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思路一.【学生分析】学习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二.【设计思路】1.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课本中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完成实验、是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多数同学从“化学反应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观点时,通过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体验自己生产“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2.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2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3.运用白磷在氧气中燃烧反应过程的微观动画解释,明确反应过程中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原理,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跨越,由此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4.将更多的说话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使课堂始终充满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气氛,针对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这种自主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技能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最容易产生体验的过程。三.【教学流程】→ → →→ →四、【教学设计】课 题: 质量守恒定律授课人:河北省三河市第九中学 李仲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2.能用微观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学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实验中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法仪器和药品:仪器:天平、锥形瓶、酒精灯、烧杯、石棉网、气球、塑料水瓶、坩埚钳、镊子、火柴。药品:白磷、硫酸铜溶液、铁钉、镁条、纯碱、食醋、氢氧化钠溶液。【引入】在生活中我们身边的物质总在发生着变化,(展示蜡烛燃烧,铁生锈,煤燃烧前后的图片)。对于所有的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否会发生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就这个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与探究】定量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提出问题】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改变?如果改变是增大还是减小?【你的猜想】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其总质量 ,猜想的依据是 。 【实验探究收集证据】方案一(集中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步骤:1、将少量白磷放于组装好的锥形瓶中称量。2、将导管在酒精灯上预热,将锥形瓶中的白磷引燃,待冷却后放回称量。3、观察现象,并记录。方案二(自主探究)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步骤:1、将少量铁粉放于试管中,和盛有硫酸铜溶液的小烧杯一起称量。2、将铁粉倒入硫酸铜溶液中,并将试管放回称量。3、观察现象,并记录。方案三 (自主探究)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步骤:1、将分别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小试管,放入小烧杯中称量。2、将两种溶液分别倒入小烧杯,并将试管也放入小烧杯中同时称量。3、观察现象,并记录。方案四(自主探究)食醋与纯碱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步骤:1、将一定量的纯碱粉末放入塑料瓶中,然后将盛有食醋的小试管也放入塑料瓶中一起称量。2、拧紧瓶盖,将塑料瓶倾斜,使试管中的食醋与纯碱粉末接触,观察现象,称量。然后将瓶塞打开,看天平是否平衡。(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质量减少的原因)3、观察现象,并记录。【交流与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方案 白磷燃烧 铁与硫酸铜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 食醋与纯碱粉末反应前后总质量变化情况解释原因 【得出结论】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发现过程:1756年的某一天,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他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中煅烧,看见生成了白色的物质,他突然想起来,我干吗不来称一下容器和容器里物质的质量呢 他发现在煅烧前后总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总质量是守恒的。可惜的是,这一发现当时并没有引起科学家的重视,直到1774年,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了公认。【实践与运用】讨论:(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1、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损失”的质量到哪去了呢?这与质量守恒定律矛盾吗?2、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在蜡烛燃烧前后应测量哪些物质的质量?能否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结论?3.依据质量守恒定律,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将如何变化?(实验演示)解释原因。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4.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结论:质量守恒定律是普遍规律,它适用于所有化学反应。【解释结论】展示氧化汞分解的微观过程原子的种类不变分子 原子 原子的数目不变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原子的质量不变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反思评价】通过本课题,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认识有什么提高?能力有什么长进?学的快乐吗?小结:反思评价拓展迁移讨论交流实践应用动画模拟解释原因实验探究发现规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分解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定义质量守恒定律1、原子的 不变2、原子的 不变3、原子的 不变原因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