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资源简介

八年级地理下册《8.1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
第一节《黄土高原》
备课
时间
编号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1课时
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资料认识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
难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板图、资料
学法
教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与交流学习法、探究学习等综合学习法。
读图分析法、联系法与比较法
板书
设计

黄土高原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范围:
2、所跨省区及城市分布
3、地形景观
4、成因及证据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1、成因:①自然原因;②人为原因
2、危害
3、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
教师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估时
环节一:创设情景 明确任务
3
导入新课:
播放黄土高原的资料片
提问: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
观看,思考、回答。
环节二: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教师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估时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PPT:呈现黄土高原的位置图
 要求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简要评价。 师纠正、补充、小结指出:在这片广阔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PPT: 展示黄土高原形成的动画
提问: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说出证据。
教师指出:“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播放资料片:“黄土高原景观”
 教师讲述: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1.展示:“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图”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2.展示“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动画:为了使学生认识地更清楚,让学生观看动画。观看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①三个实验中的植被差异状况;②烧杯内水量的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
3.展示:“中国水土流失的分布图”: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在第几级阶梯上。第三,让学生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图回答: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学生看课本第57页活动2,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这里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 “风成说”
观看、聆听、思考发问: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读图进行分组讨论,派代表小结并讲解。收听、观看媒体讲解。讨论的要点: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学生观看动画:“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  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很容易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学生读图、分析、思考作答。
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
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请学生描述,锻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5
环节三:展示构建 自我提升
教师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估时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 “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构建形成主干体系。
对本课所学形成知识主干体系。

12

环节四:巩固训练 拓展提高
教师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估时
完成同步学习探究中的巩固练习。
收集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资料。
随堂同步,检查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掌握程度。
将所学知识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运用。
15
教后反思
临沭县第三初级中学
第八章 第一节《黄土高原》
课题
第一节《黄土高原》
备课
时间
编号
16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2课时
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影响因素有哪些?理解并掌握生态建设的措施和对策。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及治理措施,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
难点
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影响因素。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和对策。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板图、资料
学法
教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与交流学习法、探究学习等综合学习法。
读图分析法、联系法与比较法
板书
设计

第二节 黄土高原
三、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
1、存在的生态问题
2、原因:①自然原因;②人为原因
3、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分布
四、生态建设
1、目的
2、措施及对策:①生物措施;
②工程措施;
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教师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估时
环节一:创设情景 明确任务
3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PPT:呈现:黄土高原上聚落与耕地图
观看,思考、回答。
环节二: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教师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估时
 (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②让学生结合图“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③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 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
2. 呈现:延安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统计图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 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PPT呈现: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承转讲述: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
引导学生做72页活动2“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总结。
四.生态建设
承转讲述: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让学生读图8.15“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举例”,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呈现主题:如何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学生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②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③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首先,让学生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延安的气候特点。 第二,让学生综合2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 第三,让学生读“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说出延安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学生朗读、思考、感悟。
读图8.15“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举例”, 呈现结论: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分角色扮演各抒己见,角色:1.农民;2.政府官员;3.人口学家;4.生态学家。
 
学生读图、估算、描述回答:
1.延安降水量大约在600毫米左右,延安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2.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涝灾多发生在夏季。
3.涝年的发生频率为23.9%。
4.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
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旱、涝灾害的情况。

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边读资料边讨论(同桌)学生思考作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生态建设。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15
环节三:展示构建 自我提升
教师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估时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
课堂总结: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对本课所学形成知识主干体系。
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12

环节四:巩固训练 拓展提高
教师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估时
完成同步学习探究中的巩固练习。
收集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资料。
随堂同步,检查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掌握程度。
将所学知识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运用。
15
教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