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专题复习12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件(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专题复习12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件(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专题复习12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处之不易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①。食常五碗盘②,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③之。虽欲率物④,亦缘其性真素⑤。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⑥,云我豁⑦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⑧。贫者士⑨之常,焉得登枝⑩而捐其本?尔曹 其存之!”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水俭:因水灾而歉收。②五碗盘:一种成套食器,由一个托盘和五个碗组成。③啖:吃。④率物:有心为人表率。⑤真素:生性朴素。⑥方州:一州长官。⑦豁:抛弃。⑧易:改变。⑨士:读书人。⑩登枝:身居高位。 尔曹:你们。
适逢,遇到
抛弃,放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
饭粒掉在餐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
(2)今吾处之不易。
如今,我处在这个位置上也不会改变。
3.《世说新语》的编者将殷仲堪的事迹编入“德行”篇,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殷仲堪的德行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3分)
示例:殷仲堪身为一州长官,能主动捡食掉落饭粒,为人表率,又告诫子弟们坚守士人本真,可见其节俭自律、真诚质朴的品质。
4.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殷仲堪“辄拾以啖之”的行为给我们怎样的启示?(3分)
示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传承好这一传统美德。
【参考译文】殷仲堪做荆州刺史,上任时正赶上水涝粮食歉收,每餐吃五碗菜,再没有别的佳肴,饭粒掉在餐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这样做虽然是有心为人表率,却也是由于生性朴素。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要因为我出任一州长官,就认为我会把平素的意愿操守丢弃。如今,我处在这个位置上也不会改变。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够身居高位就抛弃它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
(二)弈喻
钱大昕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①,以为不逮己②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③。甫④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⑤,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⑥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指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注释】①易置之:代替他下棋。置,指下棋布子。②不逮己:不及自己。③易之:轻视他。④甫:刚刚。⑤益苦:越来越想不出对付的办法。⑥訾(zǐ):诋毁。
多次,屡次
衡量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2分)
吾 能指人之失 而不能见吾之失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罢了。
4.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和他人的不足?(2分)
看到别人的不足,不应该嘲笑,而应反思自己是否存在这种不足。看到自己的不足也不应该自卑,而应该努力改进,提升自我。
【参考译文】我在朋友家里看下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代替他下棋,认为他不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越来越想不出对付的办法,而客人却轻松有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惭愧,不能够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罢了。
现在的读书人读古人的书,常常诋毁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能够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衡量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指出别人的失误却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三)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①中,施②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③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释】①牖(yǒu):窗户。②施(yí):延伸。 ③还(xuán):同“旋”,掉转。

跑(逃跑)
2.下列选项与“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意思不相近的一项是( )(3分)
A.惊恐万分    B.魂飞魄散
C.勾魂摄魄 D.胆战心惊
C
3.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什么?(3分)
根本原因是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讽刺那些口头上爱好,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它,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的人。
(四)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①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②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③难及也?”吴生曰:“所谓不在三更早、五更迟,只怕一日暴,十日寒。读书者当观此。”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注释】①夫子:先生,对尊长的敬称。②常:一定。③故:同“胡”,何,什么。
听说
弃置,放弃
赶上、追上
2.晏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目的? (请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2分)
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
3.这则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2分)
示例: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最终一定能成功。
【参考译文】梁丘据对晏子说:“我到死(恐怕)也赶不上先生啊!”晏子说:“我听说,(无论多么难做的事)去做,就一定能做成;(无论多么遥远的路)去走,就一定能到达。我并没有比别人特殊的才能。(只要你)一直去努力而不放弃,一直前进而不休止,还有什么难以赶上的呢?”吴生说:“这就是所谓不在乎每天起早起晚,而要防止一曝十寒吧。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五)鲁相嗜鱼
公孙仪相鲁①而嗜②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③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④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⑤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注释】①相鲁:做鲁国宰相。相,做宰相。②嗜:喜欢,喜爱。③唯:正因为。④下人:迁就他人。⑤枉:歪曲。
A
2.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品格? (3分)
公孙仪认为接受了别人送的鱼,就欠了人情,顾虑到人情,执法就会有失公正。这表现了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奉公的思想品格。
【参考译文】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他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着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却不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进献的)鱼,一定会迁就他们的脸色;迁就了他们的脸色,就会歪曲和破坏法律;歪曲和破坏法律,我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一定不能长期送给我鱼,(到时候)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 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相位,尽管(我)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
(六)
居卫河①侧者言: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高于两岸,然不知其在何处也。至棒椎鱼集于一处,则所集之处,不一两日溃矣。父老相传,验之百不失一。棒椎鱼者,象其形而名,平时不知在何所,网钓亦未见得之者,至河暴涨乃麇至②。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③,则决在斯须④间矣,岂非数⑤哉?然唐尧洪水,天数也;神禹随刊⑥,则人事也。惟圣人能知天,惟圣人不委过于天,先事而绸缪,后事而补救,虽不能消弭,亦必有所挽回。(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卫河:河水名。②麇(qún)至:群集而来。③筑:撞击。④斯须:片刻。⑤数:天数,天命。⑥刊:砍,削。这里指开凿河道,疏浚洪水。
D
决堤
命名
得到
但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虽不能消弭,亦必有所挽回。
即使不能完全消除(祸患),也必然有所挽回。
4.“至棒椎鱼集于一处,则所集之处,不一两日溃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因为河水暴涨时,棒椎鱼才群聚而来,它们用头撞击堤岸,好像千万个棒槌一起撞击,堤岸片刻之间就溃决了。
5.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蕴含了怎样的道理?(3分)
说明凡事要做好准备,即使没有做好,也要及时想办法补救,而不能把过错推给别人或上天。
【参考译文】住在卫河岸边的人说:河堤将要决口的时候,河水中流必然凸起,比两岸都高,但不知凸起处在什么地方。到了棒椎鱼集聚在一起的时候,那么所聚集的地方,用不了一两天就会冲破堤坝了。父老们都这样说,检验它没有失手的。棒椎鱼是因为它像棒椎而命名的,平时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下网下钩也没有看到得到它的人,到了河水暴涨它们才群聚而来。护堤的人看见它们用头撞击堤岸,好像千万个棒槌一起撞击,那么堤岸溃决就是片刻之间的事了,这不是天命吗?不过,尧帝时的洪水,是天命;大禹实地勘察,因势利导,则是人事。只有圣人才能掌握天的规律,只有圣人才不把过错推给上天,他们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事后加以补救,即使不能完全消除(祸患),也必然有所挽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