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历史第四册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运动以及和平解放西藏,其共同作用是什么?作用:巩固新中国的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考点:知道中华民人共和国的成立,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P2-51.筹备会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确定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北京为首都。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中华民人共和国的成立 地点:北京;时间: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社会性质变化: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①(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②(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19-1949年),我国从此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也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什么变化?变化: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4.知道西藏和平解放 ------巩固政权 (政治)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 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意义: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抗美援朝——巩固政权(军事)抗美援朝P6-11(1)原因:美国的侵略活动(美军达到了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应朝鲜人民共和国的请求。(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时间:1950-1953年领导人:彭德怀 作战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事迹: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前进的道路;邱少云为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3)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4)意义: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土地改革——巩固政权(经济)考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P13-15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2)基本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形式没有变化,还是私有制,本质发生了变化,剥削制度不存在了。2.土地改革的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农民翻身,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P18-22考点:了解“一五计划” 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知道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 工业化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2)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特点: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3)实施时间:1953年~1957年,(4)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5)成就:重工业: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交通运输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6)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 民主政治建设--------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召开时间:1954年(2)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特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5课 三大改造 P23-26考点:了解“三大改造”,理解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知道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时间: 1953年开始,1956年底完成(2)改造方式:农业: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即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原因: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手工业:进行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即引导个体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1954年开始)进行公私合营,即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居于领导地位。在公私合营中实行的赎买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3)结果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实质:所有制转变,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意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P27-36考点: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了解“文化大革命”的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农业上:盲目追求农产品 的产量,工业上:全国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 运动:“一大二公”:规模大, 公有化程度高 ,挫伤农民积极性根本原因是:“左”的错误,评价:这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危害: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启示:制定政策要符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阶段: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工人阶级代表:“铁人”王进喜,大庆石油工人;助人为乐代表:雷锋,解放军好战士科学家代表: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干部代表:“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焦裕禄。学习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创新、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3.“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又一重大失误。开始:1966年,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文化大革命开始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危害:民主法制的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形势恶化。教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策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践:对内:改革,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对外:开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P34-36考点: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认识其历史意义;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开端(1)召开:1978年 北京(2)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3)内容:①(思想方面)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②(政治方面)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方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2.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P38-41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开始地点: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983年全国 普遍实行。方式: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前提:土地公有意义: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农业生产好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启示: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第一阶段:1985-1992年主要内容:①所有制改革:所有制形式上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②经营权改革:经营方式上由政企不分改为政企分开;③ 分配制度改革:分配方式上有平均分配改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④中心环节:增强企业的活力。(2)第二阶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后加快改革的步伐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时常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3.重大意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事件 时间 情况概述及意义土地改革 1950—1952年 土地改革时期 由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私有制→私有制)农业合作化运动 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 农村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所有制形式发生根本改变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政社合一,公有制程度扩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公有制不变)▲认识:新中国经济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中国政府推动农业发展的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启示:①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社会主义建设要结合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你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得出哪些认识:认识:立足国情,解放思想就能探索出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增强,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第9课 对外开放 P42-44考点:了解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理解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对外开放的过程:1.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经济特区的作用: 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1984年,开放了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3.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4.1988年,增设了海南岛经济特区5.1990年,上海浦东新区建立6.1992年,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7.新发展: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P46-51考点: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邓小平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内涵: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1.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②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③1987年中共十三大,邓小平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④1992年南方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发展才是硬道理等。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深远影响⑤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⑦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质】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也是邓小平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2.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3.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4.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5.2017年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了巨大作用。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P53-57考点:了解中国梦宏伟蓝图1.提出中国梦:2012年,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含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含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地位: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4.新发展理念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P60-63考点: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作用意义。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地位: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提出过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制度确定下来;1954年,写入宪法;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3)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4)意义: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权力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P65-68考点:了解“一国两制”的构想;了解香港、澳门回归,说明“一国两制”的作用1.“一国两制”的构想(1)提出者:邓小平。最早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目前已经在香港、澳门问题上成功实践。(2)出发点: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3)根本前提: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4)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香港、澳门回归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回归的原因:改革开放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P70-73考点:了解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1.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前提: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3.推进祖国统一大业: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3年,两会举行“汪(道涵)辜(振甫)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1995年1月,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邮政合作等“三通”协议。2015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两岸交往:人员往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海峡两岸关系发展有怎样的特点:从隔绝状态到民间交往到两岸领导人会面 ;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认识:完成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5课 钢铁长城 P76-80考点:知道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了解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1.陆军:诞生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2.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1971年,研制成功导弹驱逐舰,1970年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并于1974年装备我国海军。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3.空军:人民空军是在陆军基础上建立起来,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辉煌战绩。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一五计划期间)。改革开放后,空军现代化建设有新了飞跃。4. 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即第二炮兵部队。主要担任: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随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的打击任务。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组成。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外交考点: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理解其意义;了解万隆会议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82(1)首次提出时间:1953年底。 提出者: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针对西藏问题提出)。(2)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万隆会议P83时间:1955年;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会议性质: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提出: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作用: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考点: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史实;了解中美建交的史实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P85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要求。2.中美建交 P86-87(1)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过程:1971年,美国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核心】中美关系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是中美关系发展的前提。(3)认识:外交政策的制定随着国际形势和国情的变化而变化,3.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国家利益、国际形势4.中国在外交事业上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根本原因: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提高;党和国家实行正确的政策5.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月社会生活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考点:了解“两弹一星”;知道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P90-951.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成就: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弟弟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苏美法日中)。意义:鼓舞中国人民的志气,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袁隆平和杂交水稻20世纪70年代(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得了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首个特等发明奖。意义:对解决我国及世界饥饿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社会生活的变迁 P97-101考点: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时期 发展与变化衣 改革开放前 衣服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买衣服 凭布票改革开放后 衣着丰富多彩,展示风度和个性食 改革开放前 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 从“吃饱”到“吃好”,绿色食品,科学卫生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前 住房拥挤,设施简单改革开放后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居住环境明显改善生活 改革开放后 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交通 改革开放前 交通条件很落后;改革开放后 铁路运营里程世界第二,高速公路里程居世界前列; ,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出行方式改善,交通工具多样化通信 改革开放后 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世界第一,发展速度居世界前列; 互联网发展迅速,普及率高特点: 改革开放前 : 计划经济物资短缺,经济水平较低改革开放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发展,物资丰富认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原因: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