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专项训练--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说 专项训练--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小说 专项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大自然的规则
【美】佛瑞斯特·卡特
今天一大早我就自个儿起床了。在寒冷的空气中赶紧套上我的工作裤和夹克,最后才穿上那双新靴子。外头的天色还是一片昏暗,连早晨呼唤树儿起床的微风都还没醒呢!
我这么早就自己起来的原因,是因为爷爷告诉我,只要我能早起,就可以跟着他一起到通往山上的小径瞧瞧。但是,他还说,他不会叫我起床的。
“一个男子汉早晨是自觉自愿起床的。”爷爷低下头严肃地告诉我,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但是今天早晨他一起身后,便把我房间的墙撞得乒乓作响,提高了声调和奶奶说话,还发出一大堆的噪音。我当然听见了,于是赶紧起床抢先一步到外头去。
我们已经爬得很高了,山涧落在身后远处,寒冷的空气把我呼出来的气凝成一团团白雾。路旁光秃秃的树枝上挂着一排一排牙齿般的冰柱,水滴顺着尖锐的冰齿滴下来。
爷爷停了下来,指着路旁的一块空地说道:“瞧,这就是火鸡场。”我必须跪下来趴在地面上才能看到火鸡们细碎的足迹,形状像是好几根一端连在一起,然后向外散开的火柴棒一样。
“来吧!我们把陷阱给搭起来。”说完话,爷爷便到路旁开始寻找,直到他发现一个倒塌的树所遗留下来的坑洞。
我们把坑里的落叶先清理干净,爷爷拔出长刀,把坑底像海绵般柔软的土壤给弄松,然后我们开始向下挖,把多余的土抛到落叶上。一直挖到我站起来看不到外头的深度,我们才停下来。爷爷把我从坑里拉出来,我们一起拖了几丛散落在地上的树枝把坑洞盖住,然后抱了一些树叶铺在树枝上。接着爷爷用长刀顺着坡度掘出了一条小径通到坑里,然后再从坑后接着挖掘另一条小径,一直到火鸡场为止。他从袋里掏出一些印第安红玉米撒在那条小径上,同时也丢了一把在坑里。
我们继续往上爬。灿烂的太阳像是一颗爆炸的火球,洒了整个天空一片闪亮的黄金雨。树上晶莹的冰柱在阳光下闪烁着变幻夺目的光彩,教人无法直视。黑夜的残影在朝阳的大举进攻下一步一步地向山谷退去,而阳光则像浪潮般由山顶一直往山脚直泻而下。―只乌鸦发现了我和爷爷,朝着空中嘎嘎地连叫了几声。
爷爷指着在草地上拍打着翅膀,忙着觅食的鹤鹑要我看。接着他把手指指向清冷的蓝天。
天空洁净得没有一片云,但一开始我并没有看到爷爷指的那颗在地平线上移动的小黑点。黑点愈来愈大,直朝着阳光飞来,这样它的影子就不会比它先落在地面上。只见那只鸟加速直往山边俯冲下去,倏地掠过尖尖的树顶,两只翅膀向后伸展,就像一颗褐色的子弹笔直地朝鹌鹑射去。
爷爷轻声地笑道:“那是老鹰泰坎!”
鹌鹑们突然起了一阵骚动,纷纷朝林间仓皇奔逃。但是,有一只脚步慢了些。老鹰发动攻击了。一瞬间羽毛在空中四处飞散,两只鸟儿在草地滚作一团。只见老鹰的头起了又落,致命的啄击如雨点般落在鹌鹑身上。只一会儿,打斗便结束了。老鹰用双爪攫起它的猎物,朝着原来的方向越过山头向远方飞去。
我没有哭,但我知道自己看起来很难过。因为爷爷对我说:“别伤心,小树儿,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则。泰坎把跑得慢的鹌鹑给抓走,跑得慢的鹌鹑就没有机会生下和它一样跑不快的鹌鹑孩子了。泰坎也捉田鼠,这样就不会有太多鹌鹑蛋被田鼠偷吃。泰坎依循着大自然的规则生存,它是在帮助鹌鹑。”
接着他又笑着说:“只有小蜜蜂提比不明白,它储藏的花蜜远超过自己的需要,所以它的蜜会被熊偷吃,还有浣熊,还有查拉几族人也来分一杯羹。人类也像蜜蜂一样,总贪取多过自己应得的那一份东西。他们从别人那儿夺取,战争便发生了……为了保住那些不该得的东西,人类于是展开冗长的交涉,他们还会举起旗帜声称自己的行为是顺天合理的,有许多人因为这些交涉而和那面旗帜一同丧失了生命。但是,他们永远改变不了这个大自然的规则。”
我们开始往回走,当我们到达火鸡陷阱时,正是日当正午的时候。老远就可以听到火鸡在陷阱里咕噜咕噜的交谈声。它们在陷阱里鼓噪着,并且发出响亮的鸣叫。
“出口又没关上,”我问爷爷,“它们为什么不肯低下头,逃出来呢?”
爷爷伸长了身子从坑里拖出一只咯咯叫的大火鸡,把它两只腿紧紧地绑在一起,然后抬起头张开嘴笑着说:“老火鸡就像是某种人类一样,认为自己知道的东西多,就对周围的事情不屑一顾了,头抬得老高,结果什么也没学到。”
“是不是就像那个公车司机呢?”我问道,因为我总是无法忘记他骚扰爷爷的模样。
“公车司机?”爷爷似乎被我的问题弄迷糊了。接着他突然大笑起来,边笑边把头探进坑里,又拖出一只火鸡来。
“我想,”他笑着说,“是有点像那个公车司机。他的确是唠叨了点,这正是他必须背负着到处走的重担。小树儿,没有任何事值得我们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我跟着爷爷沿着小径往山下走。火鸡可真重,但是它压在肩膀上的结实感却舒服极了。太阳渐渐朝远方的山边落下,斜照的日光轻轻掠过树梢,把我们脚下染成一片燃烧般的金黄色。
(节选自《少年小树之歌》,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一开始就写到了“我”在寒冷的早晨为了和爷爷上山,自己早早起床,从中可见“我”年龄虽小,但已主动学会独立自主。
B.选文善于描写自然环境,运用大量笔墨集中展示了寒冬早上太阳出来前后的山谷景色,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大自然的美好神奇。
C.第七段通过连续的动作描写再现了爷孙两人一起挖陷阱的场景,画面感和生活气息很强,小树从爷爷身上学到了生活的本领。
D.小说以孩子的视角和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我”跟随爷爷上山捕猎火鸡的始末,读起来既充满童真童趣,又显得真实可信。
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小说中的爷爷具有生活智慧和教育技巧,从他教导小树的言论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昆明记(节选)
于坚
昆明的夏天黄昏特别漫长,下午在市中心的翠湖公园喝茶,是享受之一。泡上一壶,几个朋友坐在柳荫里面,一人躺在一把藤椅上。天气凉爽爽的,风吹柳摇,满世界像是开着天然的大空调。几个朋友,说一下话,喝几口茶,一个个呆呆地看着阳光的影子在树上移动,想当然认为,阳光都是洒在叶子朝着它的一面,却发现树叶的底部也有光辉,原来是从水面上反射上来的,并且又再照亮了树叶下面的人。那阳光从树冠慢慢地向下溜,犹如刮胡子的刀片,到六点钟的时候,连树根那里都会灿烂起来,树顶却阴郁了。湖水里面飘满天上的晚霞,金色池塘,几只野鸭子在其间游来游去,公园里面到处是紫气。偶尔可以见到两个人,还在下象棋。有四个男女,还在搓麻将。
一个朋友说,走,吃饭去了。就出了公园,顺湖边走到叫红灯笼的那一家,进去就有一桌刚刚空掉、杯盘狼藉的桌子,伙计马上收拾干净,摆上几套新的碗筷,又沏上好茶,就点菜。点菜也不照菜谱,而是直接到厨房里去,那里各种生菜熟食已经摆好,想吃什么点什么。长得像大赤包的老板娘亲自为你介绍每样菜的做法。就点了腌莲花白炒小腊肉、蒸茄子芋头花、大理雕梅扣肉、清水苦菜、豆花鲤鱼、老奶洋芋几样。够啦,老板娘说,莫浪费,不够么又点。
当其时也,昆明到处在吃,有的地方,一条街都是桌子,跑堂的都搞不清自家的桌子是哪几张。吃什么的都有,宣威老火腿、广东烧腊、湖南毛家菜、四川乡巴佬、山东大饼、过桥米线、烧豆腐……吃烧豆腐这种东西最好玩,食客全部围着火塘,火塘上架个铁条的烧烤架,底下是泥炭火,上面烤建水运来的小方块的臭豆腐,烤到冒油,蘸着作料吃。作料分干湿两种,湿的,配卤腐汁、芜荽、辣椒、酱油等;干的,配干辣椒粉、盐巴、味精、花椒粉等。食客只管坐下就吃,不需报数,卖烧豆腐的姑娘,一边翻烤着豆腐,一边为你计着数。她用若干小碟,每个小碟代表一位客人或者一伙客人,食客想吃哪块夹哪块,你吃一块,她在小碟里面扔一粒干包谷,最后数一下和你结帐。
在夜幕降临之际端上来的一桌菜,用不了多少时候,就吃到盘子漏底,还要加两个,一个是油煎八宝饭,一个是芋头煮肉皮,好吃得要命,要命地好吃。管不得那么多了,我再吃一块肥肉。
酒足饭饱,买单的笑笑,走,喝茶去。这回是去花间集,顺着湖边走,都是茶馆,都是坐满在露天里喝茶玩牌的人,夜晚的序曲才结实,第一小节刚刚开始,喝罢茶还要吃些水果,还要找些话讲讲,还要搓搓麻将,看场电影……玩场多了。
这里写的只是昆明千篇一律的日子中的某些细节,如果要写下去的话,那是无法打断的。这种生活过去几百年中一直如此,自从昆明成为一个城市后,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只是渐渐地越来越精致讲究夸张罢了。“建都邑,成聚落,心有赖于木石泥工,云南至明洪武年间,移中原之民实滇,故房屋建筑无异于中原。”复盖屋顶的瓦,外省用的是板瓦,昆明用的是筒瓦,按规矩是皇家巨室才可用筒瓦,因为滇多大风,故明朝“特敕许用”。在五百年间,人们精雕细刻,手工建造了一座到处是画栋雕梁、青砖汉瓦的城市。房屋的细节已经非常讲究,要疏影横斜,要曲径通幽,以使人生更具有诗意。
昆明气候温和,雨水和阳光恰到好处,真是多一分嫌热,少一分嫌冷,仅仅适宜于生命,既不过分奢华,也不过分简朴,不慌不忙。这是一个永远不急着赶到哪里去的城市,从来没有一辆叫做时代的列车在旁边气喘吁吁地催促它,有,可能它也无所谓,让它等着吧。它从来不急着到哪里去报到,对于它来说,营造舒适人生的种种材料都已经足够,它不需要再改造什么,扩张什么,侵掠什么,图谋什么,水草丰美、天空蔚蓝、鲜花阳光、滇池里有生生不竭的鱼虾……正如孙髯翁在大观楼长联中说:“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这是一个对身体而不是野心有益的城市,它是为人生、为栖居而创造的,它代表了人类建造城市的最朴素的理想。它不是某种文明或征服史的象征,它不是一个文化上的符号、你唱罢我登台的戏台。它只是大地、花朵、灿烂的阳光、丰饶的物产,只是让人安居乐业的寓所。它是那种最普通、最平庸、仅仅是为了“在着”,为“过日子”建造的城市。
这城市的目的简单得很,就是为了过好每一个日子,按照季节和蔬菜,春捂秋冻,夏天吃蘑菇,中秋尝宝珠梨,春天喝阳春米线,冬日吃羊肉火锅。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怎么写得那么慢,那么不厌其烦,昆明可能最心领神会,他写的就是人们怎样“过日子”噻。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几个朋友在翠湖公园休闲,用大量的笔墨,对阳光作了细致深入的描写,在光影变化中描绘出宁静悠闲的生活画面。
B.作者用“气喘吁吁”的时代“列车”,来映衬“从来不急着到哪里去报到”的昆明,凸显出昆明“不慌不忙”的城市品格。
C.文章引用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中的语句,意在强调昆明四季如春,鲜花常开,是一个“既不过分奢华,也不过分简朴”的城市。
D.文章语言充满生活气息,多用口语和充满地域特点的昆明方言,形成了朴实通俗的语言风格,使文章鲜活真实,亲切自然。
2.本文详细描述吃烧豆腐的情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3.于坚在谈到文学创作时说“像市民一样生活,像上帝一样思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背上的少年
王若冰
少年想逃走,他为此做了足足半年的准备。
阳光照在大地上,红土地便色彩缤纷起来。少年觉得自己的体温正在火速地上升,他的脸很烫,汗很快就淌下来。他用手胡乱地抹了一把,手上立刻黏糊糊,湿漉漉,他觉得整个身体都被太阳烤得失去了知觉。
少年听到一声野马的嘶鸣,而后是逐渐清晰的马蹄踏在沙土上的声音。少年望着远方。在葱郁的树林里,树林中间的草地上,是野马的天堂。它们奔跑在草地上,它们驰骋在树林之间。少年抬头看看天,光线在树叶之间,在马与马之间,在树与草之间来回跳跃,形成了一道道斑驳、灿烂而又奇特的光景。
那一瞬间,少年的心立刻就灿烂起来。
少年又回头看看自己的家,不由得有些伤心。
这时,一辆越野车停在了离他十几米的土石路边。很快,车上走下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人。他冲少年招招手,用典型的澳大利亚口音的英语说:“小伙子,你好。这里离加油站多远?”
少年用手指了指西边,说:“在那个路口的拐角处。我不知道究竟有多远。”
中年人的脸上浮现出一缕忧虑,说:“哦,真糟糕,我的车要没有油了。”
中年人很沮丧地摇头叹息。
少年问:“你要去哪里?”
中年人说:“我要穿过中部沙漠,到达尔文去,我边走边看,游玩而已。你,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
少年说:“我的家在这里。”
中年人说:“那么你的家人呢?你爸爸妈妈呢?他们有车吧?他们有没有多余的汽油?”
中年人的目光满含期待。
少年说:“我们家没有汽车。”
中年人惊讶地说:“没有汽车?那你们不出去吗?你们不去购物买食品吗?”
少年说:“我们住在山洞里,我们在森林里会找需要的食物,我们不需要出去。”
中年人仔细地看看少年的脸,说:“对对,我忘记了,你是土著,这是你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可是,外边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你还这么小,难道你还要继续像你的祖父辈一样,在山洞里过完一辈子吗?你真的不想出去吗?”
中年人说了再见,坐上车,又摇下车窗探出头对他说:“我要去看更美的世界了,年轻人。”然后,车“呼”一下开出很远。少年望着车渐渐消失,他觉得似乎失去了什么。那匹枣红色的野马看到他,嗒嗒地走过来,用头蹭了蹭他的脸。少年将脸贴在枣红马的脸上,无声地流泪。几声清脆的鸟鸣划过天际,少年拍拍马,一跃而起,跳到了马背上。
枣红马一声长鸣,带着少年朝红土地奔驰。
少年的眼前浮现出很多画面:他从出生就一直居住的山洞,父母和他的一大群兄弟姐妹在山洞中生活起居,生活得很原始。少年记得有几次,有人来让他们去生活更方便一些的村庄住,他们说那里有学校,孩子们可以上学,有超市、加油站、医院等。少年听得津津有味,但是父母却一口拒绝了。父母说:“不去,这山林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世界,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为什么要离开呢?”少年望着父亲那张黑黝黝的脸、那一头卷在一起的乱糟糟的头发,又看看母亲,母亲的头发也打着卷儿,黏糊糊地披散在头上。少年很迷茫,少年就想一定要离开这个地方。
少年爱山林树木、野马与草原。但是,少年对外边世界的向往,如野草一般在心头滋生、疯长。
枣红马奔驰在草原,又来到红土地上,一直向南而去。少年骑在马背上,思绪随着马蹄声飞得越来越远。
那天,少年很晚才回到山林,回到山洞里,他看到一家人已经横躺竖卧地在山洞里睡着了。少年却睡不着,他不知道中年人是否找到了加油站,他在想外边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那一夜,少年睁着双眼,一直到洞外射进丝丝缕缕的光。
天亮后,少年离开了山洞,离开了山林。
少年骑上枣红马,一路向南。枣红马奔驰了一程又一程,少年历经磨难,彻底走出了山洞,来到了墨尔本,在这个他做梦也想象不到的色彩缤纷的城市里,开启了另一段生活旅程。
20年后,那个马背上的少年在墨尔本活出了一片新天地,娶妻生子,住起了别墅。偶尔,与妻子、儿女讲起山林里的时光,他总是能听到一阵嗒嗒的马蹄声在耳边响起。
儿子此时已如彼时的少年,他说:“爸爸,你小时候的生活可真幸福啊!”
已经是中年的他一愣,问:“为什么?”
儿子说:“山林里多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树有鸟有草原,有各种动物,还有那么多野马,你为什么要跑出来呢?”
儿子满脸的羡慕。
他一愣,耳边再次响起嗒嗒的马蹄声,仿佛那匹枣红马正在向自己跑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8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马背上的少年”为题,既点明了小说主人公,又给人带来遐思,让人联想到少年的雄姿英发。
B.文章开头独具匠心,“为逃走做半年准备”既自然引出下文,交代少年出走的原因,又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文中对山林之景的描绘,既呈现出少年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也与后面儿子所说之语形成了鲜明对比。
D.本文多次出现了“枣红马”这个形象,它与少年关系密切,既是少年逃离山林的方式,又是其情感载体。
2.小说中画横线的段落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少年”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琴人
杜咏
山本带军进入通城,甚是兴奋。据传,通城梅花琴社传承人陈同心收藏了一张宋代宫廷古琴,上级命令山本一定要弄到手。
山本祖上在中国学古琴,山本自然也是琴手。
通城梅花琴社坐落于城内河畔,明清院落,白墙青瓦,绿树成荫,正是幽静文雅之地。临近琴社,传来琴声,山本示意随从止步。听来分明是一曲《关山月》,此乃李白描写边关将士保家卫国之词,琴曲和唱:“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山本听来,料定此琴人不俗,遂急步走进琴院。
夕阳透过窗花,映射着琴案前一长者的背影,琴炉烟绕,长者指法娴熟地在琴面上游弋。琴声古朴苍茫,沁人心扉。曲终,长者抚琴长叹。
山本望着长者背影,行点头礼:“敢问您是陈同心老先生吧?"
“正是。有何指教?”长者听到生硬的中国话,依旧坐在琴案前,目视窗外。
山本走近长者面前,这才见得长者白发披肩,雪髯银光,双目冷峻,好一派仙风道骨的风姿。
山本又点头行礼:“久仰陈老先生,山本特前来拜访!实不相瞒,学生承祖辈教授,略知琴事一二。”
长者听罢,起身冷冷道:“那就请吧。”
山本移步琴案。琴声渐启,琴曲由慢渐快,犹如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交织起伏。
曲终,琴房又恢复平静。长者叹道:“你这一曲《十面埋伏》杀气重矣。哎!刀戈之下,冤魂无数,天理难容啊!”
山本听罢,露出一丝冷笑。继而,抚琴凝视,面肌抽缩一下。只见得,此琴为仲尼式,通身黑漆,蛇腹断纹布满其上。
山本眼一亮,暗喜,说:“陈老先生,学生能操此宋代古琴,琴缘眼福不浅,实乃三生有幸!”长者无语,依然背影相送。
山本起身走近长者,双手呈现请柬,说:“家父久仰陈老先生,今受家父委托,恭请陈老先生携琴东渡大日本帝国,与家父一叙。”
长者听后又冷冷道:“承受不起啊!如今家国河山已破,我自当断弦。请便,不送!”
山本吃了逐客令,眉头一皱,说:“陈老先生,一切都安排妥当了,学生明日前来接驾。”
说罢退出琴房,挥手示意重兵包围梅花琴社。
翌日,山本领兵赶来梅花琴社。士兵们在梅花琴社院前挖了大坑,堆起干柴,顿时火光冲天。显然,山本威吓长者,若不赴日,将葬身火海。
院外已聚集众多百姓。此时,院门开启,陈老先生身着白色长衫,双手合抱古琴于胸前,目光沉着坚定。长者望着院外人群,便对山本言道:“恕老者临行之前,琴曲一首,权当送众乡亲临别之礼吧!”
山本迟疑片刻,便示意士兵搬来琴案。
长者端坐在琴案前,稍作安顿,和琴而唱:“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山本侧耳倾听,此乃《极乐吟》曲。山本心想:“好个逍遥自在!到时携琴东渡日本,这宋琴就归大日本帝国啦!”此时的山本陶醉于遐想之中,露出得意的笑容。
突然,“砰”的一声弦断了,琴曲戛然而止。刹那间,长者抱琴而起,高呼:“国宝岂可落贼寇之手,随我去也!”突然冲向火坑,犹如鸿雁腾空穿入熊熊烈火。顷刻间,那震撼人心的壮举仿佛定格在眼前……
“陈老先生,万万不可啊!”“陈老先生,大可不必啊!”人群骚动了,哭叫声、呼喊声四起。
山本顿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不知所措,身子一软,双膝跪地。继而号啕大哭,狂嚎:“琴,大日本要的宋琴啊!”
后来,通城解放了。清晨,梅花琴社忽然传来久违的琴声。乐曲徐缓平淡,似鸿雁盘旋;又绵长低沉,似鸿雁鸣叫;继而高亢长吟,似鸿雁归巢。只听琴人和唱:“春风南来兮涟涟,鸿雁北归兮翩翩……”
院外人们陆续赶来,惊奇。“这……这不是陈同心老先生的《平沙落雁》吗?”“难道陈老先生回来了?”正当议论纷纷的时候,梅花琴社院门徐徐开启了。人们的眼睛紧紧盯着院门,却见一位年轻人抱琴缓缓走出。年轻人向众人鞠躬行礼,说:“承蒙父老乡亲惦记着家父!家父预知日本人会夺琴,便仿制了宋琴,事先已命我携琴南下,方保住了我手中的宋琴。我将不负父命,重振梅花琴社!”众人顿悟,掌声迭起!
(摘自《乐品》,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琴人”,意蕴丰富,既歌颂视琴为己、为琴舍己的真正琴师陈老先生,也赞扬后人对陈老先生琴艺的传承。
B.小说第三段描写通城梅花琴社,建筑古朴,绿树成荫,环境幽静文雅,侧面烘托出琴社人的仙风道骨,琴曲和唱之美。
C.小说中山本两次行点头礼,后来双手呈现请柬,这些细节描写既丰富了陈老先生的形象,也表现出山本对陈老先生的敬仰。
D.小说全篇语言典雅优美,富有诗歌的音韵之美,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内容波澜起伏、文采斐然、感染力强。
2.小说是如何通过描写琴声表现陈老先生形象特点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小说这样的结尾处理不合理,应将文章最后一段删去,你同意吗?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解析
1.答案:1.A
2.这几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分别将太阳比作火球,阳光比作黄金雨和浪潮,并分别用“进攻”“退去”将“朝阳”“黑夜的残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黑暗褪去、黎明到来时太阳出来后冰雪融化的光辉灿烂的景象,表明了作为孩子的“我”对大自然的新奇喜爱。
3.①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一样,充满竞争,优胜劣汰,所以我们要不断锤炼自己,提升本领,争做勇者强者。②要懂得知足,适可而止,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贪取过多,让欲望无限膨胀。③为人要懂得谦逊,适当低头,不要妄自尊大,对别人不屑一顾。④要放开心胸,学会豁达和放松,不要因为一些生活琐事,给自己增加过大的压力。
解析:1.“但已主动学会独立自主”错。由原文第二段“我这么早就自己起来的原因……他不会叫我起床的”,第三段“但是今天早晨他一起身后……于是赶紧起床抢先一步到外头去”可知,“我”早早起床,是因为爷爷说要带“我”上山,以及爷爷起身后故意弄出噪音叫醒“我”,作为孩子,“我”还没有主动学会独立自主。
2.文中画横线句子主要是环境描写,句中“灿烂的太阳像是一颗爆炸的火球”“阳光则像浪潮般由山顶一直往山脚直泻而下”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太阳”比喻成“火球”,“阳光”比喻成“黄金雨”“浪潮”,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地表现了太阳升起后冰雪融化、光辉灿烂的景象;“黑夜的残影在朝阳的大举进攻下一步一步地向山谷退去”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进攻”“退去”两词赋予了“朝阳”“黑夜的残影”人的动作,将朝阳升起,黑夜褪去的景象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从而抒发了“我”对大自然的新奇喜爱。
3.由原文第十三段“因为爷爷对我说:‘别伤心,小树儿,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则……泰坎依循着大自然的规则生存,它是在帮助鹌鹑’”可得出答案①;由原文第十四段“接着他又笑着说:‘只有小蜜蜂提比不明白,它储藏的花蜜远超过自己的需要……他们从别人那儿夺取,战争便发生了……’”可得出答案②;由原文第十七段“然后抬起头张开嘴笑着说:‘老火鸡就像是某种人类一样,认为自己知道的东西多,就对周围的事情不屑一顾了,头抬得老高,结果什么也没学到’”可得出答案③;由原文第二十段“小树儿,没有任何事值得我们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可得出答案④。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2.答案:1.C
2.①再现了昆明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吃,体现饮食之乐;②突出了昆明人的随性自在,乐享生活;③表现了昆明安逸闲适的城市氛围。
3.①文章选材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从吃、喝、玩、住等方面,展现昆明市民原生态的生活方式;②文章在世俗生活中思考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这种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过日子”本身,表现了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态度。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意在强调昆明四季如春,鲜花常开,是一个‘既不过分奢华,也不过分简朴’的城市”理解有误。文章引用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中的语句的意思为“切莫辜负了滇池四周飘香的金色稻谷,明媚阳光下的万顷沙滩,夏日婀娜的莲荷,春天依依的杨柳”,强调“莫辜负”。说明昆明这个城市适宜于生活,不慌不忙,好好享受这些美好,不要辜负了这些美景。强调人们要好好享受美景,珍惜昆明带来的恩赐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写了吃豆腐的方式,如“食客全部围着火塘,火塘上架个铁条的烧烤架……烤到冒油,蘸着作料吃”;作料的种类,如“作料分干湿两种”;计数的方式,如“卖烧豆腐的姑娘,一边翻烤着豆腐,一边为你计着数”“在小碟里面扔一粒干包谷,最后数一下和你结帐”等,从不同的方面展示吃烧豆腐的独具的地方特色,体现当地人们的饮食乐趣。抓住“食客全部围着火塘”“食客只管坐下就吃,不需报数”“食客想吃哪块夹哪块”等分析,食客全部围着火塘,没有严格的坐桌规定;直观坐下就吃,不需要操心吃的数量;想吃哪块夹哪块,随性而吃等。这些都能体现出昆明人的随性、自由自在,他们是在享受生活。抓住“食客只管坐下就吃,不需报数,卖烧豆腐的姑娘,一边翻烤着豆腐,一边为你计着数”“她在小碟里面扔一粒干包谷,最后数一下和你结帐”等分析,食客随性自在,卖烧豆腐的姑娘也有自己的计数方法,可以默默数着,也可以用干包谷计数,人们彼此互相信任,生活的安逸,写出了这座城市的安逸闲适的氛围。
3.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结合“泡上一壶,几个朋友坐在柳荫里面,一人躺在一把藤椅上”“几个朋友,说一下话,喝几口茶,一个个呆呆地看着阳光的影子在树上移动”“偶尔可以见到两个人,还在下象棋。有四个男女,还在搓麻将”等分析,开头介绍昆明人的简单日常生活。第二、三、四段写昆明人的吃,吃的菜式,吃的方法,吃的乐趣等。第五段写昆明人的喝。第六段写昆明人的住,如“在五百年间,人们精雕细刻,手工建造了一座到处是画栋雕梁、青砖汉瓦的城市”。第七段写昆明气候温和,适合人类居住,好好享受这些美景。也就是说文章并没有选取昆明的一些名胜古迹来写,而是选取了市民的普通生活来写,如写昆明人的吃、喝、住、玩等,富有地方特色,介绍昆明人的生活方式,如“就是为了过好每一个日子,按照季节和蔬菜,春捂秋冻,夏天吃蘑菇,中秋尝宝珠梨,春天喝阳春米线,冬日吃羊肉火锅”,展示昆明人的原始生活状态。这就是“像市民一样生活”。
结合“这是一个对身体而不是野心有益的城市,它是为人生、为栖居而创造的,它代表了人类建造城市的最朴素的理想”“它只是大地、花朵、灿烂的阳光、丰饶的物产,只是让人安居乐业的寓所。它是那种最普通、最平庸、仅仅是为了‘在着’,为‘过日子’建造的城市”等分析,在写了昆明人的吃、喝、玩、住等方面之后,引发对生活的思考。这座城市是为人生、为栖居而创造的,它代表了人类建造城市的最朴素的理想,“是那种最普通、最平庸、仅仅是为了‘在着’,为‘过日子’建造的城市”。那么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日子”本身,昆明就是在教人们怎样“过日子”。这就是“像上帝一样思考”,思考什么是生活,生活的价值意义等。
3.答案:1.C
2.①这一段为插叙,进一步解说了少年的生活环境。②展示出少年与父母思想的隔阂,交代了少年走出山林的思想基础。③两代相处的情形与后文两代间的对话形成呼应。④表现“原始”和“现代”两种文明的对峙,也启发了读者的思考。(答对三点即可)
3.①少年总想走出山林,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最后得以实现,因此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志存高远,不满足现实,饱含斗志。②少年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有时就是一个轮回”的哲理:一个人可能在追求了很多之后,才发现真正的追求原来早已拥有。③少年逃离故乡,最后又期盼能回到故乡,一阵嗒嗒的马蹄声总在耳边响起,突出了故土难忘的情感,启发我们要回归传统,不能迷失本心。(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也与后面儿子所说之语形成了鲜明对比”分析不当,根据文中内容可知,儿子所说的“山林里多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树有鸟有草原,有各种动物,还有那么多野马,你为什么要跑出来呢?”呈现的也是优美的、惬意的状况,因此应是“也与后面儿子所说之语遥相呼应”,而不是形成对比。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小说中段落作用的能力。画线的段落是少年对自己原来生活的回忆,在叙述方式上属于插叙。这一段内容,简述了少年的生活状况,“从出生就一直居住的山洞,父母和他的一大群兄弟姐妹在山洞中生活起居,生活得很原始”,交代了少年的生活环境。而从“少年记得有几次,有人来让他们去生活更方便一些的村庄住,他们说那里有学校,孩子们可以上学,有超市、加油站、医院等。少年听得津津有味,但是父母却一口拒绝了”“少年很迷茫,少年就想一定要离开这个地方”等内容可知,少年想要看看外面的生活,但父母却并没有给他这种机会,所以此处可看出少年与父母思想的隔阂,这就为他离开山林交代了原因。
这一段插叙,交代了两代人思想上的冲突,而下文中少年长大后与自己的儿子也有思想上的冲突,两部分形成呼应,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这一段描写,揭示了“原始”和“现代”两种文明的对峙关系,正是这种对峙关系造成了代际间的冲突,这既是少年出走山林的动力,也是少年的儿子想回归山林的原因,这种代际冲突深化了的小说的主题,也启发了读者的思考。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从小说中“少年很迷茫,少年就想一定要离开这个地方”“少年爱山林树木、野马与草原。但是,少年对外边世界的向往,如野草一般在心头滋生、疯长”“少年历经磨难,彻底走出了山洞,来到了墨尔本,在这个他做梦也想象不到的色彩缤纷的城市里,开启了另一段生活旅程”可知,少年总想走出山林,最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所以,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我们应该有梦想,不要让思想被当下的事情所束缚,而且要为实现梦想而奋斗。②从小说的结尾少年的孩子向往少年当初的生活,“山林里多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树有鸟有草原,有各种动物,还有那么多野马,你为什么要跑出来呢?”可知,这其实说明一个哲理,一个人可能在追求了很多之后,才发现真正追求的东西原来早已拥有。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不要好高骛远。③也可以从回归故土、回归传统这一方面来分析。少年逃离家乡,而在拥有了生活经历之后又盼望回家,此时的他终于明白对故乡的思念是割不断的。
4.答案:1.C
2.①通过解释曲目《关山月》《极乐吟》和琴而唱的内容描写琴声,不仅写出陈老先生琴技高超,还表现出他深沉浓烈的爱国热情;②借助人物山本的感叹,“料定此琴人不俗”“好个逍遥自在”,侧面描写出陈老先生的超凡脱俗;③“似鸿雁盘旋”“似鸿雁鸣叫”“似鸿雁归巢”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陈老先生的《平沙落雁》琴声优美,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也点明陈老先生传承艺术的用心良苦。
3.(1)同意删去。原因是:①从情节结构上看,倒数第二段已经可以暗含陈老先生后继有人,无需最后一段画蛇添足再交代清楚;②从主题内容上看,倒数第二段已经可以点明真正琴人的爱国情怀,无需借助最后一段来深化主题;③从读者角度上看,倒数第二段戛然而止,能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2)不同意删去。原因是:①从情节结构上看,最后一段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从主题内容上看,最后一段更能点明民间传统艺术薪火相传的主旨,深化主题;③从读者角度上看,最后一段的说明,更加符合读者的审美期待,给人带来和谐之感。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既丰富了陈老先生的形象,“也表现出山本对陈老先生的敬仰”错。这些细节描写没能丰富陈老先生的形象,且山本也不是“敬仰”,而是一副伪善的嘴脸。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结合文本可知,解释曲目《关山月》《极乐吟》和琴而唱的内容描写琴声,表现出陈老先生琴技高超和具有深沉浓烈的爱国热情的形象特点;人物山本侧面烘托,感叹陈老先生“料定此琴人不俗”“好个逍遥自在”,表现出陈老先生超凡脱俗的形象特点,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陈老先生的《平沙落雁》琴声优美,表现出陈老先生用心良苦地传承艺术的形象特点。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干强调“有人认为,小说这样的结尾处理不合理,应将文章最后一段删去,你同意吗?”回答可以是富有个性化的解读,同意或不同意皆可,需结合文本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同意删去,可以重点分析倒数第二段的情节结构、主题内容和激发读者想象等方面的理由。不同意删去,可以侧重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和存在价值。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