1~t3时间内,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t2时刻甲乙两车相遇C.t3~t4时间内,甲车的速度小于乙车的速度D.0~t4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平均速度大13.(2016 深圳一模)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1)甲的速度 乙的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以甲为参照物,乙向 运动(填“东”或“西”)。(3)甲的速度是 km/h。(4)经过6s,甲在乙前面 m处。14.(2017 深圳)如图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情形,如图所示,小车从位置A开始沿直线运动到位置B,所用的时间为2s,则小车从A到B通过的总路程为 cm,这段时间内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m/s。15.(2020 南山区校级一模)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小车从斜面下滑过程中,其能量转化情况是 ;(2)为了方便测量时间,斜面的坡度不宜过 (选填:大或小)。(3)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16.(2017 南山区一模)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①小车从斜面下滑过程中,其能量转化情况是 ;②小组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实验时斜面的倾斜度不宜太大,你认为这样做的理由是 (答案合理即可)。③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④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2019 南山区校级一模)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 和 测平均速度。(2)该实验原理是 。(3)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4)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选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5)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项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6)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的大小关系是v1 v2(选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