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共4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共40张PPT)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一度获得大发展,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经历了艰难曲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与活力。
——《中外历史纲要》(下)P107
苏联裂变
中国蜕变
东欧剧变
从一国到多国
苏联
东欧8国:
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
罗马尼亚、南斯拉夫、
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
亚洲4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蒙古、朝鲜、越南
THE DEATH OF
YUSSR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标:通过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苏联--一个大国的裂变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苏联--一个大国的裂变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我不知道苏联的宴会为什么要搞这么长?吃也没什么好吃的,看也没什么好看的,鼓了一晚上掌,手都鼓痛了。”
——毛泽东参加完生日庆典后
(一)苏联模式的成功和隐忧?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享年74岁。他的逝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
“谁不怀念苏联就是没良心,谁想回到苏联就是没脑子。” ——普京
1946年,苏联开始实行第四个五年计划,国防事业取得重大突破: 1946年,建成了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苏联进入原子能时代标志)
1949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1953年,爆炸第一颗氢弹。
弊端:
排斥市场经济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个人崇拜(破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成功:
①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
③人民生活和教育水平提高
解决苏联模式弊端,经 济 改 革 势 在 必 行
排斥市场
片重工业
手段强硬
牺牲农民
个人崇拜
政治集权
亚当和夏娃是哪国人?
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
英国人:“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有
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
法国人:“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裸
体散步。”
苏联人:“他们一定是苏联人,没有衣
服穿,吃得很少 ,还以为自
己生活在天堂。”
斯大林
1924
1917
1921
1953
列宁
1928
时空坐标
1964
1985
1991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没了。
针对斯大林时期遗留下来的弊端,赫鲁晓夫改革做出了哪些调整?存在什么问题?
农业 1、加大农业投入
2、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把部门管理体制改为地区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限,加强不同工业部门之间企业的横向联系
政治 1、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2、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注入某些市场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推进了农业的发展
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未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科学评价,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穗宗1953-1964年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俄国史》
科学家联名要求赫鲁晓夫去领导一个癌症治疗所。
赫鲁晓夫推脱道:“谢谢同志们的支持,但我对癌症一窍不通啊。”
科学家们纷纷说道:“赫鲁晓夫同志,您只要应用一下您在农业问题上的经验就好了!您一负责,粮食就全不见了!”
搞乱了
建立华约,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 中苏恶化
侧重于农业改革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今天60岁以上的人对他印象很深,他对斯大林时期的许多阴暗面持否定态度,结束了警察恐怖,释放了数百万政治犯,为近2000万人恢复了名誉。这件事是难能可贵的。人们不得不承认,在赫鲁晓夫当政时,“日子确实比斯大林时代轻松”。
赫鲁晓夫1964年被勃列日涅夫赶下台时,气呼呼地说了句大实话:“你们今天能罢免我,也多亏了我创建的宽松民主政治体制!”
地缘政治: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概念聚焦
前期 1、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2、20世纪70年代,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仅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继续坚持把科技发展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
后期 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停滞!
勃列日涅夫改革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改革只是对苏联模式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勋宗1964-1982
勃列日涅夫
1982年逝世
安德罗波夫
(1982年11月
-1984年2月)
契尔年科
(1984年2月-
1985年3月)
老人政治,改革步履维艰
重新斯大林化→
搞僵了
1957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加加林东方1号
古巴导弹危机的刺激
工业为重
 勃列日涅夫坚持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改革半途而废了。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前期 经济 内容 承认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结果
后期 政治 内容
结果
市场调节
成效甚微。
①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②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直接借用 “人道”、“民主”这些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口号反映了前苏联资产阶级与其他各国资产阶级在本质上的契合。
——陈立旭:《“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评析》
背离社会主义方向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
从根本上否定科学社会主义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985-1991
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
“公开性”:揭露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
“民主化”:要排除任何阶级、政党和社会集团专政
“多元化”:政治上的多党制、经济上的私有化和意识形态上的自由化
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搞没了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想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最后,戈尔巴乔夫决定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于是苏联解体了。
“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没了”。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经济改革
政治改革
苏共放弃领导地位
苏联实行多党制
民族矛盾爆发
民族分离
活动严重
八一九事件
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
从根本上否定
科学社会主义
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不是主权国家
苏联解体后各独立主权国家的协调组织
1991.12.8
俄、白、乌成立独联体
1991.12.21
《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到11国)
1991.12.25 克里姆林宫易帜
1991.12.26 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1、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弊端(根本原因)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直接原因)
3、西方国家推行的“ 和平演变”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讨论探究】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比较对象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相同点
不 同 点 时间 1953--1964 1964--1982 1985--1991
重点
败因
(1)目的:
(2)内容:
(3)结果:
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在政治、农业和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效果有限,以失败告终
农业
重工业
前期经济,后期政治
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系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
背离社会主义
搞乱了
搞僵了
搞没了
沙俄
1547年
俄罗斯国家诞生
1613年
罗曼诺夫王朝建立
1861年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十月革命 工农苏维埃政府
11月
1917年 3月
二月革命 罗曼诺夫王朝结束
苏俄
1922年12月
1991年12月
苏联
独立国家联合体
地缘政治: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概念聚焦
苏俄、苏联历史发展进程
1918-1921
1921-1928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政策
1928-1937
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到1937年,基本实现“工业化”
“苏联模式”建立
列宁探索建设道路
斯大林探索建设道路
1953-1964
1964-1982
1985-1991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苏联的改革
1951-1990年苏联主要经济指标变化图(%)
1924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具有
艰巨性
曲折性
复杂性

各出奇招求发展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国家 内容 效果 局限
南斯拉夫(最早)
捷克斯洛伐克
其它
政治: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经济:通过权力下放,
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①导致地方主义抬头
②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政治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
经济: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布拉格之春”
外交:独立制定外交政策
苏联出兵,扼杀改革
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
曾取得显著成效
都未突破苏联模式束缚
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东欧国家不同程度地以各种方式进行了体制改革,它们的经济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
建设、改革
战后东欧国家的政治经济特征?
①政治:人民民主国家
②经济:采取苏联模式
各国教条式照搬苏联经验,片面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使国家遇到了很大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并未得到应有的提高。
——吴于廑:《世界史》
社会矛盾积重难返
改革的共同目的:
试图突破苏联模式,追求独立发展
进入80年代,东欧国家的经济形势每况愈下。为了迅速发展经济,东欧国家大举借债,导致财政赤字剧增,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不断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
——陆南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东欧剧变实质: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1989--1992,
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①历史原因:受苏联的控制和影响,照搬苏联模式
②现实原因:未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③苏联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推动了东欧各国执政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④西方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方 式 国 家 结果
波兰、阿尔巴尼亚 匈牙利、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民主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
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政变
冲突
统一
分裂
解体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明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失败!
1989年起,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动荡,美国《时代》周刊曾用几个“10”概括了东欧五国的事态,“波兰的变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为10个小时。”材料表明
A.东欧剧变发生时间短、速度快
B.东欧剧变是这些国家各种矛盾长期积累的总爆发
C.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了对东欧社会主义政权的支持
D.东欧剧变是西方策划下产生的连锁反应

以史为镜明未来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949年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1954年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
图说历史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体两翼
中共八大
三面红旗
阶级斗争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作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
中国道路与“苏联模式”的比较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生产资料所有制
经济体制
工业化道路
政治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单一的公有制
计划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权力的高度集中

思考点…………………………
苏联改革给我们什么启示?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
5.注重民主问题
6.科学决策,和谐发展
…………
对比:三大社会发展模式
西方模式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私有制 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工业化道路 先轻后重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大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权力高度集中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改革背景
斯大林模式僵化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苏联改革内容
东欧的改革与剧变
苏联改革的启示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明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失败!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社会主义建设且看中国方案
① 重视民生,重视农业发展。
③ 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生产力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④ 改革要从自身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② 国民经济比例必须协调发展。
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深灰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 背景 内容 效果 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 ⑴二战后,苏联恢复和发展 国民经济; ⑵斯大林模式弊端 ⑷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等人试图改革旧体制 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②经济: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经济: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推动农业发展;政治: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取得了一些成效。 经济: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政治: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赫氏改革失败,国家混乱 ②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突出 在工业领域推行“ 新经济体制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②经济体制有所改变;③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增; ⑵问题: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②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①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②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戈尔巴乔夫改革 ⑴国民经济军事化,导致经济衰退与恶化; ⑵政治生活日益僵化; ⑶斯模式的弊端; 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②政治:取消……放弃……实行……③思想上:在意识形态上抛弃…… 经济改革成效甚微;造成思想混乱,民族主义随之兴起,苏联解体
总结:苏联的改革
问 题 赫鲁晓天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 夫改革的措施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
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比例严重失调)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
劳动者 态度 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分配制度 "大锅饭现象"严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异同
相同:①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②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③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④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不同:①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②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③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前途光明。
成就
苏联道路
东欧道路
中国道路
优先重工
比例失调
改革失败
亡党亡国
党失政权国名改变
学习苏联
照搬照抄
艰难探索
改革开放
成就瞩目贡献重大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做了概括: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
第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第四,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惟一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第五,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形式。
第六,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1982年11月10日,76岁高龄的勃列日涅夫病逝,此后继任的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都因年老体弱,就任仅一年多就先后病逝,在28个月时间里苏联连丧三任领导人。契尔年科病逝的第二天,1985年3月,苏共中央全会一致选举54岁的戈尔巴乔夫任总书记兼国防委员会主席。他上台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比较
有人说: 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死了。
你认为呢?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何异同?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异 侧重点
结果
败因

农业
工业
前期经济领域后期政治领域
取得一定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 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1.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2.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3.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6日
苏联解体的原因:
1、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弊端(根本原因)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直接原因)
3、西方国家推行的“ 和平演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