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 课件(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 课件(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故都 的 秋
郁达夫
1.了解郁达夫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概括并鉴赏文中的五幅秋景图,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分析并鉴赏文章中的衬托和对比手法,学习并应用到写作实践中。
4.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目标
1.作家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21 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 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 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7 年 8 月退出创造社。1928 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 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 年初加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
一、简介
2.题解
“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1.明确字音
潭柘寺( zhè ) 一椽(chuán) 点缀(zhuì)
落蕊( ruǐ ) 露出脸(lòu) 平平仄仄(zè)
譬如( pì ) 廿四桥( niàn ) 着着( zhuó )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息列索落:形容细小琐碎的雨声,拟声词。
平平仄仄:文中指推敲字的声韵。
二、预习
3.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通过比较指出北国之秋的特点。
第二部分(3-12):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
第三部分(13-14):再次总结写出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在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有何特点?试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点明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一)分析意象,体会情感
1.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到了哪些景物?
芦花、柳影、虫唱、月夜、钟声;
还有碧天、牵牛花、槐树、秋蝉、秋雨、秋果。
2.这些景物组成了几幅“秋景图”?
五幅图画:清晨静观图,落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都市闲人图,胜日秋果图。
三、研读
3.在这些景况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 、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
(1)写秋院: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
“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
“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2)写秋槐: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3)写秋蝉
“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4)写秋雨
“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5)写秋果
“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4.作家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景物有些什么独特之处?
以独特的文人视角,描绘了一幅更具生活气息的北国秋景图。
没有详细地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冬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以一种独特而细腻的视角,描述不一样的北平之秋。
5.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那份落寞和景物衔接在一起的呢?请你结合文字谈谈自己的理解。
作者首先心中充满了情感,而景物只是作者情感抒发的一个载体,他在描写景物的时候,就让景物带上了自己的情感特色。比如把对落蕊静态的描写,正是作者内心平静的写照,正是他感到秋天气息,让自己的内心向外宣泄的一个窗口。
6.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简单地说,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如此之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
7.鉴赏分析文章的最后两段。
主要写了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秋,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秋的无比恋之情。 最后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
【小结】本文主旨
《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将故都的秋色和个人心中的悲凉巧妙融合,温婉地表达了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寞情怀。在选景时,作者以情驭景,情寓景中,做到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完美融合,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二)分析写景的角度
1.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选取了哪些平常景物进行了描写?有何作用?
(1)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
①秋声(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扫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
②秋色(清):碧空、蓝朵、青布、淡绿微黄,都是冷色调。作者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③秋味(悲凉):疏疏落落、落寞、衰弱、凉风、微叹、清秋,处处流露出悲凉、忧伤。
(2)作者从声、色、味的角度很好地表现了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品其韵,如入其境。
2.具体鉴赏下面语段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之情。
(三)鉴赏语言
1.“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后面的“来得悲凉”似乎应该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
2.“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无可欣赏之处,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
3.“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这些描写性的名词短语,一个短语就是一幅画面,展现出生动的美景,成为“故都的秋”的美妙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神往之情溢于言表。
4.“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用口语化的表达,将作者津津乐道的样子生动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充分地表达了赞美之情。
5.“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修辞:对比,博喻。
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秋的平淡北国秋的浓味;
稀饭之与馍馍,比喻淡薄和厚实;
鲈鱼之与大蟹,比喻柔软和刚烈;
黄犬之与骆驼狭小和范围大。
作用:
①突出了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秋味更浓、回味更永。
②突出了作者对浓烈、充实、质朴、大方的北国之秋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6.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
(1)音节搭配的节奏美。
本文大量运用了四音节的短语,且其构成丰富多彩。如“不远千里”、“疏疏落落”、“息列索落”、市闲人”、“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等。四音节的短语符合汉语的习惯,自然和谐。同时,本文还运用了不少三音节的短语,如“看不饱,尝不透”,使得文章具有了活泼柔和的节奏美。
(2)在句式上多用整句,兼具整散结合的特点。
“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是典型的整句。然而文章中更多的句式是整散结合整齐中有变化的。“看那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谅”“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两组句子中的分句都是由结构相同的补充短语构成了整齐的排比句式,整散结合。
(3)声调富于变化,平仄交替灵活。
平仄问题是诗歌尤其是律诗特别注重的问题现代散文一般不管平仄,但如果在散文中适当地注意平仄,特别是两个分句中对称的词语和句尾停顿的地方,避免用同一声调的字就可以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
(四)分析手法
1.鉴赏前两段的手法及情感。
北国:清、静、悲凉;南国:慢、润、淡。用了对比手法,衬托突出了北国秋的特点,表达了对北国秋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第二段和第十三段,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作者分别抓住南方秋天“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3.“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中四对比喻的本体和喻体?
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秋的平淡北国秋的浓味;
稀饭之与馍馍,比喻淡薄和厚实;
鲈鱼之与大蟹,比喻柔软和刚烈;
黄犬之与骆驼狭小和范围大。
突出了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秋味更浓、回味更永。更符合作者的心境。
4.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其作用是什么?
作者由故都的秋写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树、蝉声、果树写到南国秋中的“二十四桥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由现实中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写到外国著名诗人、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对秋的描写。
作用:在对比、映衬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在这一时期作者的苦闷、忧愁的思想感情。
5.找到文中的排比句,并分析其效果。
原句:“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效果:作者在这里用了“下得......下得......下得”这样的排比句,将“奇、有味、更像样”三个中心词的间距拉长,让读者在阅读中有充分的回味余地,同时渲染了气氛,感伤之情由此便散发开来。
(五)思考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
(1)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
(2)充实内容,深化主旨。通过对比议论,更突出地表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扬和喜爱之情。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3)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富有变化,从而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 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 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四、延伸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
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朦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一九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
1.没有秋虫的地方与秋虫集居之处的环境各有什么特点?(不超过 14 个字)
嘈杂、喧闹、枯燥无味,令人窒息;轻柔、温暖、静谧、安闲。(各写出三点即可)
2.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秋虫的叫声的?
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从声响、音量、节奏、神韵几方面突出秋虫鸣声的和谐丰富,寄托了作者对风清月白、虫声唧唧、生机勃勃的真实生活的向往。(相应意思即可)
3.文章最后一段中的“井底”、“铅色”用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环境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象征(或比喻)、对比(衬托)。“井底”“铅色”象征狭小局促单调无味的生活空间和淡漠死板灰暗阴沉的生活状态,对比衬托出有秋虫的地方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淡漠沉寂、枯燥无味生活的厌倦,对充满生机、真切丰富、自由和谐生活的憧憬。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用人不如笼中的鹁鸪来渲染一种枯燥乏味,孤独凄凉的气氛,从而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B.本文作者通过对秋虫鸣声的向往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控诉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感慨连秋虫都难以存活的现实。
C.文章深凝之处是道出了作者喜爱秋虫的原因,道出了生活的哲理,道出了一个热血青年不甘沉寂的激情。
D.作者认为生活中的苦味酸味比没有味道好,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比心如槁木好,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丝毫没有想要归隐的意思。
B(“控诉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感慨连秋虫都难以存活的现实”有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