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 韩愈 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马说 韩愈 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23* 马 说
韩 愈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袛辱( )      骈死( )
槽枥( ) 尽粟( )
食马者( ) 食不饱( )
不外见( ) 执策( )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2)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       
(3)才美不外见 见: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5)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6)策之不以其道 策:       
道:       
(7)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8)执策而临之 临:       
(9)其真无马邪 其:       
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限标两处)
(2)才美/不外见(限标一处)
4.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作者在文中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了“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5.默写。
(1)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2)怀才不遇的人常借《马说》中的两句话慨叹:“        ,        。”
(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待遇的句子是“        ,        ,        ”。
(4)《马说》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        ,
        ”。
(5)本文的主旨句是:“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说》的思想意义,决不仅仅是发泄韩愈个人的牢骚和怨恨。在封建社会,压抑人才、埋没志士是普遍的现象。因此,     ,是对整个封建社会“伯乐不常有”的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是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yōng的统治阶级的嘲讽和鞭挞。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愤懑( )   昏yōng( ) 鞭挞(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知人善任”中“任”的意思是( )
A.职务,任务  B.命,使用,给予职务
C.由着;听凭 D.负担或担当
(4)请提取文中画线句子的主干:        。
7.(1)韩愈,字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和柳宗元、        、        、        、        、
        、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2)“说”是古代的一种        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我们七下学过的《        》也是这种文体。《马说》通篇采用        的写法,以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        。
课内精读限时:15分钟
8.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2)策之不以其道 以:       
(3)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       
(4)执策而临之 执:       
9.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0.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作“        ”,而“伯乐”喻指        。文章集中抨击了        的社会现象。
11.韩愈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说说理由。
课外拓展限时:15分钟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16分)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辛未闰四月即事(节选)
张九成①
如闻失一士②,每食不下咽。
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
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
[注] ①张九成:南宋人,曾任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等官职。②士:指人才。
1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2)不以千里称也 称:       
(3)执策而临之 策:       
(4)岂独今世欤 岂:       
1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4.下列对《马说》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B.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先天就“力不足”,所以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充分表现了它对“食马者”的鄙视与反抗。
D.本文以“说”这种体裁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15.《马说》与《辛未闰四月即事》(节选)都围绕人才问题发表了看法,请说出作者的看法有何异同。(3分)
23* 马 说 答案解析版
韩 愈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袛辱(zhǐ)      骈死(pián)
槽枥(cáo) 尽粟(sù)
食马者(sì) 食不饱(shí)
不外见(xiàn) 执策(cè)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2)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 吃一次 
(3)才美不外见 见: 同“现”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等同,一样 
(5)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怎么,哪里 
(6)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道: 正确方法 
(7)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才能、才干 
(8)执策而临之 临: 面对 
(9)其真无马邪 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限标两处)
(2)才美/不外见(限标一处)
4.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作者在文中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了“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解析】由“千里马常有”可知,作者认为世界上并不缺乏人才。
5.默写。
(1)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2)怀才不遇的人常借《马说》中的两句话慨叹:“ 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 。”
(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待遇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4)《马说》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食不饱 , 力不足 , 才美不外见 ”。
(5)本文的主旨句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说》的思想意义,决不仅仅是发泄韩愈个人的牢骚和怨恨。在封建社会,压抑人才、埋没志士是普遍的现象。因此,它客观上为封建社会中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表达了愤懑和不平,是对整个封建社会“伯乐不常有”的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是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yōng的统治阶级的嘲讽和鞭挞。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愤懑(mèn)   昏yōng

   鞭挞(tà)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决不 ”,正确写法是“ 绝不 ”。
(3)“知人善任”中“任”的意思是( B )
A.职务,任务  B.命,使用,给予职务
C.由着;听凭 D.负担或担当
(4)请提取文中画线句子的主干: 它表达了愤懑和不平 。
7.(1)韩愈,字 退之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 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和柳宗元、 欧阳修 、 王安石 、 苏洵 、 苏轼 、 苏辙 、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2)“说”是古代的一种 议论 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我们七下学过的《 爱莲说 》也是这种文体。《马说》通篇采用 托物寓意 的写法,以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 贤才难遇明主 。
课内精读限时:15分钟
8.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有时 
(2)策之不以其道 以: 按照 
(3)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 同“饲”,喂 
(4)执策而临之 执: 拿着 
9.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遭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10.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 食马者 ”,将人才比作“ 千里马 ”,而“伯乐”喻指 圣明的君主 。文章集中抨击了 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 的社会现象。
11.韩愈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说说理由。
示例一:不同意。在当今社会,坐等机遇的观念已经过时了。我们要做自己的“伯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并不断学习,增长才干。
示例二:同意。如果没有“伯乐”,即使个人资质非凡,但是得不到合适的机遇和广阔的平台发挥自身才能,无法施展自身的满腔抱负,最终只能在一腔悲愤中憾然完结此生。
课外拓展限时:15分钟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16分)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辛未闰四月即事(节选)
张九成①
如闻失一士②,每食不下咽。
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
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
[注] ①张九成:南宋人,曾任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等官职。②士:指人才。
1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同“衹(只)”,只、仅
(2)不以千里称也 称: 著称 
(3)执策而临之 策: 马鞭 
(4)岂独今世欤 岂: 难道 
1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让它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分)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3分)
14.下列对《马说》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B.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先天就“力不足”,所以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充分表现了它对“食马者”的鄙视与反抗。
D.本文以“说”这种体裁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解析】B项,根据“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分析,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C项,“鄙视与反抗”理解有误,文中没有此意思。D项,“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有误,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没有记叙故事。故选A项。
15.《马说》与《辛未闰四月即事》(节选)都围绕人才问题发表了看法,请说出作者的看法有何异同。(3分)
相同点:爱惜人才(或:重视人才)。不同点:韩愈认为人才多,但识才者少,呼吁要善于识别人才;张九成认为人才难得。(相同点1分,不同点各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如果(我)听说失去一个人才,常常会(难过得)吃不下去饭。人才多么稀少,一个人才要从成百上千人中去找。(这种情况)难道是当今社会独有的吗 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