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重点·研读】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文章开篇是如何引出正题的?【答案】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的比喻从正面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并列的句子,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技巧,具体考查开篇引题的技巧。应对这类题目,平时应对常见的引题技巧有所积累;此外,要重点分析开篇段落的内容和手法。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2.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请赏析这段话的表达技巧。【答案】从反面设喻,突出“德义”对国君的重要性。与上文形成对照,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略带些“挑衅”口吻,不仅使文情跌宕有致,而且强调了此疏的针对性,以引起唐太宗的重视。【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章语句含意及艺术特色的能力。理解语句的含意及作用要从语句的内容主旨、手法效果、情节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本文在使用了排喻的方法开篇后,作者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与上文形成对照,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意思是: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从而进一步突出“德义”对国君的重要性。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指出自己所列举的比喻和叙说的是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英明圣哲的皇帝。反问的一句,略带些“挑衅”口吻,不仅使文情跌宕有致,而且强调了此疏的针对性,以引起唐太宗的重视。3.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简要分析这几句是运用什么手法进行说理论证的。【答案】对比论证。将“殷忧”和“得志”两种情况下君主的态度和造成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前后不同的态度,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在对比中见优劣。【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手法。对于论证手法的理解分析一般分为三步,首先明确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阐释,最后分析手法的效果。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这里作者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殷忧”时的表现和“得志”时的表现,以及不同表现带来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突出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进而再次强调要“居安思危”。【点睛】常见的论证手法有:1、事实论证也叫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2、道理论证道理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由于论点一般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其实质是归纳法,而归纳法在很多条件下是很难完全的,因此,有理论加以衡量,就能够保证其可靠性。3、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4、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5、对比论证对比论证则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4.总此十思,宏兹九德。赏析“十思”构思谋篇的技巧。【答案】“十思”的角度不同,但都贯穿着“积其德义”的主线。文章前后呼应,形成一个结构严谨的统一体。【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所谓“十思”,归纳起来,即戒奢安民、思危反满、宽容仁慈、慎始善终、虚心纳言、拒邪黜奸、刑赏以法。以“十思”全面阐述“积德义”的具体内容,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面面俱到,煞费苦心。此外,条款安排极具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且“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一个结构严谨的统一体,气势磅礴。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请赏析这段话的艺术特色?【答案】用一组排比句,从“智者”“勇者”“仁者”“信者”四个方面勾画出“积其德义”后的美好境界。【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章重点语句的能力。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2.表现手法:比兴,联想和想象,象征, 烘托,对比,渲染,用典,讽喻.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对偶等。 4.写作技巧: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侧面描写;粗笔勾勒;工笔细描;绘形绘声绘色; 5.描写手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 6.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乐景衬哀情)。这句话的意思是: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这是作者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从“智者”“勇者”“仁者”“信者”四个方面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从用人,纳谏等多方面开拓了太宗治理李唐王朝的途径。6.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来说理,生动形象,说理透彻。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答案】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来说理,生动形象,说理透彻。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比喻论证,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喻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同样,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力量的重要性,至今人们还引以为戒。正反对比论证主要集中在第一、二段,通过对比,突显了说明的道理,增强了说服力。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解析】本体考查赏析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勾画出文中运用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相关内容;然后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两种论证方法的;最后分析其效果作用。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喻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7.《谏太宗十思疏》一课思路清晰,说理深入浅出。作者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出主题。请按照这样的写作思路,写一段文字,250字左右。【答案】(示例)还记得蝴蝶化茧成蝶的过程吗 要想成蝶,必须独自经历艰难痛苦的过程。自然选择在达尔文眼中就是“独自进化”的意义。有许多背包客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他们放弃旅行社量身定制的舒适的旅程,放弃众人相伴的热闹与扶持,只带上一个轻便的行囊,独自向前。因为这样,他们看到了更多的景色。在独自旅行的寂寞中,他们得以与灵魂直接而纯粹地相遇。旅行是这样的,学术亦然。一些大师不都是在文学中独舞时,迸发出了思想的火花吗 想要真正地寻求自我本真或是完成生命的蜕变,就必须敢于独自面对困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里主要考查说理议论的能力。好的议论首先必须观点明确。观点有了,还要把观点阐述透彻,这就需要有充足的材料,才能让人信服。材料也有了,如何运用材料证明观点,还需有合理的结构思路,再加上精彩准确的表达,自然水到渠成。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选择并确定自己较擅长的论题、观点;再按照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出主题的结构构思成文。注意用语准确,句式灵活,字数限制。【重点·探究】1.本文作为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的劝谏之文,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答案】①文中提出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获得长足的发展,但国内国际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奢侈浪费之风尚存。因此,仍然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②“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告诉我们,党和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代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要任用有才能的人,要能够听取下属的合理建议。如果领导者在开展工作时,下属只是当面附和却在背后议论,心中不服,工作将无法正常开展。只有做到“择善而从之”,每个人才会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探究能力和个性化解读。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其次要将文章内容及观点与当今社会现实相联系。本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因在“殷忧”时易“竭诚以待下”;而在“得志”时则会“纵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由此提出“积德义”必须“十思”。着重规劝太宗对于物质享受要适度,在自身修养上要“谦冲”,在用人上要“虚心纳下”,在行施法制上要不计个人恩怨。结尾归结出治国方法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选拔人才,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结合社会现实,可从以德治国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民观,创业后如何守成,为政者如何自警等角度加以联系作答。【重点·练习】(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谏太宗十思疏魏 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1.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B.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C.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D.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它是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并表述意见的一种文体。B.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C.九德:指九种美好品德,出自《尚书》,即“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而恭,乱(治理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充实),强而义。”D.百司:指王公以下百官的总称。如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文中所用的句子“又宰相者,所以临察百司,考其殿最”,其意思与本文同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反面设喻引出议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再从正面论述,这样就加重了强调的意味。B.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怨不在大,可畏惟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发人深省。C.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的内容是正己安人。“十思”就是十条劝诫。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D.本文从头至尾,多用骈文偶,或相对为文,或排比论述,辞工文畅,音律和谐,铿锵和韵,读来如觉连珠滚动,文章一飞呵成,论述步步为营,气势雄健有力,警示振聋发聩。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译文:(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译文:(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译文:【答案】1.C2.A3.A4.(1)(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有好的开端的人很多,能贯彻到底的人大概很少。(2)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似的应和,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3)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由于)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类试题,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句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文句中的标志性的词语,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必”“既”“则”“傲物”。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它是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的一种文体”有误。“疏”是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提建议或意见的一种文体。“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的文体”是“策”。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A:先从正面设喻,再到反面论述。4.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得分点:元首:帝王;景:大;克:能;盖:大概。(2)得分点:云:像云一样;回:像回声一样;景:像影子一样。赢:担负。(3)得分点:“有”通假“又”;“暴”通假“曝”,译为“晒”;“挺”译为“挺直”。【参考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徵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徵所为,促召之。徵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责力尚为密守,徵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教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责力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徵,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①引为洗马。徵见秦王②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徵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徵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徵。徵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徵平治。徵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徵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十七年,疾甚。徵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选自《新唐书·魏徵传》,有删改)(注)①隐大子:李建成。②秦王:李世民。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钜鹿县男,属男爵,是古代五等爵的最末等。秦以后的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B.顿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在面见君王时,行顿首礼既表尊敬,也有请罪之意。C.尚书省,官僚机构名,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D.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后期,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之下。东汉至南北朝仅为加官,无实职,隋唐以后为散官。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徵极具才华。他精通书史术数。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徵的话,于是召来魏徵,魏徵进献十策劝说李密,只是未被采用。B.魏徵眼光过人。他给当时李密部下李责力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自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C.魏徵直言敢言。在唐初权力斗争中,李世民最终获胜。他责备魏徵事先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徵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早些听从他的意见。D.魏徵执法公允,为官清廉。他虽不熟悉法律,却能以情理来处理案件,大家都心悦诚服。虽身居高位,住宅却连正寝都没有,还是皇帝用建自己小殿的木材为他建造了正寝。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左右有毁徵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徵。译文:(2)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译文:【答案】5.C6.B7.A8.(1)皇帝身边的人诋毁魏徵庇护偏爱亲戚,皇帝派遣温彦博调查,结果没有这回事。皇帝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徵。(2)忠臣,自己灾祸缠身被杀,君主陷于昏恶,国破家亡,仅换取一个空名。【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根据文意,“振臂大呼”的主语是“魏公”,故应在“叛徒”后断开,排除B、D两项;“不振”是“一败”的结果,两者之间不能断开,且“卒归唐者”句意完整,其前后就断开,据此排除A项。句子意思:当初魏公起兵反叛,振臂大呼,聚众几十万人,声威震动半个天下,然而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确实知道天命有所归啊!故选C。6.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顿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错误,应为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顿首,即叩头,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徵的话”理解有误,原文是“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意思是“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常常称赞”,可见是李密称赞信中的内容,选项曲解文意。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左右”,身边的人;“阿党”,庇护偏爱;“使”,派遣;“按讯”,调查;“让”,责备。(2)中,“婴”,缠绕;“诛”,被杀;“夷”,灭亡。【参考译文】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从小成了孤儿,穷困失意,他放弃财产不去经营,胸怀大志,精通书史术数。隋朝末年战乱,魏徵假扮成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徵掌管书信文书。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常常称赞,后来得知是魏徵所写,赶快召见他。魏徵进献十策劝说李密,李密没有采用。后来魏徵跟从李密来到京师,过了好久还不知名。魏徵自己请求去安抚山东,才升任为秘书丞,乘驿马奔到黎阳。当时李责力还在为李密守卫,魏徵写信给他说:“当初魏公起兵反叛,振臂大呼,聚众几十万人,声威震动半个天下,然而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确实知道天命有所归啊!如今您处在必争之地,不趁早为自己打算,那么大势就去了!”李责力收到信,就决定归附唐朝。正巧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魏徵,伪朝拜他为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后,(魏徵)与裴矩进入潼关,隐太子引荐他为洗马。魏徵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太子早定对策。太子失败后,秦王责怪魏徵说:“你挑拨我们兄弟相争,怎么处治?”魏徵回答说:“太子早些听我魏徵的话,不会有今日的杀身之祸。”秦王器重他的耿直,没有怨恨之意。太宗即位后,拜授魏徵为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皇帝身边的人诋毁魏徵庇护偏爱亲戚,皇帝派遣温彦博调查,结果没有这回事。皇帝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徵。魏徵拜见皇帝,他叩头说:“希望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皇帝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魏徵)说:“良臣,是稷、契、咎陶;忠臣,是龙逢、比干。良臣,自身承受美名,君主也居有光显的称号,子孙继承流传,国祚无穷;忠臣,自己灾祸缠身被杀,君主陷于昏恶,国破家亡,仅换取一个空名。这就是两者的区别。”皇帝说:“好。”贞观三年,魏徵以秘书监参与朝政。七年,(魏徵)任侍中。尚书省有疑难积案,下诏让魏徵去裁决。魏徵平时不熟悉法律,只知道大概,以情理来处理案件,人人都心悦诚服。进封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因身体多病,辞谢官职,皇帝不答应。魏徵恳切请求,多次被皇帝推却而魏徵态度更加坚决。于是拜授特进,主持门下省政务,下诏让他对朝章国典,要参议得失。十七年,(魏徵)病重。魏徵家里原本没有正寝,皇帝命令停建自己用的小殿,把木材给魏徵建正寝,五天就完工了,并赐给魏徵素褥布被,以遵从其意愿。命令中郎将住在魏徵的宅第,有动静随时奏闻,药品膳食赏赐不计其数,宫中使者不绝于道。皇帝亲自去探望,屏退左右,交谈终日才回宫中。(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述怀·出关(唐)魏征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①系南粤,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土恩。季布②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注)①请缨:出自《汉书·终军传》:“(汉武帝)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②季布:楚汉时人,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着称。9.本诗多处运用了典故,有些典故最终演化为成语,请写出本诗中蕴含的两个成语。10.后人认为魏征此诗雄浑古朴的气势注人南朝的绮丽工整之中,一扫六朝以宋柔靡轻艳之风的积弊。请从用词、用句、用典等三个角度来分析本诗“雄浑工整相融”的特点。【答案】9.逐鹿中原、投笔从戎、终军请缨、季布一诺(一诺于金)。10.①使用“中原“关门”“千里”等词展现了宏大的气势(或“纵横”“慷慨”“不惮”等词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②句式整齐,如“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既显工整,又可看出诗人报效国家的意志与决心。③运用了多个典故,以历史人物为榜样,表现了魏征在政治上的过人才识及心忧时世、勇担重任、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解析】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成语知识的识记;抓住关键词句,结合平时所积累的成语进行解读。“中原初逐鹿”有成语逐鹿中原;“投笔事戎轩”有成语投笔从戎;“请缨系南粤”有成语终军请缨;“季布无二诺”有千金一诺的成语。10.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风格的理解分析;根据题干提示的风格及角度,在原文中分条寻找对应的词句,加以合理阐述即可。用词上,诗人多采取豪迈雄壮的词语,如“中原”“纵横”“慷慨”“千里”等,描写景象上可说广阔至天下四野,情感上则豪迈纵横,因而“雄浑古朴”;用句上,“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这些句子运用对偶手法,十分工整;而“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这些句子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对天子的感恩,对国家的忠诚与责任心;用典很多,如“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写自己报国之情,以及对国家忠贞不二,一诺千金的豪气。【重点·研读】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文章开篇是如何引出正题的?2.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请赏析这段话的表达技巧。3.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简要分析这几句是运用什么手法进行说理论证的。4.总此十思,宏兹九德。赏析“十思”构思谋篇的技巧。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请赏析这段话的艺术特色?6.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来说理,生动形象,说理透彻。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7.《谏太宗十思疏》一课思路清晰,说理深入浅出。作者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出主题。请按照这样的写作思路,写一段文字,250字左右。【重点·探究】1.本文作为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的劝谏之文,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重点·练习】(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谏太宗十思疏魏 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1.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B.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C.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D.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它是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并表述意见的一种文体。B.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C.九德:指九种美好品德,出自《尚书》,即“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而恭,乱(治理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充实),强而义。”D.百司:指王公以下百官的总称。如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文中所用的句子“又宰相者,所以临察百司,考其殿最”,其意思与本文同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反面设喻引出议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再从正面论述,这样就加重了强调的意味。B.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怨不在大,可畏惟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发人深省。C.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的内容是正己安人。“十思”就是十条劝诫。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D.本文从头至尾,多用骈文偶,或相对为文,或排比论述,辞工文畅,音律和谐,铿锵和韵,读来如觉连珠滚动,文章一飞呵成,论述步步为营,气势雄健有力,警示振聋发聩。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译文:(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译文:(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译文:(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徵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徵所为,促召之。徵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责力尚为密守,徵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教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责力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徵,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①引为洗马。徵见秦王②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徵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徵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徵。徵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徵平治。徵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徵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十七年,疾甚。徵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选自《新唐书·魏徵传》,有删改)(注)①隐大子:李建成。②秦王:李世民。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钜鹿县男,属男爵,是古代五等爵的最末等。秦以后的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B.顿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在面见君王时,行顿首礼既表尊敬,也有请罪之意。C.尚书省,官僚机构名,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D.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后期,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之下。东汉至南北朝仅为加官,无实职,隋唐以后为散官。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徵极具才华。他精通书史术数。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徵的话,于是召来魏徵,魏徵进献十策劝说李密,只是未被采用。B.魏徵眼光过人。他给当时李密部下李责力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自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C.魏徵直言敢言。在唐初权力斗争中,李世民最终获胜。他责备魏徵事先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徵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早些听从他的意见。D.魏徵执法公允,为官清廉。他虽不熟悉法律,却能以情理来处理案件,大家都心悦诚服。虽身居高位,住宅却连正寝都没有,还是皇帝用建自己小殿的木材为他建造了正寝。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左右有毁徵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徵。译文:(2)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译文:(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述怀·出关(唐)魏征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①系南粤,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土恩。季布②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注)①请缨:出自《汉书·终军传》:“(汉武帝)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②季布:楚汉时人,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着称。9.本诗多处运用了典故,有些典故最终演化为成语,请写出本诗中蕴含的两个成语。10.后人认为魏征此诗雄浑古朴的气势注人南朝的绮丽工整之中,一扫六朝以宋柔靡轻艳之风的积弊。请从用词、用句、用典等三个角度来分析本诗“雄浑工整相融”的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一语文统编版 第27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原卷版).docx 高一语文统编版 第27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