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4课 准确把握概念(课件+作业)(共4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4课 准确把握概念(课件+作业)(共4份打包)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二单元
第一框 概念的概述
思想政治
2021
内容索引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素养阐释
课标定位
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1.明确概念的含义及特征
2.搜集经典概念,分析其内涵和外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增强对概念的认识和把握,训练思维能力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一、概念的含义
1.事物的属性
事物总有许许多多的性质和关系。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2.概念的含义
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3.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1.概念的内涵
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反映什么,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2.概念的外延
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是在指“谁”,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什么。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3.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的划分
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部分,则为相容关系;不具有相同部分,则为不相容关系。
(1)相容关系。
依据所指范围相同部分的多少,概念外延的相容关系分为以下几种:
①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②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③交叉关系——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想一想】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属种关系吗
提示:不是。不能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误认为是属种关系。属种关系中的“属”与“种”同属于一个类,是大类与小类的关系,“种”具有“属”的属性,而整体与部分各属于不同的类。
(2)不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又称为全异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是不相容关系的两种特殊情况。
①矛盾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②反对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议一议】
如何准确地判断两个概念之间是矛盾关系还是反对关系
提示:对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关系还是反对关系的判断,关键是看它们的外延之和与属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若等于,即为矛盾关系;若小于,则为反对关系。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问题引领]
探究点 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
“输”和“赢”。
请问上述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
提示:“输”和“赢”的外延之和小于“竞争的结果”的外延,因为还有“打平”这一现象的存在,所以两个概念之间具有反对关系。
[归纳提升]
1.相容关系
依据所指范围相同部分的多少,概念外延的相容关系分为以下几种。
(1)全同关系。
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相容的概念,如果所有A是B,并且所有B是A,那么A、B具有全同关系。如下图所示:
全同关系
(2)属种关系。
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相容的概念,如果所有B是A,但并非所有A是B,那么A、B具有属种关系,如“生物”与“动物”。如下图所示:
(3)种属关系。
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相容的概念,如果所有A是B,但并非所有B是A,那么A、B具有种属关系,如“羊”与“动物”。如下图所示:
属种关系
种属关系
(4)交叉关系。
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相容的概念,如果有A是B,有A不是B,并且有B是A,有B不是A,那么A、B具有交叉关系。如下图所示:
交叉关系
2.不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又称为全异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所有A不是B,且所有B不是A,那么A、B具有全异关系。如下图所示:
全异关系
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是不相容关系的两种特殊情况。
(1)矛盾关系。
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不相容的概念,C为A、B共同的属概念,如果A、B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C的外延,那么A、B具有矛盾关系。如“有效合同”和“无效合同”,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合同”的外延。一般来说,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概念中,一个是正概念,另一个则是负概念,因此,矛盾关系也就经常表现为正概念与相应的负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矛盾关系
(2)反对关系。
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不相容的概念,C为A、B共同的属概念,如果A、B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C的外延,那么A、B具有反对关系。如“输”和“赢”,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竞争的结果”的外延。如下图所示:
反对关系
[典型例题]
(1)“等边三角形”与“等角三角形”。
(2)“刑法”与“法律”。
(3)“反对票”与“赞成票”。
上述每组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
审题
审设问 概念之间的关系
审材料 回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把握概念之间外延的划分方法,然后结合概念之间的关系对照每一组概念进行分析
定答案 “等边三角形”与“等角三角形”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所以是全同关系;“刑法”与“法律”两个概念中法律包括刑法,所以是种属关系;“投票的结果”除“反对票”和“赞成票”外还包括“弃权”,“反对票”和“赞成票”的外延之和小于“投票的结果”的外延,所以是反对关系
答案:“等边三角形”与“等角三角形”是全同关系;“刑法”与“法律”是种属关系;“反对票”与“赞成票”是反对关系。
我的收获
[知 识 脉 络]
[核 心 提 炼]
一个概念:
概念的含义
两个特征:
内涵;外延
两个关系:
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
相容关系的种类:
全同关系;属种关系;种属关系;交叉关系
不相容关系的种类:
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本 课 结 束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第一框 概念的概述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是(  )
A.所有语词都表达概念
B.所有语词都不表达概念
C.所有概念都通过语词来表达
D.有的概念不通过语词来表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概念和语词之间的关系。概念是通过语词来表达的,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但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语词如“啊、吧”等本身并不表示概念。故选C项。
2.“学生考试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和“学生补考成绩分为及格和不及格”这两个陈述中,“及格”与“不及格”两个概念之间(  )
A.都是矛盾关系
B.都是反对关系
C.前者是矛盾关系,后者是反对关系
D.前者是反对关系,后者是矛盾关系
答案:D
解析:“学生考试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中的“及格”与“不及格”是反对关系;“学生补考成绩分为及格和不及格”中的“及格”与“不及格”是矛盾关系。故选D项。
3.下列表示矛盾关系的图是(  )
答案:B
解析:A项为全同关系,B项为矛盾关系,C项为全异关系,D项为反对关系。故选B项。
4.“红”与“白”这两个表示颜色的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是(  )
A.属种关系 B.交叉关系
C.矛盾关系 D.反对关系
答案:D
解析:颜色是由红、橙、黄、绿等多种颜色组成的,红与白的外延之和小于颜色的外延,所以是反对关系。故选D项。
5.“所有的鲸都不是鱼。”这一命题中的“鲸”和“鱼”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具有(  )
A.全同关系 B.种属关系
C.交叉关系 D.全异关系
答案:D
解析:“所有的鲸都不是鱼”是指鲸和鱼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物,属于全异关系。故选D项。
6.下列各组概念中具有交叉关系的是(  )
①出口商品和自行车 ②青年和团员 ③超过18岁的人和不超过50岁的人 ④非知识分子和文盲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出口商品中有的是自行车,有的不是自行车,自行车有的可能出口,有的可能不出口,所以两者是交叉关系,①符合题意;青年和团员是属种关系,团员肯定是青年,②排除;非知识分子和文盲也是属种关系,④排除;超过18岁的人和不超过50岁的人属于交叉关系,③正确。故选B项。
7.下列各组概念中具有全异关系的是(  )
①中文名著和《三国演义》 ②汽车轮子和汽车 ③世界和中国 ④蔬菜和西红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①中文名著和《三国演义》的外延具有相同部分,是属种关系;②汽车轮子和汽车属于两个单独的概念,是全异关系;③世界和中国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属于全异关系;④蔬菜和西红柿是属种关系。故选C项。
8.下列概念中为全异关系的有(  )
①机器与车床 ②战士与战场 ③数学家与哲学家 ④律师与律师协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机器与车床是属种关系,③数学家与哲学家是交叉关系,②战士与战场为全异关系,④律师与律师协会为全异关系。故选C项。
9.“工厂”和“工人”两个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是(  )
A.全同关系 B.属种关系
C.交叉关系 D.全异关系
答案:D
解析: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将概念之间的关系混同于事物之间的关系,认为工人是在工厂里面工作的,所以将“工人”这个概念的外延包括在“工厂”这个概念的外延里面。但工人和工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种类,所以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是全异关系。故选D项。
10.若“A可以分为B、C、D”是一个正确的论断,则B与C的外延一定是(  )
①矛盾关系 ②交叉关系 ③反对关系 ④全异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若“A可以分为B、C、D”说明B与C并列存在,但又因D的存在,所以B和C的外延之和小于A,所以是反对关系,③④正确。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1.  白头翁会飞,
王爷爷是白头翁,
所以,王爷爷会飞。
简要评析上述案例中,概念的使用错在哪里。
答案:“白头翁会飞”中的“白头翁”指的是一种鸟,“王爷爷是白头翁”中的“白头翁”是指白头发的人,“白头翁会飞,王爷爷是白头翁,所以,王爷爷会飞”就把两个白头翁的概念混淆了。同一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12.法国作家雨果出国旅行,走到某国边境,宪兵要检查登记。
问道:“姓名 ”
“雨果。”
“干什么的 ”
“写东西的。”
“以什么谋生 ”
“笔杆子。”
于是,宪兵在登记薄上写道:姓名:雨果。职业:笔杆贩子。
(1)雨果怎么成了“笔杆贩子”
(2)这种情况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答案:(1)雨果之所以成了“笔杆贩子”,是因为宪兵误把以笔杆子写东西谋生,当作贩卖笔杆子谋生。
(2)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宪兵误解了“以笔杆子谋生”所表述的概念的内涵。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在“安顺位于贵州”中,“安顺”与“贵州”这两个词项的外延之间具有(  )
A.种属关系 B.属种关系
C.交叉关系 D.全异关系
答案:D
解析:“安顺”与“贵州”是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分别属于不同的类,不能当成种属关系。故选D项。
2.设a为《三国演义》,b为《鲁迅全集》,则a与b的外延关系为(  )
A.种属关系 B.属种关系
C.全异关系 D.全同关系
答案:C
解析:两者都属于单独概念,是全异关系。故选C项。
3.下列概念间的关系中,属于不相容关系的是(  )
A.交叉关系 B.全同关系
C.属种关系 D.全异关系
答案:D
解析:交叉关系、全同关系、属种关系都属于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又称为全异关系。故选D项。
4.若“所有S是P”与“所有P是S”均假,则S与P的外延关系是(  )
①全同关系 ②属种关系 ③全异关系 ④交叉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所有S是P”与“所有P是S”均假,说明S与P不是全同关系和属种关系,①②排除。两个判断均假可推出存在S不是P、P不是S,这种情况下S和P可能是全异关系;还可推出有的S是P、有的P是S,这种情况下S和P可能是交叉关系,③④正确。故选D项。
5.下列表示反对关系的图是(  )
答案:D
6.在“《屈原》的作者是郭沫若”这个命题中,“《屈原》的作者”和“郭沫若”这两个概念是(  )
A.全同关系 B.反对关系
C.全异关系 D.交叉关系
答案:A
解析:“《屈原》的作者是郭沫若”也就是说“《屈原》的作者”和“郭沫若”是一致的,所以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是一致的,是全同关系。故选A项。
7.下列各组概念中,具有属种关系的是(  )
A.西南财大——西南财大法学院
B.花——花蕊
C.资本——固定资本
D.党——党员
答案:C
解析:“西南财大——西南财大法学院”和“花——花蕊”都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党——党员”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事物,是全异关系;资本可以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所以“资本”和“固定资本”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即属种关系。故选C项。
8.从概念的外延来看,“马”与“白马”、“中国的首都”与“北京”是(  )
A.全同关系、属种关系
B.属种关系、全同关系
C.种属关系、交叉关系
D.交叉关系、种属关系
答案:B
解析:“马”与“白马”为属种关系,“中国的首都”与“北京”是全同关系。故选B项。
9.“中国位于亚洲。”这句话中的“中国”和“亚洲”两个概念的外延是(  )
A.属种关系 B.全异关系
C.交叉关系 D.种属关系
答案:B
解析:“中国”和“亚洲”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重合部分,是全异关系。故选B项。
10.如果A的部分外延与B的全部外延重合,则A与B的外延关系可能是(  )
A.全同关系 B.属种关系
C.种属关系 D.交叉关系
答案:B
解析:如果A的部分外延与B的全部外延重合,也就是说B被A包含,所以A与B可能为属种关系。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1.指出下列语句在概念运用或表述方面存在的逻辑错误。
(1)一部作品如果是古典文学作品,就不能是现实主义作品。
(2)这部小说既非白话小说,也非文言小说。
答案:(1)混淆了概念间的外延关系。概念“古典文学作品”与“现实主义作品”是交叉关系,古典文学作品也可以是现实主义作品,这句话把交叉关系当成了矛盾关系。
(2)混淆了概念间的外延关系。作为矛盾概念,不能同假,必有一真。“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之间是矛盾关系,一部小说不可能既不是白话小说,又不是文言小说,这句话把矛盾关系当成了交叉关系。第二框 明确概念的方法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 (  )
A.在实践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B.恰当地使用比喻
C.划分的方法
D.种差加属概念
答案:D
2.“春天是一幅水彩画。”把这句话作为春天的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
A.定义过宽 B.比喻定义
C.定义过窄 D.同语反复
答案:B
解析:“春天是一幅水彩画”是对春天作用的形象说明,并没有直接、准确地揭示出春天的本质属性,犯了“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故选B项。
3.“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科学。”这个定义(  )
A.正确,符合定义必须外延全同的规则
B.正确,符合定义种差加属概念的方法
C.错误,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D.错误,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答案:D
解析: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思维”除包含“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规律”外,还包含其他的内容,故用“研究思维的科学”作定义项就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故选D项。
4.“正方形是平面上每个内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这个定义 (  )
A.正确,符合定义种差加属概念的方法
B.正确,符合定义不用否定形式的规则
C.错误,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D.错误,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答案:C
解析: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正方形”和“平面上每个内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的外延是不全同的,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故选C项。
5.下列语句的划分中,正确的是(  )
A.房屋面积可分为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
B.电视机可分为彩色的、黑白的、微型的和遥控的
C.人口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D.划分可分为一次划分、连续划分和二分法
答案:C
解析:划分依据某种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可分为几个小类,A、B、D三项在划分过程中犯了“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C项按是否从事农业这个标准将人口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是正确的划分。故选C项。
6.有人把三角形划分为等角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这样的划分(  )
A.违反了划分必须逐级进行的规则
B.符合划分的规则
C.违反了划分的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的规则
D.违反了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的规则
答案:D
解析:划分是明确概念的外延的一种方法,一个正确的划分必须充分了解概念的外延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同时必须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子项的外延之和等于母项的外延;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材料中对三角形的划分,既按照“角”来划分,又按照“边”来划分,显然违反了“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的规则。故选D项。
7.把“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进行管理”这句话作为“企业管理”的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
A.同语反复 B.定义过窄
C.循环定义 D.定义过宽
答案:A
解析:“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进行管理”是对企业管理的简单重复,没有解释企业管理的本质内涵,属于同语反复。故选A项。
8.“世界可分为欧洲、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这句话所包含的逻辑错误是(  )
A.多出子项 B.划分不全
C.划分标准不一 D.越级划分
答案:B
解析:这种划分子项不全,少了两大洲。故选B项。
9.若“S就是P”表示定义公式,且犯“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那么S与P在外延上是(  )
A.全同关系 B.种属关系
C.全异关系 D.属种关系
答案:D
解析:定义通常采用种差加属概念的方法,即P是属概念,P包含S,但此定义犯“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所以是S包含P,则S与P为属种关系。故选D项。
10.所谓划分,是指(  )
A.把一个种概念分为若干属概念
B.把整体分为若干部分
C.把一个属概念分为若干种概念
D.把集合体分为个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概念划分的含义,划分就是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故选C项。
11.划分与分类之间(  )
A.划分是分类的特殊形式
B.并非所有分类都是划分
C.分类是划分的特殊形式
D.分类是划分的基础
答案:C
解析:分类是指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等分别归类,是进行概念划分的一种具体形式。故选C项。
12.“她的笑容是阳光下盛开的向日葵。”这个定义(  )
A.犯了“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B.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C.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D.遵守了各项定义规则,没有逻辑错误
答案:A
解析:将笑容定义为向日葵,违反了定义不能用比喻的逻辑规则,犯了“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3.一位老师带领学生去农村支援麦收,在安排任务时说:“男同学割麦子,女同学把割下来的麦子捆起来,体力强的同学把麦捆运到场院去,体力弱的同学在地里捡麦穗。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按照上面的分工排成四排。”学生听后十分困惑,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站在哪一排。
(1)在上述材料中,男同学和女同学是什么关系 男同学和体力强的同学是什么关系
(2)老师的话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答案:(1)男同学和女同学是矛盾关系。男同学和体力强的同学是交叉关系。
(2)该老师让同学们按男同学、女同学、体力强、体力弱的标准进行分工,违反了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的原则,犯了“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逻辑划分的是(  )
A.中学生分为初中生和高中生
B.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
C.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
D.北京大学分为中文系、哲学系、数学系等
答案:D
解析:划分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所以,划分后小类与大类之间是属种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北京大学与其各个系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属于划分。故选D项。
2.“划分按层次可分为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任何划分都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这句话对“划分”的说明是(  )
A.仅从内涵
B.先从内涵,后从外延
C.仅从外延
D.先从外延,后从内涵
答案:C
解析:划分是从外延上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任何划分都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划分按层次可分为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都属于划分的方法,都是从外延方面来进行说明的。故选C项。
3.“文学作品的叙述方法不是顺叙,就是倒叙。”这句话存在的逻辑错误有(  )
①误把矛盾关系当作反对关系 ②误把反对关系当作矛盾关系 ③划分不全 ④划分根据不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对文学作品的叙述方法进行划分,可以分为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多种方法,材料仅仅指出顺叙和倒叙,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把顺序和倒叙的反对关系当作了矛盾关系。故选B项。
4.下列划分正确的是(  )
A.三段论分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B.思维形式分为概念、命题、推理
C.划分分为母项和子项
D.定义分为被定义项、定义项、定义联项
答案:B
解析:A、C、D三项皆为一个事物分成几个具体的组成部分,不符合划分的含义。故选B项。
5.“文学作品分为古典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作品、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这句话存在的逻辑错误有(  )
①误把矛盾关系当作反对关系 ②划分标准不一 ③多出子项 ④越级划分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文学作品可分为古典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作品,也可以分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和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材料将这两种划分方法混在一起,犯了“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按照某一划分标准来说,又有“多出小项”的逻辑错误。故选D项。
6.“期刊分为月刊和季刊。”这一划分(  )
A.划分不全 B.划分标准不一
C.多出子项 D.越级划分
答案:A
解析:期刊除了月刊和季刊,还有周刊、双月刊等,题干材料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故选A项。
7.“语言不是上层建筑。”这一定义(  )
A.犯了“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B.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C.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D.犯了“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答案:D
解析: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语言不是上层建筑”就是从否定的方面来给语言进行定义的。故选D项。
8.“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这一定义(  )
A.犯了“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B.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C.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D.犯了“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答案:A
9.“商品是通过货币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一定义(  )
A.犯了“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B.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C.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D.犯了“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答案:B
解析:因为商品还可以通过货币以外的形式进行交换,所以材料中的话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0.请分别指出下列定义有何错误。
(1)机会主义者就是看准机会而采取行动的人。
(2)高等学校发给学生的毕业证书就是文凭。
答案:(1)定义项不应该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题干中属于犯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2)这个定义的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不全同,即定义项的外延不等于被定义项的外延。任何学校发给学生的毕业证书都是文凭,且除毕业证书外,学位证书也应当视为文凭。
11.请分别指出下列划分是否正确,并阐释原因。
(1)植物从土壤里吸收的肥料有氮肥、磷肥、钾肥和水分等。
(2)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
(3)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它包括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各种艺术成分。
答案:(1)不正确。水分不是肥料,把概念“肥料”划分为“氮肥”“磷肥”“钾肥”和“水分”等,犯了“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2)正确。地球与南北两半球之间属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是属种关系。
(3)不正确。戏剧与它的各种艺术成分之间不是属种关系,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共29张PPT)
第二单元
第二框 明确概念的方法
思想政治
2021
内容索引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素养阐释
课标定位
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1.把握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定义
2.把握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划分
3.明确把握逻辑规则的重要性,增强对概念的认识和把握,训练思维能力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一、明确内涵的方法
1.定义的含义
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2.定义的结构
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
3.定义的方法
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
这里的属概念是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被定义项”与其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
4.下一个正确的定义的方法
要下一个正确的定义,首先,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其次,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
(1)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
“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2)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3)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定形式只是说明被定义项不是什么,而没有揭示它究竟是什么。违反这一逻辑规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4)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二、明确外延的方法
1.划分的含义
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
2.划分的结构
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
3.作出正确的划分的方法
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是对事物之间客观关系的反映。作出正确的划分,首先,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其次,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1)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
“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2)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3)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4.如何准确地把握概念
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准确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同时,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问题引领]
探究点一 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定义
据说,有位学者曾对“人”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他的学生不同意他的观点,就去捉来一只鸡,扒光了毛,拿到他的面前反问他:“这就是老师您说的人吗 ”
(1)什么是概念 该学者关于“人”的概念的逻辑错误是什么
(2)你知道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吗
提示:(1)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材料中学者关于“人”的概念的错误在于没有正确反映出人的本质属性,不能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
(2)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人能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归纳提升]
1.定义的含义
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2.定义的方法——种差加属概念
(1)公式表示为:被定义项+定义联项+定义项(种差+属概念)。
(2)三步骤。
第一步,找出与被定义项最邻近的属概念。
第二步,找出种差,也就是找出它的特有属性。
第三步,按照“××××是×××××××”等形式把定义表述出来。
3.下定义的规则
(1)定义必须相应相称。
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违反此规则会犯的逻辑错误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
(2)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违反此规则会出现的逻辑错误:
①“同语反复”,如:麻醉是麻醉剂起的作用。
②“循环定义”,如:妻子是丈夫的法定配偶,丈夫是妻子的法定配偶。
(3)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违反这一逻辑规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4)定义不能用比喻。违反这一逻辑规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例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两句都不是定义,而是比喻。
[典型例题]
“罪犯就是犯罪的人。”这个定义(  )
A.错误,犯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B.正确,符合定义种差加属概念的原则
C.错误,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D.错误,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审题
审设问 本题考查对定义规则的理解
审材料 材料中将罪犯定义为犯罪的人,没有揭示出“罪犯”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
定选项 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者“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上述将罪犯定义为犯罪的人,就犯了“同语反复”的错误。故选A项
答案:A
[问题引领]
探究点二 明确概念外延的方法——划分
(1)生物可分为动物和植物。
(2)资本家可分为产业资本家、大资本家、中小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
上述两句划分是否正确 为什么
提示:(1)不正确。违反了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生物分类学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将生物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以及动物界。生物只分为动物和植物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2)不正确。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由于资本的形态不同,资本家可分为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三类;从占有资本规模的不同,资本家又可分为大资本家、中小资本家等。
[归纳提升]
1.划分的含义
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划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
2.划分的结构
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
3.划分的方法
(1)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
①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是日常思维中常用的两种划分方法。一次划分就是根据实践的需要,对被划分的概念一次划分完毕,这种划分只有母项和子项两层。例如,三角形可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这就是一次划分。
②连续划分是把被划分的概念划分为若干子项后,再将子项作为母项继续划分,这样连续划分下去,直到满足实践需要为止。例如,我们讲哲学的时候总是先根据对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别,然后又把唯物主义划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样的划分就是连续划分。
(2)二分法。
二分法是一种特殊的划分方法。它是以对象有无某种属性作为划分的依据,将一个属概念划分为一个正概念和一个负概念。例如将元素分为金属和非金属,这就是对元素进行了二分的方法;历史上的战争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两种,这是根据战争是否具有正义性,把战争进行了二分的方法。
4.如何作出正确的划分
作出正确的划分,首先,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其次,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1)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2)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3)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5.划分与分解的区别
划分不是分解。划分是把一个属概念划分为若干个种概念,分解是把一个具体的事物分解成许多构成部分。例如,化学家发现一种化合物,将它分解为各个组成元素等是分解,不是划分。
[典型例题]
(1)学校可以分为高等学校、艺术学校和职业学校。
(2)商店出售的电视机可分为彩色电视机、黑白电视机、进口电视机。
上述句子的划分是否正确 为什么
审题
审设问 本题考查对外延划分的判断标准的理解
审材料 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
定答案 (1)不正确。根据划分的标准来看,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学校可以分为高等学校、艺术学校和职业学校这一划分显然是按照多个不同的标准进行的
(2)不正确。根据划分的标准来看,彩色电视机和黑白电视机是按照电视机所显示的颜色划分的,进口电视机是相对于出口电视机来说的,所以也犯了“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答案:(1)不正确。根据划分的标准来看,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学校可以分为高等学校、艺术学校和职业学校这一划分显然是按照多个不同的标准进行的。
(2)不正确。根据划分的标准来看,彩色电视机和黑白电视机是按照电视机所显示的颜色划分的,进口电视机是相对于出口电视机来说的,所以也犯了“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我的收获
[知 识 脉 络]
[核 心 提 炼]
一个统一:
内涵和外延
两个概念:
定义;划分
两个构成:
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
两个规则:
定义需遵循的逻辑规则;划分需遵循的逻辑规则
本 课 结 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